1.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文侯将出,左右曰:”今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注释】①虞人:管理山泽的小官。②是:这。③适:到。④焉:哪里。⑤岂:怎么。⑥身:亲自。 (1)解释加点的字。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待君久不至 .③乐,而天雨 .④乃往 .
(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各划一处) 君 与 家 君 期 日 中 是 日 与 群 臣 饮 酒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乃往,身自罢之。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从两则故事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2.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⑥
④
⑤
①
②
③
第 1 页 共 10 页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来焦山有四快事:观返照吸江亭,青山落日,烟水苍茫中,居然米家父子笔意;晚望月孝然祠外,太虚一碧长江万里无复微云点缀;听晚梵声出松杪,悠然有遗世之想;晓起观海门日出,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映射江水,悉成明霞,演漾不定。
《瘗鹤铭》在雷轰石下,惊涛骇浪,朝夕喷激,予来游于冬月,江水方落,乃得踏危石于潮汐汩没之中,披剔尽致,实无不幸也。
(节选自《渔洋山人文略》)
【注释】①米家父子:指宋代书法家、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②杪(miǎo):树梢。③《瘗(yì)鹤铭》:六朝摩崖石刻。④披剔尽致:仔细而详尽地阅览、观赏。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春和景明 .②沙鸥翔集 .②悉成明霞 .④得踏危石 .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于潮汐汩没之中 .B.而或长烟一空 .C.不以物喜 .D.悠然有遗世之想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记》 .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一则)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
④
③
②
①
(3)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两处) 太 虚 一 碧 长 江 万 里 无 复 微 云 点 缀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
第 2 页 共 10 页
②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5)请比较【甲】【乙】两文写景的相同之处和写作意图的不同之处。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前人之述备矣 .③南极潇湘 .④去国怀乡 .
(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第 3 页 共 10 页
【乙】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聚族人仅百口。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选自《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缣:细绢。②仅:将近。③令:善,美好。
(3)选出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一项 A.范文正公轻财好施 .B.尤厚于族人 .C.既贵 .
D.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 .(4)用“/”给选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于 姑 苏 近 郊 买 良 田 数 千 亩 为 义 庄 以 养 群 从 之 贫 者 (5)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①【乙】文体现了【甲】文中范仲淹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用【甲】文中合适的句子作答)
②《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请你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具体说说你对范仲淹心理的理解和看法。
4.文言文阅读。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
③
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相与步于中庭 .既出 .
择其善者而从之 .
第 4 页 共 10 页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三峡》)
【乙】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崧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选自《水经注•江水》)
【注释】①迳(jìng):取道,经过。②纡曲:迂回曲折。③形容:形态。④崧:指晋朝著名文人袁崧。⑤践跻:登临。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略无阙处 ..②不见曦月 .③素湍绿潭 .④山谷传响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林木高茂,略尽冬春。
(3)【甲】文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 ”的静景,也描写了“ ”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4)【甲】【乙】两文都写到猿的叫声,简要说说两个语段中猿的叫声具有哪些共同特点。
5.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 5 页 共 10 页
⑤
④②
③
①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传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砈(è),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库崇深,倾崖返挥,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追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贔(bì)怒,鼓若山腾,浚(jùn)波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
【注解】①距:险阻重地。②贔怒:形容气势壮大。③迄:到、至。④慎子:先泰法家代表人物慎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虽乘奔御风 .B.素湍绿潭 .C.飞漱其间 .D.春冬之时 .
其水尚奔浪万寻 .素气云浮 .河中漱广 .古之人有言 .
④
②
③
①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 B.往来通观者常/若雾露沾/人庭深悸镇。 C.往来遇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 D.往来遇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②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4)在乙文中找出与甲文“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作手法相同的一句抄写下来,并分析其作用。
第 6 页 共 10 页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耶?”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史记•循吏列传》
【注解】①行县:出行属县。②以父立政: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③子其治事矣: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④惠:恩惠。⑤听:偏听,偏信。⑤居官:担当的官职。⑦不与吏让位:不曾把官位让给下属。⑧傅:推诿。④听微决疑:听察细微隐情,决断疑难案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纵其父而还自系焉 .B.不私其父,非孝子也 .C.过听杀人,自拘当死 .D.辞不受令 .
(纵:越过) (私:偏袒) (过:经过) (辞:言辞)
⑨
⑧
⑥
⑦
⑤
④
③②
①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送东阳马生序》) ..为理
B.不私其父,非孝子也 .C.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D.子则自以为有罪 .
人也 其真无马邪 .
日出而林霏开 .全石以为底 .
(《马说》) (《醉翁亭记》) (《小石潭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纵其父而还自系焉。
第 7 页 共 10 页
②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4)文段中石奢和李离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这些共同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7.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佁然不动 ..②俶尔远逝 ..③以其境过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短小精美的山水游记,按“发现小石潭一一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上感受﹣﹣交代同游者”的顺序,记录了作者游览的经历。
B.文章开篇以环佩相击之音来写水声,表现出水声的清脆,令人愉悦;同时也借水声烘
第 8 页 共 10 页
托出环境的幽静。
C.第②段写游鱼,先总体写鱼的大体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接着采用特写镜头写日光鱼影,勾面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
D.作者善用正面和侧面的描写方法来写景物,如“斗折蛇行”,就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徙如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选自《宋史•周敦颐传》)
【注】:①分宁:地名,在今江西修水。②酷悍:残酷凶悍。③手版:即笏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④如:到。⑤惴惴:发愁又害怕的样子。⑥谮(zèn):诬陷。 (1)下列选项各有两组短语,每组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⑥
⑤④
③
②
①
第 9 页 共 10 页
A.香远益清/多多益善 ..B.濯清涟而不妖/妖言惑众 ..C.出淤泥而不染/纤尘不染 ..D.中通外直/水泄不通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敦颐处之超然 ..一讯立辨/敦颐独与之辨 ..熟视其所为/但手熟尔 ..世人甚爱牡丹/临之甚威 ..
(2)翻译文中四处划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翻译:对于菊花的爱好,在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了。
理解:菊花象征着隐逸避世者的人格追求,洁身自好却无补于事,作者对这种人生取向表达了批评的态度。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对于牡丹的爱好,当然人很多了!
理解:牡丹是富贵的象征,人人趋奉,作者借此反衬自己追求莲花般君子品格与众不同。 C.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翻译: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上级,我不做。
理解:周敦颐为了一个法不当死的百姓的性命,极力与王逵争执,最终避免了一桩冤案。 D.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 翻译:那些富豪大族、狡黠的衙门小吏和恶少都惶恐不安,不仅仅担忧被县令判为有罪,而且又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
理解:周敦颐的到任,令百姓称颂,令不法分子担忧,使得一县法度公正,政事清明。 (3)【甲】文称莲为“花之君子”,请阅读【乙】文,简要概括周敦颐是用怎样的实际行动追求君子品格的。
第 10 页 共 10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