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植诗歌思想内涵
东汉末期朝纲昏暗,天下大乱,平民百姓生活在腥风血雨的苦难之中。中国历史拉开了三国时代的序幕。当时有一大批文人志士聚集在曹操旗下,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邺下文人”集团。他们的诗歌体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自我意识的强烈觉醒,有着悲伤离乱的现实主义内容和慷慨悲凉的诗歌风格,形成了后人所说的“建安风骨”。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黄初元年,曹植二十九岁。这一年,曹操逝世,曹丕即位。这一年是曹植人生命运的转折点,其诗歌也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而前后两期的诗歌都是他人生境遇真实的写照。
一、前期(建安时期)诗歌
建安时期,曹植受到父亲曹操的呵护,过着锦衣玉食的贵族公子生活。这一时期,他的诗歌多描写“但美遨游”的贵族游乐宴享生活和对战乱的感受、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曹植在这一时期的诗歌是他的前期作品,主要有建功诗、游宴诗和酬赠诗。
1.建功诗
曹植,字子建,于东汉末期出生。当时社会动荡不定,战乱连年。诸侯军阀割据势力之间战争不断,纷纷想要逐鹿中原或独霸一方,那是一个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从小就耳濡目染的曹植很早就有了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一心想要有一番自己的政治作为。
建功诗中最著名的非《白马篇》莫属。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的“游侠儿”形象。他立志为国捐躯,武艺高强,英姿飒爽。“控弦破左的, 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 俯身散马蹄”四句采用铺陈排比的方法,表现出了游侠儿身手敏捷,而“长驱蹈匈奴, 左顾陵鲜卑”则写出了游侠儿勇猛向前的无所畏惧精神。从游侠儿身上不难看出曹植内心所饱含的队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激情。
又如在《薤露行》中,曹植曾写下“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这四句诗,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年少气盛的曹植对政治抱有着高度的热情,而对自己能否在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则表现出了相当大的自信。
2.游宴诗
在大败袁绍之后,邺城成为了曹师父子和各路文人施展才华的大本营。他们在此吟诗作对,施展文韬武略,畅谈过去未来……而那时,作为贵族公子的曹植也用自己的才华书写着美好烂漫的年少生活,关于游乐,关于宴席……
名都篇
名都多妖女。 京洛出少年。宝剑直千金。 被服丽且鲜。
斗鸡东郊道。 走马长楸间。驰骋未能半。 双兔过我前。
揽弓捷鸣镝。 长驱上南山。左挽因右发。 一纵两禽连。
余巧未及展。 仰手接飞鸢。观者咸称善。 众工归我妍。
归来宴平乐。 美酒斗十千。脍鲤臇胎鰕。 寒鳖炙熊蹯。
鸣俦啸匹侣。 列坐竟长筵。连翩击鞠壤。 巧捷惟万端。
白日西南驰。 光景不可攀。云散还城邑。 清晨复来还。
“这首诗属于《杂曲歌辞·齐瑟行》的歌辞。曹植用细腻的笔调塑造京洛少年驰骋游乐的形象,勾勒出富贵子弟斗鸡、游猎的生活片段”。这个英姿飒爽的京城贵公子,骑着马穿梭于城池中,饮宴于山水间,他对未来充满了遐想和期待,他期待着有一天自己可以在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
3.酬赠诗
生活在邺城的曹植,不仅自己总是抑郁不得志,身边周围的很多朋友也在政治上无所建树,曹植在政治上无能为力,只能写下一首首诗来勉励朋友,希望他们能厚积薄发,等待机会的降临。比如他的诗歌《赠徐幹》,这首诗是曹植劝勉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幹的诗。徐幹,字伟长,才华横溢,但沉沦蓬室。曹植同情他的生活遭遇,也对如此才华不被重用深表可惜。因此曹植写这首诗以表劝慰,同时表现了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又如《送应氏·其一》中将友人比作“游子”并表达了对“游子”的思念之情,《送应氏·其二》中用“比翼鸟”意象表达与友人的亲密友谊,《赠丁翼》中叙写与友人“曲宴”的美好回忆等等都是曹植酬赠诗的代表作。
二、后期(黄初、太和时期)诗歌
建安二十五年,是曹植人生命运的重大转折点。由于魏文帝曹丕的不信任和魏明帝曹叡的排斥,在一次次爵位被贬、一次次自由被剥夺、一次次上书被遗弃之后,曹植的生活
由“但美遨游”转入“忧生之叹”。因此,曹植的后期诗歌,主要是抒发他被贬谪、被遗弃以及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凉之感。
1.述志诗
虽然从曹丕掌握大权开始,曹植就受到冷落和排斥,从此没有施展政治才能的机会。但早已渗入骨髓的渴望建功立业的念头却像“春风吹又生”的野草延绵不绝。尤其是在曹叡即位后,曹植屡次陈表上书,试图从新皇帝身上获取一丝希望,重返朝廷,重返政治的舞台。比如他的杂诗(其五·仆夫早严驾),这首诗表明了曹植愿意为国捐躯的壮志豪情。前六句表现了作者愿为国家鞠躬尽瘁,而“惜哉无方舟”又表现出壮志难酬的无力感。诗末则表现出了曹植的壮志之心和慷慨之辞。
2.愤懑诗
随着曹丕的继位,曹植由少年贵族变成了处处受限制的落魄失意贵族。如此一个崇尚自由、渴望建功立业的青年才俊只能在一次次的哀叹中写下一首首悲凉之作。
赠白马王彪诗(其一)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
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
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这首诗是黄初四年五月,曹植和曹彰、曹彪一起进京觐见魏文帝曹丕。任城王曹彰莫
名其妙地死在了京城,而曹植和白马王曹彪在一起返回封地的路上,也处处受到监视和压迫。曹植的心中充满了不满和愤懑。“全诗共分七章,以感情活动为线索,集中抒发了诗人数年来屡受迫害而积压在心头的愤慨。诗中痛斥小人挑拨曹丕与他们的手足之情,对任城王的暴卒,表示深切地悼念。这首诗在抒情中穿插以叙事、写景,将诗人后期备受迫害的感受凝聚起来,鲜明感人,是文学史上有名的长篇抒情诗”。
《七步诗》这首诗是曹丕为了铲除曹植寻找借口,让曹植在七步之内写出一首诗作,否则处死。曹植以釜里的豆子比作自己,以釜下燃烧的豆杆来比喻曹丕,而“燃”字则生动地写出了曹丕对曹植的心狠手辣,“泣”字则极其生动地表现了曹植对曹丕的失望和不满之情。
3.游仙诗
因为在现实备受迫害,却又对建功立业渴望,为了抒发自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曹植只能到仙界中去寻找自我的精神寄托,以慰藉自己内心的苦闷和心灵的抑郁不得志。因而,他借“游仙诗”抒发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政治抱负。比如他的
《苦思行》,在这首诗中,曹植描写了自己追寻仙人的经历。仙人却教诲他要“忘言”。诗中他发挥想象,描绘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幻境,借此还反衬残酷的现实,从而表达出作者内心的苦闷和反抗精神。
除此之外,曹植还写了《仙人篇》、《五游篇》、《游仙篇》等多首“游仙诗”。他通过对仙境的描绘,来表达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境遇的不满。
4.闺怨诗
后期的曹植通过把自己比喻成弃妇来表现自己自己的怀才不遇和报国无门的无奈,一个被夫君遗弃的思妇,一个被国君遗忘的忠臣,又何尝不拥有者同样的幽怨呢?
七哀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云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这首诗又名《怨诗行》。作者通过借景抒抒情,借着月亮托物起兴,看似表现孤妾的伤春悲秋,实则以孤妾自喻,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孤苦失意。而“沉浮异势”则表现了作者矛盾心理。
纵观曹植前后期的诗作,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时过境迁,他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望从未消,又抑或说,从始至终,这个被李白成为“建安之雄才”的男子并无意于做一个诗人。可命运总爱跟人开玩笑。而这个玩笑却在另一方面促成了谢灵运口中“天下一石才,子建独占八斗”的一代天骄。
三、曹植诗歌体现的建安风骨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196年-220年),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期。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
干、阮、应、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雄霸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一)建安风骨
1.现实主义精神
建安文人生活在东汉末年军阀混乱、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有的经历了生活的流离失所,有的看遍了民生疾苦,有的对战争有切肤之感……他们把一切一切的现实记录下来,饱含着自我对现实的理解和体会。
2.慷慨悲凉之气
刘勰曾在《文心雕龙》中评论建安文学时说道:“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由此可见建安文学具有慷慨悲凉的抒情色彩的原因。
3.自我意识的觉醒
建安时代是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诗人们的自我意识,对宇宙无穷和人生的短暂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他们处在时代与个人双重悲剧的交点上,开始正视生命的苦难与颠簸。同时,他们强烈地表现鲜明的个性。
总体而言,建安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慷慨悲凉之气以及文人自我意识的觉醒构成了建安风骨深刻的内涵。
(二)曹植诗歌体现的建安风骨
曹植的诗歌代表了建安文学的最高水平,并且具有“建安风骨”的文学风格。
首先,曹植诗歌具有现实主义精神。《送应氏二首》描写了建安十六年,曹植随曹操出征,在经过洛阳时与应氏兄弟见面后又送应氏两兄弟北上的惜别之作,该诗写出了洛阳在董卓之乱后的残败之景。而《赠马王彪诗》写的则是公元223年曹植和曹彪一同从京城返回封地时,一路受人监视的窘迫之感,表达了诗人被限制自由的苦闷。除此之外,还有《赠丁仪》、《泰山梁甫吟》等诗都体现了曹植诗作的现实主义精神。
其次,曹植诗歌具有慷慨悲凉之感。
慷慨悲凉是建安诗人的共同特点,但曹植在艺术上远远高于其他诗人。他的慷慨悲凉是情兼雅然的柔韧美和刚健美的完美结合。
曹植的人生历程和文学创作是坎坷的,而曹丕掌握大权后曹植的人生命运出现了转折。前期诗歌多反应贵族游乐宴享生活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后期诗歌则多抒发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悲凉情怀,他的诗歌中无不蕴含着建安风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