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作品中的含蓄语句
作者:黄海宾 胡国平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7年第07期
宋徽宗时设画院,每年考画录取新生。有一回,主考官以《深山藏古寺》命题,让考生们精心构思,挥笔绘画。结果,有一位画的是崇山峻岭,山下有一座古庙;另一位画的是苍山幽径,深山丛林中闪现出一座古庙的塔顶;第三位既没有画古庙,也没有画塔顶,只在云雾缭绕的山下溪流旁边,画着一个汲水的老和尚。主考官经过一一品评,认为头一种画法山寺俱在,构思平淡,技法一般;第二种画法以塔顶点出古庙,“藏”的含意有所表现,技法比第一种略高一筹;第三种画法构思新巧,落笔不凡,以一个老和尚汲水暗示出山中古庙,更显得山深庙隐,充分表达了“藏”的意境,这样画才不落俗套,技法高超。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造型艺术要讲求技法,该“藏”的就应“藏”好。同理,语言艺术也要讲究含蓄的表现手法。“情在词外”,有了弦外之音,才有余味。
鲁迅先生深谙其妙。他的作品中的有些语句,令读者咀嚼之后回味无穷。下面就鲁迅先生作品中的含蓄语句分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封建教育
1、当“我”问先生“怪哉”这种虫是怎么一回事时,先生回答说“不知道”,并且“他似乎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那时的教学方法,以死记硬背为主,学生只需囫囵吞枣、不解其意的背诵,概不能多问,否则就会遭到先生的冷眼,甚至惹先生发怒。
2、“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同上)
由于教学内容枯燥,方法死板,学生厌学,所以大家趁“先生读书入神”时而“走神”,纷纷开小差。这也可以看出孩子们想摆脱封建教育对他们思想的束缚。
3、平桥村“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社戏》)
不用念那些令人头痛的经书,“我”觉得是一大乐事,可见当时的儿童对当时的教学内容的抵触情绪是多么严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多乎哉?不多也。”(《孔乙己》)
小说一再写孔乙己的这类语言,是为了突出他受封建文化的毒害很深。至于“君子固穷”,更是迂腐的自我安慰,是非常可笑的。 5、“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同上)
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根本不需要知道“回字有四样写法”,就是大人也无需知晓。而孔乙己以为知道了这些僵化了的异体字的写法是了不起的学问,其实毫无用处。这充分说明了孔乙己的迂腐不堪。
6、“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同上)
在孔乙己看来,回字的四样写法是多么的重要,好心想教给你,你却不领情,这是多么惋惜的事情啊!这也可以看出他中封建教育的毒很深。
以上这些均与封建教育有关,鲁迅先生含蓄的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种种弊端以及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的严重摧残和封建知识分子受其毒害之深。 二、民风民情
1、“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社戏》)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能找到这么一个开明的地方,确实不易。这里的人民是纯朴和善良的。
2、“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同上)
就因为我是客,又是从城里来的,且是读书人,所以享受了很多的优待。 3、“年幼的陪我坐在舱中。”(同上) 虽然年小,但很懂事,知道关心、照顾人。 4、“偷我家的罢,我家的大得多呢。”(同上)
阿发以自家的豆“大得多”为由,而主动要求大家偷他家的(虽然他本人在场,但也知道这确实是„偷‟),没有半点私心杂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5、“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请客?——这是应该的。”(同上)
六一公公真是一个厚道之人。他认为“偷”点不要紧,“请客”就更不用说了。但“踏坏了”就可惜了,应该珍惜劳动果实。这也表现出了他的纯朴,爽朗的性格。 6、“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故乡》) 民风是多么的纯朴,百姓是多么的善良。这一例与上一例很是相似。
从以上这些语意含蓄,意蕴丰富的句子可以看出平桥村并延伸到广大的农村,那里的民风淳朴,人民善良。老百姓热情好客,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三、世间百态
1、“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故乡》)
当年颇有几分姿色,生意也做得挺好的杨二嫂,现在变得爱贪小便宜了,成了一个真正的市侩。这与封建制度是否有关?
2、“……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同上)
闰土这几句吞吞吐吐的话,实际上道出了当时战事频繁,世道混乱,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没有定规”的随意乱收百姓钱财的社会现象。所以,闰土以及像闰土一样的百姓们的日子才越过越艰难。
3、“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孔乙己》) 先看下面这个表:
这里作者不动声色,不露痕迹,客观地进行叙述和描写,但在不知不觉中,揭示了鲜明的阶级对比。
4、“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同上)
由上一例我们得知,有权有钱有势或有文化的人才穿长衫,而站在柜外喝酒的都是些劳动人民,即短衣帮。孔乙己却是个特例。他自认为是读书人,故不愿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后文被打折腿后穿破夹袄例外),但他又好喝懒做,迂腐穷酸,所以只有和劳动者为伍(尽管他内心极不情愿),站在柜外喝酒。这句话揭示了孔乙己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与思想意识的严重矛盾,充分说明了他深受封建教育的毒害。小说用短短的一句话,点明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及性格特点。
5、“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同上)
“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具备了谋生的条件;“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这一肖像描写,刻画了他贫困潦倒大半生,那些“伤痕”,更说明他过去一再偷窃,并为他后来因偷窃而遭毒打埋下伏笔;“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表面上看是不修边幅,实际是写他的懒惰;“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这一转折复句,写出他的长衫不同于长衫主顾的长衫。脏而不洗,说明他懒,破而不补,说明他懒和穷(有可能连补长衫的布都没有也买不起),又脏又破而不愿脱去,既写出了他封建思想的顽固,又写出了他经济地位的低下,生活的穷困,是一个“孤芳自赏”的“破落户”。
6、“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此时已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同上)
对于孔乙己来说,众人的“快活”就是他的“痛苦”,并且苦不堪言。他在笑声中出场,最后在笑声中离开生活舞台。作者以笑贯穿全文,既是对孔乙己性格的批判,也是对社会的冷酷、群众的麻木的批判。
7、掌柜说“我”“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侍候“短衣主顾”,但由于“羼水也很为难”,所以“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同上)
掌柜认为小伙计“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说明他对长衫主顾的态度是极意奉迎,热情周到,只怕侍候得不恭敬;短衣主顾对酒的质量极不放心,严格监督,生怕往酒里羼水,这说明了掌柜对短衣主顾的态度是不讲情义,千方百计进行剥削;掌柜认为小伙计在里面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在外面又不善于往酒里羼水期骗顾客,过了几天就让他改管温酒的无聊职务(幸亏荐头的面子大,否则早被炒了),可见掌柜的凶狠无情。掌柜对三种人的不同态度,含蓄的说明了他的虚伪、势利、冷酷,媚富欺贫,唯利是图。 8、“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同上)
就连小伙计都认为孔乙己简直就跟叫花子没什么两样,说明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毫无地位。而他自己不但没有自知之明,还常常自以为是一个很有学问的读书人。这是孔乙己的悲哀,更是封建社会的悲哀。
9、“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同上)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这一复句独自成段,含义非常深刻。从内容上看,它概括了孔乙己一生的悲惨遭遇,深刻说明了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没有地位,是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多余人。从结构上看,它承上启下。前一句总结上文,和“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相呼应。后一句暗示了孔乙己无人关心,生死未卜,这就很自然地引起下文,把情节推向高潮。
10、“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同上) 按常理,谁家的东西都偷不得,但为何鲁迅先生会有这样一问呢?言下之意就是说你偷普通百姓家的东西,就算被抓也不会遭到那样的毒打。你孔乙己也太不把人家举人老爷放在眼里了。这就深刻地说明了当时的统治阶级是多么的凶残,歹毒。
11、“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指托尔斯泰,笔者注)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早受了他的影响了。(《藤野先生》)
当托老引用《新约》上的句子“你改悔罢”写信给日本的皇帝时,日本人尤其是那些“爱国青年”接受不了;但他们在写信给“我”时第一句便是“你改悔罢”,这里的含义是非常深刻的。一方面表现了日本青年对托老先生的不满及愤慨;另一方面,作者不冷不热的加上一句“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极具讽刺挖苦之能事,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不满和愤怒之情。 12、“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同上)
帝国主义者把弱国的人看作低能儿。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的日本“爱国青年”当然用这个反动观点来看待中国留学生。鲁迅考试分数在60分以上(当时有相当一部分日本学生在60分以下)那一定不是自己的能力所及,而是预先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这句话表面上看鲁迅先生是在批判中国的软弱和中国人的低能,站在日本所谓的“爱国青年”一边,实则用了反语的手法,表达了鲁迅先生极为愤慨的感情。
以上例句含蓄而真切的再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状态及人生百味。 四、两种思想
1、“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故乡》)
闰土父亲给闰土的取名,可以看出其父封建迷信思想相当严重。这也为后文闰土拿香炉和烛台埋下了伏笔(“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
2、“老爷!……”(同上)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昔日的哥们,今天成了“老爷”。为什么?封建等级观念在作祟。 由此可见,以闰土为代表的封建社会的农民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3、“水生约我到他家玩咧……”“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同上)
孩子们意气相投,友爱关心,相互牵挂,相互思念,说明他们之间没有隔膜,没有等级观念,亲如兄弟。这,也正是“我”所希望的。 4、“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藤野先生》)
其实,东京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那里的景色是很美丽的,尤其是“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但由于有“清国留学生”在东京的丑恶表演,作者顿生厌恶之情。所以觉得“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甘与腐败分子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实际上也交代了鲁迅离开东京与藤野相识的原因。
5、“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同上)
去仙台途中作者写了“日暮里”、“水户”这两个地名,并非闲笔。为什么只记得它们呢?因为“日暮”两字触发了作者的忧愤之情,所以印象深刻;“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使作者产生敬仰之情,因而对“水户”这个地方铭记不忘。此处表现了鲁迅先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这些先进思想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也常有流露。先生是爱国的,他一直在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从以上所举的例子可以看出,要把“古寺”“藏”到“深山”中而又要让读者领会其神韵,只有靠作者含蓄的表现手法。一代文豪鲁迅先生深深懂得此法,并且在运用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我们在写作实践中亦可借鉴此法。
黄海宾,胡国平,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西丰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