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要搞好教育,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德才兼备,方堪为人师表。本文通过阐述理论及结合自身实际,论证了成为一名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的必要性及要求。
关键字:
任何社会都需要一片道德晴空,道德对于人类社会具有永恒的意义。而教师是人类古老而崇高的职业之一,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教师作为人类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尽管每个教育工作者在上岗前都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其职业道德也一定是极好的,但今的课堂上仍存在着一些不良的道德行为,影响极坏。
“天下良师皆父母,满园桃李亦儿女”。这里,把师生关系喻为父母和儿女的关系。父母爱子女之心,乃人之常情。教师爱学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所决定的。正如最近报道的浙江温岭市的教师“虐童事件”一样,这位幼儿园教师把学生当成“玩具”,揪学生耳朵、让男女同学亲嘴并且拍照、甚至把学生丢进垃圾桶里…这些都是对教师职业的侮辱。也有一些教师由于“商业意识”很浓,“下海”经商,离开了神圣的教育事业;有的教师边上班从事第二职业,耗费了许多精力,又怎么能备好课、上好课呢?
以上种种现象与师德要求相差甚远,有些行为甚至是背道而驰,虽然是个别现象,但其影响是极坏的、不容忽视的,它关系到教师队伍的健康与发展,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所以说成为一名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是极其必要的。
一、教师必须具有更高尚的职业道德。
为什么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首先是由教师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师说》中对教师的定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说教师应具有渊博的知识,而同时教师不但要“通其业”,还要“成就其道德”。春秋战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墨翟也说过:“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他认为教师要有学识,但更要有德行,品德行为是根本。当代教育家徐特立说:“教师要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是教学问的;一种是人师,是教行为的。”这些都说明了教师不但要有学问,更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因为我们的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的师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自身的面貌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具有怎样的道德品质,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的心灵上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有时甚至会影响他们一生。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求学时的老师,教鲁迅的时间并不长,而且教的是医学知识,对鲁迅后来的文学创作可以说没有多大帮助,但鲁迅终生怀念和感激这位老师,并不是因为他有多惊天动地的伟大创举,也不是他在教学中有什么独树一帜的创造,而是他那正直的品格、严谨的治学、亲切的态度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说,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它是无可替代的。。
二、教师怎样才能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首先,教师必须献身教育,教书育人,诲人不倦。
师德要求每一个教师都要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在本职岗位上忘我工作,要树立终生为教育事业献身的职业道德,那么怎样才能现出热爱人民教育事业来呢?那么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教书育人,要防止只热爱个别尖子、只育个别高材生的倾向,要有育全体
学生、对全体学生负责的思想,而教师能否真心实意地面向全体学生,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怎样对待后进生。后进生能否成材?俗话说“歪脖子树”有“歪脖子树”的特长。在历史上,曾一度被视为“差等生”的“歪才”,最终却成为杰出人物的不乏其人:达尔文、拿破仑、牛顿……象海涅这样一位德国大诗人,曾被老师斥为“对于诗一窍不通的德国山沟里出来的野蛮人”;象拿破仑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军事家,在巴黎军事学校学习时成绩只得过42名。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对中下等生的培养和教育。在培养优秀生、尖子生的同时,也应注重对中下等生的教育。也就是说,作为一名教师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不拘一格育人才,因材施教。对优秀学生要为他们创造条件,鼓励其发扬创新精神,对“偏才”要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对“歪才”要象“病梅”那样加以扶正,不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成为“正才”。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对全体学生负责,对学生全面负责的精神。
对学生负责不仅要因材施教,而且要做到诲人不倦。诲人不倦是我国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教师对学生诲人不倦,首先要深入切实地了解学生,要知人知心。“种花需知百花异、育人要懂百人心。”当一名好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熟悉学生,不只是“识其人”,还要“知其心”。诲人不倦,不能急于求成,简单了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风细雨,滋润禾苗成长。教育学生也是这样,需要潜移默化,坚持不懈。
其次,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师者,人之楷模也。”正人先正己。每一位教师只有自己的言行成为学生的表率,才可能取得教育教学活动预期的满意效果。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育工作根据教书育人的宗旨对教师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要做到“以身立教”,首先要胸怀宽广,做出表率;其次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身教重于言教”。孔子也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对老师既“听其言”,也“观其行”,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以身作则固然重要,为人师表更不容忽视。一个人的仪表、风度往往反映出这个人的思想风貌、文化素质。商人在谈生意时注重自己的衣着,尤其是在手上戴着价钱不菲的名表,为什么呢?那是在向对方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是无声的语言。他们这种外表的包装目的是给人一种信任。那么教师呢?当然更应注重自己的衣着、举止、语言,体现出内在的修养。总的说来,教师的仪表必须整洁、朴素大方;举止必须端庄、得体。在举止仪表方面,周总理曾有过这样的格言:脸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做、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也就是说,举止要端庄有气质,仪表要整洁有风度。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举止、仪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为人师表。
总之,师德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萃,也是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今后我在教学中要努力实践“爱与责任”这一崇高的师德之魂,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