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系列阅读之一论文类专题训练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系列阅读之一论文类专题训练

来源:爱go旅游网
论述类文本阅读集锦

基础演练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数学是文化的一部分,没有任何一门科学能像它那样泽被天下,这里只就它对人类精神生活影响最突出之处提出一些看法。

首先,数学追求一种完全确定、完全可靠的知识。例如说,欧几里得平面上的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绝不是说“在某种条件下”,“绝大部分”三角形的内角和“在某种误差范围内”为180°,而是在命题的规定范围内,一切三角形的内角和不多不少为180°。产生这个特点的原因可以由对象和方法两个方面来说明。

希腊文化的背景形成了数学研究的对象并不只是具体问题,数学所探讨的不是转瞬即逝的知识,而是某种永恒不变的东西。所以,数学的对象必须有明确无误的概念,而且其方法必须由明确无误的命题开始,服从明确无误的推理规则,借以达到正确的结论。通过纯粹的思维竟能在认识宇宙上达到如此确定无疑的地步,当然会给一切需要思维的人以极大的启发。也正因为这样,数学方法既成为人类认识方法的一个典范,也为人在认识字宙和人类自已时必须持有的客观态度制定了一个标准。

就数学本身而言,它的逻辑方法是最突出的。这个方法发展成为人们常说的公理方法,每个论点都必须有根据,都必须持之有理。除了逻辑的要求和实践的检验之外,无论是几千年的习俗、宗教的权威、皇帝的敕令还是流行的风尚,统统是没有用的。这样一种求真的态度,倾毕生之力用理性的思维去解开那伟大而永恒的谜——宇宙和人类的真正面目是什么——是人类文化高度发展的标志。这个伟大的理性探索是数学发展必不可少的文化背景,反过来也是数学贡献于文化最突出的功绩之一。

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组成部分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不断追求最简单的、最深层次的、超出人类感官所及的宇宙之根本。所有这些研究都是在极抽象的形式下进行的。这是一种化繁为简以求统一的过程。

数学的再一个特点是它不仅研究宇宙的规律,而且也研究它自己,在发挥自己力量的同时,又研究自己的局限性。

大家都说,数学最需要严格性,数学家就要问:什么叫严格性?大家都说,数学在证明一串串的定理,数学家就要问:什么叫证明?数学越发展,取得的成就越大,数学家就越要问:自己的基础是不是巩固?越是在表面上看来没有问题的地方,越要找出问题来。孟子自嘲地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数学家只需要换一个字:“予岂好‘变’哉,予不得已也!”任何科学要发展都得变,但只是在与实际存在的事物、现象或实验的结果发生矛盾时才变。唯有数学,时常是在理性思维感到有了问题时就要变。而且,其他科学中“变”的倾向,时常是由数学中的“变”直接或间接引起的。而这种“变”的结果是——“从一无所有之中创造了新的宇宙”。

数学是一株参天大树,它向天空伸出自己的枝叶,吸收阳光。它不断扩展自己的领地。在它的树干上有越来越多的鸟巢,它为越来越多的学科提供支持,也从越来越多的学科中吸取营养。它又把自己的根伸向越来越深的理性思维的土地中,越来越牢固地站立。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学是人类理性发展的最高成就之一。

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人总有一个信念:宇宙是有秩序的。数学家更进一步相信,这个秩序是可以用数学表达的,人应该去探索这种深层的、内在的秩序,以此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永恒的主题是“认识宇宙,也认识人类自己”。

(齐民友《<数学与文化>绪言》,有删改)

[注]欧几里得平面,指以欧几里得平行公理为前提的平面。欧几里得是古希腊数学家,他的《几何原本》一书,使几何学成为一门的、演绎的科学。 1.作者在第7自然段化用孟子的话,说“予岂好‘变’哉,予不得已也”,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案:是为了说明数学家善于反思自己学科的局限性,善于自我批判,时常在理性思维感到有了问题时就寻求变化,寻求突破。 2.从全文来看,数学的特点有:

(1) (2) (3) 答案:(1)追求一种完全确定、完全可靠的知识;(2)不断追求最简单的、最深层次的、

超出人类感官所及的宇宙的根本; (3)不仅研究宇宙的规律,而且也研究它自己,在发挥自己力量的同时,又研究自己的局限性。

3.作者认为数学对人类精神生活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答案:(1)言之有据、持之有理,这种理性、严谨、求真的态度,使数学方法既成为人类认识方法的一个典范,也成为人在认识宇宙和人类自己时必须持有的客观态度的一个标准。(2)数学对宇宙根本的深层次研究,使人破除迷信,鼓励人们按照最深刻的内在规律来考虑事物。(3)数学发展的过程是在自我否定的基础上寻求变化,以此开辟自己前进道路的过程。这种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引起了其他学科的变化,进而开辟一种全新的格局。(4)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一种对宇宙、对人类自身的实质不断进行理性探索的精神。(5)能够排除历史习俗,宗教君王权威,流行风尚等非理性的社会生活因素的干扰,进行理性的探索。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6题。

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

李泽厚

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孔子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把理性引导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继孔子之后,孟、荀建立了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孔子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宗教三要素)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而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与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乐论》(荀子)与《诗学》(亚里士多德)的中西差异(一个强调艺术对于情感的构建和塑造作用,一个重视艺术的认识模拟功能和接近宗教情绪的净化作用),也由此而来。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结合,是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理智性的认识愉快,更不是具有神秘性的情感迷狂(柏拉图)或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

理性精神是先秦各派的共同倾向,除儒学外,要推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道家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作用。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人格理想。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互相补充协调,让“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成为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则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庄子尽管避弃现世,却并不否定生命,而对自然生命抱着珍贵爱惜的态度,这使他的泛神论的哲学思想和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充满了感情的光辉,恰恰可以补充、加深儒家,而与儒家一致。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和补充者。

(选自《美的历程·先秦理性精神》,有删改)

4.请分点概括说明儒家的艺术审美观念。

答案:①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

②强调艺术对于情感的构建和塑造作用; ③重视情、理结合,重视以理节情的平衡。 5.据文意,先秦孔学对中华文化有哪些贡献?

答案:①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 建立了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②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导在现实生活之中,形成了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 ③孔子思想后来演化出庄周的泛神论和人格理想。 6.从世界观和审美兴趣两个方面简析儒道互补的意义。

答案:①世界观上,儒家的入世、乐观进取和道家的出世、消极退避两种思想互相补充协调,成为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

②审美兴趣上,儒家以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道家从内容到形式,冲击、解脱和否定了这种框架和束缚。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

强化训练一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整个说来,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也超过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要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末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惟肖而不惟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是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鄙薄宋诗的明代作者对这点推陈出新都皱眉摇头,恰像做算学,他们不但不许另排公式,而且对前人除不尽的数目,也不肯在小数点后多除几位。我们不妨借三个人的话来表明这种差别.“反古曰复,不滞曰变.若惟复不变,则陷于相似之格,其状如驽骥同厩,非造父不能辨……复忌太过……变若造微,不忌太过……若乏天机,强效复古,反令思扰神沮”一一这是唐人的话,认为“通变”比“复古”来得重要而且比校稳当。“不求与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与古人异而不能不异”一一这是宋人的话,已经让古人作了主去,然而还努力要“合”中求“异”。“规矩者方圆之自也,即欲舍之,乌乎舍?……乃其为之也,鲜不中方圆也:何也?有必同者也”,“曹、刘、阮、陆、李、杜能用之而不能异,能异之而不能不同”一一这是鄙薄宋诗的明人的话,只知道拘守成规,跟古人相“同”,而不注重立“异”标新了。

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早就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实际上,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宋诗就可以证实这一节所讲的颠扑不破的真理,表示出诗歌创作里把“流”错认为“源”的危险。这个..危险倾向在宋以前早有迹象,但是在宋诗里才大规模的发展,具备了明确的理论,变为普通的空气压力,以至于罩盖着后来的元、明、清诗。我们只要看六朝钟嵘的批评:“殆同书抄,”

看唐代皎然的要求:“虽欲经史,而离书生”,看清代袁枚的嘲笑:“天涯有客太冷痴,误把抄书当作诗”,就明白宋诗里那种习气有多么古老的来头和多么久长的后裔。

(节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序) 1.第二段说明诗博得了“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你觉得这些绰号恰当吗?请任选一个加以分析。

答案:这3个绰号都十分恰当地表现了明诗的特点。“瞎盛唐诗”表明明诗盲目学习盛唐诗,只得其形未得其神;“赝古”表明明诗是假古董,只是纯粹的仿制,既未得唐诗精髓,本身也没有独到的创新;“优孟衣冠”是成语,讽刺明诗一味模仿没有个性和创意。(要对词语的解释和内涵的分析,只是照抄原文——“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惟肖而不惟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不可以。) 2.第四段中的加点“真理”具体指:

(1) (2) 答案:(1)人民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 (2)必须继承和借鉴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替代自己的创造。 3.本文作者进行文学评论有自己的原则和方法,如:文艺评论应客观公正,既不过分苛求,也不夸大其辞。请再举出两例加以说明。

又如:(1)

(2) 答案:(1)评论某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应把它还原到整个的文学史中,这样才能比较清楚它在历史中的价值,才能发现这一时期的文艺作品对于前人有什么吸收借鉴,对于后世有什么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给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2)人民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那么文学评论就理应去关注文学作品有没有反映人民生活、有没有从人民生活中汲取养料,并有所创造。 (3)文学评论不仅要关注作品是否对于过去的文学遗产有所继承和借鉴,更应去关注它是否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明和创新。

(4)对于已有的文学批评,要注意其方法与立场,从而判断正误,吸收借鉴。(有其他合乎逻辑的的答案也可。)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6题。

解读毕加索

面对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强悍茁壮、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我们常常只有惊叹。其他都是惊叹之余或曲终之后的惋惜与回味,或许还有细细地咀嚼——品咂其中的苦味和甘甜,以及咸涩。

在人类的历史上,有一些艺术家是难发超越的,他们本来就是这样一些强大特异的生命。这些生命仿佛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一生可以纵横涂沫而不知疲倦。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拥有一个长长的生命、漫漫的创造历史:从很早即开始起步,直到最后才缓缓终止。毕加索最早的作品是十岁左右画出的,如十四岁的《裸脚的女孩》《老渔民》等杰出作品——仅此一条这是一个非凡的绘画天才。

纵观他一生的无数作品,可以从中找到各种风格倾向各种情绪,这些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它们本身即组成一个宇宙,其中繁星闪烁,风云变幻,既有风和日丽也有雷鸣电闪,更有惊涛骇浪,那种动人的美,让人过目不忘的最为独到的呈现与表达,简直比比皆是。我们可以一口气列举出《站在球上的孩子》《特技表演者的家庭与孩子》《奥尔喜肖像》《持扇的女子》……多到一时难以穷尽。最伟大的艺术家,他们心底从来都是充斥了不安:怀疑自己的意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人生道路,这种怀疑的结果就是艺术生涯中的无数次激变,是无头无尾的探求,大嬉戏和大玩笑,包括大绝望大痛苦;还有恶作剧,装傻与佯疯,傲世与自欺……这一切综合一起,让后来人去清理和辨析,去极为困难地分拣。后来人常常是不知所措的,在这亘古未见的一大堆斑驳灿烂面前,大半只有叹息,而没有能力去鉴别——他们甚至在这样的生命面前连起码的冷静都要丧失,视听失灵,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的双重悲剧。

有人不止一次地指出他是现代绘画史上的“巨灵”,除了“野兽派”以外,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它们使当时和后来的艺术处于激活状态,它们也使各种尝试变得可信和可能。但当我们面对一大堆千奇百怪、巧思百出,有时直接就是丑陋怪异到目不忍睹的东西时,难道不应该产生一些怀疑吗?是我们错了还是当年的大师错了?追问的结果是:大概谁都没错,是时代错了。在一个人类正在物化、异化,正在走入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的时代,作为个体,一个生命,你尽可以呼号,但没有回音,更没有应答……至此,我们或许可以稍稍窥见毕加索当年的伤痛。面对那样的时代,人们所能做到的大概也就是像当时的大师那样,做下这疯癫无忌的大喧哗和大游戏了。他要可意地尽情地嘲讽一番,既嘲讽自己,又嘲讽时代;既嘲讽去者又嘲讽来者。因为不如此就不足以表达心中的全部感触、百缠纠结无从摆脱的矛盾与痛苦。

不仅如此,他还要面对一个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时代,特别是一个虚荣的时代。看来一个艺术家被逼到了尽头,就偏要穿上皇帝的新衣,偏要以此为东——他与另一些人的不同就在于他的自觉与清醒。毕加索兴之所至任意涂沫,像儿童一样嬉戏不休,上下游荡,四方徘徊,进入化境般的流畅自如,实际上却是隐含了一个生命的全部悲冷无告。这儿有泪水,有傻笑,更有绝望的哀求,在他这儿等于是以歌当哭。

就最后而言,就其背后的意义而言,毕加索是消极的。

他没有将一个人追求完美的努力、将这种生命的搏斗进行到最后。他以另外一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屈服。我每一次看到他的不可征服的创造,就在心里悄悄发出叹息:伟大的毕加索,屈服的毕加索。

注: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法国现代派主要代表,一生画风和风格迭变。 4.文中说毕加索的作品“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毕加索的作品中有这些“奇迹”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毕加索的心底从来都在怀疑自己的意义、创造和人生道路;他的创作有无数次激变,他坚持不断的探求。

5.文中说“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重悲剧”,句中的“双重悲剧”指什么?请结合文意分析作答。

答案:艺术家的悲剧:创造了一大堆亘古未见的斑驳灿烂的作品,而受众没有能力去鉴别;受众者的悲剧:面对艺术家内容庞杂的作品没有能力去鉴别。 6.文章开头说,毕加索是一个“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毕加索的“伟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

答案:(1)有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或“有着漫长的创造的历史”);(2)其作品内容和风格多种多样,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3)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 强化训练二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流行音乐——扭曲的视觉魅力

说起流行音乐,我们的本能反应是一定以“听”在先。但今天来看,恐怕这种现象已经变成先“睹”为快了。于是我们看到,周杰伦舞动着双截棍跃然台上,刘德华身着太空服从天而降,流行音乐在包装师不断制造的新刺激下,也刺激着我们的视觉,催生了当代流行音乐的又一美学现实—视觉消费。

音乐的传统定义是一种表演艺术,或者说是一种演奏(演唱)的艺术。而流行音乐的语言,远远超越了演唱者和歌词曲调的创造层面,更重要的是歌曲的营销包装、海报宣传、音乐电视(MV)、舞美灯光等现代化传媒技术。从流行音乐的歌者来看,还有一种“全民女性化”的倾向也能说明一些现实问题。舞台上充斥的红男绿女,要么张狂野性,要么娇柔欲滴,让人难以捉摸其性别。究其根本,大众多半不是为其动听的歌声所打动,这种扭曲的视觉魅力造成了受众审美的迷失与钝化,这又是一种基于消费活动和消费能力之上的感性满足的快乐,即通过“看”与“看”的充分延展来获得身体的充分享受。

细细数来,真正为人熟知并传唱的好歌,今日越发趋于凤毛麟角,我们还能听到多少像《亚洲雄风》、《祝你平安》这样脍炙人口的好歌呢?在今天的音乐商品化进程中,我国平均每年的歌曲生产量是10万首以上。流行音乐创作上的泛滥和音乐资源的浪费,霸占了严肃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受众群体及消费市场。当今流行歌坛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大量资金投入到歌手的形象包装和营销广告上,忽略了音乐作品本身的创作质量,致使“人红歌不红”的现象屡见不鲜。对于歌手而言,自身丰富复杂的个性特点被掩盖了,呈现在大众面前的是

经过唱片公司精心策划被强调突出的某个单一的个性特征。它不是严肃音乐作品中所渗透出的创作者个性体现,而是一种不需要静心思考和挖掘的机械性的复制。它的直接结果就是造成了大众听觉的退化,陷入盲目为视觉消费买单的怪圈。

当听觉退化与视觉消费成为当代流行音乐叙事的主要内容时,流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的魅力恐怕就所剩无几了。有鉴于此,本文有意呼唤价值理性的回归,人文精神的到场。可以说,重建大众文化生活中视觉与听觉之间的生态平衡,已是当务之急。

(节选自2010《文艺争鸣》9月号,有改动)

1.文中所说的流行音乐的“扭曲的视觉魅力”,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案:①过分注重演员形象的舞台包装,刺激受众的视觉;

②以歌者的“全民女性化倾向”引起受众感性满足的快乐;(或:以歌者的“全民女性化倾向”使受众通过“看”与“看”的充分延展来获得身体的充分享受。)

③忽视音乐作品本身的创作质量,过分注重音乐产品的营销宣传和歌手的形象包装,以此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注意:每点都必须既扣住“扭曲”又扣住“魅力”作答)

2.流行音乐被异化为“扭曲的视觉魅力”后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

答案:①造成了受众音乐审美的迷失与钝化(退化),使观众陷入盲目为视觉消费买单的怪圈;

②掩盖了歌手自身丰富复杂的个性特点; ③致使“人红歌不红”的现象屡见不鲜; ④打破了音乐视觉审美与听觉审美间的生态平衡; ⑤致使流行音乐的艺术的魅力所剩无几。 3.联系全文看,文中画线句的作用有哪些?

答案:①表达技巧上,运用反问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流行音乐“扭曲的视觉魅力”的不满和担忧。

②论证方法上,运用具体例证,论证了“真正为人熟知并传唱的好歌,今日越发趋于凤毛麟角”这一观点,从而增强了说服力。

③主旨作用上,表现作者对音乐审美价值理性回归、视觉与听觉生态间生态平衡的期

待和呼唤。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6题。

《阿Q正传》何以被“踢”出课本

某地的高中语文教材把鲁迅先生《阿Q正传》“踢”出了课本,取而代之的是金庸先生的《雪山飞狐》。此外,当代作家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替掉《陈焕生进城》,海子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则替掉《孔雀东南飞》…… 以一个读者的角度,尤其是以一个中学生读者的角度,也许有的人不喜欢读《阿Q正传》。说实话,《阿Q正传》确实太沉重了些,主题非常深刻,深刻得令人倍感压抑。再说句实话,有多少十六七岁的中学生能够真正读懂《阿Q正传》,能够深刻体悟鲁迅先生着力批判的“国民性”问题?更何况,这种对人性的批判几乎是“打”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不妨再接着说句实话,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阅读《阿Q正传》是否已经成为一件令人痛感十足的事情?

几年前看过一套丛书,是复旦大学一位博士生导师编著的。在此书的前言中,这位博导坦言:自己上大学的时候整整看了两遍鲁迅全集,结果基本上没看懂。总结一个结论,没有深厚的社会实践和学术积淀,基本上是看不懂鲁迅的。其实,连鲁迅先生自己也说,一个人没有30岁以上的年龄,是很难看懂自己的作品的。由此看来,别说中学生看不懂,比看不懂危害更大的是由于看不懂而导致的厌烦心态。这恐怕不是教育的本来目标。

看不懂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鲁迅先生的笔法。鲁迅先生在许多情况下运用了大量“春秋笔法”,行文相对晦涩。而且当代人的阅读习惯已经与过去有了很大差别,这也是鲁迅作品存在不小阅读障碍的主要原因。

那么《阿Q正传》到底该不该剔除出语文课本呢?我总觉得,看得懂、看不懂是一回事儿,剔不剔除是另一回事儿。我是不大赞成剔除这种做法的。把《阿Q正传》“踢”出课本,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现在编选教材者的一些选文思路。有的人讲,这是因为编委会大多是中青年专家的缘故。其实我倒不这么认为。这种选文思路的背后,体现的是当代社会一种令人不安的倾向——那就是用娱乐性取代严肃性、用可读性取代思想性。当前社会上有这样一个以轻浮替代沉重、以低俗排挤崇高的倾向。如今这种倾向也开始影响我们的教育。这里并不是说要我们的社会永远沉重,那当然是不合理的,更不现实。但是一个不重视思想的社会,一个不保持沉重的社会,一个把轻浮当宝贝的社会,是不会有什么大出息的。这倒是为许多历史实践所证明了的。

其实,类似《阿Q正传》、《孔雀东南飞》这样的作品,完全可以保留在课本之中。在某些情况下,作品的难读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这个环节加以弥补。一个好的教师,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一个敬业的教师,会通过自己的能力将作品的深义传递给学生的。而现在打着所谓“不符合时代要求”、“离现代较远”等旗号,却真的有些不靠谱。《陈焕生进城》对官僚主义的讽刺,对农民地位的深刻剖析,对农村生活的适度揭露,对城乡二元对立的隐喻性批判,联系我们生活的实际,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这些特点,不知道那些编委们是否意识到?不知道教师们是否能真正把它传授给学生们?

所以,有的时候,问题并不全出在作品身上,也有我们“自身”的不少责任。

所以,有的时候,鲁迅离我们并不遥远,但我们却主动拉开了与鲁迅的距离。 4.文中提到《阿Q正传》不受欢迎,看不懂的原因那些,请分条陈述。

答案:①《阿Q正传》太沉重,主题非常深刻,令人倍感压抑,与当今“娱乐至上”的时代不相吻合。②《阿Q正传》大量运用了“春秋笔法”,行文相对晦涩,与当代人阅读习惯有差别。

5.文章标题中“踢”字有何表达效果,试简要分析。

答案:“踢”体现了一种力量,透露出了一种深恶痛绝带有鄙视的心态,也形象地表明了教材编写者轻浮、缺乏理性的思想倾向。

6.文章末尾“所以,有的时候,问题并不全出在作品身上,也有我们‘自身’的不少责任”一句,有何深层含义?

答案:一些看似时代性不强,难于理解,不利于教育学生作品之所以不受欢迎,面临被“踢”的机遇 ,一方面可能与作品的内容和笔法有关系,另一方面也与教师没有将作品的深义传递给学生,没有联系现实,我们当代社会重娱乐性、可读性,轻严肃性、思想性有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