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周作人思想与散文创作的现代源流

周作人思想与散文创作的现代源流

来源:爱go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第8期 兰 州 学 刊 Lan zhou xue kan NO.8 2006 Genera1.No.155 总第155期 ・文学研究・ 周作人思想与散文创作的现代源流 陶丽萍 (武汉工业学院人文科学系,湖北武汉430023) [摘要] 周作人的思想与艺术创作受到西方多种现代文化思潮的深刻影响,呈现着极其复杂而特异的样态。作为源流之一,蔼 理斯的思想学说起着主导性影响。一方面他的自然主义新性道德观、文化价值观以及生活艺术观不仅为其提供了先进的思想武器和 新的创作主题、视角,而且促进了周作人独特审美理想的形成。另一方面,他的唯心史观和文艺观也为其退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 据。 [关键词】人本主义;自我表现;艺术化;自由;节制 [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06)08—088—03 作者简介:陶丽萍,女,湖南浏阳人,武汉工业学院人文科学系副教授,武汉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周作人的思想与散文创作呈现着极 ‘其特殊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叛徒与隐士,启蒙战士与民族罪人集 成为时代主潮。顺应时代的潮流,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平 民文学”等大胆激进的观念。他以人道主义为价值尺度,以人的 发现——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文学为参照系,对旧文学进行评 于一身,浮躁凌厉之气与平和之风出于一人。作为其主体精神 的现代来源,英美文化起着重要影响。他崇拜西方近代人本主 估、剖析和批判,主张人的生活、人的道德和人的文学,建造起人 义自然主义,接受弗莱则的文化人类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本位主义的文艺观体系。其主要理论支柱便是“这文学是人性 不是兽性的,也不是神性的。”…(H 。’可见,周作人运用蔼理 学、威思忒玛克的伦理学、蔼理斯的性心理学等现代思想,其中 的,英国著名性心理学家和文艺批评家——蔼理斯的影响尤其不可 理斯的著作。”甚至认为如果不了解蔼理斯的影响,对他的一切 评论“无论怎么说法,全无是处,全是徒劳”。他不仅全盘接受了 蔼理斯的自然主义新性道德观,新的文化价值观,并且把这种自 然主义的道德生活准则推广到艺术审美领域,从而形成了一种 斯把“人”还原为生物的“人”的观点,要求文学冲破封建禁欲主 人的自然欲望的合道德性,同时又强调人也有高于一般动物的 忽略。在《自述》中他曾说:“所读书中于他最有影响的是英国蔼 义的禁锢,大胆表现人的本能冲动、情欲和人的兽性方面,宣扬 精神要求,据此他提倡文学从“兽性”与“神性”、“灵与肉”的统一 中去表现“人”,不仅表现人的生物欲望,且表现人精神世界的 “内面生活”。因此虽然周作人的人性内涵未免抽象,但在 反对封建思想和道德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他从“自然人”观点出 发,肯定“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完全满 20世纪初是中西文化大撞击、大交流的历史时期,许多立志 之道。受这种社会思潮影响,特别是在兄长鲁迅积极进取的生 特异的精神旨趣与审美追求。 足”[ ](H ,猛烈攻击一切“违反人性”的旧传统及旧文学,勇敢 其文学的先驱者形象。 如果说蔼理斯的“自然人”学说只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 环境下,与其它进步思想一起奏响了周作人人生中最辉煌的乐 章的话,那么他的心理学,特别是新性道德观则对周作人的一生 产生了积极重要的影响,使他的散文创作和文艺批评呈现出崭 新的精神向度和批评视角。 蔼理斯认为,人的生活从根本上是由生理本能和无意识心 理制约和决定的,其中性本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他主 张尊重人的本能欲望,强烈反对对人的自然本能,尤其是性欲的 压制与贬斥。他认为真正的道德乃是“健康的自然本能的正常 活动,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理性主义的产物。”[ ](P106’受其影 响,周作人对中国不道德的愚昧的“性迷信、性崇拜”以及由此而 派生出来的“凶狠的礼教”较之常人有更深刻的认识。认为“中 振兴中华于危亡的志士仁人纷纷“别求新声于异邦”,探索救国 提出“人的文学”的口号,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充分显示出 活态度影响下,早在留学时期,周作人接触并翻译了大量外国进 步文学。同时吸收了流派不同、思想各异的各种社会观点和文艺 观点,其中,蔼理斯以其独特的思想魅力,受到周作人的极大注 意。 蔼理斯是英国一位很有影响的性心理学家、思想家和文学 评论家。他终生从事性科学的研究和教育,探讨人类的精神世 界和性的生物学的密切关系,并以其为思想武器反对宗教、道 德、习俗三位一体对于人,尤其是对妇女的压迫和禁锢,批判西 方教腐朽残酷的道德观念和习俗,主张用改良主义的 “社会主义”改造英国的社会,表现出大胆的叛逆精神。对周作 人来说,蔼理斯将人从社会的存在还原为自然的存在的理论,尤 为深中下怀,并成为其早期文艺思想的重要思想内核。 新文化运动时期,以科学与民主为旗帜,反对封建主义 国国民所有的只是道教即萨满教”[0](P543),主张“要了解中国须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8期 周作人思想与散文创作的现代源流 89 得研究礼教,而需了解礼教更非从萨满教人手不可”[ ](P342),这 样他对礼教和国民思想的研究产生了独特的认识。针对萨满教 纳入作家的主观情绪的狭窄天地里。这一认识引起周作人思想 和感情上的深深共鸣。实际上,早在留日时期,周作人就曾反复 强调过文学艺术必须“不为他物所统”,“得尽其性”,“自然而流 露”_8 J,但由于此时周作人所持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所以这 一中的原始宗教范畴,周作人说:“礼教的根抵是原始宗教迷信,尤 其是性的迷信”,认为“古昔儒家的长处,便是能把这些迷信多少 理性化了,不过它的根本原是古代的迷信。”[ ](P544)这里周作人 运用性心理学的独特视点,阐释礼教的文化本原,有着较大的开 创意义,丰富和加深了对中国封建文化的批判。 思想在其早期文学观中不居于主导地位。然而随着政治上的 逐渐消极隐退,周作人宣称从此“闭户读书”,这时蔼理斯的文艺 观恰恰迎合了其心理,并给他以理论上的进一步佐证。因此,他 由原来的主张“养成人的道德,实现人的生活” l 的文学, 因此,虽然随着政治上的倒退,周作人后来取消了为人生的 文学主张,但他始终以毕生的精力批判封建文化的野蛮、, 提倡民主、自由主义,为科学思想启蒙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他大 量介绍蔼理斯的性学著作,并在《净观》、《性的心理》、《猥亵的歌 谣》、《与友人论道德书》等文章中,以民主科学的理性精神,猛烈 抨击封建的性道德、性迷信、性崇拜,揭露它摧残人性的本来面 目,提倡科学的性道德观。 不仅如此,周作人还以蔼理斯的新性道德观为武器,在文艺 批评战线上与当时封建道学家针锋相对。在郁达夫的《沉沦》和 汪静之的《慧的风》以其惊人的大胆、率真的坦诚惊世骇俗,引起 一片责难之声时,周作人挺身而出,为他们辩护,认为性爱是“生 的无差别与绝对的结合的欲求之表现,是宇宙间的爱的目 的”_5 J(P4 ,宣传科学的性道德,批判传统的封建旧道德,使其批 评具有一种强烈而独特的批判与启蒙色彩。 更为重要的是,周作人还成功地将蔼理斯的心理包括性心 理的精神分析方法运用于文艺批评中,使其批评深刻揭示事物 的内在本质,表现出一种无比强大的批判力量。[ ]( 在《断言》 中,蔼理斯提出,对于性欲“在社会上我们不能常有容许冲动急 速而自由地变成行动的余地,为要免避被迫压的冲动之危害起 见,把这些感情移用在更高上稳和的方面都是要紧了”。所以, 他把艺术称为“情感的体操”,也就是弗洛伊德的“欲望升华说”。 周作人接受了这一观点,并对《沉沦》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他写 道:“描写非意识的不端方的文学,虽然有猥亵的分子却无不道 德的性质”[’]‘P5 ,称赞《沉沦》艺术地表现了灵与肉的冲突,“艺 术地写出升华的色情”,体现出一种“真挚与普遍”[ (P57)。这里, 周作人运用欲望升华的精神分析法,深刻地揭露封建道德的伪 善与对人性的野蛮践踏,彻底地批驳了那些假道学的恶意攻讦, 较之时人更为犀利和准确,这些无不得益于蔼氏学说。 文学高潮过后,新文化统一战线发生分化。许多人陷 入寂寞彷徨之中,周作人的思想也发生动摇,并在1927年前后, 最终完成了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由激进的民主主义退化为悲观 的民族主义。反映在文艺思想上,最明显的变化即是抛弃文学 启蒙的社会理想,提倡自我表现说。其中蔼理斯的文艺观起了 相当大的影响。 蔼理斯文艺观的核心是自我表现说。在《戏剧丛书》中,他 说:“每一个艺术家写的都是他的自传。对于那些懂得如何自读 它的人来说,甚至莎士比亚的作品包含的亦是他自己的生活。” 唯心主义立场出发,他否认文学是现实的反映,而把文学完全 退化为作家的“白已的表现”了。认为文学应“以个人为主人,表 现情思而成艺术”,“初不为他人福利而作” (P8),完全否定作家 创作的社会目的性。 蔼理斯对周作人文艺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取消艺 术的社会职能与效用。蔼理斯从生理学观点出发,认为在人种 上,人的精神与智力先天地存在着智慧与愚钝,贤明与昏庸,理 性与盲动等差别,除少数精英外,群众永远是处于盲目、被动和 无意识状态的,因而也是无法教训的,E6](P5 彰示出一种贵族式 的传统保守心态。出于对思想和文学的悲观,周作人 与蔼理斯的群众“无可教训”说一拍即合。认为“群众就只是暴 君与顺民的平均罢了”,“思想的力量在群众上面真可怜地微 弱”[加](P312),宣称一切思想的宣扬、运动至多“有言行流传”, “至于期望他们教训的实现,有如枕边摸索好梦,不免近于痴 人”[加](P3 ),完全背离以前文学启蒙的人生理想。正是在对现 实的失望和对群众不信任的基础上,周作人公然抛出“文学无用 论”的主张,把文学当作驱愁解闷的消遣品,认为“文学只是以表 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为满足的,此外再无目的可言,里面没有了 大鼓动的力量,也没有教训,只能令人聊以快意” l ](P29)。至 此,周作人对他青年时曾怀有强烈热情的文化启蒙与思想改造 追求产生了深刻怀疑,已迥然不同于早期的那个充满凌厉之气 的启蒙战士了。 诚然,周作人文艺思想转变的原因,一方面固然是以后 社会的黑暗残暴使他异常恐惧,拯世济穷的人道主义思想消亡 了,社会政治热情也渐趋衰退,而把意识到的自我缩回个人的精 神世界中。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略蔼理斯的学说在理论上 给周作人的思想以有力的支持,并且还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思想。 戈尔特堡在《蔼理斯传》中曾有见地地评价蔼理斯,“在他里 面有一个叛徒与隐士”,周作人极为欣赏这句话,并一再引以自 豪。这是道出了他思想与创作的实际了的。伴随着流氓鬼和绅 士鬼的起伏消长,周作人的散文创作表现出绝然不同的风格。 新文化运动时期,作为觉醒了的中国知识分子,周作人在进 步的社会思想和文艺思想的冲激下,高张起科学民主的大旗,无 情地挖掘祖坟,抨击时政。或在揭露中寓讽刺,亦庄亦谐;或针 砭时弊,直斥怒骂;或冷嘲热讽,揭出原形,创作了一系列尖锐泼 辣,剑拔弩张之作。如他揶揄封建道学家将人体上下身分出尊 卑、邪正、净不净“这种说法既合于圣道……只是实行起来却有 点为难”(上下身),笑中带刺,揭露深刻;直斥陈西滢“捧无耻的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兰 州 学 刊 总第155期 章士钊,做那无耻之尤的勾当”(论并非睚眦之仇),态度峻急,毫 不妥协;甚至指着鼻子骂对日一味妥协,“只管女人 的事”(苦茶随笔・后记),呈现出峻急犀利,浮躁凌厉之气,蕴藏 着一种道德的色彩与光芒。 艺术追求。 在蔼理斯“生活艺术化”思想的烛照下,周作人以古人、异邦 为友,在谈草木虫鱼,论鬼道神佛,讲东西学问,评古今文章中针 砭时弊,描摹风物,探寻人情物理,使他的散文将知识、哲理、趣 味统一于一体,形成其独特的审美内涵。并以蔼理斯的“自由” 和“节制”相协调的原则为桥梁,向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中和”回 归,给他的散文创作带来一种平和冲淡而又丰腴蕴藉的艺术风 格。如他的著名散文《乌蓬船》采用书信形式向友人介绍江南特 然而,大失败前后,全国一片白色恐怖,复古逆流猖獗, 周作人逐渐失去对现实中国改革的信心,产生了一种消极倦怠 的逆反心理。他决定“滚出”各种政治势力角斗的漩涡,以“苟全 性命于乱世”。随着政治上的消极保守,他的创作也走向闲适。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我们看到蔼理斯的隐士风度对其产生了较 大的影响。 蔼理斯的影响最主要来源于他的自然主义的生活艺术观, 即那种把现实生活与艺术审美理想合而为一,坚信“人类的物质 欲望总有一天会被人类心灵中的潜在美感所压倒 j的思想。 在《生活的艺术》中,他写道:“世界基本上是一个非常丑的地方, 但通过与它保持尽可能大的距离,从远处,从上面,从下面—— 在自然,在同类,在自己身上,人们能够缓慢地,耐心地用了极大 的技巧去发现美。”提倡与社会保持距离,将自我圈限于审美世 界,在主客观的中获得精神上、心理上的充实与和谐。这一 观点深深迎合了周作人当时的消极避世心理,终于,他消除了自 己前期多重的思想冲突,由叛徒而隐士,就绅士风度而弃流氓精 神。 需要指出的是,蔼理斯的这一观点并不是直接作用于周作 人而产生影响的,而是通过与其深层意识结构中传统文化的契 合而最终导致了他的思想与艺术的转变。 作为发展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它既有光辉灿烂,积极 进步的一面,也有其愚昧落后甚至残忍的一面。中国传统文化 存在着二重的内在黑暗窒息着知识分子人格的新生:一重是纲 常伦理,一重是和谐意境,即以乐感文化为情感态度,以中庸之 道为行为模式,经天人合一为最高理想境界,前者是外在的人际 规范,后者则内化为自觉的价值规范。 自梁启超《新民说》开始,中国知识分子为冲破传统文化心 理障碍,争取人格新生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到时期终于形成 了一个要求个性的启蒙高潮。但由于中国当时救亡图存的 需要,个性最终归宿于民族。因此,启蒙运动仅仅 是反对纲常伦理的封建礼教和道德,而更深层的东西却未触及。 于是,一旦周作人的理想在现实面前撞得粉碎,他便与西方进步 思想疏远而走向对封建传统文化的认同,而蔼理斯的生活艺术 观对周作人深层文化精神正好起了一种激活与作用。在 《生活之艺术》中,周作人宣称要象蔼理斯一样把“生活当成一种 艺术,微妙的美的生活”,向往着坐在江村小屋里,背靠玻璃窗, 烘着白炭火钵,一边喝清茶,一边同友人闲话的现代隐士生活, 而且这种生活艺术观对周作人不仅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更重要 的是一种审美理想。蔼理斯把“沉静、坚忍”的精神和科学的思 想化成优雅的艺术创作,“参透人情物理,知识变成智慧,成就一 种明净的观照”[”](P31)。这个境界成为周作人终生为之努力的 有的交通工具——乌蓬船。文章先描绘“四明瓦,脚划船,三明 瓦”等几种船只的构造形状,再渲染乘船游乐的情趣,在淡淡的 叙述中抒发士大夫的闲情逸致,传达出江南水乡的浓郁风情,充 分表达了周作人散文浓郁而以平淡出之的抒情特色,其中对感 情放而收,通而隔的艺术处理方法,无疑多少打上“自由”“节制” 原则的烙印,与之相类似的还有《故乡的野菜》、《初恋》等。 当然,引起周作人创作变化,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风格,还 有他对中国明清散文创作传统的继承和自己平和中庸的性格气 质等诸种原因。但蔼理斯的“生活艺术观”和“自由节制”的原 则,作为一种外来思潮从外部与他自身内部的诸种因素产生一 种共振,或者说是契合,从而加强和巩固了周作人生活艺术化的 审美理想。 总之,周作人的思想与散文创作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 响。其转变和堕落既有当时的客观现实条件,又有深层意识结 构中传统文化因素的契合,同时还有西方某些消极文艺思想的 催化。对于蔼理斯,周作人自始至终都采取一种为我所用的主 动态度,积极汲取其文学观,新性道德观和生活艺术观,它们在 不同的现实条件下,在周作人的文艺思想、社会思想及创作上留 下或深或浅的烙印,给其带来程度不同的或积极,或消极的影 响。 【收稿日期】2006一O4—25 参考文献 [1】周作人.艺术与生活・人的文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2]蔼理斯.新精神(英文版)[M]. [3]周作人.谈虎集・清浦子爵之特殊理解[M].上海:北新书店,1936 [4]周作人.谈虎集・萨满教的礼教思想[M].上海:北新书店,1936 [5]周作人.自己的园地・情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6]罗钢.历史汇流中的抉择——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家与西方文学理论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7]周作人.自己的园地・沉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8]周作人.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J].河南杂 志,第4期,1908.5 [9]周作人.自己的园地・自己的园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1O]周作人.雨天的书・教训之无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11]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M].北京:人文书店,1932 [12]近代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人名资料汇编[M].上海:商务印书馆, l965 [13]周作人.夜读抄・性的心理[M].长沙:岳麓书社,1987 【责任编辑:郭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