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中的人文爱情观◎王晓晴(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39)摘要蝴雷特》倾注了莎士比亚对伊丽莎白时期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和对人文主义本质困惑的不懈探索.本文将从具体人物分析入手.有所侧重地从爱情现发掘和寻思这部剧作的人文蕴涵,试图将人文精神从政治历史观的讨论引向更广泛的领域.关键词人文主义独立爱情异化爱情爱情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人性的美好与丑恶、人生的追求与迷惘、人对社会的抗争与屈服,都在爱情中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瓦西列夫说:“爱情将种种人的体验融为一体”爱情这个永恒的人文主题,带着独立的自然气息蓬勃待发.奥菲利娅和乔特鲁都是‘哈姆雷特》中的典型女性形象,她们的一生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男性主宰的社会中脆弱女人的无奈和驯服.一、独立的爱情古希腊人有一个动人的假想:男女之所以相爱,是因为他们渴望找回原本就与自己连在一起的另一半并重新合为一体。然而讽刺的是,无数的爱情悲剧证明,一旦相爱的男女完全合二为一,丧失了各自的精神独立和人格独立,他们从合走向分的过程就开始了。柯勒律治曾说过:“完美的女人没有独特的性格.每一个男人都希望有一个苔丝狄蒙娜或奥菲利娅做妻子—这样的人,虽然不会永远理解你,但会永远同情你,永远爱你.”如此登峰造极的盛赞,或明或暗地流露出不太光彩的男权企图.长期地受到这种男权意识潜移默化的熏陶,女性“次等性别意识”与“附庸情结”可见根深蒂固。人文主义者试图在天下有情人的心上地刻上一句忠告:爱情必须与人格独立和人格尊严同在。雷欧提斯称奥菲利娅为“五月的玫瑰”,“把她放下泥土里去;愿她的娇美无暇的肉体上,生出芬芳馥郁的紫罗兰来!”年轻、单纯、不谙世事的奥菲利娅就像鲜花一样,美丽却脆弱.她爱哈姆雷特,但却无法触及他的内心深处.对克劳狄斯和波洛涅斯的利用。又毫无主见.惟命是从,像木偶一样任人摆布,亲手葬送了自己的爱情.波洛涅斯和哈姆雷特,生命中同等敬爱的两个人,却是现实世界中不可调和的敌对方,父亲之死使奥菲利娅的精神崩溃成为必然。情人的冷嘲热讽,若即若离更是让她痛苦万分。爱情对于奥菲利娅无疑是个生存的光盾,可以帮她抵御外界的一些晦涩阴暗的事物.犹如一剂谐调药,爱情的存在可以使她的生命在另一个区域得以延续,但爱情的覆灭则成了她走向生命终结的促成药荆。没有鲍西娅的思维敏捷,也没有朱丽叶追求爱情自由的勇气,更没有独立人格和独立于爱情之外的自我实现需求,她的爱情越强烈,便越容易驱使她变成附属品;而为了维持这种依附状态,为了维护“爱”,又不得不继续压抑自己的个性,越发地丧失了自我.二、异化的爱情最美丽的爱情,是自然生发、自然流露、没有矜持作态、天然无藻饰的爱情.犹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自然真纯,在械斗的血红和世仇的黑暗背景下,以它初生牛犊的气势傲然登场,顶逆着所有的敌视,不假思索的爱.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的爱情,原本也是纯洁本色的,玲珑剔透,如玉壶冰心,然而由于时势的逼迫、坏人的利用和人性中弱点的暴露而最终凋零.“这点花是迷迭香,表示记忆的。爱人,你要记好.这是三色堇,表示相思的。”多么痴心的女子,可惜在见到哈姆雷特之前,终究先落河死了.。我爱奥菲利娅,四万个弟兄的爱全部都加在一起也休想抵得上我的分量!”我们无法埋怨哈姆雷特,因为父亲灵魂的出现,杀父内幕的揭穿,国家存亡的危险已经使他无暇顾及爱情,而母亲的不贞更使他失去了对女人的信心,对奥菲利亚也不例外。“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淫荡。要是地狱中的孽火可使一个中年妇女的骨髓里煽起了蠢动,那么青春在烈焰中,让贞操像蜡一样融化吧.当无法遏止的情欲大举进攻的时候,用不着喊什么羞耻了,因为霜雪都会自动燃烧,理智都会做情欲的奴隶呢。”这就是哈姆雷特对爱情的悲戗嘶叫,爱情让他对世界绝望,而世界也使他对爱情绝望.这段由深爱到彷徨再至桔竭的感情硬生生地将这对可怜的恋人推向了彷徨、混沌、失意乃至疯狂.克劳狄斯与葛特露的爱情更是自食爱情异化的后果。同样是软弱的女人,没有政治上的野心,只是作了“情欲的奴隶”.葛特露的悲剧更多的是由于其意识薄弱,性格懦弱带来的.作为妻子她的因改嫁被打上了薄情、淫荡的烙印。作为情人她被克劳狄斯蒙骗利用:作为母亲更是被哈姆雷特捧斥憎恶,她是宫廷阴谋的牺牲品,是自身性格软弱的牺牲品,更是由男性主宰的现实社会的牺牲品.第三幕第四场,哈姆雷特把葛忒露德痛斥得体无完肤.“你干的好事,十足使贤惠的美貌和羞颜玷污;使贞节变成了假正经……使结婚盟誓变得像赌钱发咒一样的虚伪……”如此一番叫一个母亲情何以堪.三、结语纵观全剧,不管是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抑或克劳狄斯及葛特露,这两桩爱情都有政治因素在内。前者是因为复仇而不得不放弃爱情,后者则是为了王座而促成爱情。爱情异化成为换取物质、金钱、地位或理想婚姻的工具,就使人不知不觉地偏离了自然的两性关系。正如大哲学家罗素所说:“爱情只有当它自由自在时,才会叶茂花繁”.参考文献:【11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北京:三联书店。1997.12】华泉坤.洪增流.田朝绪.莎士比亚新论一新世纪。新莎士比亚.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3】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悲剧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4J瓦西列夫.情爱论.三联书店.1987.【5J王诺.外国文学一入学蕴涵的发掘与寻思.科学出版社。1999.2009年第4期安徽文学万方数据 据考,征婚源于英国。18世纪某年月日,一英国贵族女子登报征婚。此空前未有之事也,被视为“伤风败俗”,舆论哗然,其父其母惶惶,男士避之唯恐不及,无敢问津者。
该女子终身未嫁,忧郁而逝。婚恋交友网若干年后,征婚女子其人其事已被淡忘。某年月日,一英国男子登报征婚。有女而愁嫁之父母们,纷纷代女应征,趋之若骛,于是,男子登报征婚盛行,而后,复有女子登报征婚盛行。
有女愁嫁,做为英国社会之大问题,由来已久,小说《傲慢与偏见》的作者所以因之一夜成名,就是因为她入木三分地描写了英国社会的有女愁嫁。http://www.ailkx.com/
“社会的需要,恩格斯说过:是一切科学产生发展的原因和基础”,套用他的话:社会的需要,是登报征婚产生发展的原因和基础。
建国前,中国已有登报征婚者(以男性为多,女性绝少,怕人说是嫁不出去才征婚),上世纪80年代以来,登报征婚和婚介征婚比较流行起来,九十年代开始流行电视征婚,赵本山的小品《征婚》深受百姓的喜爱,进入21世纪开始流行网络征婚。
《哈姆雷特》中的人文爱情观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王晓晴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39安徽文学(下半月)ANHUI LITERATURE2009,(4)0次
参考文献(5条)
1.阿伦 布洛克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1997
2.华泉坤.洪增流.田朝绪 莎士比亚新论-新世纪,新莎士比亚 20073.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悲剧集 20054.瓦西列夫 情爱论 1987
5.王诺 外国文学--入学蕴涵的发掘与寻思 1999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ahwx200904013.aspx授权使用:吕先竟(wfxhdx),授权号:74c87db3-126c-414e-8e0c-9e79013644a5
下载时间:2011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