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本文的文体“记〞。
(1)《小石潭记》的作者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 ,本文是他 的第四篇。
(2)写作背景
由于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被贬到永州任司马。由于政治上的失意,无法施行自己的抱负,他的精神极为痛苦、悲愤、忧郁。为排解内心的愤懑痛苦之情,柳宗元常常不避幽远,游山访水,寄情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3)《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 ,属于 的范畴。
2.自由朗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 篁竹( ) 清冽( ) 为坻( ) 为嵁( ) ....俶尔( ) 翕忽( ) 佁然( ) 幽邃( ) ....
3.熟练而准确的朗读课文,注意准确把握以下句子的停顿。(用“/〞画出停顿) 全 石 以 为 底
皆 假设 空 游 无 所 依 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4.翻译以下句子。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覆。
B.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C.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理清本文写作思路。本文是按( )顺序来写的,思路为:发现小潭——( )——小潭源流——( )——交代同游者
【课内探究】 一、熟读课文
1.朗读课文,读准以下字的音。
篁 坻 参差 屿 嵁 缀 佁 翕 怆 邃 龚 2.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及随行人员砍伐竹子的原因是什么?
(2)文章都描写了哪些与小石潭相关的景物?
(3)作者在对哪些景物的观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悦?
(4)作者对本次游览的总体感受怎样?(用原文语句答复)
二、整体感知
3.作者写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
4.小石潭的特点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一个字或词语。
5.柳宗元为什么给这个小水潭取名“小石潭〞?
6.找出描写“石〞的句子。
三、细读课文,落实重点实词
7.参照下面的句式,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小石潭景物的特点。并引用原文说说你的理由,哪些词语表达了这一特点。
这是一个 的小石潭。(找景物,说特点)
例如:读完此文,我仿佛看见了一个怪石嶙峋的小石潭。文中这样写道:“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我是从“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这几个词语看
出来的。
四、品读课文,指导朗读
8.运用下面的句式,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小石潭给你带来的心理感受。 这是一个让人感到 的小石潭。(说心情,谈感受)
五、探究作者的情感
9.找出文中表达作者主观情感的句子,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10.那为什么前面提到“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也就是说作者到底是“乐〞还是“忧〞?
六、课内语段阅读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1.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
(1)“伐竹取道〞与上文的“ 〞照应,又为下文的“ 〞埋下伏笔。
(2)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 〞。
(3)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欣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 〞和“ 〞两个句子得到印证。
1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1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14.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5.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开展变化的。
七、课外语段阅读
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答复文后问题。 〔甲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
①②③④
〔乙文〕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曲,
⑤
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假设在山野,那么宜逸民退士
⑥
之所游处;在人间,那么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注: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③敧:倾斜。④嵌:凹陷(又作“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6.甲文第二段描写的内容是 ;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
17.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
(2)以其境过清 清: .(3)南流数十步 南: .
(4)不可名状 名: .
18.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19.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
参
考
答
案
【自主预习】
1.(1)柳宗元 山水游记 “永州八记〞 (3)抒情议论 散文
2.huáng liè chí kān chù xī yǐ suì
3.全 石/ 以 为 底 皆 /假设空 游 /无 所 依 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4.A.(岸上)青葱的树枝,碧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荡。B.突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迅速,犹如在同游人逗乐。C.(那幽深悲凉的气氛,让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真是)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5.游览 潭中景物 潭中气氛 【课内探究】 一、熟读课文
1.篁(huáng) 坻(chí) 参差(cēncī) 屿(yǔ) 嵁(kān) 缀(zhuì) 佁(yǐ) 翕(xī) 怆(chuàng) 邃(suì) 龚(gōng)
2.(1)清脆悦耳的水声,带来的内心的喜悦、向往是伐竹的动力。
(2)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本:抓住水、石、树、鱼、源、岸、环境等特点深入领会文意。
(3)水声和游鱼。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二、整体感知
3.水、石、树、鱼、源、岸、环境。
4.例如:(1)清(水尤清冽) 句子: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青 句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幽 句子:隔篁竹 伐竹取道 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5.因为潭底都是石头,而且文中写道“卷石底以出〞和“全石以为底〞,所以将这个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6.(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2)其岸势犬牙差互。 (3)凄神寒骨。
三、细读课文,落实重点实词 7.预设:
填词 理由 重点讲解
树木青葱——{
青树翠蔓,蒙络
}——学生看注解理解
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
}——定点写景
似与游者相乐
潭中鱼可百许头,
}——侧面描写
皆若空游无所依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折蛇行
群鱼戏水——{
水清见底——{
源头曲折——{
岸势崎岖——{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
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凄神
}——学生看注解理解
寒骨,悄怆幽邃
其境凄清——{
四、品读课文,指导朗读
8.例如:关键词——“水尤清冽〞
这里主要写出了水的干净澄澈,见到此水,心情一定空澈、宁静。这种寓情于景的写法是本文写法上的一大特色。其中“尤〞即“尤其〞之意,流露出了作者因惊喜而对水的赞美之情。
我们可以联想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描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 五、探究作者的情感
9.“心乐之〞“似与游者乐〞,表达了作者欣赏小石潭奇景奇趣后暂时的轻松和快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写出了环境凄清,作者被贬后寂寞凄苦、悲凉的心情。
10.“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
六、课内语段阅读
11.(1)隔篁竹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 (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潭西南而望
12.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13.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
14.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15.开头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作者“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以及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
七、课外语段阅读
16.潭水和游鱼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17.(1)大约 (2)凄清 (3)向南 (4)说出
18.(1)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2)秀美的树木,奇异的竹林,垂下的阴影相互遮蔽。
19.这里景色优美却无人赏爱,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作者。 2、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语段的作用,逐步提高阅读能力。4、赏析文章的语言美,通过仿写练习,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那么,建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正直的人。 【教学重难点】
1、 味文中重要语句,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 2、 解文章表达中描写的运用及其作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容易无视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处理说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学生自由发言〕今天,让我们走进臧克家,看一看他是怎么处理说和做的。
二、资料读演,资源共享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全班共同交流,互动互学,教师酌情提供相关资料。 1、关于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回国,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诗集有《红烛》《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1943年后,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专制、争取民主的斗争。“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珍贵的生命。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郭沫假设称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2、臧克家
臧克家,现代诗人。193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以后连续出版诗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催促学生积累词语。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表情朗读。教师可做相应的朗读指导,如语调、语速、语势、语气的把握与表现。
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表演朗读,其余学生评议。
3、把握闻先生的主要事略,理清文章思路。看看文章表达了哪几件事,然后以“闻一多先生的故事〞为题进行口头演讲。
4、整体感悟,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细读课文,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整体把握大意。 ⑴这篇课文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请谈谈你的认识。
⑵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有什么特点?前后期有何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不同一般人之处? 四、课堂小结
阅读文章,理清思路是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注意把握文章的结构特征,注意过渡段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意。
第二课时
一、学生合作研讨,深层探究
1、指名男同学朗读1︿﹀7段,思考以下问题
⑴作为学者的闻一多,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情很多,作者为什么单项选择写作《唐诗杂论》《楚词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又为什么把编写《唐诗杂论》作为重点加以介绍?请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⑵闻先生的治学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
⑵这是一个自由发挥的问题,同学们谈“用心要专〞“要有实干精神〞“要严谨刻苦〞
“耐得住寂寞〞“读书应有大目标〞“为中华读书而崛起〞等等皆可。
2、指名女同学朗读8︿﹀20段,思考以下问题
⑴第11节引用闻一多信中的话,这里可以看出闻先生有什么样的品格?这里说到“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请想象闻先生讲的什么话?
⑵联系时代背景,你能说说为什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吗?
⑶文中有一段闻一多先生的形象描写,你能找出来吗?并理解其作用。 二、学生品读课文,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
2、请选择你最欣赏的一句话,按照“我欣赏 ,因为他具有 美,表达在 〞的句式说话。 三、质疑问难
学生每人提一个最想得到解答的问题,可以指名请教同学或向老师提问。 四、课外拓展
学习本文后,闻一多的说和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实,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
一言九鼎 一诺千金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言出必行 言必行,行必果等 五、课堂小结
闻一多既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精神。 六、布置作业:请你为自己写一句有关说和做的座右铭。 七、板书设计 课后小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