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邪留阴分证发热的热型是:D A、发热恶寒 B、壮热不恶寒 C、身热夜甚 D、夜热早凉 E、以上都不是
3具有“困遏清阳,阻滞气机”的病邪是:E A、风热病邪 B、暑热病邪 C、温热病邪 D、燥热病邪 E、湿热病邪
4创“三焦辨证”的医家是:A A、吴鞠通 B、叶天士 C、薛生白 D、王孟英 E、吴又可
5身热,心烦不得卧,舌质红,苔黄或薄黑而干,脉细数,治宜:A A、黄连阿胶汤 B、黄芩汤加味 C、连梅汤 D、泻心汤 E、加减复脉汤
6风温肺热腑实证宜选:D A、调胃承气汤 B、导赤承气汤 C、牛黄承气汤 D、宣白承气汤 E、解毒承气汤
7暑温初起宜用下列哪种解表法:C A、疏风泄热
B、宣表化湿 C、透表清暑 D、疏表润燥 E、都不是
8秋燥的病变中心在:D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9风温初起发热病邪侵袭肺卫证的治则是:D A、解表发汗,透邪外达 B、宣肺清热,化痰止咳 C、疏风发汗,清肺泄热 D、辛凉解表,宣肺泄热 E、辛凉解表,甘润肺阴
10方书中记载初,中,末三期的治疗大法是:D A、上燥治气,中燥治血,下燥增液 B、上燥增液,中燥治气,下燥治血 C、上燥增液,中燥治血,下燥补气 D、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E、上燥治血,中燥治气,下燥增液
11烂喉痧的病因是:D A、风热病邪 B、温热病邪 C、风热时毒 D、温热时毒 E、湿热病邪
12创温病辨证论治体系的医家是:B A、吴鞠通和吴又可 B、叶天士和吴鞠通 C、薛生白和叶天士 D、王孟英和叶天士 E、吴又可和叶天士
13湿温温热化燥入血,伤络便血证的主症是:C A、发热 B、心烦 C、大便色黑
D、口干舌燥 E、便下鲜血
我的答案 :C
14血分证的辨证要点是:B A、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红绛
B、斑疹,急性多部位、多窍道出血舌质深绛 C、身热躁扰,斑疹隐隐,口干不欲饮,脉细数 D、身热夜甚,谵语神昏,舌质红绛 E、壮热,心烦,时有谵语,舌红苔黄
15气分证的基本病理是:A A、热盛津伤 B、肺热壅盛 C、热郁胆腑 D、胃热亢盛 E、热结腑实
16具有径犯阳明气分,又可直入心营的温邪是:B A、风热病邪 B、暑热病邪 C、湿热病邪 D、燥热病邪 E、温热病邪
17暑湿弥漫三焦证,其首选的方剂是:C A、三仁汤 B、温胆汤 C、三石汤 D、白虎加术汤 E、蒿芩清胆汤
18高热烦渴斑疹密布,手足躁扰,神昏痉厥,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舌红苔黄脉弦数皆宜:B
A、清心开窍
B、清热凉血,熄风开窍 C、滋阴熄风
D、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E、清营凉血开窍
19下焦病证指的是:D A、小肠和膀胱的病变 B、大肠和小肠的病变 C、肝和胆的病变 D、肝和肾的虚证
E、肝风内动
20风温症见潮热便秘,痰涎壅盛,喘促不宁,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最恰当的方剂是:D A、麻杏石甘汤 B、千金苇茎汤 C、定喘汤 D、宣白承气汤 E、牛黄承气汤
21春温身热不已、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唇焦咽燥、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方选:C A、栀子豉汤
B、黄连加豆豉、玄参汤 C、凉膈散 D、白虎汤 E、黄连解毒汤
22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敛酸泄,不必用下”是那位医家所说:C A、张锡纯 B、张山雷 C、张凤逵 D、陈平伯 E、王孟英
23温病热蒸头胀,恶心呕逆,神迷不清,小便不通,舌苔白腻,治宜:C A、先予安宫牛黄丸,继服茯苓皮汤 B、菖蒲郁金汤送服苏合香丸 C、先予苏合香丸,继服茯苓皮汤 D、菖蒲郁金汤送服至宝丹 E、以上都不是
24症见身热不甚,干咳不已,口舌干燥而渴,舌红少苔,脉细,治宜:D A、甘凉滋润,清养肺胃 B、辛凉甘润,轻透肺卫 C、轻清宣透上焦燥热 D、滋养阴液,攻下腑实 E、以上均不是
25三黄二香散中三黄是指:A A、大黄、黄连、黄柏 B、黄连、黄柏、黄芩 C、黄柏、黄芩、大黄 D、连、黄柏、生地
26伏暑邪郁少阳治宜:B
A、小柴胡汤 B、蒿芩清胆汤 C、达原饮 D、连朴饮 E、藿朴夏苓汤
27燥热病邪初犯肺卫,其舌象为:E A、苔薄白而润,舌色正常 B、苔薄白欠润,舌色红 C、白砂苔 D、苔薄黄舌红
E、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
28对温病的治疗首先强调初起不可纯投辛温,主张以寒凉为主的医家是:C A、罗天益 B、王安道 C、刘完素 D、朱肱 E、汪石山
29发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苔薄白而燥。治疗宜用:D A、麻杏石甘汤 B、凉膈散 C、千金苇茎汤 D、清燥救肺汤 E、桑杏汤
30下列哪项在虚风内动时不出现:D A、神疲 B、手足蠕动 C、口角颤动 D、角弓反张 E、心中儋儋悸动
31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是:C A、《温热论》 B、《温热经纬》 C、《瘟疫论》 D、《肘后备急方》 E、《温热病篇》
32身热夜甚,烦躁不安,夜不能寐,渴不欲饮,承赤涩痛,舌绛,治宜:D A、黄连阿胶汤 B、清营汤
C、清宫汤 D、导赤清心汤 E、以上都不是
33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苔白舌红右脉数大方宜用:C
A、银翘散 B、桑菊饮 C、桑杏汤 D、清燥就肺汤 E、翘荷汤
34患儿,女,6岁,于7月26日入院,初起头痛,发热,嗜睡,第2天昏睡不醒,发热40.8度,面色红赤,目睛上视,四肢抽搐,汗出,舌红赤少苔,脉弦数,其诊断和辨证为:E A、暑温病(暑入阳明,热盛动风) B、暑温病(暑入心包) C、暑温病(肝经热盛动风) D、暑温病(暑邪猝中心包)
E、暑温病(暑入心营,热盛动风)
35湿温,便血过多,气随血脱,其治法应是:E A、养血止血 B、凉血止血 C、回阳救逆 D、收敛止血 E、益气固脱
36用于治疗大头瘟毒盛肺胃证的方剂是:B A、清瘟败毒饮 B、普济消毒饮 C、黄连解毒汤 D、五味消毒饮 E、银翘散
37灼热躁扰,谵妄,斑疹,吐血,衄血,角弓反张,舌深绛而干,其病机是:D A、肝经热盛,肝风内动 B、气分热盛,肝风内动 C、心营热盛,肝风内动 D、血分热盛,肝风内动 E、以上都不是
38吴鞠通称为“辛凉轻剂”的方剂是:C A、银翘散 B、白虎汤
C、桑菊饮 D、翘荷汤 E、麻杏石甘汤
39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辨证属于:C A、肝血不足 B、心血亏损 C、肾精耗损 D、肺津不布 E、脾中郁热
40战汗的机理是:D A、邪遏卫气,邪正交争 B、湿遏热伏,湿热蕴蒸 C、气分热织,迫津外泻
D、邪留气分,正气奋起鼓邪外出 E、阳气蒸腾,津液外泄
41徐某,女,17岁,初秋久晴无雨,症见咳嗽不爽而多痰,胸腹胀满,便秘舌红苔黄治宜:D
A、清肺润燥养阴
B、宣肺化痰,泄热攻下 C、滋养阴液,攻下腑实 D、肃肺化痰,润肠通便 E、甘寒滋润,清养肺胃
42症见身灼热、烦躁、吐血、舌红绛,当选择下列何方:C A、犀角地黄汤 B、黄连解毒汤 C、清营汤 D、白虎汤 E、银翘散
43牙齿光燥如石见于:D A、胃火冲激 B、肾阴枯涸 C、肾火上炎 D、胃热津伤 E、脾胃湿热
44神识如蒙,少腹硬满,大便不通,苔垢腻,病机为:E A、热陷心包兼阳明腑实 B、热与血结,蓄于下焦 C、暑湿积滞胶结肠道
D、湿浊上蒙,泌别失职 E、湿阻肠道传导失司
45热结肠腑兼气液两虚证最适宜的方剂是:C A、调胃承气汤 B、牛黄承气汤 C、新加黄龙汤 D、增液承气汤 E、导赤承气汤
46下列除哪项外,均为暑湿弥漫三焦的见症:C A、身热不扬 B、脘痞胸闷 C、下利稀水 D、咳痰带血 E、舌红苔黄滑
47竹叶石膏汤中法夏的作用是:B A、化痰和胃 B、降逆解郁和胃 C、清热化痰 D、化痰止咳 E、降逆化痰
48汗出不止,暑热下降,喘咳欲脱,脉散大,证属 :B A、暑伤津气 B、津气欲脱 C、暑伤肺络 D、暑热动风 E、暑入血分
49下列哪一项不是春温的特点:D A、发病急骤 B、变化较快 C、病情较重
D、初起以肺卫证候为主 E、多发于春季
50湿温初起,邪遏卫气,湿邪偏于卫表而化热尚不明显者的治疗处方是:A A、藿朴夏苓汤 B、连朴饮
C、雷氏芳香化浊法 D、藿香正气散 E、菖蒲郁金汤
二、 多选题(多选题,题数:25,共 50 分) 1温病的特点:ABCD A、致病因素的特异性
B、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C、临床表现具有特异性 D、病理演变有一定规律性 E、可按六经传变规律传变
2.叶天士的主要著作:BCE A、温疫论
B、三时伏气外感篇 C、温热论 D、尚论篇
E、临证指南医案
3卫气营血辨证的意义是:ABDE A、明确病变深浅层次 B、确定证候类型 C、分析病机 D、观察病邪性质
E、为确定正确的治法提供依据
4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BDE A、伤人急速、易犯阳明 B、多以口鼻而入
C、易困阻中焦、阻滞脾胃 D、可逆传心包 E、以肺为病变中心
5风温余邪未净,肺胃阴伤的临床表现有:ABC A、低热或不发热 B、口干而渴
C、干咳或痰少而粘 D、汗多目涩 E、大便秘结
6疹的治疗原则:AC A、宣肺达邪 B、清热解毒 C、清营透疹 D、凉血散血 E、滋养阴肝
7温病学和《伤寒论》的关系是:ACDE
A、温病学与《伤寒论》在学术上是一脉相承、不可分割 B、温病学可以完全包括《伤寒论》的内容 C、温病学是《伤寒论》的继承和发展
D、温病学和《伤寒论》均是研究外感热病的学科 E、《伤寒论》为温病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8烂喉痧与大头瘟初起均可见:ABC A、咽喉肿痛 B、发热恶寒 C、口渴 D、头面红肿 E、肌肤丹痧
9血分证的病理是:AC A、动血耗血 B、扰神窜络 C、瘀热内阻 D、耗损肾阴 E、虚风内动
10下例属于温邪的病因是:ABCDE A、伏寒化温 B、温热时毒 C、戾气
D、痰饮、淤血 E、暑热病邪
11温病常见的神志异常有:BCDE A、身倦乏力 B、神昏谵语 C、昏愦不语 D、神识昏蒙 E、神志狂乱
12三仁汤和霍朴夏朴汤共有的药物是:D A、滑石、泽泻、通草
B、厚朴、半夏 C、淡豆豉、藿香 D、杏仁、蔲仁、苡仁 E、滑石、竹叶、藿香
13暑厥的症状表现可见:BD A、口眼歪斜 B、肢厥 C、半身不遂 D、突然昏倒 E、骤然咯血
14刘完素对温病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AC A、认为六气皆从火化 B、认为温病不能混称伤寒
C、主张治疗热病经方中应配合寒凉清热药 D、热病的治疗应以寒凉药为主 E、温病病因是戾气
15大头瘟发病,其感邪途径为:ABCE A、自口鼻而入 B、先犯卫,气分 C、可攻窜头面 D、可伏于膜原 E、可内陷营血
16湿温初期三禁指:ABD A、禁汗 B、禁下 C、禁吐 D、禁润 E、禁温
17温病的概念是:ABCE A、病因是温邪 B、发热是主证
C、病机以易化燥伤阴为特点 D、包括所有病性外感病 E、热象偏重
18温疫的特点是:ABCD A、发病急骤
B、有强烈的传染性 C、可以引起大流行
D、病情多较险恶
E、火热亢盛而较少挟湿邪
19属于清代著名四大温病学医家是:BDE A、吴又可 B、叶天士 C、陈平伯 D、薛生白 E、王孟英
20烂喉痧之逆证可见:ABCDE A、丹痧密布,急现急隐 B、疹色深黑 C、咽喉糜烂甚 D、神志昏谵 E、脉细数
21湿温的诊断依据是:ABCDE A、多发于夏季节,四季也皆有
B、初起热象不显,邪遏卫气分见症明显,可见邪阻膈膜 C、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D、起病缓,传变慢,病势缠绵,病程长
E、病中可见上蒙下流,上闭下壅,弥漫三焦的病变
22湿温湿重于热的证型有:BD A、邪遏卫气 B、湿困中焦 C、湿阻膜原 D、泌别失职 E、伤络便血
23温病的舌质变化主要反映:BD A、卫分病变 B、营分病变 C、气分病变 D、血分病变 E、中焦病变
24气分证的辩证要点:ABC A、壮热不恶寒 B、口渴 C、苔黄 D、斑疹 E、无汗
25暑温暑入心营临床可见:BCDE A、斑疹密布 B、时有谵语 C、身热肢厥 D、灼热烦躁
E、猝然昏倒,不省人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