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蓟马的识别与防治
稻蓟马成虫 体长l~1.3毫米,黑褐色,头近似方形,触角7节;翅淡褐色、羽毛状,腹末雌虫锥形,雄虫较圆钝;卵 肾状形,长约0.26毫米,黄白色。若虫 共4龄,4龄若虫又称蛹,长0.8~1.3毫米,淡黄色,触角折向头与胸部背面。 为害状:成、若虫以口器锉破叶面,成微细黄白色斑,叶尖两边向内卷折,渐及全叶卷缩枯黄,分蘖初期受害重的稻田,苗不长、根不发、无分蘖,甚至成团枯死。晚稻秧田受害更为严重,常成片
枯死,状如火烧。穗期成、若虫趋向穗苞,扬花时,转入颖壳内,为害子房,造成空瘪粒。 稻蓟马生活周期短,发生代数多,世代重叠,长江流域一年10-15代,多数以成虫在麦田、茭白及禾本科杂草等处越冬。稻蓟马主要为害单季稻、连晚秧田,单季直播稻苗期。水稻前期受害较重,水稻圆秆拔节后,大多转移到田边杂草或周边水稻秧苗上。秧苗期、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是蓟马的严重为害期,尤其是晚稻秧田和本田初期受害更重。 防治方法:冬春季清除杂草,降低虫源基数。尽量避免水稻早、中、晚混栽,播种期和栽秧期相对集中,可减少稻蓟马的繁殖桥梁田和辗转为害的机会。重点抓好秧苗四、五叶期和本田稻苗返青期用药防治。一般秧田卷叶率10%-15%或百株虫量达100-200头,本田叶尖初卷率约15%-25%或百株虫量达200-300头时,应进行防治。播种前用药剂浸种,可在水稻种子破胸露白时,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2%-0.4%拌种后播种,或在种子沥干后按1-2千克种子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15克播种或催芽后播种,可兼治稻飞虱、叶蝉等。本田防治药剂每667平方米可选用l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30克,或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4克,兑水50千克均匀喷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