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晶
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7年第6期
文化产业的发展代表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活跃程度,不仅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更能实现文化产业与经济领域中其他产业的融合互动、共促发展,为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有力地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2004 年至今的十几年间,自治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年均增长26%,高于同期GDP 年均增速13 个百分点,高于全国文化产业同期年均增速3 个百分点。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演艺娱乐、文化旅游、民族工艺品、文博会展等重点门类和主导产业群,同正在兴起的动漫游戏、信息服务等行业,共同形成了我区特色鲜明、相对完整的文化产业体系。截至目前,全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23.19 万人,吸纳了众多人员就业。文化产业是“双创”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已成为推动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加强规划引导,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我区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产业性文件,积极引导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2005 年,全区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九个一批”文化建设工程,“培育一批文化产业集团”被列为其中一项重要工程。
——2009 年,全区文化改革和文化产业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各级、要着力抓好关键环节,自觉担负起领导文化产业改革和发展的责任。
——2010 年,《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将文化产业逐步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2011 年,自治区本级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目前已累计投放16 亿元,支持了225 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2012 年,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我区建设文化强区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3 年,把文化旅游基地作为内蒙古发展的一个重要定位,进一步提出“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
——2015 年,自治区首次召开全区文化产业分析会,提出要把“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作为主攻方向”,进一步理清思路,完善,强力推进,确保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幅度和占GDP 的比重实现“双提高”。
——2016 年,我区大力加强文化产业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发展方式创新和服务方式创新,不断推动文化产业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融合发展。
建设基地项目,促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自治区立足全区丰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努力提升自主原创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在市场准入、项目合作和减免税费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鼓励激励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壮大。
——实施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带动战略。自治区不断推进文化集聚区和示范基地建设,优化文化产业布局结构,促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目前,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种类齐全,并逐步形成了一批集约化程度较高、产业链条较长的文化产业集聚中心。全区范围内已建成5 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4 家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提高质量,建成了大盛魁、敕勒川、蒙古源流等66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加大对中小微文化企业的扶持,搭建融资平台,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新生力量。
在广阔的内蒙古草原上,蒙元文化、红山文化、大窑文化、河套文化、契丹文化等正在从资源向产业延伸。重视创新科研,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
自治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源自传承,兴自创新。文化与科技融合,让产业发展插上了“智慧”的翅膀。2013 年至今,自治区每年拿出约1000 万元支持文化与科技融合领域的研发和应用。各盟市积极探索发展新模式,实施“文化+互联网”模式来推动发展文化产业,支持利用数字技术、互联网、多媒体等高新技术支撑文化内容的开发利用,以创新打破行业壁垒,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
——2013 年,鄂尔多斯市被认定“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在我国西部地区地级市中仅此一家。目前基地已建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并重点孵化和培育了一批文化产业项目。
——2014 年,内蒙古东联影视动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新三板,成为我区首家挂牌上市的动漫公司。——内蒙古师范大学成立民族雕塑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解决民族造型艺术成果转化问题的同时,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内蒙古天堂草原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支持传统蒙古文的天堂草原音乐网手机客户端研发”项目投入运营。蒙古文的民族音乐移动客户端下载量达30多万人次,拯救濒危珍贵蒙古族音乐资源500 首以上,为3000 多位草原音乐人提供了展示平台。
——在第十二届深圳文博会上,内蒙古23 家企业圈粉无数。鄂温克族自治旗太阳姑娘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将太阳花的故事融入到民族饰品里,在深圳文博会开幕3 个小时就基本卖完了参展80% 的货品;宁城御绣轩手工制品有限公司主打契丹御绣品,签了2000 万的订单;一张羊皮做的画纸卖到800 元钱……
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文化+”战略既是大势所趋,更能补齐文化产业发展的诸多短板。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自治区已经走出了一条创新融合发展之路。
优化布局结构,落实文化产业发展部署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培育壮大一批文化企业,谋划建设一批文化工程项目,推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把我区文化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
根据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引,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实际情况,推进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不断加大文化市场主体培育和项目建设力度,培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动漫游戏产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打造内蒙古地区文化品牌。
——不断提高骨干文化企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发挥好产业发展和市场繁荣的主导作用,做大做强骨干文化企业,提升文化产业素质;积极培育新兴文化市场主体,鼓励和引导中小微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努力提升自主原创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坚持市场
导向、集约集聚和特色发展,鼓励盟市、旗县依托文化产业和重点项目,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区和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文化产业项目库和文化企业名录库建设,理顺文化产业管理,实施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推动文化产业优化结构、扩大规模。
——按照特色化、集群化、品牌化的发展思路,促进内蒙古文化产业向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迈进;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传统文化产业改造提升,运用技术、设备、工艺、产品、业态和模式的创新,增强文化新业态核心竞争力;以“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加快推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金融产业等领域的跨界合作与融合,打造文化产业发展新业态。
——大力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演出娱乐、影视剧、工艺品等传统文化产品交易市场,积极开展动漫、网络音乐等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体系、文化产品评价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能够满足不同受众、多样化的优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鼓励人民群众参与文化产品的体验和消费;加快院线、剧院、娱乐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其使用效率,促进大众文化消费,拉动经济发展。
自治区坚持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重、特色与品牌双赢的文化发展之路。历经10 多年的发展,以草原文化为精髓的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已经形成,文化产业日益壮大,发展水平逐年上升,已成为自治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对全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