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4年第5期 (总第446期) 商 业 经 济 SHANGYE JINGJI No.5,2014 r0tal No.446 [文章编号】1009—6043(2014)05—0083—02 中日贸易关系的现状与前景研究 赫明东 (哈尔滨石油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8) 【摘 要】 中日两国之间是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两国在适合对方市场需求的商品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目前,中日贸 易发展中还存在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主的贸易摩擦,摩擦多集中于农产品和纺织品,其中反倾销仍是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问 题,且贸易摩擦的数量近年来不断攀升。为消除阻碍双边贸易关系发展的消极因素,减少贸易摩擦,我国应加快实行多元化出 12;战略,建立与采用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反倾销立法,以推进企业合作的不断深入发展,实现中日经贸关系的快速 稳定发展。 【关键词】 中日贸易;发展现状;前景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中日两国是东亚的经济大国,两国之间的贸易在双 术性壁垒成为了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口的重 方的对外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合作对两国来说都是有 要手段。日本对于农产品和纺织品等不具有比较优势的 益的,对中国而言,抓住发展的机会快速增长综合国力, 产业较多地采用技术性贸易壁垒保护本国产业。2006年 能够提高国际地位。对日本而言,中国有着巨大的市场, 5月29日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以来,我国农产品出 巨大的商机。总之,中日两国有着良好的合作前景。 口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市场份额被挤占,部分产品 一出口受到严重阻碍。根据海关统计,我国对日本市场农产 、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分析 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 品、食品的出口份额也分别下降到了25.3%和26.5%。 理》中首先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 2006年日本厚生省查出违反日本《食品卫生法》并最终采 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 取了废弃或退货处理的进口产品共1440批次,同比增加 了82%。 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 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 2.贸易摩擦多集中于农产品和纺织品 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元升值以来,日本产业不 产品。比较优势理论是在严格的理论前提下产生的。其 断外移以应对日元升值带来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但是 部分行业无法完全外移,只能通过贸易降低成本,如农 一,必须是两个国家,两种要素或两种产品;其二,两 个国家之间必须存在某种特征性的差异;其三,两国之 业、纺织业等劳动力密集型行业。随着中日贸易摩擦的不 间不存在规模经济,比较利益是静态不变的;其四,是 断升级,对中日农产品贸易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中 日农产品贸易中,中国作为日本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对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的自由贸易;其五,生产 要素在两国间则不能流动,只允许在一国国内自由流 日本国内农产品的影响十分显著。自2001年以来,中日 动;其六,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资本积累是完全不存 农产品贸易摩擦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日本为了阻止中 国农产品对其国内市场的冲击,以保护食品安全为由,几 在的。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成为英国工业资产阶级 乎对所有的由中国进口的农产品进行过分严格的检验, 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格 局,进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世界的主要生产方 利用各种措施来限制中国农产品的输入。 式,促进世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完 3.反倾销仍是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问题 成了时代赋予李嘉图的历史使命。 近2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和出口贸易获得了飞速的 增长。2003年至2008年6月,中国提起反倾销调查的案 二、中日贸易关系发展中的贸易摩擦 件29件,其中21起案件涉及原产于日本的产品,比率高 1.摩擦形式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主 达72.41%。在这21起反倾销调查案例中,又有16起的 伴随中日贸易发展步入新的阶段,双边贸易摩擦开 被调查产品属于化工行业。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电子、 始加剧,由于关税作为贸易保护手段的能力逐渐下降,贸 通讯、汽车、建材和轻纺工业的拉动下,国内化工产品市 易保护的重要形式逐渐体现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 场需求旺盛,国产合成材料等产品只能满足国内一半需 贸易壁垒具有隐蔽性、歧视性和复杂性的特征,这使得技 求。国外化工产品供过于求,外国一些企业相互压价、抢 【收稿日期】2014-05—04 一83— 商业经济第2014年第5期 滩中国市场,采用倾销方式出口化工产品挤占中国市场 的势头有所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提起的反倾销调查 就比较多。按照日方的出口品种统计,日本化工产品对华 出口历来占据重要的位置,出口额仅次于电器和一般机 械,居第三位。日本企业通过与其它厂商进行竞争获得我 国的进口市场,不可避免地使一些日本企业也加入了向 我国倾销化工产品的行列。 4.贸易摩擦的数量近年来不断攀升 事实上,早在1995年初,中日之间的贸易摩擦就已 经凸显出来,直至2001年3月,Et本对我国出口的保鲜 蔬菜、茶叶制定数量达21种的农药残存限量要求,并保 留货到日本后检验的权力,以其结果作为最后合格与否 的判定依据。2002年又对中国产菠菜、松蘑、青豆等蔬菜 的残留农药实施歧视性标准检验,并要求进口商限制进 口。因此,客观来看,目前我国经济贸易增长不断加快, 所以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贸易摩擦。然后我们要认识 到,我国外贸高速增长与所遇到的贸易摩擦是不存在必 然的因果关系,我国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减少贸易摩擦。 如果我国出口产品确实存在不符合技术及环保要求、倾 销或假冒伪劣等现象,我们就应该积极采取措施防止产 生贸易摩擦。 三、中日贸易摩擦的应对措施及贸易发展前景 1.建立与采用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体系 我国如果想在中日贸易发展中占有一定的优势,就 要及时制定和调整技术性壁垒的国家标准,使其与国际 标准对接。只有建立和不断完善我国的认证制度,才能提 高认证水平的国际信誉,才能建立与国外权威机构认证 的相互认可机制。我国应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同 时,做到努力体现我国利益。我国企业也应建立符合国际 标准的生产管理体系,采用国际标准既是企业参加国际 竞争的需要,也是打破贸易技术壁垒的有效手段。因此, 树立全过程认证的理念是企业必不可少的,同时企业技 术人员应该对出口地区有充分的了解,如出口地区的各 类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以及合格评定程序等,通过按照 出口目标市场的要求,设计产品工艺及流程,积极做好产 品的认证检验工作,才能使产品能够顺利地通过各国设 置的贸易壁垒。 2.实行多元化出口战略 从中日贸易摩擦的产品结构来看,低附加值的劳动 密集型及资源密集型的产品一直是我国向El本出口产 品主要形式。而从日本进口的产品主要以高附加值的电 子产品及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在我国出口中存在技术 含量低、结构单一,因此,面对中日贸易,我国企业应构 筑自主创新体系,从生产单纯的劳动密集加工型产品向 研究开发型转型,利用新兴的技术、知识、信息、制度诸 要素改造传统要素,逐步实现从低技术含量向高技术含 量的转变,就能塑造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影响力的民族 品牌,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从而提升中日贸易摩擦中 一84一 SHANGYE JINGJI No.5.2014 的地位。 3.完善反倾销立法 外经贸行业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需要就是要运用 法律手段和国际通行规则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是 整顿外贸经营秩序、推进进出口市场多元化的需要。尽 管中国己于2001年制定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 销条例》并于2004年大量参照了国际惯例,但是,由于 时间仓促,缺乏实践,许多内容简单、抽象、模糊,操作性 和透明度都不强。因此,借鉴和吸收国外和国际的成功 经验是我们的首要任务,积极借鉴反规避调查、维护整 体利益原则,并对外贸易政策采取统一由一个部门颁 布,不在用内部文件对有关规则进行补充和说明。另外, 对于法规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也应该加以考 虑。GArIrI’《1994年反倾销协议》采取了列举式和排除式 相互结合的做法,阐述了倾销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即应当审查提交给当局的所有相关证据,同时对国内产 业造成损害的如国内需求的减少或消费模式的变化以 及非倾销价格出口的进口产品的数量和价格等因素。这 些都是值得我国在修改反倾销法中应该借鉴的。对于反 倾销我国政府更应该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反倾销调查程 序以及建立与完善我国反倾销诉讼体制,从而使中日贸 易关系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结论 中日贸易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是进入21世纪以来的 首要任务,这不仅影响着亚洲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世界 经济发展,更是中Et双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中日两国在适 合对方市场需求的商品方面仍然具有很大的开发和贸易 潜力。而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在不久的将来,肯定 也会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走出国门,踏人日本市场。两国应 该在国际社会中相互支持、友好协商、加强理解与沟通, 积极推进贸易关系,促进双方经济的发展。在两国贸易中 更应加强政治关系,增强政治互信,扩大合作的领域,采 取有效的措施,来推进双边贸易,促进两国在投资方面的 迅速发展。在新时期的双边贸易中,更要以和谐发展、相 互促进、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信念为前提,消除各种阻 碍双边贸易关系发展的消极因素,推进企业合作的不断 深入发展。最终实现中日经贸关系的快速稳定发展,建立 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和谐友好型的战略伙伴关系。 [参考文献】 [1】胡婷.比较优势理论文献评述——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选择[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8 [2】路越.中外贸易摩擦形式及其应对[J】.福建行政学院福 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3]张仲雷.论情势变更原则与金融衍生品合同的法律原 则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J].经济师,20010 [4]赵玉环.我国反倾销形势及法律对策分析【J】.经济师, 2010 【责任编辑:刘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