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先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摘要]对唐代屯田及屯田法制的研究从民国时即已开
始,新中国成立后更是蓬勃开展起来,涌现出一大批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从不同的视角审视唐代屯田及其法制,运用比较研究、多学科交叉研究等方法,对唐代屯田及其法制建设进行阐释。
屯田;屯田法制;屯垦戍边[关键词]唐代;
屯田是古代中国巩固和保卫边防的一项重要举措,历朝历代在发展屯田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屯田法律制度,使屯田日益走上规范化的发展道路。本文拟就民国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学界对唐代屯田及屯田法制的研究状况作初步的阐述,为深入研究唐代屯田法制作一定的铺垫。
成果;但考古的视角决定了该文无法对唐代屯田状况作过多的探讨,尤其是宏观方面的阐述。
(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晋对唐代屯田的研究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兴盛起来。唐史专家张泽咸的几篇力作———《再论唐代屯田的几个问题》、
、
《唐代盛世的屯田与供军》、《唐后期屯田的变质与败坏》《历代
屯田概论》,及其在《中国屯垦史(中册)》中对唐代屯田发展的同时,黄正建《唐详细论述掀起了唐代屯田专题研究的新高潮。
代前期的屯田》、《唐代后期的屯田》两篇论文以安史之乱为界限,对唐代屯田的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两篇论文也是对唐代屯田进行专题、综合性研究的力作。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对唐代屯田的研究开始呈现出新的局面,出现新的特征。
其一,利用出土文献研究唐代屯田。如姜伯勤《上海所藏敦煌所出河西支度营田使文书研究》、唐耕耦《敦煌所出唐河西支度营田使户口给粮计簿残卷》、杨际平《上海藏本敦煌所出河西支度营田使文书研究———兼论唐代屯营田的几种经营方式》三
[18]
“唐定兴户籍残卷”等文书资料,研究篇论文都利用敦煌出土
一、民国时期的屯田研究
[1]
1939年张君约《历代屯田考》、1944年唐启宇《历代屯垦
研究》两部著作开启系统研究古代屯田的先河,两部著作从纵横两个角度对中国古代的屯田现象进行了考察,对历代屯田实践及其基本制度进行了探讨,包含了唐代屯田的相关内容。《历以朝代为主线,对西汉到明代之间的屯田进行了梳代屯田考》
理;其特点在于着力还原历史,未对唐代屯田制度进行系统化《历代屯垦研究》与此有所不同,重在对历代屯田制度地勾勒。
进行分门别类的细致考察,较之《历代屯田考》“述而不作”的一面,其对屯田制度的研究有较大的进步。
唐代河西支度营田使及河西屯田的状况。吴大旬于本世纪初发表的两篇论文———《从出土文书看唐代西州的屯田》、《从出土也是利用出土文书研究唐代屯田文书看唐代伊州的屯田管理》
的专题之作。两篇论文以吐鲁番出土资料为依据,论述唐代西州、伊州的屯田管理制度,包括屯田生产的管领与督责、检勘与收贮等内容。又如,赵吕甫《关于唐代前期军屯田经营管理的几也充分利用出土文献对唐代前期军事屯田的管理体制个问题》
[22]
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再如,冯金忠《试论唐代河北屯田》一文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研究状况———以期刊论文为考察对象
(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
1956年,赵吕甫《唐代初期的屯防军制》一文即对唐代屯并非对唐代屯田进田进行过探讨。该文虽然着眼于军事体制,
行全面研究的专论,但研究对象是唐代前期军事屯田的主体———屯防军,故该文对研究唐代屯田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
1962年郑学檬《试论隋唐的屯田与营田》、1964年乌廷玉
[5]
《关于唐代屯田营田的几个问题:和郑学檬同志商榷》两篇具
在考证唐代(尤其是后期)河北屯田时,大量采用墓志铭的记载,这也是运用出土文献研究唐代屯田的重要手段。该文以“安为分界线,对唐代河北屯田的史实进行了考证,并对当史之乱”
地屯田管理体制及其历史作用进行了探讨。
其二,对唐代屯田进行“由面到点”的专题深入研究。一方面,出现了大量研究唐代屯田某个方面内容的研究成果。如对唐代屯田管理机构———营田使的研究,就有宁志新《唐朝营田使职初探》和冯培红《唐五代敦煌的营田与营田使考》等成果,《唐代使职的产生》一文基础之上,对唐代营田使二文在何汝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又如对唐代屯田与营田关系的探讨,就有李宝通《联系语言词汇的发展规律试析屯田营田的分合异同》、杨际平《唐五代“屯田”与“营田”的关系辨析》和翟麦玲、谢丽《辨析唐代的屯田与营田》等成果。这三篇论文是继六十年代郑学檬、乌廷玉两篇力作之后,对屯田、营田关系进行探讨的重要成果。除此之外,包括前引黄正建两篇论文在内的诸多研究成果也有对屯田、营田关系的论述。这些论述基本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类认为屯田与营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存在根本上的差异;另一类认为
有论辩性质的文章是这一时段研究唐代屯田的重要成果。二文虽略有分歧,但在对屯田、营田的认识上是一致的,即都认为屯田、营田是两种不同的国有土地经营制度,存在显著的差异。除这两篇力作之外,以唐代田制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也部分涉及唐代的屯田制度,如韩国磐《根据敦煌和吐鲁番发现的文件略谈有关唐代田制的几个问题》等。
由于种种原因,此后一个较长时期,国家虽然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地实施了大规模的屯垦,组建了新疆、黑内蒙古、云南、浙江、山东等生产建设兵团或农垦总局等龙江、屯垦组织,但学界对古代屯田(包括唐代屯田)的研究并未如屯垦实践一样展开,而是逐渐沉寂下去。1977年饶瑞符《从伊循的灌溉系统看汉唐时代的屯田建设》一文结合米兰地区汉唐屯田水利工程的查勘、考古工作,对当地汉唐时期的屯田概况进行了粗略的阐述,是该时段内难得一见的涉及唐代屯田的研究
11
二者名异而实同,没有必要细加区分。
对唐代个别地区屯田状况的考察,如马国荣《唐代西域的军屯》、方英楷《唐朝在乌鲁木齐的屯田》、《唐朝在石河子的屯田》、贺志范《唐代的疏勒屯田》、柳敏《浅析唐朝前期安西四镇的屯田及其效果》、阿米娜·热合木吐拉《浅谈唐朝在西域实行屯田戍边措施以及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及前引冯金忠《试论唐等,选取西域、河北这些重要的边境区域对唐代屯代河北屯田》
田制度进行专题研究。
另一方面,出现了一批对唐代屯田进行深入研究,形成数个研究成果的“多产”学者。李宝通研究屯田的学术成果颇多,如前引论文《联系语言词汇的发展规律试析屯田营田的分合异同》、博士学位论文《北朝隋唐的屯田与均田》、论文《隋代屯田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唐代屯田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以及著作《唐代屯田研究》等①。李氏对屯田尤其是唐代屯田的研究功力深厚、成果丰富、创新颇多。除对屯田与营田的关系、屯田管理体制等“传统”屯田内容加以研究外,其研究视域涵盖屯田与均田的关系、屯田向均田的转化等方面;同时,其研究成果不再停留于还原唐代屯田历史原貌,从历史学、经济学等角度审视唐代屯田,而是着眼于对唐代屯田进行反思,总结唐代(包括隋代)屯田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其对唐代屯田进行研究的代表作《唐代屯田研究》这部专著,该著作将唐代屯田的研究向无疑是
前推进了一大步②。
其三,学界逐步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探讨唐代屯田。如孙彩虹《唐代屯田、营田费用与效益的量化分析———以官营粮食生产为中心》,将经济学的方法运用于屯田研究。虽然此前经济学尤其是经济史学者对屯田展开过广泛深入的研究,但多着眼于观点从宏观上对包括唐代屯田在内的土地运用经济学的理论、
制度进行剖析,从微观的角度运用量化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的并不多见。
其四,采用新的视角探讨唐代屯田。如刘洋《唐代黄河流域的屯田与河患》及其《续》,以唐代黄河上中游地区的屯田活动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为研究对象,文章视角独特、观点新颖,突破了以往对唐代屯田研究的局限,是对唐代屯田消极意义进行探讨的重要成果。与之类似的是,崔永红《青海历代屯田垦殖一文也对历代政府在青海实施的屯田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
及其相关行为(如过度樵采等)对当地草原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进行了研究和反省。文章虽非唐代屯田专论,但对唐代屯田亦有所涉及。
其五,除以上对唐代屯田进行专题性研究的学术成果外,还涌现出一批以古代屯田为研究对象的通论性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大致可分为如下两大类:
1.对古代屯田实践、屯垦思想进行概要性介绍及通论性研究
如范永贤《浅析中国古代的屯田戍边》对中国古代屯田戍边四个方面的基本原因和目的进行了分析,即“保证军粮供应”、“解决运输之难”、“减轻国家经济负担”和“有利于兵农合一”。闰土《屯田:两千年农地规模开发(上)—中国土地文化——对中国古代屯田进行了三方面的勾勒———屯田在秦系列之四》
代、西汉的兴起,屯田在东汉及曹魏时期的勃兴,以及屯田在东晋以后的流变。陈默《屯田的历史发展及思考》一文从军事后勤保障的角度研究中国古代屯田,文章在梳理屯田的发展及衰落
史基础之上,分析了历代屯田在时机、劳动力来源及区域三方面的特点,得出了历代屯田发展对今日军队建设的三点启示。周凯军《中国古代军屯叙论》则对中国古代的军屯进行了专门的梳理,得出了古代军屯三个方面的作用。龚荫《古代边疆民族地区屯垦开发概说》一文则从边疆民族地区开发的角度研究中国古代的屯田,文章分十个部分对自秦迄清历代政府的边疆屯垦措施进行了概要性论述,其中第六个部分对唐代的屯田概况进行了介绍。以上研究成果侧重于对屯田实践的研究,而方英、《历代政治楷的两篇文章《历代政治家屯垦戍边言论及举措》
家谈屯垦戍边》则有所不同,二者重在对屯田思想的研究,是从思想史的角度研究古代屯田的重要成果。
此外,还有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古代屯田进行了分析、研究。如张聪《浅谈屯垦在经济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屯垦制对延缓封建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等论文从(军事)经济史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实施屯田戍边的基本原因、目的成效以及屯垦经济的重要地位,虽非专就唐代而言,但其观点涵盖了唐代屯田。
2.对古今屯田进行区域性纵向研究。
中国古代的西域屯田是屯田区域性研究的重要内容。如赵予征《屯垦戍边古今谈》对西汉至当下数千年来,中央政府在西域从事的屯田经营作了简单的梳理,对唐代屯田规模进行了介宗永平《略论中原王朝在新疆历史上的屯田》一文以汉唐清绍。
三个中央政府为例,介绍了中原王朝在新疆实施的屯田,并简要阐述了其重要意义,文章对唐代西域屯田着墨不多。哲边《历代屯垦纵览》一文对西汉至民国期间,“17个政府先后在新疆进行了论述;其中,组织各族军民进行大规模的屯垦戍边活动”
唐代部分,阐述了630年到791年唐朝在西域的11大垦区、屯董红玲《历代新疆木垒屯田评述》一田管理体制及其重要意义。
文则更进一步,以木垒这一个点为中心,对历代新疆屯田进行微观研究。以上数文侧重于从历史学角度对新疆历代屯田政策及其实践进行梳理,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成果从其他角度对新疆屯田进行研究。如樊根耀《论古代新疆屯垦的经济意义》,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新疆屯垦,认为“以农业经济取代游牧经济,是古代新疆屯垦对于当地经济产生影响的重要标志”,并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新疆屯垦的经济内涵。张安福、王春辉于2009年先后发表的三篇文章则从制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等多个角度对新疆屯垦管理制度及其现实意义进行了专题、深入的研《历代新疆屯垦管理制度发展究。这三篇文章分别是二人合撰的
的启示》和《新疆历代屯垦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及因素分析》,以及王春辉独撰的《历代屯垦制度及发展对新疆兵团管理的启示》。这三篇论文均以汉、唐、清三代的屯垦管理为研究基础,对唐代屯田管理制度的论述比较深入。
除新疆外,还出现了以其他地区(如甘肃、内蒙古、青海、海南岛等)屯田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如刘光华《历史上的河陇屯田》,陈新海《历代移民屯田政策对青海社会的影响》,朱竑、贾莲莲《戍边屯田等政治措施对海南岛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等。
三、关于屯田的比较研究
(一)纵向比较
对唐代屯田的纵向比较研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唐代屯田与其前后历朝屯田进行比较,一是将唐代前后期屯田进行
12
比较。前一类研究,如前引冯培红《唐五代敦煌的营田与营田使、杨际平《唐五代“屯田”与“营田”的关系辨析》、李宝通《联考》
系语言词汇的发展规律试析屯田营田的分合异同》、《北朝隋唐的屯田与均田》等文对唐代屯田与隋代屯田、五代屯田、宋代屯田进行了比较研究。后一类研究,如前引张泽咸《唐代盛世的屯田与供军》与《唐后期屯田的变质与败坏》二文、黄正建《唐代前与《唐代后期的屯田》二文就是典型的例子。期的屯田》
(二)横向比较
唐代屯田的横向比较研究往往体现在唐代屯田的区域性研究中,将某地的屯田状况与其他地区加以比较。如前所述,由于还历史原貎的考据式研究方法在屯田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故对唐代屯田的区域性研究多着眼于某地在唐代某时的屯田状况,而有意地将该区域与其他地区的屯田明确加以比较,得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的研究成果似乎还很缺乏。
在横向比较研究中,还有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就是中外比较研究。就中外屯田比较研究而言,崔卫国《新疆和北海道的屯田兵》无疑是重要的成果。该文拓宽了屯田研究的领域,在中外屯田史比较研究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③
②有学者认为,李宝通所著《唐代屯田研究》“可谓近年来屯田研究中特色较为明显的一部学术专著”。见王兴文《李宝通著〈唐代屯田研究〉评介》,《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02期。
③当然,该文在中外比较上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将中国数千年的屯田历史与日本一百年间的屯田历史进行比较,本身就存在一个可比性的问题,但这并不妨碍该文在中外屯田比较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张君约.历代屯田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2.唐启宇.历代屯垦研究[M].南京:正中书局,1944.3.赵吕甫.唐代初期的屯防军制[J].文史哲,1957(4):26—32.4.郑学檬.试论隋唐的屯田与营田[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2(3):41—55.
5.乌廷玉.关于唐代屯田营田的几个问题:和郑学檬同志商榷[J].文史哲,1964(2):48—53.
6.饶瑞符.从伊循的灌溉系统看汉唐时代的屯田建设[Z].新疆巴州农垦勘测设计队“向全国科学大会献礼论著”(油印本),1977.
7.刘洋.唐代黄河流域的屯田与河患[J].中国水土保持,2003(11):37—39.
四、结语
以上回顾了有关唐代屯田研究的诸多学术成果,可以看出,学界对唐代屯田及相关制度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屯田实践及屯田制度的各个环节都产生了相应的成果;纵横比较、多学科交叉研究等方法,多维度、多视角地探讨唐代屯田,由面到点,层层推进。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些研究成果多侧重于从历军事学的角史学的角度还唐代屯田实践以原貌,或从政治学、度阐述其与政权稳固之间的关系,或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其效用,间或有学者论述屯田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从法学的角度(尤其是屯田法制的产生、发展)进行探讨的成果不多,唐代屯唐代屯田法田法制的整体状况及其演变有待深入研究。因此,制的产生、发展、变化仍是一个值得继续研究的课题。
[注释]
①此外,李宝通先生还参与了赵俪生教授主编的《古代西北屯田开发史》的撰稿工作,对该书的评述本文暂不涉及。
8.刘洋.唐代黄河流域的屯田与河患(续)[J].中国水土保持,2003
(12):38—39.
9.崔永红.青海历代屯田垦殖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6—61.
10.范永贤.浅析中国古代的屯田戍边[J].军事经济研究,1989(8):87—88.
—中国土地文化系列之11.闰土.屯田:两千年农地规模开发(上)——四[J].中国土地,1999(6):44—46.
12.陈默.屯田的历史发展及思考[J].军事历史,2000(1):36—38.13.龚荫.古代连续民族地区屯垦开发概说[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65—72.
14.哲边.历代屯垦纵览[J].兵团建设,2004(9).
15.樊根耀.论古代新疆屯垦的经济意义[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9—23.
(1976—),男,湖北安陆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作者简介]龚先砦
院法律史专业2007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法律史。
!!!!!!!!!!!!!!!!!!!!!!!!!!!!!!!!!!!!!!!!!!!!!![上接第10页]
对违法办理取保候审的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给予相应的惩戒,规范执法行为,促进依法办案,减少徇私枉法现象的方式,预防或减少司法腐败。在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期间,除不能在法定侦查、审查起诉期限内结案,需要继续侦查、审查起诉而适用取保候审的案件外,对于能够迅速侦查、审结的案件应当尽快侦查、审结,不能无故拖延案件的侦查、审理期限,使诉讼时间延长,从而影响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更不能以“取”而不“结”“保”,而不“审”,把取保候审当作一种结案方式。
取保候审作为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项制度,与我们的程序观念及其他制度是密切联系的,它是刑事诉讼系统工程中的重它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影响要环节之一。
[作者简介]马云柱(1967—),曲靖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
教育和法学。
着以人为本、保障人权和公平正义的法制理念和价值体系。它的完善和健全需要我们做长时间的努力和做大量工作,以适应刑事诉讼不断完善和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光中.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研究[C],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5.
2.钊作俊.取保候审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1).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