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素周期表
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a.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 (2)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Z+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二、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 负化合价数=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
化学键 1、离子键: 2、A.相关概念:
1
B.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
C.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AB,A2B,AB2,NaOH,Na2O2,NH4Cl,O2,NH4) 2、共价键:A.相关概念:
B.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
C.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NH3,CH4,CO2,HClO,H2O2) D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三、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 =2CO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CO(g)+H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四、化学能与电能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电力)火电(火力发电):化学能→热能→蒸汽能→机械能→电能 缺点:环境污染、低效 原电池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优点:清洁、高效
2、原电池原理(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①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 ③闭合回路 ④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和水反应,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2-+
2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③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ii)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7)原电池的应用: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②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③设计原电池。④金属的防腐。 五、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1、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注意:化学反应速率是平均速率,所以“某时刻化学反应速率是多少多少”的说法是错误的)
计算公式:v(B)c(B),其中:Δc(B)=Δn(B)/V
一、 ①单位:mol/(L•s)或mol/(L•min)(注意:一定要加括号)或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重要规律:速率之比=方程式系数之比(若为恒容密闭体系,也可等于Δn之比或Δc之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即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 ④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3
-1
t-1-1-1
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①V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 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 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
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yB zC,x+y≠z) 六、有机物的概念
1、定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碳的金属化合物等除外) 2、特性:①种类多②大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③易分解,易燃烧④熔点低,难导电、大多是非电解质⑤反应慢,有副反应(故反应方程式中用“→”代替“=”) 甲烷
烃—碳氢化合物:仅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甲烷是分子组成最简单的烃)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极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俗名:沼气、坑气 2、分子结构:CH4:以碳原子为中心,四个氢原子为顶点的正四面体(键角:109度28分) 3、化学性质:①氧化反应:(产物气体如何检验?) 甲烷与KMnO4不发生反应,所以不能使紫色KMnO4溶液褪色
②取代反应:(三氯甲烷又叫氯仿,四氯甲烷又叫四氯化碳,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说明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
4、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所有的烷烃都是同系物)
5、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式(结构不同导致性质不同) 烷烃的溶沸点比较:碳原子数不同时,碳原子数越多,溶沸点越高;碳原子数相同时,支链数越多熔沸点越低
同分异构体书写:会写丁烷和戊烷的同分异构体 乙烯
1、乙烯的制法:
工业制法:石油的裂解气(乙烯的产量是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实验室制法:乙醇分子内脱水 (消去反应)
2、物理性质: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
3、结构:不饱和烃,分子中含碳碳双键,6个原子共平面,键角为120° 4、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C2H4+3O2→2CO2+2H2O(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烟)
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说明乙烯能被KMnO4氧化,化学性质比烷烃活泼。 (2)加成反应:乙烯可以使溴水褪色,利用此反应除乙烯 乙烯还可以和氢气、氯化氢、水等发生加成反应。 CH2=CH2+H2→CH3CH3 CH2=CH2+HCl→CH3CH2Cl(一氯乙烷) CH2=CH2+H2O→CH3CH2OH(乙醇)
4
(3)聚合反应 苯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有毒,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 溶剂,本身也是良好的有机溶剂。
2、苯的结构:C6H6(正六边形平面结构)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碳碳键键能大于碳碳单键键能小于碳碳单键键能的2倍,键长介于碳碳单键键长和双键键长之间 键角120°。 3、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2C6H6+15O2→12CO2+6H2O(火焰明亮,冒浓烟) 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2)取代反应
①+Br2(液溴)生成溴苯
铁粉的作用:与溴反应生成溴化铁做催化剂;溴苯无色密度比水大
②苯与硝酸(用HONO2表示)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无色、不溶于水、密度大于水、有毒的油状液体——硝基苯。
反应用水浴加热,控制温度在50—60℃,浓硫酸做催化剂和脱水剂。 (3)加成反应
用镍做催化剂,苯与氢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 乙醇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如何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加无水硫酸铜;如何得到无水乙醇:加生石灰,蒸馏 2、结构:CH3CH2OH(含有官能团:羟基) 3、化学性质
(1)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2CH3CH2OH+2Na→2CH3CH2ONa+H2↑(取代反应) (2)乙醇的氧化反应★
①乙醇的燃烧:CH3CH2OH+3O2→2CO2+3H2O
②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2CH3CH2OH+O2→2CH3CHO+2H2O ③乙醇被强氧化剂氧化反应 乙酸(俗名:醋酸)
1、物理性质:常温下为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结成冰一样的晶体,所以纯净的乙酸又叫冰醋酸,与水、酒精以任意比互溶
2、结构:CH3COOH(含羧基,可以看作由羰基和羟基组成) 3、乙酸的重要化学性质
(1)乙酸的酸性:弱酸性,但酸性比碳酸强,具有酸的通性 ①乙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②乙酸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利用乙酸的酸性,可以用乙酸来除去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 2CH3COOH+CaCO3→(CH3COO)2Ca+H2O+CO2↑
5
乙酸还可以与碳酸钠反应,也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2CH3COOH+Na2CO3→2CH3COONa+H2O+CO2↑
上述两个反应都可以证明乙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 (2)乙酸的酯化反应
(酸脱羟基,醇脱氢,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主要产物乙酸乙酯是一种无色、有香味、密度比水的小、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在实验时用饱和碳酸钠吸收,目的是为了吸收挥发出的乙醇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反应时要用冰醋酸和无水乙醇,浓硫酸做催化剂和吸水剂 氧化—还原反应
七、怎样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表象:化合价升降实质:电子转移
注意:凡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必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2、有关概念
氧化剂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具有氧化性)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得到还原产物(还原产物表现还原性)
还原剂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具有还原性)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氧化产物表现氧化性)
注意:(1)在同一反应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
(2)用顺口溜记“升失氧,降得还,若为剂两相反”,被氧化对应是氧化产物,被还原对应是还原产物。
3、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单线桥法,双线桥法
注意:(1)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一定要记住。
(2)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还原剂失电子总数。 4、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判断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凡处于最高价的元素只具有氧化性。 最高价的元素(KMnO4、HNO3等) 绝大多数的非金属单质(Cl2、O2等)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凡处于最低价的元素只具有还原性。 最低价的元素(H2S、I等) 金属单质
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处于中间价态的元素 注意:
(1)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表示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剂的氧化性强过氧化产物,还原剂的还原性强过还原产物。
(2)当一种物质中有多种元素显氧化性或还原性时,要记住强者显性(锌与硝酸反应为什么不能产生氢气呢?)
(3)要记住强弱互变(即原子得电子越容易,其对应阴离子失电子越难,反之也一样) 记住:(1)金属活动顺序表
—
6
(2)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3)非金属活动顺序
元素:F>O>Cl>Br>N>I>S>P>C>Si>H 单质:F2>Cl2>O2>Br2>I2>S>N2>P>C>Si>H2 (4)氧化性与还原性的关系
F2>KmnO4(H)>Cl2>浓HNO3>稀HNO3>浓H2SO4>Br2>Fe>Cu>I2>H>Fe F 注意:在反应式中如果某元素有多个原子变价,可以先配平有变价元素原子数,计算化合价升降按一个整体来计算。 类型:一般填系数和缺项填空(一般缺水、酸、碱) 八、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 1、离子反应的判断 凡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就是离子反应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步骤:“写、拆、删、查” 注意:(1)哪些物质要拆成离子形式,哪些要保留化学式。大家记住“强酸、强碱、可溶性盐”这三类物质要拆为离子方式,其余要保留分子式。注意浓硫酸、微溶物质的特殊处理方法。 (2)检查离子方程式正误的方法,三查(电荷守恒、质量守恒、是否符合反应事实) 3、离子共存 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都不能共存 (1)生成难溶物:常见的有AgBr,AgCl,AgI,CaCO3,BaCO3,CaSO3,BaSO3等 (2)生成易挥发性物质:常见的有NH3、CO2、SO2、HCl等 (3)生成难电离物质:常见的有水、氨水、弱酸、弱碱等 (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Fe与S、ClO与S等(备注:以后还会学:双水解的离子间不能共存) 二、卤素: 1.氟气是浅黄绿色;氯气是黄绿色;液溴是深红棕色;固态碘是紫黑色。常用的有机萃取剂四氯化碳无色,密度比水大;苯也是无色液体,密度比水小。液溴常用水封存,液溴层是在最下层。 2、如果已知A和B两种阴离子的还原性强弱是A>B,则可推知A、B两元素的非金属性是B>A。 三、元素周期律 1.钠、镁、铝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中,NaOH是强碱;Mg(OH)2是中强碱,不溶于水;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也不溶于水。(1)向MgCl2、AICl3两溶液中分别滴入少量NaOH溶液,都出现白色沉淀,两个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Mg+2OH=Mg(OH)2↓; Al+3OH=Al(OH)3↓。(2)在两支白色沉淀中再分别滴入NaOH溶液,一支白色沉淀消失,离子方程式:Al(OH)3+OH=AlO2+2H2O;。从这里可以看出,在MgCl2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可以把Mg全部沉淀;但在Al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无论是少了还是多了,都不能把AI3+全部沉淀。 2+ - - 3+ - 2+ - - - - - 3+ 2-— 2-— 2+ — — 2+ — + 3+ 2+ + 2+ 7 2.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它与盐酸、氢氧化钠两溶液分别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Al2O3+6H=2Al+3H2O;Al2O3+2OH=2AlO2+H2O。 3.气态氢化物一般是指非金属氢化物,即非金属以其最低化合价与氢结合的气态(一般是指常温常压下)化合物。还有需要说明的是,一般所说的气态氢化物是指简单氢化物,如C元素对应的是CH4而不是C2H4、C2H6等,Si元素对应的是SiH4不是Si2H6等等。 4.气态氢化物的结构与物理性质 (1)常见的气态氢化物中CH4、NH3、H2O、HF为10电子微粒,HCl、H2S、PH3、SiH4为18电子微粒。 (2)常见气态氢化物的典型结构与分子极性。 ①HCl、HF等直线型的极性分子;②H2O、H2S等平面“V”构型的极性分子; ③NH3、PH3等三角锥型结构的极性分子;④CH4、SiH4等正四面体型的非极性分子。 (3)氢化物中HF、H2O、NH3其分子之间可形成氢键、在熔沸点的变化上异常。 (4)同周期元素气态氢化物中,H-R(R为非金属元素)的键长逐渐减小,同主族元素气态氢化物中,H-R键长逐渐增大。气态氢化物的化学性质变化规律及特性(非金属性越强稳定性越好) 同周期元素的气态氢化物(自左向右) ①非金属与氢气化合越来越容易; ②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③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同主族元素的气态氢化物(自上向下) ①与氢气化合越来越难;②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③氢化物的还原性逐渐增强;④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 (彭老师总结:1.多做题,学理科练习量放在第一位,做题速度一开始都很慢,万事开头难,遇到不会的题,思考2-5分钟完全没思路可以查看参考答案,看不懂就问同学问老师,对于学校发的资料(老师上课一定会讲解的资料)上有不会的,可以做个记号上课认真听,没必要一有不会的题就来问老师(当然老师向来都是来者不拒的)。不会的题弄懂之后要注重解题思路,可采取做错题集和直接在题目旁边写写这题考了什么,先用了什么知识点再用了什么知识点,我在哪个知识点上出了错误等等,最后每天想想四个问题:今天我要学什么(课前复习),我上课听了什么(课堂效率),我今天学得怎么样(课后反思).今天的要完成的资料写完了吗?(课后练习反馈,深化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高中时期不要有个性,勤勤恳恳,怀揣天才的梦想,像傻子一样活着,高中三年就像一场梦。梦里有酸甜苦辣,当梦醒了,只会记得美好的东西。 3.最后:只要成绩好,以上知识点根本不用背,上完课做完题就懂了,难在知识点的联系和细化:联系方面:比如气体除杂,各种物质的实验室制法,防倒吸装置的设计,带颜色的离子有哪些,干燥剂有哪些,常见化学药品俗名等等。细化方面:每个知识点都有许多细节在里面。比如乙醇消去制乙烯,对这个实验的考点很多比如为什么反应后溶液为黑色,产生的混合气如何除杂,如何一一鉴别出来等等,不能只知道这个反应的方程式和断键情况。) + 3+ - -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