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08年 第29卷 第3期 92・ JOURNAL OF MUDANJIANG MEDICAL COLLEGE Vo1.29 NO.3 2008 3洪霞.肺栓塞的诊断[J].临床肺科杂志,2006,3(11):354— 355. 15 贾玉龙,程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D一二聚体监测的临床意 义[J].中国医刊,2007,42(3):36—38. 16 蔡柏蔷.肺血栓栓塞症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J].中国处方药, 2004,12:423. 4程显声.急性肺栓塞的现代诊断与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杂 志,2003,30(4):13~14. 5季颖群,陈洁,张芝,等.94例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分析[J].中 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4,27(1):776—777. 6于健,李向东等.21例肺栓塞临床诊治体会[J].中国医师杂志, 2004,6(6):821—826. ilavry MR,et a1.Embolus location 17 De Monye W,Sanson BJ,Mac Giaffects the sensitivity of a rapid quantitative D——dimer assay in the diagnosis of pulmonary embolism[J].Am J Re's Crit Care Med, 2002,165(3):345—348. llard C,Boussarsar M,Fosse JP,et a1.Cardiac tmponin I in pa— 18 Baitients with sever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 7李毅,于学忠.12例初诊为冠心病的肺栓塞患者救治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8(14):689—690. 8房爱萍.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联合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的临床意 义[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5,8(8):811—812. 9郭丹杰,胡大一,周伟荣.急性肺栓塞诊断治疗的临床分析及探 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49—51. 10 Daniel KR,Courtney DM,Kline JA.Assessment of cardiacst ress f ease[J].Intensive Care Med,2003,29(4):584—589. A.Pulmonary embolism and cardiac enzymes[J] 19 Khan NU,Movahed .Heart Lung,2005,34(2):142—146. 20 温伟,张新超.急性肺栓塞早期误诊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4 例分析[J].中国医刊,2006,41(11):45—46. 21 邹阳春,王雯.急性右室梗死并肺血栓栓塞病例临床特征分析 [J].中国医刊,2007,42(1):73. colaides AN.Thromb22 Niophilia and venous thromboembolism:Intema— tom massive pulmonary embolism wit h 122lead ECG[J].Chest, 2001,120(2):474—481. 11潘永寿,郭盛兰,刘唐威,等.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急性肺动脉栓 塞的价值[J].中国超声学杂志,2005,21(3):195—197. tional Consensus Statement Guidelines According to Scientiifc Evi— 12赵博文,王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与治疗 中的价值[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4):342—343 13康春松,张惠琴.超声在诊断肺栓塞及溶栓疗效评价中的价值 [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6,15(2):69—70. 14 Roy PM,Colombet I,Dufiemx P,et a1.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analysis of strategies for the diagnosis of suspected pulmonary embol— dence[J].Int Angiol,2005,24(1):1—26. 23 邹昕,张翠丽.肺栓塞的诊断方法[J].中国急救医学,2007,27 (2):157. 收稿日期:2008—04—02 ism l J J.BMJ,2005,331(7511):259. 中药制药新技术 雷(1.牡丹江医学院黑龙江牡丹江 涛 孟繁钦 郑毅男 157000;2.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 吉林如苷类、多糖类,需要加夹带剂 』。 2.2超声提取超声提取技术是以超声波辐射压强产生的 长春 130000) 现代化工业工程技术的不断革新,随着高新技术不断被 应用到中药研究、开发和生产中,促进了中药产业的迅猛发 展,促使中药制药技术水平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1粉碎技术 骚动效应、空化效应和热效应引起机械搅拌、加速扩散溶解 的一种新型提取方法。超声提取能够增大物质分子运动频 率和速度,增加溶剂穿透力,提高药物溶出速度和溶出次数, 缩短提取时间,提高有效部位提取率,且瞬间稳定升高温度, 对热不稳定成分影响较小 J。 2.3微波萃取是指使用适合的溶剂在微波反应器中从天 利用超声粉碎、超低温粉碎等技术把原材料加工成微米 甚至纳米级的微粉。细胞破壁率达95%以上。超微粉碎以 剪切为主,得到超细粉体再进行提取。提高药物的吸收率、 生物利用度,增强靶向性,主要用于一些贵重、稀有药材的粉 碎 。 2浸提技术 然药用植物、矿物、动物组织中提取各种化学成分的技术和 方法。微波萃取的机理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微波射线 2.1 超临界流体萃取利用超临界流体的独特溶解能力和 自由透过透明的萃取介质,深入到生物材料的内部维管束和 腺胞系统。由于吸收微波能,物料内部温度突然升高,在天 然物料中的维管束和腺胞系统升温更快,保持此温度直至其 内部压力超过细胞壁膨胀的能力,细胞破裂。位于细胞内的 物质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对压力、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 的特性,通过升温、降压手段(或两者兼用)将超临界流体中 所溶解的物质分离出来,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兼有精馏和 萃取两种作用。超临界流体萃取由于可通过调控压力和温 度,选择性地萃取某些成分,可以兼具提取和分离的功能,适 用于提取分离挥发性成分、脂溶性物质、高热敏性物质及亲 脂性、分子量较小物质的萃取,但对极性大、分子量大的物质 有效成分从细胞壁自由流出,传递到萃取溶剂里。另一方 面,由于不同物质的tang值不同,对微波能的吸收程度也不 同,微波可以对体系中不同组分进行选择性加热,从而使被 萃取物质从基体或体系中分离出来,进入到萃取溶剂中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丹江医学院学报 Oo 年 卷 第 期JOURNAL 0F MUDANJIANG MEDICAL CO U正 GE Vol 29 NO 3 2008 . . .. 。 93‘. .2.4酶法提取酶法的基本原理是选用合适的酶将中草药 溶液的净化等 …。 中的杂质(如淀粉、果胶、蛋白质等)予以分解除去,最大限 度地提取中草药有效成分。酶法提取要求酶有极高的活性、 高度的专一性和温和的反应条件。酶法提取的效果主要取 决于酶的种类、用量、酶解时间、温度、酸碱度、物料细度、搅 拌强度等多种因素 。 2.5半仿生提取半仿生提取法是将整体药物研究法与分 3.2大孔吸附树脂大孔吸附树脂是由不含离子交换基团 的由许多微观小球组成的多孔球状交联聚合物,是由有机单 体加交联剂、致孔剂、分散剂等添加剂聚合而成。其理化性 质稳定,不溶于酸、碱及有机溶媒,不受无机盐类及强离子低 分子化合物存在的影响。它具有的吸附性是由于范德华力 或产生氢键的结果。大孔吸附树脂具有的筛选性原理是由 其本身的多孔结构所决定 。 3.3分子蒸馏 由于物质挥发度不同,根据分子运动理论, 子药物研究法相结合,从生物药剂学角度,模拟口服给药及 药物经胃肠道转运的原理,为经消化道给药的中药制剂设计 的一种新的提取工艺。具体做法是,将提取液的酸碱度加以 生理模仿,先将药材用酸水提取,再以碱水提取,提取液分别 滤过、浓缩,制成制剂。对提取液的最佳pit值和其它工艺 参数的选择用一种或几种有效成分结合主要药理作用为指 标,用正交试验法、比例分割法进行优选 j。 2.6亚临界水萃取 常温常压下水是极性很大的溶剂,随 着温度的升高,水的极性会降低,对中极性和非极性有机物 的溶解能力也会增加,在适度的压力下,将水加热到100 ̄C 以上临界温度374 ̄C以下的高温,水体仍然保持在液体状 态,它的极性会随温度变化而改变,这种水称为亚临界水。 液体混合物的分子受热后运动会加剧,当接受到足够的能量 时,就会成为气体分子而从液面逸出,随着液面上方气体分 子的增加,有一部分气体就会返回液面,在外界温度保持恒 定的情况下,最终达到分子运动的动态平衡。不同种类分子 的有效直径不同,故其平均自由度不同,其逸出液面后与其 他分子碰撞的飞行距离不同 。 3.4高效逆流色谱技术高效逆流色谱是一类不用任何固 态载体或支撑体的液一液分配色谱,主要是利用在高速旋转 状态产生的二维离心力场的作用下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 快速有效的对流或分割,从而使样品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成 亚临界水与常温常压下的水在性质上有较大差别,更类似于 有机溶剂。当温度为250 ̄C,压力10.0 MPa时,水的极性与 甲醇相当 。 千上万次萃取,根据样品中的物质分配系数的不同而进行分 离的种方法” 。 4干燥技术 2.7双水相萃取技术将两种不同的水溶性聚合物的水溶 4.1 喷雾干燥喷雾器是喷雾干燥的关键部分。液体通过 液混合,当聚合物达到一定浓度,体系会分成互不相溶的两 喷雾器分散成10~60p ̄m的雾滴,提供了很大的蒸发面积 (每In 溶液具有的表面积为100~600m ),从而达到快速干 相,形成双水相体系。双水相体系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高聚物 之间的不相溶性即高聚物分子的空间阻碍作用,相互无法渗 透,不能形成均一相,从而具有分离倾向。基于物质在双水 相体系中的选择性分配,不同物质在特定的体系中有着不同 燥的目的。对喷雾器的一般要求为:形成的雾粒均匀,结构 简单,生产能力大,能量消耗低及操作容易等 1 。 4.2冷冻干燥冷冻干燥使被干燥的液体在极低的温度 的分配系数,当物质进入双水相体系后,在上相和下相问进 行选择性分配,表现出一定的分配系数,从而达到分离纯化 之目的 。 下,冷冻成固体;然后,在低温、低压下利用水的升华性能,使 冰升华汽化而除去,以达到干燥的目的。冷冻干燥法适用于 绝大多数生物产品的干燥和浓缩,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生物 产品的活性。冷冻干燥的干燥过程包括升华和解吸两个不 同的步骤_J J。 5讨论 2.8反胶团萃取表面活性剂分子溶于非极性溶剂中自发 形成的聚集体,其中表面活性剂的极性头朝内而非极性头朝 外与有机溶液接触。胶团内可溶解少量水而形成微型水池, 蛋白质、核酸、氨基酸等生物物质溶解在其中,由于胶团的屏 新技术能极大提高中药化学成分的收率与质量,节约大 量的时间和能源。目前,应加强这些新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 蔽作用,这些生物物质不与有机溶液直接接触,起到保护生 物物质的活性的作用,从而实现生物物质的溶解和分离 ]。 2.9液动分级逆流技术液动分级逆流提取是工业生产技 的研究,随着这些新技术在中药产业中的应用进一步完善, 相信中药这一传统产业必定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l杨红,韩晓静.天然药物的提取分离新技术研究进展[J .基层医 学论坛,2004,8(8):740—741, 术,在提取方法上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的产物,适合于动物 类、矿物类、根茎类、等原材料,进行常温或加温浸提、常温或 加温动态提取、常温或加温阶段连续逆流提取。对各种药材 的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溶媒及溶媒用量、颗粒饮片尺寸、提 取单元组数、药效成分提取率等工艺参数等,可根据不同药 2林清英.提取分离新技术在中药制剂生产中的应用[J].海峡药 学,2007,19(6):101—104. 材的特性进行优化 J。 3分离纯化技术 3冯自立.微波萃取新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进展[J].医学信 息,2006,19(1O):1889—1892. 3.1膜分离膜分离是以压力为推动力,根据体系中分子 4杨再,陈佳铭,郜志坤,等.天然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新技术一生 物酶解技术[J].饲料博览,2006,(1):4O一42. 5齐继成.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新技术研究开发进展[J]医学信息, 2005,(11):21—23. 的大小和性状,通过膜的筛分作用,在分子水平上进行分离, 可分离分子量为1000~1000000道尔顿的物质。起到精制、 富集及浓缩的作用。目前,膜滤主要用于浓缩、分级、大分子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08年 第29卷 第3期 94・ JOURNAL OF MUDANJIANG MEDICAL COLLEGE Vo1.29 NO.3 2008 6陈赘,田景奎,程翼宇.中草药挥发油提取新技术一亚临界水萃 取[J].化学工程,2006,34(8):59—62. 7肖永庆,张村.现代中药提取新技术[J].现代中医药,2007,(3): 75—79. 2005,9(24):562—565. 李艳,肖凯军,郭祀远,等.高效逆流色谱研究进展——在天然 产物有效成分分离方面的应用[J].现代食品与药品杂志,2006, 16f4、:78—80. 8彭运平,何小维.生物物质的分离新技术一反胶团萃取[J].生 物技术通报,2003,6:37—41. 9多种提取手段推动中药研发[J].天然产物分离2005,3(5):12— 13. 曾凡明,李刚.喷雾干燥技术在我国的应用[J].中国药业,2007, l6(12):16—17. 姚明春.药品冷冻干燥技术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7,4 (4):245—246. 10岑琴,周丽莉,礼彤.膜分离技术及其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8,25(1):77—80. 11刘彬果,郭文勇,钟蕾,等.解放军药学学报[J].2003,19(6):452 —席晓丽,聂祚仁,翟立力,等.冷冻干燥技术制备非晶态粉体的机 理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33(11):1207—1211. 455. 收稿日期:2008一ol一26 12张敏,吕华瑛.中药成分分离新技术及应用[J].山东中医杂志, 中药陈皮沐浴液的研制 孟繁钦3 4 5 6 雷涛关会林 牡丹江 157011) (牡丹江医学院药学系 黑龙江随着人们洗涤观念的逐渐改变,浴液已成为香皂的换代 仪器有限公);NXB一2L型转子粘度计(成都仪器厂)。 1.2药品与材料陈皮(产于四川);CO (食品级,纯度 99.9%);硬脂酸(分析纯);白凡士林;柠檬酸(分析纯);液 产品。由于浴液是液体,可方便地配入各种功能性拼料。陈 皮挥发油正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功能性拼料。在沐浴时使用 陈皮挥发油,可调理气肌,对烟酒过度,久咳、痰多、食少吐泻 等症有一定疗效 ;在沐浴时陈皮的清爽香味会刺激皮肤, 促进毛细血管的血液循环加快,消除肌肤表面的疲劳,使内 脏器官活跃起来,能使疼痛、酸疼、冻疮、湿疹、瘙痒等症状通 过良好的血液循环来得到改善,并能使皮肤细胞活化,使干 燥的肌肤恢复湿润,恢复皮肤的健美。本实验以陈皮挥发油 为功能性拼料,研制了一种适合成人使用的低刺激性沐浴 液,优化了配方和制备工艺。 1仪器和材料 体石蜡(分析纯);三乙醇胺(分析纯);95%乙醇新煮沸后 冷却,酸度应小于0.2m。如酸度大于0.2m mol/L,应中和 后蒸馏;无水乙醇;氢氧化钠(0.5 mol/L);硝酸(0.5 mol/ L);硝酸银(0.1 mol/L);酚酞(10 L);铬酸钾(50 L)。 2实验方法 2.1超临界CO 萃取挥发油 根据文献 记载的超临界 CO 萃取陈皮挥发油最佳工艺条件,进行萃取实验,收集陈 皮挥发油,陈皮挥发油平均萃取率为2.153%。 2.2陈皮沐浴液最优配方设计 (1)基质成分选择:表面 活性剂选择硬脂酸和三乙醇胺;粘度调节剂选择白凡士林和 1.1仪器HA一221—50—06型超临界萃取装置(江苏南 通华安超临界萃取有限公司);FA2004电子分析天平(上海 恒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98—1一B型电子调温电热套(天 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80—2型低速离心机(上海手术 器械厂); 液体石蜡;增泡稳泡剂选择1:1型椰油脂肪酸二乙醇酰胺 (6501,70%);pH调节剂为柠檬酸;稀释剂为蒸馏水。(2) 沐浴液处方的优化:处方最佳组成采用正交设计法确定。因 子E(陈皮挥发油)为功能性拼料;按浴液标准(QB一1994— KQ一500DE型数控超声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 公司);CS501型超级恒温水浴(上海浦东荣丰科学仪器有限 公司);GB一600—3—85药典检验筛(浙江上虞市华丰五金 94)因子w(水)为稀释剂,其用量大,使浴液总量达到 100mL,故仅作伴随因子。A、B、C、D四因子各取三个水平, 经初步试验,各因子水平设置见表1。 表1 基质各因子和水平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