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汉字书写的两个美学特征

汉字书写的两个美学特征

来源:爱go旅游网
襞 秀土唷研充 汉字书写的两个美学特征 口戚荣金 摘要:汉字的点画和结构具有形象性的特征,这一特征是由点画 线条来表现的,其表现出来的形象是自然物象的反映,不过这个形象是 具象性微弱、抽象性很强的形象。汉字书写具有情感表达的美学特征, 情感表达与汉字书写的文字内容和点画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书 者和书写内容的不同,作品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情感,在汉字书写的过 程中和笔墨书迹所构成的独特形象中,有书者思想情感的表现,这是由 汉字书写自身的本质属性和人的情感特征共同决定的。 关键词:汉字书写物象反映情感表达 汉字书写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从产生到现在,一直流传不 衰,是因为它和人们的劳动、生活等方面有着广泛深入的联 系。汉字书写是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和交流思想、记载历史 等所必需的重要活动,这是汉字书写的交流应用属性,已为人 们所广泛认同。从美学角度来讲,汉字书写还具有两个方面 的美学特征。 一、物象反映特征 汉字具有形象性的特征。汉字是从象形起源的,古时候 就有“仓颉造字”的传说。古籍中对仓颉造字做过神化的记 载,张怀瑾在《书断》中说:“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 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 从中可 以看出,仓颉是受到了世间万物形象的启发,集中天地间自然 之美,创造出了文字。这些记载看似荒诞,实际上道出了汉字 一开始就具有形象性的美学特征。当然,把创造文字的功劳 归于仓颉一人是不正确的。文字是群众智慧的结晶,是社会 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所以苟子说:“好书者众矣,而仓 颉独传者,一也。”(《荀子・解蔽》)鲁迅先生也说:“要之文字成 就,所当绵历岁时,且由众手,全群共喻,乃得流行,谁为作者, 殊难确指,归功一圣,亦凭臆之说也。”鼬我们认为这个论断是 正确的。不过,仓颉造字的传说对于汉字书写研究是很有启 发意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仓颉开始造字的时候,是 “依类象形”的,“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这 种文字近于绘画,所以有“书画同源”的说法。书画是以线条 为表现手法的,同源于象形。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书画渐渐地 14 各自演变形成了个性。中国的绘画演变出了许多方法, 如渲染、衬托等,而画出来的画,始终没有脱离事物的形状。 汉字书写则逐步从那些图画的点、线中演变、简化,使之更加 形象化,而不是象形。 尽管如此,从文字起源以及后来演变出的各种书体来看, 汉字书写还是富有形象性这一特征的,因为造字的基础是象 形。篆书的主要造字原则就是象形,如“日”、“月”、“山”、 “水”、“牛”、“马”、“鱼”、“车”等。这些象形字,就是刻画出那 个事物的形状,比绘画要减少很多笔墨,猛一看很单调,有的 字还写得歪歪斜斜,似是而非,这是因为其增强了人们的审美 意识,给人以古朴、高雅的感受,能启发人想象,做再创造,这 就是“博采众美”的结果。社会的发展、生活的需要,促使字体 也随之改变,逐步地被简化,使用起来更方便。简化了的字脱 离了事物的面目,但还没有脱离它的形象性。鲁迅在《门外文 谈》中说:“将形象改得简单,远离了写实。篆字圆折,还有图 画的余痕,从隶书到现在的楷书,和形象就天差地远了。不过 那基础并未改变,天差地远之后,就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这 “不象形的象形字”就是把事物的形状更加集中和概括的产 物,使之更加富有美学意义。这形体虽然不是现实生活中某 一事物的如实摹写,但它同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形体又有类似 的地方,或者叫意象,我们面对这种类似事物形体的汉字时, 就像面对现实的形体一样,同样会产生一种美感。如对楷书 点画的比喻很多,晋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说:“横,如千里阵 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唐欧阳询《八诀》云:卧钩,“似长空之初月”,竖,“如万岁之枯 藤”。 。这些比喻就把楷书的这些简单的点画赋予生动具体 的形象,形象地道出了汉字的内在美。 正因为汉字笔画能够反映出同现实生活中有类似之处的 形体,给人以美感,所以经过漫长的时间,这种感觉愈来愈变 得敏锐起来。开始,人们还只是不自觉地想使各种点画的书 写取得一种能给人以美感的形体,后来则变成了自觉的努力 和追求。张怀璀在《书断》中说:“善学者乃学之于造化,异类 而求之,固不取乎原本,而各逞其自然。” 这说明了汉字书 人文研究 ART EDUCATIoN RESEARCH 写中的点画不仅可以从原字象形的整体中分离和出来, 与“原本”无关,而且可以吸取“异类”的神质,异化为与原字毫 不相关的另一意象,这就是“异类而求之”。它是对隶、楷、行、 视汉字造型的审美价值和伦理学价值。如人言为“信”、止戈 为“武”、羊大为“美”、用戈斩敌首为“伐”等,不胜枚举,这些 都强烈地表现出人们内在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就连象形 字“山”、“Jif”、“日”、“月”、“鸟”、“虫”、“鱼”等汉字,也是概括 草等各类书体所表现出的再现性因素的一个美学概括。从 “依类象形”到“异类求之”,是汉字形象历史发展的一大转折, 是摆脱文字象形整体束缚的一次,也是汉字书写中审美 地描绘了客观事物的状貌,表现了人们的审美意识。所以说 汉字除了表达一定的内容外,也一直反映精神和情感,它从生 观念的一个飞跃,它更能使汉字“博采众美”,比较自主 活中的具体形象,走向与书者审美理想相结合的抽象的意趣, 地、灵活自由地取源于现实的物象,从而扩大了一笔一画的艺 术创造的天地,使之有“不取乎原本,而各造其自然”的妙处, 这就极大地增强了汉字的美,丰富了汉字的形象感和表现力。 不仅汉字的点画具有形象性,而且汉字的字形结构也有 形象性的特征。有一些字的结构,本来就是从现实事物中摹 写出来的,我们一眼就能看出类似的地方,如“田”、“门”、“木” 等字,就和实物的结构一样。但是,绝大部分的字是看不出明 显类似的地方的,但它们没有失去形象性的特征。鲁迅在《汉 文字纲要》中说:“意者文字初作,首必象形,触目会心,不待接 受,渐而演进,则会意指事之类兴焉。今之文字,形声转多,而 察其缔构,什九以形象为本柢……”∽这就是说,这些非象形 化的文字,其问架结构乃至偏旁部首,仍有形象的因素。有些 书者还有意识地吸取外物的体势来结构字形,以使书写的汉 字生动感人,这就是从“异类”而取象。也有的在汉字结构上 直接反映自然物象的,如苏轼在《罗池庙碑》中写“鹤飞”二字, 把“飞”字写成了“若鸟之形”,使之具有展翅欲飞的神态。“飞” 字的两个背抛勾向右上出锋,中间的四个点也随之右上,如羽 毛抖开,而那一竖瘦长劲拔,像鹤足。一看到这个字体, 就使人联想到鸟飞的情形,这就是书者直接取自物象所创造 的魅力。正如蔡邕《笔论》所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 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 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 者,方得谓之书矣。” 汉字的形象性特征是用点画线条来表现的,其表现出来 的这个形象是自然物象的反映,这和其他文字相比具有特殊 的意味,这是汉字的书写与绘画相通的地方,也是汉字书写之 所以能够成为艺术的重要原因。所以有人说中国的汉字是 “无声之音,无形之相”。不过,汉字发展到现在,它的形象已 经是一种没有形象的形象,是具象性微弱、抽象性很强的形 象。尽管是这样的形象,我们从根本特性上看,汉字的书写仍 然具有物象反映的美学特征。 二、情感表达特征 由于汉字的书写是对客观物象的反映,那么汉字书写在 进行物象“反映”的时候,就必然地要表现出书者的某种思想 情感,并且,由于书者的不同和书写内容的不同,作品会表现 出不同的思想情感,这些不同的思想情感也会被传达给每一 位读者,l;t引起感情的共鸣。因此,情感表达是汉字书写的另 一个突出的美学特征。 古人在造字的时候,就非常注意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重 再由抽象的意趣,到具体的方块、汉字的点画结构的变化,汉 字始终注重表达某种情感。这是汉字本身具有的美学特征。 汉字书写同样具有情感表达的美学特征。汉代最早提出 了汉字书写抒情说。扬雄在《法言・问神》中说:“言,心声也; 书,心画也。”这明确地把“书”和“心”联系在一起,认为“书”是 “心画”,这一论点注意到了汉字书写在表现书者思想情感方 面的作用。东汉蔡邕的说法真正接触到汉字书写抒情的本 质,他在《笔论》中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姿性, 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蔡邕把“书”解 释为“散”,认为挥笔欲书之前,先要酝酿情感,敞开胸怀,进入 意境之中,然后才能书写。蔡邕强调的是书写要有真情实感, 如果没有情感,而是“迫于事”,那么汉字书写就“不能佳”。这 里蔡邕道出了思想情感对汉字书写的重要作用,在古代书学 史上具有首创意义。但其看法也有片面性,殊不知,“迫于事” 也能产生情感,这种情感有时是进发的,甚至是强烈的,只不 过不同于那种舒适闲散的情感罢了。 唐代书学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对汉字书写的抒情性 做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他认为汉字书写的奥妙,主要在于表现 书者自身的性情——笔底的波澜是由感情来发动和促进的。 孙过庭抒情说最主要的观点是:“达其性情,形其哀乐。”意即 汉字书写能充分表现书者的个性情感,表达喜怒哀乐。如王 羲之写《乐毅论》,则多抱着抑郁的心情;写《东方朔画赞》,则 多涉及离奇的意想;写《黄庭经》,则感到虚无境界的怡悦;写 《太师箴》,则感念纵横周折的世情;说到兰亭兴会,则情致淋 漓,神思飘逸,其留下的书迹亦超迈殊伦。这说明了面对不同 的书写内容,不同的书写环境,即使是同一书者,其书写的结 果也不同,表现的性情也就各异。对于孙过庭的这一美学思 想,我们应给予高度的评价。唐代的很多书论家都注意到了 汉字书写的抒情性这一点,这说明汉字书写情感表达的美学 特征在唐代已经得到了深刻的认知。 情感表达特征与汉字书写的文字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和 点画也有密切联系。汉字书写中的每一笔画都隐藏着书者的 审美情感。凡是表示愉快情感的点画线条,其书写非常流利, 处处得意,看起来非常舒适;凡是表示不愉快的点画线条,其 书写一往停顿,呈现出艰涩状态,显示焦灼和忧郁感。这是因 为书者的思想情感一直是和笔墨一起活动着的,笔墨受情感 的支配,点画线条实际上成了思想情感的轨迹。所以刘熙载 在《艺概・书概》中说:“观人于书,莫如观其行草。”这是说,行 书、草书较之其他书体,最容易表现书者的个性——书写中驰 (下转第1 0页) 1 5 譬如 £唷研充 徐悲鸿一生 口廖静文 汽笛在嘎然长鸣,轮船噗哧噗哧地喘着气,它忽然猛烈地震 的鲜血染红了滔滔的黄浦江…… 动了一下,响起了铁锚的咣当声。轮船靠岸了。田汉在码头上拥 地叫着:“悲鸿!悲鸿!’' 在归途中,田汉兴奋地告诉悲鸿,他正在积极恢复“上海艺术 “当然,”悲鸿高兴地回答,“我一定尽力支持你。” “上海艺大”是一所私立的艺术大学,设有美术、戏剧等系。 挤的人群中,用力地、高高挥动着他那顶陈旧了的宽边礼帽,高声 大学”,希望悲鸿支持他。 悲鸿随着稠密的人流挤上了岸,紧紧地握着田汉的手说:“寿 昌,我终于很快回国了,没有失信吧?” 校长是曾在日本留学、学油画的周勤豪先生。由于经费困难,学 田汉在近视镜片后闪着那双热情的眼睛,笑呵呵地说:“悲 校难于办下去,陷于瘫痪状态,周校长也离开了学校。田汉在“上 鸿,我接到你即将回到上海的信高兴得一夜没有睡好。今后,我 海艺大”担任外国文学教授,他仍竭力在设法恢复“艺大”。当时,  们一起合作,该有多少工作要做!”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依然未 “艺大”的教师和学生都有浓郁的爱国思想。改。 “悲鸿,”田汉热情洋溢地说,“从今天起,你就算‘上海艺大’ “当然同意!”悲鸿爽朗地笑着说,“寿昌,我们在艺术上的主 “是呀!”田汉大声说,“就让‘上海艺大’作为我们推行现实主 灿烂的晚霞好像在天空燃烧着的火焰,把江水也染红了。对 的校董,怎么样?” 着这滚滚奔流的江水,悲鸿不禁想起十二年前那个可怕的、风雨 上。十二年的岁月流水般地消逝了,他的生活有了多么大变化! 国的怀抱,准备战斗,准备开拓祖国的艺术事业。但是,这条奔腾 地一起,继续沉沦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苦难中。悲鸿环视四周, 只见衣衫褴褛的乞丐比比皆是。 他想起不久以前,上海工人武装失败后被的人民,他们 (上接第1 5页) 交加的日子,想起了无情的风雨怎样冷酷地打在他那年轻的胸脯 张和目标都是一致的,今后就应当不分彼此,互相支持。” 如今,他不再是那样孤苦无依了,而是以一个战士的姿态,投入祖 义教育的一块坚强阵地吧!” “对!寿昌,为了复兴中国美术,必须清除那些乌烟瘴气、不 这两个朋友边走边谈,话好象是说不完似的。他们的眼睛里  不息的黄浦江却依旧像当年一样,丝毫没有改变。它和祖国的大 健康的东西,这是落在我们肩上的责任……”闪着炙热的火焰,仿佛要照亮脚下的道路,也好像要在中国文艺 田汉也皱起眉头,望着黄浦江宽阔的江面,他在想什么呢? 界点起一把火来。(未完待续) 骋发挥的余地更大,更易于抒发丰富的情感。唐代草书大师张 旭,嗜好喝酒,经常大醉后奔走狂喊,然后落笔写字,有时用头发 帖是颜真卿为祭奠他的从兄颜杲卿的第三子季明而写的。天宝 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叛乱,真卿和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分 别起兵讨伐。第二年,常山被攻陷,杲卿及其子季明“父陷子 蘸墨写字,人们称他为“张颠”。张旭的这种行为就是激发情 感。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 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 死”,为保卫唐王朝做出了贡献。而杨国忠专权的唐王朝,对忠 臣之士无任何表示,后颜真卿在肃宗面前哭诉,方得予表彰。颜 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乌兽虫鱼,草木之花 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 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 真卿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这篇祭文。此书纵笔豪放,一泻千 里,前面叙述生平,字较规矩,到“贼臣不救”、“父陷子死”之后, 愤怒悲痛的心情进入高潮,字形忽大忽小,涂改处甚多,反映了 作者悲壮的感情,波澜起伏,同时也反映了颜真卿的英风烈气、 铁骨壮志。 身而名后世。” 张旭把其各种思想情感和自然界能够使人振 奋、使人惊异的事物,都用草书表现出来。因此,他的草书光怪 陆离、潇洒自如,有急风旋雨之势。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在汉字书写的过程中和笔墨书迹所 构成的独特形象中,有书者思想情感的某种形式的表现,这是由 汉字书写自身的本质属性和人的情感特征共同决定的。 注释: 行书的抒情性表现也是很突出的。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的《兰亭序》,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和 一些文人及其亲友在兰亭举行的“修禊”宴会上,为他们的诗文 ①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 l979. 写的序文手稿。其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雄秀之气,出于天 然,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幽雅闲静、愉・lk自然的思想情感。这是因 为王羲之“因寄所托”、“取诸怀抱”的缘故。颜真卿的行书也备 受推崇,其作品也真实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如《刘中使帖》 内容说,作者得悉两处军事胜利,感到非常欣慰。全帖字字笔画 纵横奔放、苍劲矫健。前段最后一字“耳”,末一竖笔顺势而下, 独占全行,顶天立地,将作者欣喜若狂的心情表露无遗,观之令 ②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作者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 编辑王树凯 人感奋。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此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