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校实施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与方向初探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模式,认为将体育课程分为体育课堂教学、课余体育参与以及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三大部分,能够更好地开展教学和训练,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体育课程 体育教学 体育俱乐部 课程模式
1、前言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的建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的中心工作,也是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及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的基础和保证。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指导下,高职院校的体育工作者十分重视体育课程建设,把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任务,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当前,以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建立终身体育观念和提高生理、心理、道德、文化、娱乐、生活等质量和育人为本的体育教育思想,已随着学校体育工作改革的不断深人,逐渐成为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识。围绕这一体育教育思想,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体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终身锻炼习惯,掌握终身锻炼方法,发展终身锻炼的能力,促进个性健康发展,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已成为体育课程的目标。
2、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它并不包括课程的设计及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和课程是有区别和联系的,应避免把课程混同于教学。课程是观念的东西,说到底它是国家教育意志的体现,课程集中体现教育的要求,具体反映教学内容,是实现教育目的、教学目标的手段。而教学是实践层次的东西,课程要靠教学得以实施,学生和课程内容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学的基本特征,不是课程的基本特征。课程作为教学的指南,是预期的教学结果,而不是教学本身。在课程改革中把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加以必要区别,有助于弄清改革的侧重点,否则,混淆课程与教学的区别,很难使体育教师弄清改革的重点,甚至使其无所适从。作为学校体育工作者,应明确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参与到课程改革中,体育课的教学改革才会有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发展。
3、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模式改革的方向
现代大学体育课程应该是一种广义的课程,是融课内与课外为一体的、有特点、有个性、有层次、多样化的课程。所以,在进行体育课程改革时,应坚持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以体育教学俱乐部为中心和主线,使体育课向着既强身健体,又娱乐身心的方向发展,使体育课内与课外融为一体,促使学生积极自愿地参加体育运动,鼓励学生通过参与课内、校园、社会的各种体育活
动,在体育实践中学习体育知识,提高体育运动技能,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培养自我锻炼的能力,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4、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
近年来,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努力借鉴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经验,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深入进行理论探索和反复试验完善,力图使体育课程具有人性化、条理化。按照人才培养的要求,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努力形成以服务大学体育为主,服务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为辅,有一定特色的现代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1)课程结构 目前,高校体育课程结构应突破原有课程框架,改变原有体育课的单一课程结构模式,实行课程设置多样化、组织形式多元化,向必修课、选修课、体育协会等体育课程结构体系转化。如高职院校可在原有体育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尝试在一年级开设体育必修课、专项选修课,二、三年级开设俱乐部课,使学生一入学就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择一个项目进行学习,满足学生学习的自我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锻炼能力与习惯。二年级时以俱乐部教学为主,要求学生每人自主选择一个有兴趣的项目,在俱乐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学习活动,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三年级时学生参与俱乐部活动以自愿为原则,不予以评分,但采用鼓励原则,激励学生课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主要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锻炼能力为目的。此外,一至三年级还应在课外时间让全体学生以体育协会的形式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从而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体育教育的持久性和多元性。
(2)体育俱乐部课程教学模式 体育课程应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选编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点。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根据本地区气候和本校实际情况,坚持健身性和文化性相结合,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认真选择教学内容。在体育实践课的内容选择上,突出促进体质健康、心理健康的教学内容,使所选教学内容难度不大,易于开展,效果明显,易于终身锻炼。改革体育课程模式,吸收各种理论的优点,逐步形成体育学科科学的课程体系。
(3)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的选择应是灵活多样的,例如可在大二第一学期进行全方位的俱乐部教学,第二学期体育俱乐部则按照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分级进行技能培训(A级:校代表队;B级:中等水平;C级:初级水平)。除技能培训外,还应要求学生必须再自选时间参加课外锻炼。也就是使整个体育教学实施“专项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达到全方位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4)考试改革 加强考试方法的改革,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将技术考核与平时成绩密切结合,不要求学生掌握最优的专项技术,而是具备对各体育项目的热爱,以及坚持锻炼,持续锻炼的能力;将技能测试与理论考核实行考教分离,使考试成为一种形式,而最终目的是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杨敏.对武汉地区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模式下“三自主”教学形式的探讨[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5(6).
[2]罗纲.高职院校建立课外体育俱乐部刍议[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5(1).
[3]崔伟.当代体育课程发展趋势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河南社会科学,2001,(3).
[4]王玉杰.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5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