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方标准DB 51/ T1076—2010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环境要求 5 卫生防疫 6 生产管理 7 饲料 8 饲养管理
附录A(规范性附录) 猪饲养管理细则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四川省畜牧食品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由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吕学斌、应三成、何志平、龚建军。
生猪饲养管理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猪生产过程中环境、卫生防疫、生产管理、饲料、饲养管理各环节应遵循的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适度规模场生猪的饲养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8471 猪的饲养标准 GB13078 饲料卫生标准
GB/T 17823 中、小型集约化养猪场兽医防疫工作规程 GB/T .2 规模猪场生产技术规程 NY/T 388 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 NY5027 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
NY5030 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兽药使用准则 NY5031 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兽医防疫准则 NY5032 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饲料使用准则 DB51/TXXXX 种猪繁殖配种技术规范 DB51/TXXXX 生猪养殖场疫病防疫技术规范 DB51/TXXXX 规模猪场建设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净道 non-pollution road
猪群周转、饲养员行走、场内运送饲料的专用道路。 3.2
污道 pollution road
粪便等废弃物、外销猪出场的道路。 3.3
猪场废弃物 pig farm waste
主要包括猪粪、尿、污水、病死猪、过期兽药、残余疫苗和疫苗瓶。 3.4
全进全出制 all-in all-out system
同一猪舍单元只饲养同一批次的猪,同批进、出的管理制度。 3.5
繁育体系 breeding system
在配套系生产体系中可分为曾祖代、祖代、父母代、商品代;根据种猪类群可分为育种群、繁殖群、生产群以及商品猪群。 3.6
免疫程序 Immunization schedule
根据各种疫(菌)苗的免疫特性及猪场疫病流行情况制订预防接种的计划。 3.7
饲料添加剂 feed additive
指在饲料加工、制作、使用过程中添加的少量或者微量物质,包括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和一般饲料添加剂。 3.8
休药期 Withdrawal period
猪只从停止给药到许可屠宰或它们的产品(肉、内脏)许可上市的间隔时间。
4 环境要求
4.1 场址选择、总体布局、建设内容及规模
参照GB/T17824.l和DB51/TXXXX(规模猪场建设技术规范)的规定执行。 4.2 饮水
饮水水质量符合NY5027标准的规定。 4.3 空气
空气质量指标符合NY/T 388、GB/T17824的要求。 4.4 设施
猪舍应安装备保暖、通风、降温等设施。分娩哺乳猪舍和仔猪保育猪舍应配备高床饲养配套设施。各种设备配置、规格尺寸、安装及材质要求应符合GB/T 17824.1的要求。 5 卫生防疫 5.1 猪舍卫生
符合NY/T388标准要求。 5.2 消毒
符合GB/T 16569的规定。 5.3 猪场废弃物
参照DB51/TXXXX(猪场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技术规范)。 6 生产管理 6.1 生产计划
根据猪场的条件、规模、生产方向,选择合理的工艺流程和技术参数,按GB/T17824.2确定猪群存栏头数与结构,制定切合实际的周、月和年度生产计划以及目标任务。 6.2 人员管理
6.2.1 定编及责任分工
根据目标任务确定岗位定编,落实责任分工,执行周生产例会和技术培训制度。 6.2.2 人员要求
猪场人员应经过畜牧兽医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获得从业资格证书。猪场人员不准出场对外开展畜牧兽医技术服务。进入生产区时,应洗手或淋浴,穿工作服和胶靴,戴工作帽。工作服应保持清洁,定期消毒。饲养员严禁相互串舍,严禁饲养禽、犬、猫及其它动物。猪场食堂不得外购猪肉。 6.2.3 健康检查
猪场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6.2.4 外来人员
外来参观者不得入内,如必需进入,须洗澡后,更换场区工作服和工作鞋,严禁带入可能染疫的畜产品或其他物品,并遵守场内一切规章和防疫制度。 6.3 猪群管理 6.3.1 分群管理
猪只按品种、性别、年龄、体重及不同生理生产阶段进行分群管理、分段饲养。 6.3.2 工艺流程
根据猪种特点、生产性能及生产规模确定繁殖节律,实行连续、均衡生产和全进全出的工艺流程,采用的工艺流程参见DB51/TXXXX(规模猪场建设技术规范)。
6.3.3 日常管理
每天打扫猪舍及环境卫生,保持料槽、水槽、用具干净和地面清洁,观察猪群健康状态。定期检查饮水设备。 6.3.4 消毒制度
按DB51/TXXXX (生猪养殖场疫病防疫技术规范)的要求,建立起环境消毒、人员消毒、猪舍消毒、用具消毒、带猪消毒为主要内容的消毒制度。 6.3.5 兽药使用 符合NY5030的要求。 6.3.6 灭鼠
定期投放灭鼠药,及时收集死鼠和残余鼠药,做无害化处理。 6.4 物资与报表管理 6.4.1 物资管理
建立猪场物质出入管理制度,由专人负责管理,物资凭单进出仓。生产必需品如药物、饲料、生产工具等要每月制定计划上报,根据实际需要领取。 6.4.2 猪场报表
做好各种生产记录,准确、如实地填写报表,内容包括配种、产仔、哺乳、断奶、转群、饲料消耗、防疫、治疗等,最少保留2年。 7 饲料 7.1 饲料质量
饲料原料和添加剂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要求。 7.2 贮存
饲料应贮存在温度、湿度适宜的专用仓库,库存谷类饲料的含水量不能超过14%,贮存期间应防止虫、鼠、微生物及有毒物的污染。 8 饲养管理 8.1 饲养
根据猪的不同生长时期和生理阶段,按照GB 8471 的要求,分别配制种公猪、后备种猪、空怀妊娠母猪、哺乳母猪、哺乳仔猪、保育猪和生长育肥猪全价配合饲料。 8.2 管理 8.2.1 分群
后备公猪的性成熟前可合群饲养,达到性成熟后应单圈饲养。后备母猪一般为群养,每栏4头~6头。妊娠母猪妊娠前期可3头~5头群养,也可单圈饲养,妊娠后期单圈饲养。商品猪为群养,每栏8头~10 头。 8.2.2 饲养方式
种公猪、空怀母猪、妊娠母猪、哺乳母猪及后备种猪采用定量饲喂,哺乳仔猪、保育猪和生长育肥猪采用自由采食。 8.2.3 清洁卫生
每天上午、下午各清扫圈舍一次,及时清除粪便、污水,保持料槽、水槽、用具和地面的清洁,定期对猪体清洁和消毒。 8.2.4 变换饲料
变换饲料时逐渐增减新旧饲料,每天增减25%,4 d完成饲料变换。 8.2.5 猪场巡视
每天上午、下午对猪只采食、精神状况、粪便进行观察,发现有异常应分析原因并及时报告。 8.2.6 饮水
经常检查饮水设备通水情况,定期检测水质,保证供给充足的清洁饮水。 8.2.7 防暑降温和防寒保暖
在夏季应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在冬季进行防寒保暖工作。 8.2.8 驱虫和防疫
按照DB51/TXXXX (生猪养殖场疫病防疫技术规范)进行驱虫和免疫。 8.2.9 调教
建立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训练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如定点采食、躺卧、排粪等。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猪饲养管理细则
A.1.1 后备种猪的饲养管理 A.1.1.1 后备种猪的饲养
后备种猪日喂量前期占体重的2.5%~3.0%;体重达到80 kg以后,喂量占体重的2.5%以下。5月龄时体重控制在60 kg~70 kg,6月龄控制在80 kg~90 kg,7月龄控制在100 kg~1l0 kg,8月龄控制在120 kg~130 kg。 A.1.1.2 后备种猪的管理 A.1.1.2.1 定期称重
后备种猪在培育期内每月称重1次。 A.1.1.2.2 初配
参照DB51/TXXXX(种猪繁殖配种技术规范)。 A.1.1.2.3 使用
参照DB51/TXXXX(种猪繁殖配种技术规范)。 A.1.2 空怀母猪的饲养管理 A.1.2.1 空怀母猪的饲养 空怀母猪日喂量2 kg~2.5 kg。 A.1.2.2 空怀母猪的管理
每天上、下午喂料后进行发情观察,适时配种。 A.1.3 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 A.1.3.1 妊娠母猪的饲养
妊娠前期(80 d)日喂量1.8 kg~ 2kg,妊娠后期(80 d~110 d)日喂量2 kg~2.5 kg,根据膘情调整,分娩前4 d开始减少喂量,每天减少25%,分娩当天不喂料。
A.1.3.2 妊娠母猪的管理
参照DB51/TXXXX(种猪繁殖配种技术规范)进行妊娠诊断。严禁鞭打、强行驱赶、打斗等有害刺激,防止机械性流产。 A.1.4 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 A.1.4.1 哺乳母猪的饲养
分娩当天不喂料,只供给饮水。对体弱的母猪,可在分娩当天供给少量加糖盐的温热稀麸皮水。产后第一天可喂1 kg~1.5 kg饲料,以后逐渐增加喂料量,直至产后10 d,才能供给哺乳期最高的4 kg~5 kg日饲喂量饲料量。
A.1.4.2 哺乳母猪的管理 A.1.4.2.1 产前准备
母猪转入产房前,应检修产床、保温箱等设备,对产房进行清洗和消毒,准备接产用具,清洁猪体。 A.1.4.2.2 临产症状
母猪在产前24 h表现出不安,当出现乳房膨大有光泽,阴部松驰红肿,用手挤压最后的两对奶头有乳汁流出为临产症状。 A.1.4.2.3 产后母猪的管理
产后强迫母猪站立,供给麦麸等轻泻饲料,保护母猪乳头和乳房免受伤害,给仔猪固定乳头,观察是否母猪患应激综合症、子宫炎、乳房炎和阴道炎。产房保持清洁、干燥和通风良好,冬季注意保暖,防止贼风。 A.1.5 仔猪的饲养管理 A.1.5.1 接产
仔猪出生后,立即用清洁毛巾将口鼻内的粘液清除,将身体上粘液擦干净。在距离腹部8 cm~10 cm处向两侧挤压脐带,在距离腹部3 cm~4 cm处用消毒剪刀剪断脐带,用碘酒棉球压住断头止血消毒。用消毒的钳子在距离尾根2 cm~3 cm处剪断尾巴,断端用碘酊消毒。用断齿钳剪断仔猪的两侧犬齿。进行称重、编号,作好记录。 A.1.5.2 产后护理
不等分娩结束将先产下的仔猪放回母猪身边进行第一次哺乳,待分娩结束后,即可训练固定奶头,把弱小的放在母猪中前部产奶量高的乳头,强壮的仔猪放在后部乳头。 A.1.5.3 保温
仔猪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日龄~3日龄32℃~30℃,4日龄~7日龄30℃~28℃,8日龄~15日龄27℃~25 ℃,16日龄~35日龄24℃~22℃。 A.1.5.4 补铁
在出生后1 d~2 d内于颈部肌肉注射1 ml~2 ml可溶性复合铁制剂(100 mg铁),仍有贫血现象,10 d再补充100 mg~250 mg铁。 A.1.5.5 寄养和并窝
母猪产奶量不足或窝产仔数超过12头,需要寄养和并窝,寄养应在分娩后24 h内进行。方法是将母猪产后的胎衣、粘液等涂抹于寄养的仔猪身上,同时在母猪鼻子上与仔猪身上擦些碘酒使母猪无法区分自产与寄养仔猪,防止咬伤。 A.1.5.6 补饲
在仔猪出生后5 d~7 d开始诱食,将仔猪料拌成糊状,用手指蘸取少许放入仔猪口内,并将少量颗粒料撒在补饲栏地板或放在食槽中让仔猪采食。 A.1.5.7 防压
设立母猪限位架和仔猪保育间,让母猪和仔猪分开。 A.1.5.8 去势
肥育用仔猪公猪要在20 d去势,母猪可不去势,仔猪去势后应给予特殊护理,防止感染。 A.1.5.9 免疫
参照NY5031和DB51/TXXXX(生猪养殖场疫病防疫技术规范)。 A.1.5.10 断奶
断奶时间周4周~5周。可采用一次性断奶,即在仔猪预定断奶的当天,将母猪赶往配种舍,仔猪转入保育舍。也可将母猪赶往配种舍,仔猪原圈留养1周再转入保育舍。 A.1.5.11 预防下痢 A.1.5.11.1 免疫
按照免疫程序搞好各类传染性疾病如繁殖呼吸综合症、伪狂犬、猪瘟、球虫、大肠杆菌等疫病的预防。 A.1.5.11.2 吃足初乳
让仔猪尽早吃到初乳,增强抵抗力。 A.1.5.11.3 清洁卫生
产前彻底消毒产房,哺乳期保持产房清洁卫生、干燥、空气清新。 A.1.5.11.4 保温
加强保温,保持产房和保育舍适宜的室温。 A.1.5.11.5 饲料和饮水
按照饲养标准配制仔猪全价料,注意其适口性和消化率,饲料要少喂勤添,保证清洁的饮水。
A.1.6 生长育肥猪的饲养管理 A.1.6.1 生长育肥猪的饲养
肥育猪日粮是体重的0.04土0.005倍,0.04是采食量系数,0.005是采食量系数的修正值。
A.1.6.2 生长育肥猪的管理 A.1.6.2.1 合理组群
根据杂交组合、性别、体重强弱等合理分群。 A.1.6.2.2 饲养密度
按GB/T 17824.1 和DB51/TXXXX(规模猪场建设技术规范)的要求。 A.1.6.2.3 环境控制
育肥猪的适宜温度为18℃、相对湿度为4 0%~75 %,因此应加强管理,保持适宜温湿度、空气清新。 A.1.6.2.4 适时出栏
根据品种组合、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等因素确定适时的出栏体重。一般外种肉猪100 kg~115 kg体重,含本地猪血缘的二杂、三杂肉猪90 kg体重出栏为宜。
A.1.7 种公猪的饲养管理 A.1.7.1 种公猪的饲养
种公猪的日喂量2.5 kg~3.0 kg,环境温度低于20℃,每低1℃,每天增加100 g饲料供给量,配种日再加喂100 g饲料,保持公猪旺盛的配种能力,供给充足饮水。 A.1.7.2 种公猪的管理 A.1.7.2.1 单圈饲养
种公猪应单圈饲养,以防止相互爬跨、打斗造成损伤。 A.1.7.2.2 运动
种公猪应保持适量运动,以增强体质和提高配种能力。 A.1.7.2.3 刷试和修蹄
应定期刷试和修蹄,夏季可进行淋浴冲洗。 A.1.7.2.4 精液品质检查
每月进行1次~2次精液品质检查,方法参照DB51/TXXXX(种猪繁殖配种技术规范)。
A.1.7.2.5 合理使用
参照DB51/TXXXX(种猪繁殖配种技术规范)。 A.1.7.2.6 防暑降温
公猪的适宜温度18℃~20℃,在酷暑季节尤其要采取防暑降温措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