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电子信息类专业跨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电子信息类专业跨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来源:爱go旅游网
寸l习吨府毅奄 2014年第24期(总第319期) 电子信息类专业跨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缪鹏程 (西华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摘要:研究以培养适合现代电子行业发展的跨学科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中美两国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结合高等师 范院校举办非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和电子信息类专业特点,提出建立电子信息类专业跨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着眼于为学生提供多 元化的知识,推动高师院校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跨学科综合课程体系建设,提高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 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电子信息类跨学 ̄l-.a用型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电子信息类;跨学科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高师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4—0028—03 人才培养模式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根本,是决定高等学校 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 式的交叉陛和综合性。正如李政道先生所说:“在教育上。实现 科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是现代大学成功的重要标 志,也是培养能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之人才的希望所在。”[7 1.我国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我国跨学科教育和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人才培养模式 主要集中在依托于跨学科研究中心的人才培养(中国科学院上 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和北 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机 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 随着我国 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师范教育 进一步走向开放,高师院校向综合化转型的背景下,西华师范 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积极探索与实践非师范专业建设与改 革,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促进师范教育和非师范教育 的协调发展。电子信鼠工程专业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 信技术于一体的工科专业,专业适应面广,应用性强,工程实践 京大学的元培学院等)和以课程为载体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武 汉大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计划等)。[81目前,我国基本上有五种 跨学科培养模式,即以一个学科作为主修专业,同时将另一学 科作为辅修专业的主辅修复合型;掌握两个不同领域的本科学 科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二元复合型;具有三 个或三个以上学科领域理论知识和方法多元复合型;通达多学 科的通识型、学际型的人才培养模式。【9 浙江大学将全校本科专业分成若干学科大类,按类招生, 坚持因材施教、淡化专业,实施工科人才综合培养。以主修、双 修、辅修确认制代替了以往的转系或转专业做法,前期实施通 识教育和基础教育,后期开展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和跨学科学习 的新模式;创立竺可桢学院对优秀本科学生实施特别培养和精 英培养,采用强化班模式培养交叉复合人才。ll 清华大学以通 识教育和宽口径专业教育为基础,开展综合和交叉学科人才的 培养,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 中各学科知识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口 如何在传统的师范类院校 中开展工科建设,确定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高师 院校独具特色的工科专业,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人,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市场对电子信 息行业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多,同时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提 出更高要求。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具 备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将多学科的知 识融合在一起,创新知识和技术,并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的人才。【4’ 针对电子信息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高等师 范院校举办非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提出建立电子信息工 程专业跨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探索具备多学科知识 和专业技能的跨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中美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 能力。[】 这些模式为大学生成长,为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了理 性选择的机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其占整个人才培养规模 的比例较小。由于理念陈旧,单一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的观念根 跨学科人才培养兴起于美国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它并不是简单地学习了不同专业领域知识的随意拼 揍,而是经过系统化、规范化的课程体系的学习,融会贯通,从一 深蒂固,对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不充分;课 个更高的层面上综合把握所学知识。『6 大量新兴交叉学科、边 缘学科的出现,学科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强,掌握单一方向的专业 程零散,没有课程理念的整体性变革和课程内容的整体性重 构,跨学科课程设置不科学;组织孤立,教师独立,各个院系间 联系交流沟通较少,在跨学科人才的培养过程难以取得真正的 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决定了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 收稿日期:2014—04—09 基金项目:西华师范大学2013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XMQN1321) 作者简介:缪鹏程(1982一),男,安徽桐城人,讲师。 28 NO.24,2014(Serial No.319) 实效,实际运作与理念构想存在较大偏差。 2l美国知名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美国注重文理渗透和理工结合,制订大类专业人才培养计 划,按跨学科复合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如美 国哈佛大学2O世纪80年代就发表“杨 课程报告”,突破学科、 学系的藩篱设计了跨学科、跨系的科目;2004年提出用“哈佛学 院课程”(HCC)替代现有的核心课程,强调综合性和跨学科的 课程内容;2006年建立跨学院、跨系科的专门委员会和教学、 研究项目,招聘更多的跨学科人才,促进科学和工程学科的多 样化。 麻省理工学院(MIT)本科生在一年级不分专业、系科, 全面实行通才教育,二年级时才分到各学院,以确定所学专业 和方向。MIT十分注重跨学科教育,有33个著名的跨学科教研中 心和众多的跨学科项目,开设跨学科学位。学生必须跨学科选 课,本科生必修不少于8i' ̄j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的课程,『l 他] 通过跨校和校企结合进行跨学科人才培养。另外,教学计划灵 活多样,理论课程是基础,实践教学“不断线”,学生从—二年 级在理论课程学习的同时就进入实践环节。此培养模式具有自 主学习占主导,自学与导师制相结合的培养特点。 二、高师院校电子信息类跨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跨学科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呈现日 益增长的趋势,许多高校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使跨学科人 才培养向着正规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lI 从中美跨学科人才 培养的发展和实践经验可以得出,跨学科人才培养已成为高 等学校的共识,是改革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方向。 高师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以多学科背景架构培养模 式,积极探索跨学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走出一条既满足知识 创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又能发挥高师院校传统的培养优势; 既能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又能适应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的培养之路,对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发展具有 重要的意义。 1.秉承传统。强化特色——确定电子信息类跨学科应用型人 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教育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是 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只有目标明确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 量。在学科发展El趋综合化、基础教育逐渐取消文理分科的背 景下,人为划分学科边界,形成学科壁垒并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 科技的进步。跨学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以解决社会复杂问题 和追求科学技术突破创新为目标的教育,从专业性和应用性两 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培养。 针对高等师范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既不能照 搬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也不能走师范类专业 的培养思路,而是发挥师范类院校文理兼备的学科特点和学科 文化,将电子信息类专业特点与教师教育特点有机结合,将综合 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体系有机结合,将电子信息类专业理论与 师范教育课程有机结合,【3 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文理渗透、理 工结合,培养不仅拥有通识教育的广博知识,而且具有宽厚扎 实的专业基础和一定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跨学科应 用型人才c 培养模式改革 2.以人为本,积极创新——构建跨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管 理体制 在现有以院系为人才培养单位的情况下’若按照不同学科、 院系共同参与是很难实现的,必须在学校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建 立跨学科人才培养管理中心和跨学科教学中心两个机构。以人 为本,积极创新,以培养跨学科人才为目标,整合学科资源,制 订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政策。通过加强大学科群之间的分工与 合作,促进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第一,在专业方向设置上,由 学生自己按兴趣自选专业方向。经过1 2个学期的公共课程学习 后,由学生自选专业方向进行培养、授予学位,拓宽培养口径。 第二,以人为本,拓宽专业口径,构建多学科、多领域、多导师 联合培养制度。第三,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发挥师范本身具有 的文、工、理、管的课程优势,建立健全跨学科课程教学管理和 评价体制。第四,加强校企合作、校际合作,建立多学科背景的 校企、校际交流渠道和跨学科研究试验基地,形成一批交叉学 科综合性研究群。第五,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师资培养战 略,设置跨学科教师的培养机制,调动教师从事跨学科研究的 积极性,建立—支教学理念先进、教学与实践动手能力突出,开 放性的跨学科教学和科研团队。 3.文理兼修,主辅结合——构建电子信息类跨学科应用型人 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科学合理的课程建设。I 】电子信息类跨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以文理兼 修、主辅结合为原则,着眼于强化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 养,积极构建适应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 体系,使学生形成电子、信息、控制、计算机网络、管理、电子技 术教育兼备的跨学科多元化知识结构,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 新能力。 第一,按学科大类设置大量供理工类学生兼修的人文社科 类课程模块,在不同学科方向的导师指导下进行选修,使学生在 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拓展学生的思维领域,深 化学生创新精神。第二,围绕跨学科培养目标,整合电子信息类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将其划分成若干个课群,加强课程与课 程之间教学内容的衔接与交叉,形成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教学 课群链。电子信息专业有电子工程类课群、信息工程类课群、控 制工程类课群、计算机应用类课群、工程管理类课群和电子技 术教育类课群等。第三,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教学手段,搭建跨 学科立体交互式精品课程学习平台。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抓 手,课程内容引入工程技术实践,进行课程知识的整合和优化。 同时,将学术前沿、创新成果及时引入课堂,更新教学内容,大 胆探索跨学科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方法,建立一批与培养目标相 适应的立体交互式精品课程群。第四,以工程文化教育为背景, 开设多学科有机组合的综合课程,提高学生工程文化素质。长 期以来,工程教育实践强调“学以致用”,弱化了对人文素养和 综合素质的培养。[1 以工程文化教育为背景,开设多学科有机 组合的综合课程,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融合,如工程 哲学、工程美学、电子工程师职业规范教育、经济技术基础等有 机组合的综合课程。 29 叶国、t力毅奄 4.工学结合,项目驱动——构建立体化、多样化的实践、实训 创新平台 高师院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特别强调基础理论教学与学 科知识的传授,而对应用性实践课程重视不够,实践教学环节 相对薄弱。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教育中 的地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 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第一,构建结构科学、布局合理、资源共享的校内实验平 台。树立工学结合、项目驱动的实验教学理念,大力加强实践教 学环节,整合现有实验教学资源,建立基础类实验教学平台、专 业类实验教学平台和创新实践类实验三大实验教学平台。深化 实践教学改革,改变单个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为综合性和设 计性实验;将过去的课程设计改为课群设计,依据课群教学大 纲制订出课群设计的具体目标和要求、保证课群设计的质量。 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大实验实训室开放力度和管理力度,积极 构建结构科学、布局合理、资源共享的实验平台,保障实验教学 落到实处。第二,校企联合创办校外实验室,加强校企合作的力 度。改变以往校企合作创办实验室设在校内的模式,将实验室 设在企业内部,紧密联系企业产品的生产和研发。定期派遣成 绩优秀、动手实践能力强的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企业产品的 生产和开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训 练和培养,以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第三,建 立以系统工程为背景的工程训练中心。结合课群设计、跨学科 毕业设计、企业项目、教师科研、大学生科技创新、全国电子设 计大赛等项目设置大量的综合性工程训练课题和创新设计任 务书,引导学生到工程系统的环境中去思考问题,养成用系统 工程的观点思考和处理问题的习惯。第四,建立跨学科大学生 科技创新平台。通过组建学科群、建设跨学科大学生科技创新 平台,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优秀学生实施特别教育和精英培养, 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与跨学科研究能力。—方面可以让学 有余力的学生有更好的学习平台,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另 —方面为了利用好这个平台,实行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严格选 拔优秀学生,且引入竞争淘汰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构建多元化的学生素质拓展体系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育人理念,突出综合素质的培 养。发挥师范类院校文理兼备的学科牛寺. 和学科文化,构建多 元化的素质拓展体系。围绕增长知识,素质拓展为目标,积极开 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扩大学生各种合法的社团组织, 为学生营造一个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良好校园环境。一方面 充分发挥高师院校文、史、艺、体学科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和帮 助学生组织开展各类课外活动。通过举办各类校园活动,如音 乐会、辩论赛、美术节、文化节、社会实践等等,使学生在浓厚 的文化氛围中受到陶冶,提高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以学院为单 位,开展以大类学科为背景的各类学术科技活动,内容涵盖科 技、政治、文化、经济、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学术讲座、师大讲 坛、学科竞赛等活动,加强不同学科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开 阔视野,增长知识和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 30 2014年第24期(总第319期) 展和全面提高。 三、结语 跨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培 养方案、课程体系等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才能够适应行业发展 和经济建设对专业人才的需要。结合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的办 学特点,从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实训平台构建 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对高等师范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 业跨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和研究,取得了 一定的成果。 综上,电子信息类专业跨学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着眼 于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文理兼备的知识体系,对管理机制、培 养方式、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加强对学生跨 学科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切实提高人 才培养的质量,使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跨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 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田学超.对改革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_科技信 息,2009,(27):88—89. [2]杜伟,任立刚.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 改革[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5):22—27. [3]欧谷平,蒋洪沙.高等师范院校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 体系改革构想[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4(3):97—99. [4】钟志华,张桂香,刘子建.现代制造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与实践[J].大学教育科学,2009,(4):38—42. [51包理群,李祥林,李颖.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模式 改革与创新【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3,22(3):99—102. 【6】吴向明,余红娜,陈春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 及其启示[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396—399. 【7】李政道.科技与人为的结合是现代大学成功的标志[J1.中国大 学教学,2002,f6). 【8]曲晓丹.美国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卡内基梅隆 大学为例【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9]娄延常.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与理性选择fJ】.武汉大 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57(2):232—236. [1 o]金一平,吴婧姗,陈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和成 功实践【J1.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32—136. [11]赵韩强,赵树凯.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比 较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6,(4):25—29. [12】赵长江.复合型理科人才培养策略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 2012. [13】刘健华.美国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给我们的启示[J】.科技 咨询导报,2006,(14):234. [14]谢清琳.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8, (5):170-172. [15]邓文娟,邹继军.工程文化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1. 教育教学论坛,2013,(45):219—220. (责任编辑:王意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