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引航中国特色翻译研究与教育———《道器并重,学识兼谈———翻译认知、教育、践行讲谈自选集》评介

来源:爱go旅游网
No.4

圆园21

书刊评介General杂藻则蚤葬造No.113

引航中国特色翻译研究与教育

学识兼谈——评介———《道器并重,—翻译认知、教育、践行讲谈自选集》

邵谧1谢柯2(重庆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402160)学识兼谈——包括学摘要:《道器并重,—翻译认知、教育、践行讲谈自选集》一书为何刚强教授近十多年的讲座集成,中国翻译理论创新、翻译人才培养等议问之道、译论探讨、思接杏坛、技艺识小和附录五个部分。作者就如何进行翻译研究、有助于翻译研究者掌握学问之道及找到解决中题提出了颇具见地的观点。研习本书有助于翻译学习者更深刻地认识翻译,国翻译理论研究难创新问题的“药方”,也对提升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益。

;翻译研究;翻译教育;翻译关键词:《道器并重,学识兼谈———翻译认知、教育、践行讲谈自选集》1.引言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代,在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和下,我国的翻译研究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翻译研究者

翻译学自成为独立学科后发展就非常迅猛,其影响力(谭载喜,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显现2017:5),并逐渐成为显学。中国的翻译研究在借鉴西方翻译理论和追随西方翻译研究热点的道路上不断成长,翻译的语言学范式和文化范式等成为特定时期中国翻译研究的主导与潮流。在国内翻译理论缺失时期引进与借鉴西方翻译理论无疑是不可或就有必要减少对缺的,但当我国的翻译研究日趋成熟之时,西方翻译理论的依附性和依赖性,凸显研究者的独立与原创精神,努力构建对西方翻译理论能起到补充作用的中国特色译论。“言必称希腊”不仅对我国翻译学科发展不利,损减其对我国各领域发展的价值,也不利于世界翻译研究的多元化发展。西方的翻译理论大多脱胎于自身的语言文但由于汉语与英语、法语、德化传统,虽有一定的普遍价值,语等主要印欧语系语言差异大,西方的翻译理论对汉外互译研究与实践的指导性必然存在不足,对我国翻译教育的引领与指导也不会是尽善尽美。中国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

,须立足本土,开展基于中国现应避免陷入“西方中心主义”(马会娟,实和经验的翻译研究2019:104)。

翻译研究与教育之道的探索与研究成果已可谓俯拾皆且尚是,但对于构建中国特色译学话题的理性探讨还很少,存一定的争论。复旦大学翻译系创系主任何刚强教授于《道器并2020年4月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推出的新作探讨了重,学识兼谈———翻译认知、教育、践行讲谈自选集》翻译实践、翻译学习等诸多翻译、翻译研究、翻译教育教学、议题,其中着墨较多的是如何进行高质量的翻译研究和有效提升翻译教育教学效果,本土观照与中国特色思想蕴含于此两大议题之中。何刚强教授在翻译教育、翻译研究和对翻译相关议题有深刻翻译实践领域深耕多年,成果卓著,的洞见。何教授的新作充分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学养及其真知灼见蕴含于各章各节,提对翻译相关话题的深入思考,

出的翻译创新研究之道与翻译人才培养之法充满理性与率现直之气,对引领中国特色翻译研究与教育具有重要启示。

(1980-)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2谢柯,男,四川成都人,硕士,教授,

1邵谧(1977-),女,重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学与教学

·24·TestingandEvaluation(CollegeEnglishTeaching&Research)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将概述何刚强教授此新作的内容并加以简评,以期能为国实践、教与学等提供参考与借内同行及各层次学生的研究、鉴。

2.内容简介

此外,取得成就,首先应做好“人”,做人与做学问是统一的。对中国翻译历史、文论典籍、古汉语等的强调也在这些讲座中体现充分。

其核心观点主要是我国翻“译论探讨”包括三个讲座,译研究者应将重点适当转移到构建中国特色翻译理论上译道——主要来。“译学、译论、—翻译研究选项与分层摭谈”

——翻译认知、践行讲谈自《道器并重,学识兼谈—教育、“学问之道”“译论探讨”选集》一书共分为五大部分,分别是。前四个部分是何刚强教“思接杏坛”“技艺识小”和“附录”“附录”是与这些授近十多年来受邀开展的讲座改编而成,

“学问之道”包括五个讲座,讲座关系紧密且已发表的论文。

提出翻译“道器兼治,龙虫并雕—谈翻译教师/学者之佳境”教师和翻译研究者若想在翻译教育教学和翻译学研究领域何教授界取得较好成果,须同时重视翻译之道与翻译之器,定了翻译的“道”与“器”,指出其具体内容及两者间的内在为我国逻辑,道出我国缺乏高质量原创翻译研究成果之因,“翻译研究者治学翻译研究与教育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基础纵谭”中何教授大胆直言外语专业背景出身教师进行提出进行翻译研究的固有缺陷,批判盲目跟风与人云亦云,即读原著、厚基础、善思高质量翻译研究须遵循的五原则,

指出翻译辨、望前沿和勤笔耕。“翻译教师登堂入室五步曲”熟教师要真正合格乃至受到学生欢迎须具备双语基本功、扩充知识多杂读和稔互译主技巧(策略)、精识译学大图景、腹有诗书做学问等五大要素,此五大要素是一个彼此交互教与研的进阶过程,是翻译教师道与器及其互动不断深化、指出相得益彰的过程。“漫谈典籍英译者须备的基本素质”不少典籍翻译研究与实践者古汉语水平较低,特别是对繁典籍翻体字严重忽略,不利于我国典籍外译的研究与实践。译研究与实践者须努力构建包含语言能力(精通外文与修文化鉴别能力、语炼汉语[尤其是古汉语])、技术操作能力、用(互文)能力、理论学习与应用能力等五大要素的翻译能倡醇清文风——力体系。“刊上品论章,—我担任《上海翻译》的特色及何刚强教授主编之职责”主要描述了《上海翻译》此外,何教授准确地指出了我担任主编后进行的一些改革,

国当前翻译研究存在的一些显著问题,并对用稿要求进行但贯穿了细致说明。“学问之道”的此五个讲座虽有所侧重,其间的一个主要思想是:要想在翻译研究和翻译教育领域

厘清了译学、译论、译道的探究了翻译与翻译研究的关系,

内涵,强调中国文字文化与传统文论对促进中国原创翻译理论产生的重要价值。“我国翻译基础理论研究期待实质性突破”以中西医的差异为引子引申指出中国翻译基础理论研究完全具备取得突破的理据,研究人员应汲取中国文论在文理与技术交融及的养料,构建相关学科协同创新机制,“漫谈文字、文字与文化兼顾中创建中国的创新翻译理论。

指出英汉语的差异并对“翻文辞与翻译”中作者旁征博引,还对不同类型的“翻译”配例译”及其英译作了详实的考证,颇具启予以说明,能让读者对翻译产生区别于传统的认识,发。

分别是“译事、译才与英语“思接杏坛”包含四个讲座,教学的翻译转向”“问而明之,践而成之———对翻译专业建特色、师资——设的若干思考与探索”“传统、—重新认识翻译与‘学识’之我见——专业建设的基础条件”及“‘人才’—兼谈何刚强教授是我国第一批翻英语(翻译)学习与前程选择”。译院系负责人,创建了实力位居国内前列的复旦大学翻译经验与研究,在这些讲座中系。何教授基于其多年的探索、

提出了能有效提升翻译教育质量、促进翻译专业建设发展的一些理念,也为学生的翻译专业学习指明了方向。

“技艺识小”有五个讲座,题目分别是“THEREISmeansXbutyouwouldn’treallycallitXhere.”“英译汉可向汉译英提供借鉴”“文学翻译应力达文字雅训、文采斐善拿然———TheKing’sGeneral译后谈”及“揽全局以探骊,。此部分讲座主要是捏可得珠———我的三篇汉译英体悟录”呈现作者自身的翻译实践与相关体悟,充分展现了何刚强教授勤于实践与思考的精神,其中精彩的译文与洞见正是知行融合的结果,他身何教授多年来秉持翻译道与器并行、

“附录”包含六篇何刚强体力行地展示了应该如何做学问。

主要聚焦中教授已发表的论文,这些文章与讲座内容呼应,“ThewordMORETO‘SUFFER’ANDTO‘ENJOY’!”

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5·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翻译质量国翻译理论创新、翻译人才培养与翻译专业建设、评鉴等主题,阅读这些文章能进一步深化读者对何刚强教授相关思想的理解。

3.简要评述

何刚强教授此新作对翻译研究、翻译教育教学等相关、“如何进行翻译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就“如何做学问”等议题发理论研究创新”及“如何提升翻译人才培养质量”翻译教师乃至学生的成长表了独到的看法,对翻译研究者、具有重要启发,现简要总结如下:

强调“道”与“器”并3.1提出进行翻译研究的科学路径,

相当数量的高校翻译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认为科研难做、文章难发,对于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翻译研究未形成清(包晰的认识。比较典型的现象是翻译理论研究与翻译实践括翻译教学)研究两张皮,不少的研究者跟着所谓的研究热这种缺乏科点跑,抓住一个热点后下载若干文章阅后即写。学性、根基薄弱的“快餐式”研究不仅不利于研究者自身成非此即彼的速食主义长,在各种所谓研究热点间不断切换、(许钧,研究作风也不利于翻译学的发展2012:10),尤其不即使是当下研究的大热门,利于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创新。

研究者若不具备较深厚的学养也难以产出高质量论文。何为翻译研究者勾勒出了进行刚强教授提出的翻译“道器说”科学翻译研究的路线图。他指出翻译之道主要来源于实践、历史、经典和会通。何教授这里提的历史与经典不仅是指中还包括中西文学史、思想西翻译史和翻译学研究经典著作,

史和中西古代文论等,其中他又特别强调中国古代经典文献。我国历史上提出翻译创见的大多是学贯中西特别是具(或)学者,中国语有深厚中国传统语言文化学养的作家和

言文化根基薄弱,何谈高质量的汉外互译和翻译理论创新?翻译之器主要是指翻译技法和翻译技术。何教授提出的翻从中体悟翻译译研究基本路径是:先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逐渐形成对翻译本质等的技法(器),继续深入实践并反思,经典等会通引申出问题的认识(道);同时,通过阅读历史、道“道”,不断深厚的“道”又对翻译实践能力产生积极作用,与器循环往复,彼此影响,翻译研究者和翻译教师的研究与实践能力日臻完善。实际上不少人抱怨“不知道写什么、论

倒置、“道”“器”分离、“知”文难写”的症结在于“道”“器”“行”割裂和“道”“知”不足。翻译学的本质属性是实践性和(李运兴,邱跨学科性,甚至具有超学科本质1999:55;谢柯、进,2018:13),何刚强教授提出的翻译研究路径高度符合翻翻译教译学的本质特征。此翻译研究路径能让翻译研究者、师乃至学生认识到翻译研究的最核心原则和逻辑,了解当前我国翻译研究的一大短板,遵循此路径开展翻译研究对翻译科研和教学工作者的教研能力提升必有助益,对有意在学术上有所成的年轻教师和研究生而言意义尤为重大。

强调传3.2精准指出中国翻译理论研究难创新的症结,

统中国语言文学文化在翻译研究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汉字和中国传统文化纵观全书,何刚强教授对古汉语、文论等十分强调,他认为上述方面的积淀不仅是做好翻译还是我国研究的基础之一,也是翻译教育质量的保障之一,翻译理论研究创新、构建中国特色译学的核心基础和重要推动力量。“望前沿”虽重要,但中国的翻译研究在新时代不能再一味地跟在西方后面跑,否则一直是西方翻译理论附庸身份难以让中国译学界具备足够的底气在国际译学界发出响亮的中国声音,与西方研究者交往切磋时其不平等地位也难以避免。西方重要翻译研究成果的诞生离不开其自身的语言文化土壤,翻译学研究的通性使得这些翻译研究成果在中国也焕发了生机,对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也产不同国生了重要的价值。然而,由于语言文化传统的差异,家的翻译研究也必然存在个性,西方翻译理论不可能完全有效地指导中国的翻译实践。中国翻译理论创新的关键就(何在于重新认识和重视个性,“自家有富矿,无须效贫儿”而是刚强,2015:1)。翻译理论绝不会诞生于真空中的臆想,文学、文产出于特定的文化土壤,必然与特定国家的语言、研究作风使国内相当化及观念等有密切联系。“速食主义”数量的翻译研究者严重忽略中国的传统语言与文化,漂浮在半空中的研究当然难出创新性理论。我国翻译研究者须(何刚重视中国的文化传统、艺术表现传统及哲学思维传统“宝强,2015:3-5),回到中国丰富的广义传统文论中去挖掘确立为国家战藏”(何刚强,2019:7)。自中国文化“走出去”然而中国略后,中国文化外译研究与实践的规模不断扩大,文化在“走出去”的进程中一直步履蹒跚(胡安江,2010:11),中国文化外译理论研究滞后(潘文年,2011:5)。何刚强

行,“知”与“行”交融

理教授的观点也有助于探究中国文化外译实践效果不佳、

·26·TestingandEvaluation(CollegeEnglishTeaching&Research)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论研究创新性缺乏的原因。中国文化不仅包括古代文学文涉及到不同时代中国化经典,也包括现当代文学文化作品,且彼此之间具有一定人的衣、食、住、行、精神等方方面面,的传承性和交叠性。试想如果典籍翻译实践者和研究者的他们怎么可能产出古汉语水平低,甚少涉猎中国古代经典,高质量的译文和高水平的中国典籍外译研究成果?中国语言文化素养低是难以支撑中国文化外译实践工作的,进行的中国文化外译研究也会是虚有其表。若缺乏中国语言文化传统深度观照,提出的所谓理论其科学性和有效性自然不足,产生对文化翻译有指导价值的创新理论更是无从谈不轻,希望出现不逊起。当前国内翻译学界的“理论焦虑症”但于西方重要翻译理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翻译理论,却一直进展缓慢。何刚强教授为这一病症提供了一道良方。翻译理论的诞生绝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的翻译研究者要想在翻译理论研究上创新,须双脚深植于中国文文学、文化、艺术、哲学等化土壤之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字、抛却自身传统宝藏中去挖掘珍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去寻求中国翻译研究的突破只能是缘木求鱼。

强调思辨与古汉语童子3.3提出翻译教育须彰显特色、

我国翻译本科专业学位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不到15年时间里发展迅速,虽对提升翻译学科的影响力有不(仲伟合,小的推动,但已暴露出不少问题2014:40)。有关成果可谓丰硕,但一BTI和MTI教育的研究成果逐年增多,

何刚些问题也有所忽略。基于多年的自身研究与教学实践,强教授对翻译教育教学问题发表了独到的看法。他认为当有必前的BTI和MTI教育存在先天不足,“大跃进式发展”要“刹车”。现有的翻译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大多聚焦翻译人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评价方才培养模式、师资、校企合作、式等,对我国开展BTI和MTI教育的先天缺陷问题探究很少。何教授大胆直言,指出一些高校外语专业无翻译传统、教师水平不合格、欠缺特色,根本就不具备开设翻译专业的设置此专业对高校外语院条件。翻译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系的发展有利,纷纷申请设置翻译专业的背后似乎存在某种功利性目的。一些高校的外语院系无翻译研究或实践方却已经或面的传统,多数教师翻译实践量少及知识面狭窄,翻译不仅准备设置翻译专业。外语好不一定就翻译水平高,涉及双语语言能力,还涉及到翻译之“道”的相关知识和经

,而且跨学科知识与思维也由大量实践形成的翻译之“器”往往发挥重要作用。由外语专业背景的教师作为翻译专业此外,思辨与古汉语能力在教育的主体师资存在先天缺陷。

当前翻译专业教育中处于被严重忽视的地位,何教授对这外语专业学生的思两方面的强调可谓把脉精准,意义重大。辨能力普遍比其他文科专业学生差,思辨缺陷已成为学习孙有中,翻的一大短板(高一虹,1999:6;胡文仲、2006:245)。译涉及对原文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批判性接受,翻译策略与翻译专方法的恰当选取涉及辨别、判断、分析等思维能力,业学生须具备比一般外语专业学生更强的思辨能力。不少人认为中国人的母语是汉语,汉英互译学习只须重视英语能力即可,此误区也是造成翻译教师和学生翻译水平不高的一大原因。何教授认为汉语水平特别是古汉语汉字掌握程度不仅能提升翻译的理解与表达能力,还对深入理解翻古汉语译有益。我国的翻译大家大多具备深厚的汉语功底,水平尤其如此。随着简化字的推广,古汉语汉字日益边缘当代人的书面表化,对中国古代经典的关注度也不断弱化。达存在一种趋同化倾向,语言过于模式化,缺乏文采与个其中蕴性。中国古代经典对汉语表达能力的提升作用显著,含的广博知识也是研学翻译所需之杂学来源,对古汉语汉字的强调实应引起我国翻译教育界的重视。

何刚强教授的新作除了具有上述三大价值与启示外,他身体力行践行秉持的观念本身就值得译学后辈学习。何教授的新作不是空洞的说理,他旁征博引古今中外学者的言论以支持自己的观点,多以他自己的翻译实践作为分析“考古”的地步。言传不对象,对具体字词的翻译甚至达到了与“器”“知”、与“行”上的如身教,何刚强教授多年来在“道”探索与成就充分展示了其理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广大此外,翻译研究者和教师直观展示了翻译研究与教育之道。何刚强教授还对翻译的“忠实”标准进行了与时俱进的解标准提出了质疑,提出读,对现行翻译教材过于强调“忠实”(Transwriting)了“译写”策略等,他的这些观点都颇具见地,引人思考。

4.结语

中国的翻译研究正处于比较繁荣的时期,特别是中国倡议的确立对中国翻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

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7·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译学而言是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翻译研究只有对国家的其发展和优秀人才的培养有益才能最大程度彰显其价值,双赢甚至多赢性才能显现。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创新和人放眼世界,“言必称希腊”是难才培养质量提升须立足本土、

翻译研以达到目标的。何刚强教授的新作探讨了有关翻译、翻译理论创新、究、翻译教育的诸多话题,在翻译研究之道、翻译研究者、翻译翻译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教师乃至学生都能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一带一路’话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19XYY008)语体系建设中多模态话语的文化隐喻研究”、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国家翻译实践论视阈下的对外新闻话语翻译及传播效果研究”(2020YBYY166)和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视觉修辞视(20SKGH208)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研究”。

译,2019(6):7-12.

[4]胡安江.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6):11-15.

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5]胡文仲,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245-247.

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

究———以美国汉学家葛浩文为例[J].中国翻译,2010

[6]李运兴.翻译研究中的跨学科移植[J].外国语,1999(1):[7]马会娟.走出“西方中心主义”:基于中国经验的翻译理113.55-61.

,论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04-

[8]潘文年.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

[9]谭载喜.翻译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发展回望与本质坚持邱进.翻译的超学科研究:认知与步骤[J].上海[10]谢柯,

翻译,2018(2):12-17.2012(1):5-12.

[11]许钧.翻译研究之用及其可能的出路[J].中国翻译,[12]仲伟合.我国翻译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翻

译,2014(4):40-44.[J].中国翻译,2017(1):5-10.

参考文献

——从一次失败的演讲谈[1]高一虹.外语学习木桶的短板—起[J].国外外语教学,1999(3):6-9.

[2]何刚强.自家有富矿,无须效贫儿———中国的翻译理论应当独树一帜之理据[J].上海翻译,2015(4):1-8.[3]何刚强.我国翻译基础理论亟待实质性突破[J].上海翻

PilotingtheInnovationofTranslationResearchandEducationinChina

—ABookReviewonLecturesonTranslationIssuesandBeyond

Abstract:LecturesonTranslationIssuesandBeyondincludesseventeenlecturesandsixpublishedpapersofHeGang-Theory”“TranslationEducation”and“ApplicationofTranslationSkills”.Theauthorhasputforwardsomevaluableandtranslationtheory”and“howtoimprovethequalityoftranslationtalentcultivation”.Translationlearnerscanmoreprofoundlycomprehendtranslationandtranslationresearcherscanmasterthescientificwayofdoinghigh-qualitytranslationresearchbyenhancethequalityoftranslationtalentcultivation.

qiangandtheselecturesrefertofourthemes,thatis,“WayofDoingResearch”“DiscussionontheInnovationofTranslation

inspirationalviewpointsinsomeaspects,suchas“howtoperformtranslationresearch”“howtomakeabreakthroughin

studyingthebook.Inaddition,thebookcanalsoshedsomelightonhowtofacilitatetheinnovationoftranslationresearchand

Keywords:LecturesonTranslationIssuesandBeyond;translationresearch;translationeducation;translation

·28·TestingandEvaluation(CollegeEnglishTeaching&Research)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