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研究2009年4月 第22卷 第4期TCM Res.April 2009 Vo1.22 No.4 之外,痞证尚有因痰浊、水饮、热结所致者。 散之”、“留者攻之”、“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 ②燥屎结聚。指肠中糟粕存积,受热熏蒸而形 也,犹污也,犹结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 成异常干硬的粪块,燥屎结聚常为阳明经实热证之 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谋伐有过,知解结,知 病理特征。阳明腑实证就是阳明经病过程中燥热伤 补虚泻实”。表明结证应当根据“结者散之”、“留者 津的严重阶段,病机为邪热内盛、津液耗伤、燥屎内 攻之”,以及“解结”的方法进行治疗。 结。如《伤寒杂病论》30条所论“厥逆,咽中乾,烦 《伤寒杂病论》继承并发扬《内经》所论结证之 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其他如“汗出谵 者,以 治法,常根据病位的高下不同,邪结内容及其寒热属 有燥屎在胃中”、“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 性的不同,辨证论治,自成体系。对于结邪在上者, 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也”,均为燥屎结聚而 常用吐法,如瓜蒂散;若在下者,当用下法,如承气 成。 汤;在中者,当辛开苦降、调理气机,如三泻心汤等。 ③痰饮、水湿结聚。痰饮、水湿为人体内津液代 邪结为痰者,则当祛痰散结,如大小陷胸汤、三物白 谢异常之产物。《金匮要略》中“痰饮”篇对此论述 散;若为蓄水证,则当通阳利小便,如五苓散;若为血 甚详。《伤寒杂病论》中主要涉及有“水结胸”、“水 热互结,则当泄热化瘀,如抵挡汤等。总之当根据病 结胸胁”,如136条“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 位、病性、邪结物的不同进行辨证论治。 胸胁也”;《注解伤寒论》卷四日:“但结胸无大热者, 综上所述,结证之辨证在《伤寒杂病论》中具有 非热结也,是水饮结于胸胁,谓之水结胸。”其他如 重要地位。《伤寒杂病论》中关于“结证”的论述遍 太阳邪热入腑水热互结之太阳蓄水证,水热互结兼 及六经,全文共有50处论及“结证”,除脉象之外, 有阴虚之猪苓散证等均为水结之表现。 常常以症状、病位、邪结性质来进行阐述,有论述症 ④血结。血结既可以为气虚、气郁所致,亦可因 状者如“心中结痛”、“心下支结”、“胸下结硬”、“胸 外邪所致。如《伤寒杂病论》中144条“妇人中风七 胁满微结”、“少腹急结”等,有论述病位者,有论述 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 邪结性质者,更有以结而直接命名病证的,如“结 室,其血必结”,又如124条“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 胸”、“脏结”等。由此可见,《伤寒杂病论》所论述的 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 “结证”有症状、有病位、有病性,更有相应的治疗方 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为血热互结。 剂;因此,其理论不仅清晰,而且完备,是一个完整的 ⑤热结、冷结。热邪人里,最易与气、血、痰、水、 理论体系。对该体系进行探讨,有利于加深对《伤 食相结,如痰热互结、热邪与燥湿互结、邪热与蓄血相 寒杂病论》理论的理解以及提高经方的临床疗效。 结等。如《伤寒杂病论》中135条“伤寒六七日,结胸 作者简介 热实”,143条“此为热入血室也”,136条“伤寒十馀 黄丽慧(1959一),女(汉族),台湾云林人,主治医师。北 日,热结在里”等。寒性收引,尤其容易引起痰水结 京中医药大学2006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方治 聚,如141条“寒实结胸”,139条病人“心下必结”,若 疗常见病疑难病的临床研究。 “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其他如140条“冷结在膀 收稿日期:2009-01-14 (编辑李亚峰) 胱关元”,130条之“藏结无阳证”等均为冷结之表现。 4《伤寒杂病论》结证辨治 《内经》中有对结证治法的相关记载,如“结者 文章编号:1001-6910(2009)04—0004—03 ・学术探讨・ 《脾胃论》之李东垣脾胃学说探讨 林 涛 (潢川县中医院 河南潢川465150) 关键词:李东垣《脾胃论》补中益气 了“内伤”证,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认 中图分类号:R223.1 文献标志码:A 为内伤病的形成是气不足的结果,而气之所以不足 《脾胃论》系宋金时代李东垣所著。他在《内 实由脾胃损伤所致。在脾胃的升降问题上,他特别 经》、《伤寒论》的基础上丰富了脾胃学说,同时阐述 强调生长和生发的一面,认为只有谷气上升、脾气升 中医研究 2009年4月 第22卷 第4期TCM Res.April 2009 Vo1.22 No.4 发,元气才能充沛,故在治疗上喜用升麻、柴胡,代表 方为补中益气汤。脾胃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为后世医家探讨脾胃的生理、病理机制 及治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临床指导价值日益受 到人们所重视。 1 李东垣的脾胃论及脾胃学说 调治脾胃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措 施。《内经》就有“胃气为本”、“得谷者昌,失谷者 亡”、“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等理论,说明脾胃这两 个脏腑的疾病及其治疗早已被人们重视。脾胃学说 真正得以发扬光大是在金元时期,其代表人物是李 东垣。李东垣师承于著名医家张元素,主张应根据 四时节气的变化,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变,在 理论和临床上逐步摆脱古人医学思想的束缚,立论 创新,发明了“内伤”一证,论证了《内经》“四时皆以 胃气为本”理论的重要性,从而阐明了自己的学术 观点重在脾胃,成为补土派的创始人,创立了“脾胃 学说”,创作了著名的《脾胃论》。他认为内在的元 气是人身最重要的健康因素,元气的产生全在脾胃; 如果没有脾胃虚弱的内在因素,则虽有外邪,也不能 侵入人体而发病。根据这些论点,他创立了许多调 治脾胃疾病的方法与方剂,如补中益气法——补中 益气汤和升阳益胃法——升阳益胃汤。他的这些论 点和方药得到了后世许多医家的赞同,并被不断丰 富发展,如在脾胃的治疗方法方面,李东垣只是强调 五脏有病,当治脾胃,而张景岳则认为“安五脏即所 以治脾胃”,扩大了脾胃治疗方法的应用范围。到 了清代,脾胃学说又有了新的进展。例如:叶天士创 立了滋养胃阴法,认为李东垣的脾胃论只是重视了 脾而忽略了胃,重视了温补而忽视了滋补。脾为脏 而属阴,胃为腑而属阳;脾喜燥而忌湿,胃喜润而恶 燥。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法、升阳益气法等,只可用于 脾脏阳气虚弱、寒湿犯中等证,而不可用于胃,否则 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叶氏的滋养胃阴法,为脾胃学 说增添了新内容。 “脾胃论”创立以后,虽然得到不少人的赞同, 但也有一些人反对。由于前人有“肾为先天”、“脾 为后天”之说,故有人主张先天的肾更重于后天的 脾,认为“补脾不如补肾”。 赵献可在他所著《医贯》 中说:“饮食人胃,犹水谷在釜中,非火不熟,脾能化 食,全借少阳相火之无形者,在下焦蒸腐,始能运化 也。”但在实践中许多医家用事实阐述了脾胃学说 的精辟,张景岳曾说过:“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 主,而精血之海又赖后天为之资……凡先天有不足 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亦可居其强半。”清代石寿 棠之《医原》更是具体阐述了这个论点:“胎元薄弱, 先天不足者。人不得而主之,又恃调摄后天,以补先 天之不足。若是者,胃气不尤重哉?重胃气非即所 以重肾气哉?”这些论述充实了脾胃在人身重要性 的理论。李东垣的脾胃学说认为阴火旺是由于脾胃 元气虚,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观 点,法当“升阳泻火”的解决“火”与“元气”的矛盾。 李氏在系统地阐述饮食伤胃、劳倦伤脾、证似外感的 内伤诸证时,指出朝饥暮饱、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劳 倦过度的内伤证应用小陷胸汤、大小承气汤、茵陈蒿 汤等伤寒诸方。患者胃气亏虚又受药伤,势必促使 病情向坏的方面转化;而李氏注重“内外伤辨”,因 为疑似之间,必须细致地加以分析,使之不蹈“实实 虚虚”之错。 李东垣行医达50余年,著作颇多,集中反映其 主要医学理念——脾胃学说的除《脾胃论》外,还有 《内外伤辩惑论》。该书虽是辨析外伤和内伤的症 状区别,但突出地是要辨明内伤不同于外伤的症状 特征,归结脾胃内伤诸证的正确认识。除《内外伤 辩惑论》、《脾胃论》之外,鼎足而立的著作还有《兰 室秘藏》。此系李东垣平生临证之记录,是在李东 垣逝世25年后由谦甫加以整理成书。该书对临证 实践具有较深的指导意义。 2后世医家对脾胃学说的发挥与评价 后世医家对脾胃学说的发挥。首先是李东垣的 学生海藏在补脾阳的启示下论治阴证。据《四库全 书提要》记载:“好古受业于洁古,而讲肄于东垣。” 可见海藏先与李东垣同师张元素,因其年辈较晚,之 后张元素逝世,复习业于李东垣。因此,他敷陈李东 垣的医学理论,如对“用药法象”和“伤寒辨证”均有 独特见解。其主要著作《汤液本草》、《此事难知》 等,阐述了李东垣的伤寒辨证。其理论和用药均超 出和发展了仲景论治的范围。李东垣《伤寒会要》 已失传,但他论治伤寒的精华则由海藏得以保存流 传至今,特别是“阴盛格阳”与“真阴证”的辨析尤为 精辟。 在论述“元气”与“火”的关系上,脾胃中的元气 不足,反映在阴火上凌方面,因为元气与阴火是一对 矛盾。《素问・五常政大论》日:“阴精所奉其人寿, 阳精所降其人天。”此就是以脾胃升降之机衡量 “火”与“元气”邪止消长的辨证标准。为了解决“升 阳”与“泻火”的矛盾,李东垣主要以“益元气”为主。 他认为元气旺,则阳升而火降,这样脾胃机能活动相 对平衡,能促进机体代谢正常发展。自从李东垣有 了“火”为“元气之贼”、“火与元气不两立”的创论 后,后世医家议论颇多,主要是以朱震亨和叶天士为 主。他们均认为相火藏于肝肾,是生长元气的物质 中医研究2009年4月 第22卷 第4期TCM Res.April 2009 Vo1.22 No.4 基础,相火离开肾肝而妄动,便是伤害元气的邪火。 胃学说的理论影响下发展而来的。 君相之火相对平衡、安静,即可化生出奉养生命的原 再说补脾阳与养胃阴的关系。李东垣在《脾胃 动力,即元气。如因邪欲所扰,则动乱五志之火,变 论・用药宜禁论》中云:“湿能滋养于胃,胃湿有余, 为伤害元气的贼邪。此为其一致看法,所不同的是, 亦当泻湿之太过也。胃之不足,惟湿物能滋养。”这 李东垣不同意丹溪所谓“肝肾悉具相火”的观点。 一论点,提供了清代叶天士关于“养胃阴”的学术思 张景岳又认为,情欲所动之火不论君相都属于邪火, 想和理论依据。胃属燥土,恶燥喜润,胃气得滋,则 是元气之贼,不动情欲的君火和相火本身即是元气。 降纳而能食,这是胃的主要作用。李东垣重视脾的 叶天士虽评论张景岳,但未超出其理论,他在《景岳 运化,即“泻湿之太过”,主张药用升运。至于“惟湿 全书・君火相火论・叶批》云:“君相之火,无脏不 物能滋胃”,道理是明确的。如果胃阴不滋,能化不 有,即五志之火矣。君相之火,即人欲之邪火矣,其 能纳,将何以治?李东垣没有明确指出。叶天士见 为贼元气而病也何疑。”其论证与李东垣所论“火与 于此,提出了“养胃阴”的治疗法则。在治疗用药 元气不两立”的病机有所不同。李东垣论阴火上 上,他多用甘平和甘凉药物。叶氏在《临证指南医 乘,由于饮食劳倦或七情所伤,脾胃元气不足,阳陷 案》中说:“历举益气法,无出东垣范围,俾清阳旋 阴浮,促使阴火上炎。他在《内外伤辩惑论・饮食 转,脾胃自强……补中益气加麦冬北味。”由此可 劳倦论》中明确指出:“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 见,李东垣与叶天士药方先后有殊途同归的妙用,当 乃伤;喜怒忧恐,劳役过度,而损耗元气。既脾胃虚 辨证看待。 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 另一方面,海藏在李东垣脾胃学说的启发下,对 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 阴证的论述有了新的发展,在李东垣“升阳益气”的 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则一 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这就为明代薜立斋、 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 赵献可、张介宾等医家开创从重脾阳转到重肾阳的 由此可见,李东垣所论“火”与“元气”的关系,与朱 临证实践和理论研究打下了基础。 震亨以后医家的论证迪然不同。故东垣学说是以益 胃系六腑之首,胃气通降,则六腑的转化机能协 脾胃中元气为主,与朱震亨滋阴降火、张景岳温补肾 调,脾的运化功能亦相应增强。由此可见,叶天士关 阳之说有原则区别。这为甘温益元气、甘寒泻阴火 于“养胃阴”的论述,即是补李东垣医学论著中的短 的治则提供了理论依据。 缺,使得脾胃学说更加完备,同时又在李东垣医学理 李东垣的暑伤元气理论到了清代有了新的发展。 论的启示下,推进了脾胃学说的创新和发展。 如:王孟英评论李果所制清暑益气汤“虽有清暑之名, 李东垣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内经》。 而无清暑之实”,认为李东垣方中药物偏辛燥不利于 而仲景、元素的学术思想对李东垣影响也较深,尤以 暑证,另立清暑益气汤用西洋参、鲜石斛、麦门冬、淡 元素的直接经验对李东垣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影响 竹叶、黄连等药组成,以清暑热而益元气。这也是王 尤为深刻。王海藏、薜立斋、赵献可、张景岳及叶天 孟英在多年实践经验中的创见。须知李东垣之方,以 士等后世医家对脾胃学说各有发挥,使脾胃学说不 湿为重,适宜于脾胃元气先虚、暑湿之邪复乘虚侵害 断地完善和发展。 元气之病;而王孟英之方,以热为重,适用于暑热之邪 收稿日期:2009-02-01 伤害肺胃气液的病变。二方互存,不能偏废。但我们 (编辑颜 冬) 应认识到王孟英论治暑证的学术思想,是在李东垣脾 文章编号:1001-6910(2009)04—0006—03 ・药学研究・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天麻益阴酒中天麻素的含量 曹站霞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 目的:建立复方天麻益阴酒中天麻素的高效液相色谱 流动相为乙腈一0.05%磷酸溶液(3:97),流速1.0 mL/min, 含量测定方法。方法iC。。色谱柱(4.6 mm×150 mm,5 m), 检测波长220 nm。结果:天麻素与样品中其它组分分离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