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翻译研究信息化:新时期翻译研究的发展与挑战

来源:爱go旅游网
语言与翻译2017年第1期 翻译研究信息化:新时期翻译研究的发展与挑战 蓝红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广州510420) 摘要:在“科研信息化”和“社会科学研究信息化”的影响下,“翻译研究信息化”应运而生。在信息化时代,不仅翻译研究的 对象在发生信.g.4b{j. ,翻译研究的方法也呈现信息化发展的现象和趋势。面对翻译研究信息化所带来的挑战,研 究者需要强化自身信息化素质与能力,学科应制定信息化发展的规划,加强信息化研究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 关键词:翻译研究信息化;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发展;挑战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i001一o823(2017)0i一0052-07 当前,人类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和网 为改变科学研究现状的重大举措。自英国开始启动 络信息技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达到了一种前所未 “e—Science”计划后,学界对“e—Science”概念的内涵 有的程度,信息的生产、处理、传播以及应用等都以 进行过多种界定。JohnTaylor给出的定义是“e Sci— 几何级数的速度在增长,数字化和网络化使人类的 ence是指在重要的科学领域中的全球性合作,以及 生存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一时代背景下, 使这种合作成为可能的下一代基础设施。”(Bohle 诸多自然科学领域面临着数据获取、交换、分析、处 20l3)。桂文庄(2009)认为科研信息化就是在信息 理及存储等方面的巨大挑战,哲学、社会学、伦理 化基础设施支持下的科研活动,是在科学研究与工 学、人类学、传播学、法学、政治学、情报学、历史学 程设计活动中系统地应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成果, 等人文社会学科也都结合各自学科的专业领域开 发展新的科研手段、科研模式、科研环境,从而实现 展信息化的研究。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 科学技术新的革命。许世卫(20O9)认为科研信息化 也必须面对信息化所带来的挑战,创新研究方法, 指用信息化基础设施构建的新型信息化科学研究 使学科在新的时代获得长足的发展。 环境和信息化环境下的科研活动,它将改变科研人 1.翻译研究信息化的概念来源 员从事科研活动的环境、方法和模式,促进科研交 信息化作为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结合的产物, 流、合作、共享和协同,提高科研效率、避免低水平 已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大力推进社会信息化 的重复,有效地促进科研管理、科研水平、科研过程 成为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十分重视的战略举措,“信 和科研产出整体水平的提高,推动科学研究的发 息化”一词变得目渐普通,但“科研信息化”(e—Sci— 展。雷枫(2010)认为“e—Science是指在各环节采用先 once)却是一个较新的概念,该概念始于欧洲,由英 进信息技术提供支持与服务的环境下进行的科研 国科技部主任John Taylor最早于1999年提出。 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科研模式”。中国社会科 学术界认为今天的科学研究已前进到一个更 学院信息化管理办公室主任杨沛超(2013)则将科 加复杂深奥的世界,科研信息化将为科学家们提供 研信息化定义为“科学研究领域中充分运用现代信 一个信息化的科学研究环境,改变他们从事科学研 息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基础设施与技术)创新科 究活动的方法和手段,甚至直接影响到一些学科的 研手段与方法,为科研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 发展。(许世卫2009)因而许多国家将科研信息化视 障,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从这些定义中可以归 基金项目:国家语委201 5年度科研立项重点项目“国家语言服务的战略规划和政策管理研究”(ZDI12 5-49) 作者简介:蓝红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翻译学博士,广东省重点文科基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 心兼职研究员,暨南大学跨文化与翻译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研究兴趣主要为翻译学理论和翻译批评。 ・52- 翻译研究信息化:新时期翻译研究的发展与挑战 纳出,科研信息化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1)信息化 成为翻译学的一个概念。 2.翻译研究对象的信息化嬗变 的研究环境;2)信息化环境下的研究活动:3)基于 信息化的新型研究模式和方法。 社会科学研究信息化(e—Social Science) ̄社会 科学研究中使用网格和其他信息技术来搜集、处 理、整合、分享和传播社会与行为数据(见 wikipedia)。e—Social Science是在e—Science广泛发展 之后出现的。在科研信息化的影响下,社会科学也 概而言之,翻译就是翻译研究的对象。具体而 言,翻译的主体、翻译的客体、翻译的过程、翻译的 功能、翻译的策略与方法、翻译工具、翻译管理、翻 译标准、翻译批评和翻译教学等所有有关翻译的内 容都是翻译研究活动所及的客体对象。虽然和其他 人文社会学科一样,翻译研究的对象发生过多种变 化,但信息化时代之前这种变化更多的表现为研究 逐渐呈现出信息化的趋势,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 西方国家先后将e—Science方法引入艺术、人文和社 会科学领域。2000年,英国制定e.Science计划时将e. Social ScienceSDe.Humanities作为分支计划呈现, 2004年英国经济和社会研究理事会(ESRC)资助成 立英国e—Social Science国家中心,负责相关研究项 目的管理和推动社会科学研究团体及个人使用新 的信息化研究工具。(褚鸣2010)2005年,美国国家 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在一份报 告中指出信息基础设施(Cyber infrastructure)将有 助于社会科学研究获得巨大进展。2006年,澳大利 亚教育科学培训部(DEST)发布了《澳大利亚e—Re. search策略和实施框架》,把艺术、人文和社会科学 确定为e.Research五个优先发展领域之一。(姜一 2012)英国e.Social Science国家中心将e—Social Sci— ence解释为计算机专家与社会科学家之间合作开发 技术方法和工具以解决社会科学家在研究中遇到 的问题,研究哪些研究工具有助于社会科学家探索 新的研究领域或加快研究进程。(褚鸣2010)关于社 会科学研究信息化的主要体现,杨沛超(2013)将之 归纳为五个方面:科研环境信息化、科研人员信息 化、科研管理信息化、科研资料信息化、科研手段信 息化。可以看出,e.Social Science与e—Science实际上 一脉相承,虽然两者适用范围不同,但基本内涵和 理念大致相同。 在e—Social Science与e.Science的影响下,翻译研 究也相应呈现信息化的现象和趋势,其研究对象在 信息技术的驱动下发生巨大的变化,研究环境日新 月异,研究资料和数据的获取、研究成果的发布和 资源共享模式,以及研究管理中运用到的信息技术 都在不断更新,研究开发用于翻译研究的信息技术 工具和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开展翻译研究 成了影响翻译学科发展的时代性课题。因而我们有 理由相信,翻译研究信息化(e.Translation Studies)将 重点的转移,而进入信息化时代之后,人类的翻译 活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翻译研究对象的范围在扩 大,研究对象的性质也在嬗变。 作为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实践活动,翻译在传 统时期主要承担精神启蒙和文化传播的社会功能, 主流翻译对象一般为宗教文献、哲学典籍和文学名 著,翻译的方式主要是作为社会精英的译者个人的 文化产品的创造,翻译的工具主要为书房里的纸笔 辞典。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大大地改变了翻 译的对象、功能和方式手段,也改变了译者群体的 身份构成。翻译的精神启蒙作用逐渐退居次位,服 务产品的生产成为了翻译更重要的功能;文学作 品、文化典籍的翻译所占翻译总量的比例日渐降 低,科技经贸等非文学作品和软件网络等虚拟文本 的翻译量则越来越大;纸质书籍、电子词典与网络 资源并用不悖,翻译工具更为多样化;翻译活动的 社会参与面扩大,普罗大众成了翻译的主体,翻译 不再是特殊身份的标志,其平民化特征越来越强。 信息化促进了翻译的职业化发展。信息技术的 运用加速了国际化的进程,跨地域、跨语言、跨文化 之间经贸活动的发展催生了社会对翻译工作的迫 切需求,基于翻译和本地化的语言服务成为了高速 发展的产业。在信息化的影响下,传统翻译方式无 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翻译消费需求,翻译由译者个人 化的兴趣活动演变为一种流水线式的团队职业活 动。电子辞典、搜索引擎、翻译软件、语料库等信息 工具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翻译工作的效率,译者群 体性翻译过程中的实时信息交互得以实现,世界一 体化的翻译市场成为了可能。为了实现服务的最佳 效果,专业化的大型翻译公司在市场上出现,翻译 行业的规范性越来越强,国际翻译服务流程标准被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可,语言服务对全球经济的发展 起到的推进作用日益明显。 ・S3・ 语言与翻译2017年第1期 在信息化的驱动下,翻译对象的呈现方式也发 生了明显的变化。在信息技术普及之前,翻译的工 作内容通常是以实物的方式呈现,如印刷或书写而 就的纸质材料(书籍、杂志、报纸等)和刻录于胶片 的影音材料(电影拷贝、录音磁带等),这些非电子 化的材料不便于快速生产、修改、传递和传播。信息 化时代来临后,不仅传统纸质材料承载的内容得以 数字化,而且软件、网站、多媒体等信息产品本身也 成为了重要的翻译对象,它们以电子形式得以快速 生产、存储、分享、翻译和传播。翻译对象的类型与 数量不断增加。 信息化还催生了前所未有的翻译现象。信息化 浪潮使得翻译资源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得以获取和 分享,多语种全天候共时翻译的生产方式成为现 实,云翻译、众包翻译等新的翻译现象出现,海量的 翻译任务可以通过技术平台迅速碎片化,翻译及翻 译产品传播的速度和范围达到令人匪夷所思的地 步。2007年,著名的社交网站Facebook发动双语用户 志愿者为网站进行翻译获得成功,网站所用的75种 语言中的50多个语种都由遍布世界各地的志愿译 者承担。Facebook的40万志愿译者中有10万人每周 都会翻译,其依靠社交网络积累的人力资源可以翻 译超过全球所有专职译员的翻译量。(陆艳2012)图 书翻译社区——译言网(yeeyan.org)也正是通过众 包翻译的形式将热卖的《史蒂夫・乔布斯传》于20天 内交由网友快速完成。视频字幕分享社区ViKi网站 以众包翻译的方式将热播韩剧《恶作剧之吻》同时 翻译成4O种语言,其中一半是在视频上线后24个小 时内完成的。该网站收集了来自韩国、中国、泰国、 土耳其等几十个国家逾5000dx时的视频内容,通过 开放式的自由翻译转换成157种语言,通常一部剧 集会有超过500个用户参与翻译,平均每个单词都 被编辑五遍以上。(陈中、小路2011) 翻译管理也同样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翻译行 业具有客户多、订单量大、各译种兼职翻译员多的 特点,翻译企业对客户信息的分析和订单业务的后 续跟进服务工作量大,对翻译人员的管理、译员的 报酬计算与审核等方面需要投入很多。传统的翻译 管理是由翻译项目管理人员与客户、译员分别交流 沟通,确定翻译资料类型、报价、交付时间和文本要 求等,翻译一旦开始则难以对译员工作过程实施实 时监控。而信息技术的采用优化了翻译管理模式, ・54・ 使翻译项目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变得简单高效。 如联合国粮农组织采用E—DPR文件管理系统进行翻 译任务分配,译稿传递、时间管理和工作量管理,全 流程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系统查看文件的历史版 本、完成状态和参考信息。一些翻译公司所采用的 专门的翻译管理系统(TMS)能使运营者集中管理 要翻译的对象(文档、视频字幕或本地化文件等); 按翻译语种要求控制项目资源;为项目分配译员、 编辑和校审;确定翻译工作流程模式(如自动批准 免检译文,或必须独立审核译文);使用机器进行预 翻译,进行翻译记忆库术语匹配,启动重用功能调 用先前已完成的翻译,导出译文到外部系统(如内 容管理系统、电子商务平台),接收质量反馈,形成 质量报告,并将之转给译员与项目经理等,从而实 现翻译项目管理过程中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信息化还促使翻译标准朝多元动态化发展。传 统的以文学作品为主流翻译对象的时代,“信达雅” 一直被奉为翻译的圭臬,信息技术的发展扩大翻译 对象范围的同时,也使翻译的标准更具多元性与可 量化性。以产品推广为目的的本地化翻译活动中, “忠实”和“文雅”不再是翻译活动最为重要的质量 评判因素,术语一致性、文本质量、交付时问、成本 支出等客户满意度的参数也成为了翻译工作好坏 的考量标准。崔启亮(2014)介绍到,业界已经根据 翻译行业的实际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对翻译动态质 量框架进行了探索,例如总部位于荷兰的翻译自动 化用户协会(TAUS)组织研发的动态质量框架 (DynamicQualityFramework),提供了丰富的翻译 质量评估知识库(knowledgebase),使用者可以针对 具体翻译项目的质量要求从翻译材料的效用(Util— ity)、时间(Time)和感知(Sentiment)- ̄个方面选择 最合适的质量评估模型和参数进行翻译质量评价。 而ISO正在起草的机器翻译译后编辑将编辑的类型 分为快速译后编辑(Lightpost—editing) ̄I完整译后 编辑(Fullpost—editing),对译文质量评判有了更合 理的期望指标。 翻译批评也在信息化的驱动下发生了极大的 变化。网络技术和设备的普及为批评专家和普通译 文读者提供了一个共同发表译文批评意见的平台, 翻译批评的主体不再以专家为主,翻译批评以网络 跟帖、点击率、专家榜单、微博、个人博客等形式存 在,呈现出“批评主体大众化、批评话语通俗化、批 评价值多元化”的特点(蓝红军2012)。在众包翻译 中,参与同一翻译项目的译者也是译文批评者,翻 译批评的即时性和交互性大大增强。 翻译的信息化发展远非限于上述讨论的范围, 还有诸如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机器翻译 的发展,基于网络和大型关系数据库的云翻译平台 辅助翻译教学实训系统的完善等,新技术设备不断 推陈出新,新的翻译现象屡屡出现。可见,在信息技 术的影响下翻译的产业发展、翻译的行为模式、翻 译主体、翻译过程和翻译工具等有关翻译的方方面 面都发生着重要的变化,也就造成了翻译研究对象 的信息化嬗变,翻译研究从面向文本的研究,向翻 译产业和翻译技术研究扩展。这些变化为翻译研究 提出了新的课题,要求翻译研究主体顺应时代发展 趋势,增强信息素养,创新方法对新的翻译现象展 开研究,开发新的翻译信息技术,以更好地为翻译 实践服务。 3.翻译研究方法的信息化发展 在e—Science和e。Social Science的推动下,翻译研 究文献资料、资源及研究数据的获取方法和手段呈 现信息化的趋势。文献资料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 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完善 的文献保障系统是翻译研究取得创新成果的前提 条件。受惠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翻译研究中原先需 要耗费极大的精力和时间才能实现的“资料获取” 已不再成为研究的最大障碍。目前,海量的著作、期 刊、报纸、图片、视频等资料得以数字化,在互联网 上供给研究者存取利用,这些资料来源广泛、结构 多元,大大改变了传统翻译研究的资料类型,而且 获取方便、不受地域限制,易于筛选、排序、归类、整 合等。研究者借助网络就可能获取远超预期的资 源,不出家门也能了解国际最新研究动态。因而在 当前的翻译研究中,数字资源的选取和加工处理比 采集变得更为重要。 信息化改变了翻译研究数据与文献的管理方 式。在传统翻译研究活动中,研究记录基本靠研究 者个人不规范的手工方式进行,记录的内容庞杂、 格式各异,且需占据极大的时间和空间来收整储 存。一般来说,除了最终的研究成果,过程性的研究 数据容易逸失,或散落无序不便提取,因而重新调 用过程性的研究数据十分困难。而现在一些专门的 软件就能够帮助进行高效的文献管理,可以帮助将 翻译研究信息化:新时期翻译研究的发展与挑战 来源分散、形式与载体各异的“孤儿数据”(orphan data)按照既定的研究路径和逻辑序列进行管理和 保存,帮助研究者从中发现以往靠手工卡片方式难 以发现的问题。如NoteExpress文献检索与管理系 统,其功能涵盖“知识采集,管理,应用,挖掘”的知 识管理的所有环节,可以帮助研究者从互联网上数 以千计的国内外电子图书馆文献数据库和在线书 店的资料库中检索下载文献题录,导入以前搜集的 各种文献信息,快速浏览,分专题保存检索结果,按 指定规范添加参考文献注释或说明,以指定的输出 格式自动生成参考文献、资料或书目的索引,还可 为阅读的题录添加笔记,并通过链接把笔记、题录、 参考文献的全文关联起来保存。 随着翻译信息化的发展,计算语言学和语料库 等技术己成为翻译研究常用的方法。平行语料库、 翻译语料库、类比语料库等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而 兴起的双语或多语语料库为翻译研究提供了跨语 信息检索的平台,使得翻译研究所涉的文本资料和 语码数据远远超过人工阅读、分析和理解所能处理 的范畴,以往“不可研究”或“难以研究”的课题成为 了现实。如翻译语言搭配和译者风格的研究需要对 大量翻译语料的语境、翻译文本的词汇和句法特征 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语料库所具有的语境共现、 自动检索和相关数据的自动统计等功能为翻译语 言搭配和译者风格研究提供了条件。(胡开宝201l: 193)此外,借助机器计算和分析( ̄flSPSS的运用)所 获得的结论也远非观察、思索、领悟等传统方法可 以获得,因而增强了翻译研究的科学性,也极大地 拓展了翻译研究的发展空间。 信息化促进了翻译研究的跨地域协作和跨学 科合作。大型语料库的建设需要汇集专业领域技 能、数据管理技能、数据分析技能和项目协作技能, 因而这类项目往往由学科跨度较大的学者共同完 成。通过语料库构建而成的数据集和分析工具可持 续加以完善,其可重用性、协作性大大增强,为翻译 研究者提供了资源与数据的跨地域共享的可能。信 息化条件下,翻译研究中的跨学科协作不仅表现为 计算机领域与翻译领域的合作,将电子存储媒介、 处理模式、分析方法和数字资源等引入翻译研究, 如软件工程师和翻译工作者合作进行翻译软件设 计与开发;还表现在翻译信息化发展本身所推动的 翻译研究跨领域合作,如本地化翻译服务涉及翻译 ・55・ 语言与翻译2017年第1期 项目管理、翻译策略咨询、软件与网页的翻译与测 试、文档排版与印刷、技术文档写作、在线语言支持 等多方面内容,开展对此类翻译服务的研究必然需 要多领域人员的合作才能实现。还有如一些学者开 始尝试采用EEG(动态脑电图)、ERP(相关事件电 位)、 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PET(正电子发射 计算机断层扫描)等技术对译者/译员翻译过程中 脑部活动进行研究(Garcia 2013),这些研究要求翻 译研究者和神经语言学者,以及相关技术人员密切 合作才可能完成。 跨学科领域中发展出来的新的信息化方 法——信息可视化(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也逐 渐应用于翻译研究中。信息可视化囊括了数据可视 化、信息图形、知识可视化、科学可视化以及视觉设 计方面的所有发展与进步。信息可视化可以进行大 规模非数值型信息资源的视觉呈现,以直观图形图 像帮助人们理解和分析数据。利用可视化技术,翻 译研究者可以获得多样的数据展现形式,多样的图 形渲染形式,丰富的人机交互方式,以直观的形式 展现抽象的信息:数据、表格、图形,甚至文本,从而 洞察究竟,找出问题答案,发现信息要素间隐含的 关系,察知常规情况下不易发觉的事情。如李红满 (2014)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通过对高频关键 词、突现专业术语以及文献关键词的共现分析等功 能对国际翻译学研究热点与前沿进行了可视化分 析,较为客观地揭示出基于SSCI的国际翻译研究的 基本态势。 信息化还改变和丰富了传统的调研方法。社会 学途径的翻译研究经常需要借助社会调查以掌握 第一手数据。传统的翻译调查研究一般从对象总体 中随机抽取一定比例,通过问卷、访谈等测量调研 对象的态度或行为特征,但这些调研需要人力物力 的密集投入,调查的覆盖面还十分有限,调查过程 容易受到个人价值观预设的影响;而采用多人对同 一现象进行测量或分析研究则会增加成本,造成不 必要的重复。信息化技术的采用可在很大程度上避 免上述问题,研究者可以借助网络同时对多人进行 访谈,填写调查问卷,并使用相关软件进行快速和 准确的分析,这样就使得翻译研究中一些手工操作 难以做到的精确计算得以进行。其次,接受网络调 查不受地域限制,时间控制方便,研究者可获取更 为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提炼、加工,以此为依据 ・56・ 形成理论或支持理论观点,且可以将调查过程进行 数字化存储以随时检索。如:传神联合信息技术有 限公司曾联合中科院科技翻译协会针对中国地区 译员的基本状况、翻译工作相关情况、工作强度、身 体状况、心理状况及压力承受度、收入满意度、业余 生活、培训状况等方面进行调查,该项调查通过网 络问卷进行,共回收问卷1,5000份,分析样本1, 46 0 0份(见《中国地区译员生存状态调查报告 2007>>),调查参与面十分广泛,结论可靠,该调查报 告一经发布立即引起业界广泛的关注。 4.翻译研究信息化的挑战与应对 信息化时代给科学研究带来了诸多的机遇和 挑战,小范围、窄领域、封闭式的传统科学研究周期 长、成本高、局限性大,明显不能满足当今研究的需 要。科学问题的复杂化状况迫切需要研究者提高科 研资源共享和科研信息流通的效率。信息技术的发 展推动了科研环境的信息化,为大规模的数据采 集、数据处理、分析计算以及数值模拟等新的科研 方法的探索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也带来了科研方 法的革命,跨学科研究、交叉学科研究、量化研究、 可视化研究等研究方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在信息化时代,翻译呈现出“翻译项目复杂化 和协作化、处理对象和题材多元化、语言信息技术 突飞猛进、语言服务流程日益成熟、产业标准日益 凸显和完善”(王华树、冷冰冰、崔启亮2013)的发展 趋势,翻译研究环境日益优化,研究者对信息化条 件下的翻译研究方法进行了诸多新的探索。但应该 说,译学领域对于翻译研究信息化的研究还相对滞 后,不少研究者的信息化意识与能力还较为薄弱, 信息化对翻译研究者构成了无法回避的冲击。 首先,研究过程对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依赖给 翻译研究者带来了挑战。随着具体领域研究资料总 量的快速增加,研究者都面临着远超传统阅读能力 所能处理的大量的文献资料,相关文献资料的占 有、分类、储存和管理都不得不借助计算机来完成, 数字化文本的获取、标注、比较、取样、阐释与表现 方式也需要借助各种软件技术,研究数据的机器生 成也越来越多于人工生成,而翻译研究者普遍为文 科出身,对计算机技术和分析技巧的运用能力大多 不足,研究信息化的发展容易使不少学者感到难以 适从。 其次,信息化的发展增强了翻译研究的科学 性,这对翻译研究者传统的人文性思维方式构成了 挑战。传统的翻译研究以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 较少,且多进行是非论断,肯定或否定某一特定假 设,采用确定性、因果关系的研究思维。而信息化环 境下,翻译研究提倡复杂性思维,结合计算分析方 法对相关命题进行趋势分析和过程研究。另外,研 究信息化要求增强跨学科的协同与合作,传统的 “单兵作战式”翻译研究不再具有优势,研究者亟需 确立项目分工、团队合作、在线聚集、数据共享、信 息交互等以信息化社会网络为特征的立体的、开放 的研究思维。 面对以研究资料承载电子化、资料存留数字 化、研讨方式网络化、资源访问全球化、数据检索智 能化等翻译研究信息化的发展,翻译研究者应努力 加强自身作为研究主体的信息化,以应对信息化带 来的挑战。研究者需强化信息化理念,更新观念,了 解研究中的电子概念、网络概念和信息概念,掌握 构建具有翻译学科特点的综合性交互环境的信息 化研究方法,提高信息化翻译研究能力。 虽然信息化研究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翻译 研究,而是与之形成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关系,但 翻译研究的信息化发展趋势已变得不可逆转了。因 而,作为一门学科,翻译学更需要从宏观上制定学 科信息化发展的规划,有序推进翻译研究信息化的 整体发展。相关院校与研究机构需要从技术与资金 方面提供信息化翻译研究的支持,搭建翻译研究信 息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的环境和共享平台(如构 建专题性和特殊用途、基于网络交互的大型翻译研 究的数据库),整合研究队伍,形成不同学科资源共 享、协同发展的科研氛围。重视信息化翻译研究人 才培训和队伍建设,增强研究者对信息化研究环境 的适应能力,从而将掌握的信息化技术有效地应用 到翻译研究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陈中,小路,刘治兵.Viki:字幕版的维基百科【N】.南 方周末,201卜1卜18,http://www.infzm.com/content/64920 褚鸣.201 0.社会科学研究信息化的内涵与发展【J】. 国外社会科学,(1):95-102. 崔启亮.信息技术驱动下翻译的嬗变【EB/OL】.http:1/ www.giltworld.com ̄ReadNews.asp?Newsld=789.2014—5-4. _崔唯航.2001.社会科学:面向网络时代——全国“网络 时代的社会科学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1): 74-76. 翻译研究信息化:新时 桂文庄.2009.再谈什么是e.Science[J】.科研信息化技 术与应用,(2):卜5 胡开宝.2011.语料库翻译学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 大学出版社. 姜一.2O12.e.Science在艺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 应用【J].数字与微缩影像,(4):37—39. 瞿辉.2 011.基于合作网络分析的社会科学评价研究 [J】.评价与管理,(3):45—48. 蓝红军.2O12.翻译批评的现状问题与发展【J】.中国 翻译,(4):15. 雷枫.201 0.e-SocialScience与社会科学研究【J】.探 求,(6):15-20. 李红满.2014.国际翻译学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 析…J.中国翻译,(2):21—26+127. 陆艳。2O1 3.云计算下的翻译模式研究[J】.上海翻译, (3). 盂寅子.2Ol2.基于移动云计算模式的在线翻译系统设 计与实现【D】.昆明:云南大学. 王华树,冷冰冰,崔启亮.2O1 3.信息化时代应用翻译研 究体系的再研究【J】.上海翻译,(1):7-1 3. 许世卫.科学研究正在进入信息化时代[N】.光明日报, 2009-12-21. 杨沛超.全力推进科研信息化创新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EB/OL].2013.http://www.edu.cn/html/info/2013/rd/in— dex.htm1.2013一l 1-27/2014-9-20 袁曦I临.2014.e-ScienceJg境下学术规范的新领域:科 学数据【J】.甘肃社会科学,(3):85-88. 中国科研信息化论坛.科研信息化的产生fEB/OL]. http://www.cas.cn/zt/hyzt/kyxxh/kyxxh/20091 1/t20091 125~ 2675027.shtml,2014-09-30 中科院科技翻译协会,传神联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 国地区译员生存状态调查报告2 0 0 7年【R】.http:// W e n k U.b a i d U.C O m/l i n k?U r l= 2Mlli10dhvtmkyGPbEGTvwt5WBU3WhZwuyfTtU4 CcufwThZaEdVe8T一5baop8B8DJzPE9VVIlH4jesXC一 8IVJ3soVfJijJl9v7MxOHeiC_,2014-9—20 Bohle.S.”Ⅵ at is E—science and How Should it Be Man. aged?”Nature.tom,Spektrum der Wissenschaft(Scientiifc American),http://www.scilogs.com/scientiifc—and—medical— libraries/what・・is--e・-science・-and・・how・-should・-it・-be-managed/ 2013..6—.12 Garcia,A M.Brain activity during translation:A review ofthe neuroimaging evidence as a testing ground for clinically— based hypotheses[J].Journal ofNeurolinguistics,Volume 26, Issue 3,May2013,Pages 37O一383 (下转第68页) ・57・ 语言与翻译2017年第1期 Legislative Texts through Parallel Corpus:A Case Study ofthe Term Bud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ciSence and LawChongqing 401120,China) ,Absract:Prohibition is a key component of any legislative texts“Bude”is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prohibi— .tion term in Chinese legislative texts,the accuracy and adaptivity of whose translation is of vita1 importance t0 maintain the original law’s authority and legal forceA contrastive analysis is made in this paper,with Para11e1 .Corpus of China’s Legal Documents as the research instrumentto reveal the diferent trends 0f using English te瑚s ,to express the idea of“bude”in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both Mainland China’s and Hong K0ng SAR’s legislative texts SO that the defects existing in the translation of“bude’' in the former can be discoveredThe I_esuIts show that. .in Mainland China’s English legislative texts,“shall not”“,may not”and their variati0ns were used inte卜 ,changeably,the negation form “no… shall/may"was underusedand diversified terms were used to express the same idea,thus violating the principle of“consistency in term translation”The harms of these defects are then .discussed and remedies proposed. Key words:prohibition;prohibition term;bude;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legiislative texts (上接第57页) E-TranslationStudies:ChallengesforDevelopingTranslationStudiesintheNewEra (College of Forein gLanguages,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Guangzhou 510420,China) Absract:Under the influences of e-Science and e-Social Science,e-Translation Studies comes forth.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informationalization of both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of translation studies.Faced with challenges of e-Translation Studies,it iS necessary or fthe disciplin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t0 make a plan for its IT development and enhance the training of its researchers on IT application,SO as to enhance the IT capacity of translation researchers. Key words:e—Translation Studies;research object;research methodology;development;challenge 【责任编辑:李洁】 68・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