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一语文试题(九)

高一语文试题(九)

来源:爱go旅游网


停课不停学·假期加油包——高一语文试题(九)

一、自我检测

1.送别诗,是抒发 的诗歌。送别诗一般是 ,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送别诗常见的意象

时间: 空间: 景物: 3.送别诗的常见主题

⑴ ⑵ ⑶ ⑷ (5) 4.送别诗常见的手法

(1) (2) (3) (4) (5) (6) 二、思维导图

根据以上知识,画出“送别诗”的知识框架图,并精准记忆。

1

三、直击高考

1.(2018·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共12分)

【1】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辛弃疾

【2】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3】

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

【4】

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煕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 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3)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6分)

2.(2018·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8分)

送王昌龄 李 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2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 “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 ,体现出诗人 的心情。(2分)

(2) 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6分)

3.(2017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①②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 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3

四、模拟检测

1.(吉林春市2019届高三质量监测(四)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送严士元 刘长卿①

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④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②阖闾城,苏州城。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的官服是青色的。④王昌龄,盛唐诗人。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首联“倚”字将春天拟人化,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寒”字写出春寒料峭,也为诗人与朋友的相别营造氛围。

B.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地”听不到。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句描写落日去帆的景象,暗含作者与友人盘桓到日暮仍恋恋不舍及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

D.“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蕴含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杨长史赴果州

4

王维

褒斜不容幰,之子去何之? 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 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 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

【注】①杨长史:杨济,后来任大理寺少卿兼御史中丞。②褒斜:古道路名。因取道褒水、斜水二河谷得名。旧时为川陕交通要道。③幰(xiǎn):车幔,代指车辆。④官桥:官路上的桥梁。⑤祭酒:出行的饯别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强烈的呼喊和问语起调,强调蜀道狭险,远行艰难,忧思溢于言表。

B.颔联使用了夸张手法,“一千里”“十二时”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表明友人行程之远,离别之久。

C.颈联实写蜀道中的官桥巫祝、树丛女神祠等特有风物,具有超俗的诗情画意。 D.尾联“别后同明月”一句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诗尾联“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魏万①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②唱离歌③,昨夜微霜初渡河④。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⑤。 关城树色催寒近⑥,御苑砧声向晚多⑦。 莫见长安行乐处⑧,空令岁月易蹉跎⑨。

【注】①魏万:又名炎,后改名颢。上元(674—676)初进士。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②游子:指魏万。③离歌:又称骊歌,离别的歌。④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⑤“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客中:作客途中。⑥关城:潼关城。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

5

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⑦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砧声:捣衣声。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⑧“莫见”句:勉励魏万应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⑨蹉跎:这里指虚度年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先直抒胸臆,写魏万的离开,后写“昨夜微霜初渡河”,这种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巧妙。

B.颔联中大雁的叫声本让人觉得怅惘,而对满腹惆怅的他乡游子来说,更是倍感愁苦,诗人写得情切而意深。

C.颈联运用拟人手法,一个“催”字,将寒气写成是“树色”带来的,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

D.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的晚辈。全诗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谊。

(2)本诗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浣溪沙·和无咎①韵

陆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②,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③最关情④。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①无咎:韩元吉,字无咎,号南涧,南宋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官至吏部尚书。与陆游友善,多有唱和。陆游这首《浣溪沙》是和词,韩元吉的原唱不见于他的词集,恐已亡佚。②玉瓶:此处指酒瓶。③夕阳吹角:黄昏时分吹起号角。④关情:牵动情怀。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 B.“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

6

C.“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 D.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词的写作主题。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停课不停学·假期加油包——高一语文试题(九)答案

一、二部分需要认真听视频课,所有的答案都在视频课中。 三、直击高考

1.(1)答案:D 命题点: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解析:A.一、二句点出李正之入蜀与己之送行,三、四句点出作者“中年”又“多病”,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正确。B.“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体现了作者对友人的称许,正确。C.下阕表达“与其有像小儿女那样哭泣的时间,倒不如听我说一说你要去的荆楚这一路的风光”的意思,一扫上阕愁闷的心绪,用“要新诗准备”引出“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故正确。D.结尾两句,点明入蜀时间“正梅花万里雪深时”,表达相互勉励,提醒友人莫忘彼此的友谊,记得互通消息之意,并非“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故错。

(2)答案:A 命题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解析:A.“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落入他人之手,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确。 B.借用苏轼游赤壁的典故是表达荆楚一路风光的壮美,并无“人生短暂的感慨”。 C.化用李白《蜀道难》,有“对友人的担忧”,但并无“望其早归”之意。

D.“儿女泪”几句是说:与其有像小儿女那样哭泣的时间,倒不如听我说一说你要去的荆楚这一路的风光。以此过渡到后面作诗的好素材,一扫上阕愁闷的心绪,并不是为了“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3) 答案:①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平和,缓和,细腻)之笔。 ②比如上阕“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气势雄奇,下阕“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意境宏阔,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

③比如上阕“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宛转,下阕“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清丽隽永,皆堪称“和缓”。

命题点: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解析:首先要准确理解陈廷焯两句评论的意思。“龙吟虎啸”形容声音宏大或叱咤风云的气势。这里指词的声律豪放峭拔,“和缓”有平和、缓和之意。两者在诗词语言和表达技巧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结合对本词的理解,典故和建功立业与劝慰的情感是豪放而大气的,而作者对自己身世及友人的不舍就显得细腻而和缓了。

2.(1) 答案:久留(逗留) 依依不舍 命题点: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诗人情感。解析:本题考

7

查从理解词语意思的角度体会诗人情感。先解释该词语,然后根据对全诗内容的理解答出情感。这是一首送别诗,依依不舍的情感不难看出。

(2) 答案: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命题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析:“点染”一词借用了传统国画的技法名称。国画家作画,往往用中锋点出景物,然后再用侧锋加以层层渲染,使画面显得更有立体感。运用到诗词创作上,“点”就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使诗歌的形象更丰满,意味更浓郁,而不至于使诗意过于单调。一般来说,点的是内在的情感和诗歌主题,渲染的是外在的环境和景物形象。

3.(1) 答案:BD命题点:鉴赏表达技巧,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析:结合诗歌题目“送子由使契丹”和苏轼兄弟的生平可知,苏轼兄弟与李揆非常相似,声名卓著,举世皆知,苏氏一门,尤其是苏轼在契丹声名尤著,故化用此典。故可推知,苏辙如果被单于知道自己家世第一,很可能被扣留。所以苏轼用此典一是嘱咐苏辙切勿承认苏氏父子是最佳的人才,二是暗含对远行弟弟的担心,希望他能小心谨慎,平安归来。可知A、C、E正确。

B项“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与D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

(2) 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命题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解析:分析诗人的性格,除知人论世外,须从理解诗句传达的情感入手。首联诗人明显是化用王勃的名句抒情,所以了解王勃的名句,理解其传达的情感是关键。王勃原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苏轼化用这两句,显然也有此意。根据以上分析,概括诗人性格,并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四、模拟检测 1.(1)D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D选项“‘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错误,应该是虚景,意中之景。故选D。

(2)相同点: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不同点:①王诗借“冰心在玉壶”来隐喻自己的志行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决心。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②刘诗用“青袍误儒生”这句牢骚话,直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在唐朝贞观年间,品的小的官服是青色的。他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当这一类小,是很失意的,简直是在耽误自己的前程。) 解析: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时,应结合诗歌注释了解作者,进而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由注释“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和“王昌龄,盛唐诗人。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可知,两首诗的主人公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写了如果有相识之人问到我的境遇,请你转告他们,我命途多舛,已是被青袍所误的一介书生,抒发自己怀

8

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点睛: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和单纯鉴赏一首古诗的命题角度基本相同,都是从诗歌的意象、意境、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等方面设置题目。不同的是,比较鉴赏题需要考生针对两首或者三首诗歌进行比较鉴赏解答。诗歌比较鉴赏在设题上基本是遵循“求同辨异”的原则,即所选诗歌在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基点上比较辨别其他方面的异同。考生在做题时应该用“相同”去鉴赏“不同”,也就是所说的存“同”赏“异”。 2.(1)C 颈联并非实写,而是想象蜀道中的特有风物。

(2)①写尽对友人的关切和相思。“君应听子规”既写出对友人别后孤寂生活的关切之情和相思之苦,也写出期盼友人早日归来的愿望。②运用想象(虚实结合)和典故抒发情感。“别后同明月”通过想象与友人同在明月下的情景,抒发相思之情,“听子规”借用子规啼归的典故,抒发盼望友人早归之情。③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通过描写狭险的蜀道、道中特有的风物、九州明月,以及子规哀啼等荒凉之景,抒发与友人别离的凄楚之情。

附赏析:此诗是王维晚年的作品,为送别友人杨济入蜀而作,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开头“褒斜不容幰,之子去何之”两句,明知故问,强调了蜀道之难,表明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担忧。颔联“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两句,一为空间,一为时间,真切具体地写出了友人行程之远,离别之久。颈联“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两句,通过对旅途情景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入蜀旅途的关切。结尾“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两句是诗人对别后的想象以及对友人的嘱咐。

随着阅历的丰富和艺术上的成熟,王维晚年的作品在审美上选择更加入妙,点染更加出人意料。这首诗兴韵寄于风土,诗中官桥的巫祝,树丛的女神祠,都是蜀道上特有的风物。诗人又善于使用数字加以夸张,“一千里”写尽鸟道,“十二时”写尽猿啼,完全避开了送别俗套,寥寥几笔就把蜀地的险阻和风物的优美写了出来,具有超俗的画意和诗情。首尾两联写尽了关切和相思,浑然神秀,无迹可求。纪晓岚说的“一片神骨,不必凡马空多肉”,的确道出了此诗的妙处。

3.(1)A “直抒胸臆”不正确。首联为叙事,并非抒情。

(2)答案 ①手法:直抒胸臆;虚写,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②情感: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劝勉、告诫、关怀与期望。长安虽是“行乐处”,但诗人希望魏万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间成就一番事业。

附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的晚辈。诗的首句“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离开,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昨夜微霜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引出一个“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好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空飘来,本就让人觉得怅惘凄切,而对于满腹惆怅的人来说,当然就更难以忍受了。云山的景色,一般是令人向往的,可对于落寞失意的人来说,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就更是如此。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

9

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做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冬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了寒气,见树色而知寒气近,是树色把寒气“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省。魏万此前,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长安,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两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粹是长者的语气,给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两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表明了诗人对魏万的告诫。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如颔联运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写“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同样,颈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景象,但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就显得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4.(1)A 解析“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错误。首句中的“懒”,意思是词人因将与友人分别,心中难过,已不想喝酒,只是唤来友人一起赏景。

(2) ①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南宋时镇江为抗金边防前线,吹角声乃行动的号令,陆游作为戍守,自然对此很是关切。②劳于仕宦的疲惫。词人在镇江任职,忙碌的日子很多,而悠闲的日子很少。③朋友将要离别的惆怅。韩无咎即将离开镇江,词人面对离别生出愁绪。

附赏析:宋孝宗隆兴二年(11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任镇江通判,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此词当是其中之一。

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两月,登临金、焦、北固,观江景、饮美酒的机会一定是很多的,在即将离别之际,更是感到相聚时间的宝贵,多在一起说说话,比什么都强。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才会有“懒向沙头醉玉瓶”一句。杜甫的《醉歌行》有句云:“酒尽沙头双玉瓶,众宾皆醉我独醒。乃知贫贱别更苦,吞声踯躅涕泪零。”这首词的头一句即由此而来,不但用词极为相似,而且都透露了分手离别之意。既然懒得再去观景饮酒,那么,更好的选择就是“唤君同赏小窗明”了。“夕阳吹角最关情”,夕阳最能引发依恋之情,暮角最能引发凄凉之感,此情此感共同构成了一种适宜促膝倾谈的氛围,所以说它“最关情”。但此时的“情”究竟是什么,却因为它的千头万绪而难以表述得清晰具体。

《浣溪沙》的下片头两句,大都要求对偶,故而往往是作者最着力的地方。而陆游写得这两句却浅显如同白话,其说忙说愁都是笼统概括,并不得其具体要领。写到最后“客中无伴怕君行”一句,则以其直言不讳、真情流露打动读者,并将依依惜别之情和盘托出。

10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