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经营环境要素及对企业国际化发展影响
作者:郑植
来源:《管理观察》2011年第15期
摘 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正踏上1000美元的重要台阶,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国际进出口贸易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最重要的构成之一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003年中国吸收外资530亿元,超过美国,首次名列世界第一,全球500强企业中,有400多家进入中国。中国正在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五大对外投资国。“引进来,走出去”的国家战略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实施,并在一些行业领域已初见成效,但也遇到不少困扰和失败教训,因此,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国际经济环境要素构成及其对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影响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务必高度重视和思考的战略课题。本文是从学习的角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国际经营环境 企业国际化 探讨
一、国际商务和国际企业的基本概念
企业经营国际化是指企业从国内经营走向经营的过程。 国际商务是研究企业国际化和国际企业现象的起点。
国际企业现象是与突破或跨越国界的商务活动的发展密切相关。伴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迅速增长。
(一)国际商务和国际企业的基本概念。 1.国际商务的基本概念和形式。
(1)国际商务(International Business)跨越国界的各种商业活动,包括商品、劳务(如技术、熟练劳动、运输)、资本等任何形式的经济资源的国际传递、交易。这种国际商务关系可以是民间企业之间发生,也可以是各国之间发生。各国企业之间的商务交易活动,其目的在于盈利。但是,各国之间的国际商务活动则可以是商业 利益导向,也可不以商业利益为导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国际商务的两种主要形式。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和国际投资(International investment)。前者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后者包括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和对外间接投资(foreign ivdirect investment)。
应当指出,国际贸易不仅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德国法国等欧盟国家、日本增长很快,而且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中国、韩国、巴西、墨西哥、马来西亚、新加坡、地区等也同样快速增长。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2003年中国进口额和出口额世界排位均从上年的第五位上升到第四位,进口额从第六位跃升至第三位,进、出口额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5.3%和5.9%。可见,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国际贸易大国。 (二)国际企业的概念和特征。 1.国际企业的概念。 (1)国际企业的概念。
国际企业是指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设立生产或销售机构,并从事生产与经营活动的企业。
这里应当说明:广义上讲,从事国际商务经营活动的企业,具体包括: ①国内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从事了与国外企业有业务联系的活动; ②经营进出口贸易活动的专业性外贸企业; ③企业。
与国外企业有业务经营联系的企业、专业性外贸企业、企业呈现了企业国际化过程和国际企业发展的三个阶段。从发展的角度看,前两者阶段虽然在本质上仍是国内企业,但可以看成是国际企业的雏形或初级形态,从事传统的国际商务活动。企业或公司,是国际企业的高级阶段和完成(或成熟)形态,是典型的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企业。 2.国际企业的特征。
根据1980年5月在联合国公司中心第六次会议上,与会者对公司定义在三个方面取得的一致意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一、公司是指一个工商企业,但是这个企业的实体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间经营业务,而不论其采取何种法律形式经营,也不论其在什么地方经营;
第二,这种企业有一个决策体系,因而具有共同的,这些反映企业的全球战略目标;
第三,这种企业的各个实体分享资源、信息并分担责任。
另外,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小路易斯·T·威尔斯在《国际企业的经济环境》(P4 上海三联书店 1990年版)对企业的阐述:“它们在一个国家设立母公司,许多国家拥有一些分支企业,这种类型的企业的经营方式,使得它们的分子企业虽然放在不同的国家里,但是仍然具有下述特征:
一是它们以共同的所有权为纽带相互联结;
二是它们依赖于共同的资源组合,如货币和信用、信息和系统,以及商标和专利; 三是它们受控于某个共同的战略。” 二、企业国际化的产生与动因
企业国际化发展和产生,从国内国际实践上来看,需要从企业的自身发展需求和其内外部环境促成其选择经营来进行分析:
一是为扩大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国内市场已不能满足企业成长和发展,需要扩展国际贸易和国外市场,如彩电企业TCL,为扩大发展,扩展海外市场;或者是企业发现海外市场具有更好的商机和生存发展空间;
二是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叩开正在成长的世界市场之门。公司将目标对准美国市场,这是因为它们认为美国的人口众多,且人均购买力很强。美国消费顾客即有获得产品和服务的欲望,又有购买这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同样道理,美国公司也将欧洲和亚洲等国家作为其主要目标市场,以在全世界寻找未来的新的市场机会;
三是企业为免受国内商业周期风险和不确定性之动荡,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和经营,规避因母国经济变化无常而可能带来的损失,如:美国、德国汽车企业,为避免车内汽车市场饱和,商业周期风险相对较大,纷纷移师到中国合资建汽车企业,使其公司受益非浅;
四是对日趋激烈的国外竞争做出反应。企业采用“追随竞争对手”(follow the competitor)的战略,到竞争对手的母国设立子(分)公司,以争夺竞争对手的业务。如当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国的卡特皮勒公司进攻性地进入欧洲汽车工业的引擎制造业务时,欧洲的戴姆勒——奔驰公司则收购了美国怀特汽车公司的欧星亚分公司。
五是出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战略考虑。企业在接近顾客的地方(国家或地区)生产,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和中间商费用,及时准确地对当地市场的需求做出反应。另外,有些企业为了得到当地廉价的各种物质经济资源。如IBM公司在美国生产所需的人工成本为每小时150美元,但是在印度,生产同样产品的工人工资每小时只有22——37美元,因此,IBM公司到印度等国去生产,就可取得相对的成本优势。
六是通过到国外市场的内部去生产,企业就可绕过关税壁垒(tariff barriers)。例如,欧盟外的企业要向法国出口商品就会遇到关税壁垒,但是,这些企业如果在法国进行生产的商品出口到欧盟的其他成员国时,也可以免交关税。同样情况也发生在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orth America Free Trade Agreement NAFTA)的三个签约国家之间。 七是一些企业希望利用技术专长自己直接制造产品,而不是允许别人使用这种技术去生产产品。近年来,一些企业认为许可其他企业得到其专利、商标、专门技术知识等所有权信息是不明智的。
另外,关于企业产生和发展的动因,西方经济学家也从各种不同的学术角度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例如: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威尔金斯教授就其研究列举了五种原因:
(1)利润论。认为为取得更多的利润是企业发展的原因,这是一种传统的观点; (2)生产要素势论。认为企业向外投资是因为财务上、生产上拥有有利条件或垄断优势;
(3)增长论。认为企业在国外开办子公司是为了占领市场,扩大增长,增加收益; (4)论。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对东道国的某些(如贸易保护主义等)的一种反应,或者是因为东道国鼓励优惠的结果;
(5)资本过剩论。认为资本过剩是公司发展的基本原因。 三、企业国际化发展面临的经营环境要素构成
企业环境一般指围绕企业经营的各种外部因素的总和。环境的范围和复杂程度与企业经营的广度和深度是正比。国际企业环境是企业在国际经营中各种外部因素的总和,它比国内企业环境的涉及范围更广,且更加错综复杂和隐性,其主要要素构成如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国际企业环境有其不同于国内企业的特征。
从内部环境来看,国际企业的分支机构跨地域(或国家)配置分散;公司经营跨越各种;同时各种文化并存。从外部环境看,发生众多且复杂,同时外部因素会对内部因素进行渗透,甚至成为内部因素的一部分。外部环境可以分为一般环境与作业环境两类,一般环境指影响某一社会内所有企业的那些外在因素;作业环境则指那些直接影响个别国际企业的外部因素。
(二)国际经济环境是各种经济要素和变量的总和。
常见的国际经济环境因素如世界货币制度、外汇市场、货币与资本市场、国际经济组织等。
(三)政治环境。
与国内企业不同,国际企业(特别是公司)面临着来自各个国家和的截然不同的要求或压力。因此,国际企业必须与民族国家协调共存。国际企业与各民族国家的矛盾和问题涉及目标问题、控制问题、政治风险、法律风险和社会责任问题等等。 (四)文化环境对企业经营隐性文化成本转换的代价影响。
从宏观方面看,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荷兰学者吉尔特·霍夫施泰德认为文化由四个方面组成,即权力距离对不确定性的回避、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男性化或女性化。不同国家的文化会有不同的解释,有些国家的文化比较接近,可以进行适当归并和分类。
从微观方面看,组织文化指组织成员在其中工作的组织的规范、价值观、哲学、规定和风气等。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果在同一家企业工作,受工作所在地社会化的影响,也可以形成相同的组织文化。
对此,西方学者斯·特朗皮纳斯还提出了四种企业组织文化,即家庭式的组织文化、埃菲尔铁塔式的组织文化、导弹式的组织文化、孵化器式的组织文化。这四种文化在关于人们如何思考、学习、转变、激励,以及解决冲突等问题上,其各自表现截然不同。
文化环境的差异和文化的认同往往不一定直观体现,由于历史、民族、宗教、文化等因素形成的隐性文化差异往往是潜意识根植在人们的心智资源,一旦引发,解决不当则往往会影响企业国际化和国际企业的经营成败,这就务必需要高度重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企业管理层一般多从企业经营环境要素构成的显性方面研究,思考较充分,对隐性要素构成研究不深,预警认识不足,尤其是中国企业。而企业国际化的实践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明,显性并购成本相对可测可控,隐性文化转换成本一旦发生往往不可控,甚至造成前功尽弃,因此,文化环境的差异和文化的认同问题,是企业国际化经营决策和管理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某种程度上还需提高到一票否决的高度,即某个国际经济环境显性要素好,但隐性要素复杂,就须充分研究,慎重决策,避免陷入隐性转换成本过高的沼泽。 四、广州汽车企业国际化“引进来”发展面临的环境困境和启示 (一)广州标致面临的环境困境和结局。
广州标致是由广州汽车集团公司(控股46%)、法国标致汽车有限公司(控股22%,主要以技术入股)、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控股20%)、国际金融公司(控股8%)、法国巴黎国民银行(控股4%)合资经营的汽车生产企业。广州标致共有员工2000余人,由广州汽车制造厂和法国标致汽车公司共同管理。截至1997年8月,广州标致累计亏损10.5亿元人民币,实际年产量最高时才2.1万辆,未达到国家产业所规定的年产15万辆的标准。同时,中法双方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存在分歧,合作无法继续。1997年9月,中法两国签订协议,广州汽车集团与法国标致汽车公司终止合作,以失败告终。 (二)广州标致案例的几点启示。
广州标致的解体,其经营环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和复杂的,汽车选型失误只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合作后期由于文化的差异,双方目标不一致,更是重要原因之一。广州标致合资双方在企业文化建构上差异主要表现为: 1.造成思维观念上差异的启示。
广州汽车在引进法国标致时,中国仍属于计划的阶段,中方的计划思维观念和当时的环境,与法方的思维观念存在较大差异的冲突,需要法方“入乡随俗”,根据中国国情适当调整。在今天市场经济环境下看来是可以理解的事情,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可能是抵触的,甚至是不可操作实行的。 2.物质文化差异的启示。
物质作为一种实物形态,在合资企业中为中外双方所共有,是企业赖以生存不可缺少的基础。建设合乎企业自身文化特色的企业物质外壳是合资企业构建企业文化的重要外在因素。法国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现代化大生产管理方式移植到中国后,必须面对大量低水平的手工劳动劳动操作。法方人员要从习惯于相对单纯的高技术、大规模生产的工作环境回落到较初级的、参杂相对涉及人际和计划文化的汽车生产方式中,这需要一定的心理和文化适应期。 3.行为文化差异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广州标致采用了法国标致的组织机构设置,实行层级管理,强调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同时沿用法国标致的全套规章制度。但是这套规章制度有很多地方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法方人员在许多情况下采取强制的方式要求中方人员贯彻其管理模式,这往往使中方被管理者对规章制度产生逆反心理,并在管理的空隙中尽可能地应用中国的管理方式,使制度化管理难以贯彻实施。
4.企业文化差异的启示。
企业文化是合资企业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合资企业发展生存的精神支柱,是中法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和愿景,是合资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结合体。广州标致建立12年来,中法双方的高层管理人员并没有致力于企业共同价值观的塑造,没有意识到共同价值观的塑造可以减缓文化冲突,没有提炼出比较符合广州标致实际情况的企业精神和文化,这就使中法双方未能齐心协力、统一行动。加之中法合资双方没有致力于协调投资目标期望的差异,导致许多决策出现意见分歧,使决策权共享这一合资企业的重要特征无法实现。 五、上海汽车企业国际化“走出去”发展面临的环境困扰和启示 (一)上汽企业国际化发展面临的环境困扰。 1.上海汽车并购韩国双龙汽车。
据2006年4月10日《中国经营报》A21版“墨菲重返上海滩”专文中披露,2004年10月28日,上海汽车集团(以下简称上汽)在首尔以约5亿美元签约韩国五大车企之一双龙汽车公司(以下简称双龙)48.92%的股份。此后,上汽10余次通过股市购买双龙股票,达到控股51.33%。上汽是中国汽车业实施“走出去”策略海外收购第一家。
上汽原拟走“收购+整合创新”为主的“第三条自主开发的道路”,并认为“上汽双龙发展由持股方说了算”时,由于双龙韩方工会抵制,原准备由上汽双龙在国内建立合资公司、并由后者生产双龙SUV的“S-100”计划暂被取消。此前,上汽已在国内进行的技术消化等准备工作,也遭迫停业。
2005年11月15日,双龙韩方工会以87.44%赞成率进行总罢工,以避免所谓的“让大股东中国上汽集团改造投资承诺和抵制技术外泄”,并威胁工会成员就业机会。此前,上汽高管曾专程与双龙工会数次对话,但均未能达成共识。2006年7-8月劳资纠纷(工人要求加薪10%被拒),双龙工会组织5300多员工进行“玉碎罢工”。双龙被收购后的纠纷态势将长期困扰上汽双龙的企业经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可见,“企业并购后,不同文化的融合本身就是高难度的挑战,而上汽还缺乏懂得国际运营经验和资本运作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对如何与韩国工会合作以及调和民族抵触情绪都没有充分的准备。”
2.谁来破解上汽的困扰。
上汽在人才方面开始实施“国际化引进配套”计划,以图从全球范围内聚集更多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开发高手。
蛰伏一年的通用中国前总裁墨菲先生被邀领衔上汽海外兵团。 上汽为何力邀墨菲加盟?
墨菲在主管通用中国时,就主张加强与中方合作,实现双赢。他曾表示:“通用中国战略的聪明之处在于,当别人把追求利润最大化当作中国业务的主要目标时,我们则希望能让合资企业成为中国市场的领跑者。”许多合资公司谈及由 “合”到“和”的思路时,通用中国在墨菲的主导中已安然迈过此关。
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在到通用中国之前,墨菲曾历任通用日本业务部制造总监、日本五十铃汽车公司产品计划执行总监的执行助理和英格兰卢顿IBC公司总裁等职,经历过东西方多种国际经营环境的磨砺。希望墨菲先生能够破解上汽在韩国所遭遇的困扰,使双龙走上“与上汽共赢”之路。
(二)上汽企业国际化“走出去”发展面临困扰的几点启示。 1.国家制度与劳工保障差异的启示。
上汽实施收购“走出去”战略,就必须面对和适应韩国完全不同的国家制度(注:当初标致是需适应我国国情),作为企业还需特别深入研究社会保障、劳工保障、劳资关系、企业与工会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法律关系等等。中国企业管理层在这方面的知识、认知度因受国家制度和教育及文化的局限是需要极大转变和提高的。 2.民族文化与物质文化差异的启示。
韩国经过60-70年代的风雨和亚洲金融风暴的洗礼,经济发展亚洲领先,人民物质文化相对较为丰裕。韩国是单一民族,极富民族精神。历史上长期遭受日本殖民压迫,更加激励民族反抗精神。国家民主制度建设和经济、科技发展成效显著,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而对中国企业成功收购双龙在某种程度上含有一定民族戒心和不服气心理。因此,借口“技术外流”(注:上汽按国际技术贸易规范已有偿支付知识产权费用。美国通用收购大宇、法国雷诺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购三星汽车均是同类,根本无可厚非)、“员工待遇”(注:类似纠纷在其国内是经常发生)动辄接二连三制造事端。
这种民族文化差异和情结,上汽管理层身临其境才有感受,深受其困。这点必须跳出一般企业经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认识与思考来预警。 3.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差异的启示。
韩国民族性与工会强悍举世闻名,其思维习惯倾向激进,行为方式亦就会较过激,当企业与工会、资方与劳工产生分歧,就极易产生纠纷,双方不妥协(这里不主要指资方),就会产生有组织的罢工等等。当这种纠纷被民族情结和媒体与刺激、煽动时,就会造成严重事端,使企业经营受困,直至瘫痪,甚至诱发形成社会事件和动荡(然后造成企业关闭)。这类问题是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对某些国家的企业并购来说(例如:中国首都钢铁公司收购秘鲁铁矿股份公司案亦遇类似困扰),是一个难以预测的隐性文化转换成本,甚至是陷井。 4.企业文化差异的启示。
上汽实施“走出去”战略还需解决因中韩两国制度、民族文化、文化教育、企业文化方面交织在一起的差异,并需为之付出巨大的、艰巨的努力,通过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中韩双方管理层和员工的沟通、交流、理解和互信凸显重要。由于上汽双龙公司合并后与工会双方一直处于断断续续的、持续纠纷状态,构造上海双龙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发展的道路尚属任重道远,需要特别倾心努力,否则,文化差异的困扰难有宁日。 六、结束语
通过上述案例向中国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传递了必须加强国际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学习和提高运营能力的警示,也预示着“引进来,走出来”战略的实施和企业国际化进程的任重道远,对电信运营商也具有借鉴和预警意义。通过学习,深刻认识到,企业管理在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两大阶段后,随着市场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人才的国际化,企业已从传统的产品竞争、资源竞争、资本竞争、科技竞争、人才竞争走向文化竞争,文化力越来越成为21世纪企业竞争制胜的要素之一。这对企业经营管理(特别是国际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转变过去只偏重资本、技术的观念,转到以人为本,重视塑造企业的道德价值,自觉遵守法律,遵守WTO规则和国际标准,履行对人的责任,实现员工生产安全,就业机会均等和薪酬公平等,履行对生态环境的责任,关注社会事业并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新理念上来。唯有如此,企业国际化经营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实现基业常青。为此,每个企业管理者必须持续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才能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金润圭著:《国际企业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2.张维迎、盛斌著:《论企业家经济增长的国王》[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6月1出版
3.王林生、范黎波著:《经营理论与战略》[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4.薜求知著:《公司与中国市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5.(美)迈克尔·伊·波特著:《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6.(美)迈克尔·伊·波特著:《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7.尼尔·胡德、斯蒂芬·扬著:《中国企业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8.(美)雷蒙德·弗农·小路易斯·T·威尔斯著:《国际企业的经济环境》[M],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出版
9.叶刚著:《遍布全球的公司》[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年出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