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时代背景
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新兴门阀士夫阶层社会生存处境极为险恶,同时其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士人们多独立特行,又颇喜雅集。正是在这个时代,士夫们创造了影响后世的文人书法标杆,奉献了令人模范景仰的书圣,“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他们代表的“魏晋风度”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2.文题阐释
在《咏雪》一文中,魏晋时的名门大族谢家的大家长谢安把子侄辈聚集起来,一起来谈论诗文,这件事本身就很有意思,试想我们现在的家庭,倘若一大家人聚集在一起,谈论的必是些家长里短,孩子的成绩,大人的工资,如此而已,然而,谢家的人聚集在一起,讨论的问题是:大雪纷纷扬扬落下来像什么?魏晋人物尚清谈的高致,只此可见一斑。
至于子侄们的两个回答,有人认为“撒盐”喻好,有人认为“柳絮”喻好。就连对谢太傅的“大笑乐”也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所以“笑乐”,也有人认为谢太傅在“笑”前喻而“乐”后喻,还有些人认为谢太傅只是为“柳絮”一喻而“笑乐”。不管谢太傅为何“笑乐”,但从《世说新语》的编撰者的态度来分析的话,后面又专门介绍了谢道韫的身份,想必觉得“柳絮”一喻更佳。
但不管这两个答案中哪个更佳,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这件事和这些人本身的可爱,而不是非要去探索一个优劣。
我觉得魏晋人士的可爱,其实在《陈太丘与友期》这段文字中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把陈太丘之友塑造成一个不讲诚信又没有礼貌(虽然知错能改)的粗俗形象,但其实这位友人的形象并非那么不堪。
首先当友人看到7岁的小孩陈元方的时候,是用很有礼貌的词语在问他“尊君在不”,“尊君”是个敬辞,用在这么小的一个晚辈小孩身上,可见这位友人是懂礼貌的。
1 / 6
然后当友人听闻了陈太丘已经舍自己而去的时候,想必忘记了自己虽然来寻了陈太丘,但时间上已经过了,他想必也是个暴脾气,张口便骂“非人哉”,这也和当时名士们不拘礼法任意而为有关。
然而当友人面对一个7岁小孩的一阵抢白斥责之后,如果他真的是个那么粗鲁的人,想必会更加愤怒。然而他一个中年人,听到小孩子指出自己的错失之处,马上的反应是“惭”,而后下车拉元方以示亲昵和道歉,这份雅量,实在是我们很多中年人所缺少的。
因此太丘之友,实在没有我们一向所讲的那么不堪。
还有对于陈元方,当友人来向他示好道歉的时候,他的“入门不顾”也成了我们现在一些课堂指责他的地方。这就更离谱了,一个7岁的孩子,哪里要求得到那么多!陈元方生活在那样一个洒脱放旷的时代,自然也不会拘于世俗的礼法,他的这个“不顾”,正是名士风度的体现。
我们的教学容易走向的误区是忽视人性,站在道德高地指责这个指责那个,实在应该向率性可爱的魏晋人士好好学学。多发现一些优点,少一些道德上的指责,对初一的孩子来讲会更好些。
《世说新语》课文内容详细解析
咏雪
①②③④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⑤⑥⑦⑧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史
⑨⑩
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字词全解】
①[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昊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②[内集]家庭聚会。 ③[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④[俄而]不久,一会儿。
⑤[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⑥[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⑦[未若]不如。 ⑧[因]趁,乘。
⑨[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⑩[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吏等。
2 / 6
【句解】
交代咏雪的背景,短短的一句话,涵盖着丰富的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说到了。
“骤”字传神,表现雪景的非凡气势。 【段解】
这是文中对“白雪”的第一个比喻,即“撒盐空中”,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撒盐空中”比较接近。
这是对“白雪”的第二个比喻,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含蓄深刻。 谢太傅对以上两个答案可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 补充交代谢道韫的身份起什么作用?明确: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对谢道韫才华的赞赏。
【译文】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忽然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太傅很高兴。谢道韫是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⑩11○12○○1314○15○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1617○18○○19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
○2021○22○23○
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字词全解】
①[陈太丘]即陈寔( shí),字仲弓,东汉额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
②[与]和。 ③[期]约定。
④[日中]正午时分。 ⑤[至]到达。
⑥[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⑦[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⑧[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⑨[时年]这年。 ⑩[戏]玩耍, 1○1[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1○2[不(fǒu)]通“否”。 1○3[待]等待。 1○4[君]对别人的尊称。 1○5[去]离开。 1○6[非人哉]不是人啊。 1○7[相委]丢下我。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委,丢下、舍弃。 1○8[而]顺接连词,就。 1○9[信]信义、信用。 2○0[礼]礼貌。
3 / 6
2○1[惭]惭愧。 2○2[引]拉。 2○3[顾]回头看。 【句解】
交待陈太丘与太期行的具体情况,说明不守信的是客人,而不是陈太丘。为故事的发展作了铺垫。
陈元方其时正“门外戏”,故与客相遇,这是对话的由来,也交代了对话的地点。 写陈元方回答客人的问话时,彬彬有礼,落落大方。
客人得知陈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陈太丘,而且语言粗野。 点明约定期限,为反驳作铺垫。
当客人大怒骂其父时,陈元方据理反驳,指出其“无信”“无礼”的错误,表现陈元方年纪虽小但聪慧过人,明白事理。
友人由“怒”转“惭”,表示知错;元方“入门不顾”显示其率真方正的个性。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后(友人)仍没有到达,陈太丘不再等候(就自己)走了,离开以后(友人)才到。(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这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说:“你父亲在不在?”(元方)回答说:“(父亲)等您很久都不到,已经走了。”友人(听了)便大怒说:“简直不是人啊!和人约定同行,丢下我就自己走了。”元方说:“您和家父约定正午。到了正午还不到,这就是不讲信义;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这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走下车来拉他,元方(径直)走入家门,连头都不回。
考点精析:古今异义
考点一:古今异义
(一)考点解析:古今异义,即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词义弱化、词义强化、古褒今贬、古贬今褒、名称说法改变、改音变意。
(二)考题印证
选出下列划线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 ) A.从流飘荡 B.任意东西 C.互相轩邈 D.天下独绝 参考答案:B
解析:A.句意:顺着水流飘荡流飘荡;
B.句意:任由船只向东或向西。东西,指向东向西,现在指物品; C.句意: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 D.句意:天下绝无仅有的。
4 / 6
类题解答思路:解答时要理解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类文阅读 许允之妻
许允为吏部郎①,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②收③之。其妇出诫允曰:“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既至,帝问之,允对曰:“‘举尔所知④,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若不称职,臣受其罪。”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
(选自《世说新语•贤媛》,有删节)
【注释】①郎:织官名称,吏部的下属官员。②虎贲(bēn):武士上。③收:拘押。④语出《论语·子路》。
推荐理由:本文同选自《世说新语》,也讲述了一位才智过人的女子——许允之妻。面对丈夫因任用同乡而被拘押,她以简明的语句提点丈夫以事理说服皇帝,最后许允果然获得了皇帝的谅解,从此文可看出许允妻子的聪明机智。
(1)下面句子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____ A.难以情求(感情)B.举尔所知(提拔)
C.臣受其罪(承受)D.臣所知也(通“智”,明智) (2)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 A.许允是在听从他妻子的能劝诫后任人唯贤的。 B.许允考察之后,发现所任用的官员都称职,就放心了。 C.从许允之妻的言行中可看出她聪明机智、气度不凡。 D.许允的妻子是一个擅长“以情求”并料事如神的人。 参考答案:(1)C (2)D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D项错误,“知”应该是“了解”的意思。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本题为选择题,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各个选项的要点,对照与选项有关的内容,判断正误即可。A项错误,
5 / 6
许允是在听从他妻子的话后才得以释放;B项错误,应该是魏明帝考察之后,发现所任用的官员都称职,就放心了;D项错误,许允的妻子是一个擅长“以理求”的人;故选C。
6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