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感受空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空气具有无色、透明、无味、会流动等特征。 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科学探究目标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空气。
能以讨论、绘画、文字、图表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 尝试以气泡图组织、整理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
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空气、石头和水的共同特征。
难点:用与空气有关的游戏和活动,丰富学生的认知,发现空气的更多特征,证实自己的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用来画气泡图的白纸、透明的自封口塑料袋、塑料杯、碗、气球、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表、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利用空气特性的有趣演示实验。
1
让学生根据演示实验的现象说出这是利用了空气的什么特点,并说说自己的已有经验。
2.谈话:空气还有什么特征和作用呢?
设计意图:一方面,了解学生关于空气的特征和作用的前概念;另一方面,本单元后面的研究内容都需要在此基础上展开,从而完成对空气更全面的、更科学的认知建构。
3.绘制气泡图。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
设计意图:在汇报环节,教师要及时将学生
的描述记录到这张气泡图上。“气泡”最好采用磁贴卡片的形式贴在黑板上,便于移动、修改。教师帮助学生提炼概括,规范科学用词。
二、探索
活动一:传递游戏 1.明确活动要求。
以班级的竖排为小组,用不同的容器盛装3种不同的物质,看看哪一组传递的速度最快。
2.小组讨论传递方法。 3.选择传递工具,学生比赛。 4.学生汇报。
汇报时要求学生用“我用什么方法,知道空气什么特征。”这样的句式。 5.小结分析:在气泡图“特征”的部分做好标记,标出空气与石头或水的相同特征,如:较稳定的外形特征(无色、透明)、有质量、占据空间、能流动。
设计意图:游戏开始前和过程中,要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空气、石头和水的共同特征。本环节既是对空气特征的总结,也是对观察方法的总结。
活动二:感受空气
1.让学生用很大的透明塑料袋装起空气,感受空气能占据空间,具有质量。
2.学生通过吹气球、颠球、吹哨子等游戏发现空气更多更有趣的特点。
1
3. 学生修正和补充之前关于空气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丰富学生的认知,发现空气的更多特征,在游戏中了解、验证空气的特征。再次引导学生回到气泡图的归纳整理上,气泡图里整理出来的关键词,是整节课乃至整个单元的探究线索。
三:拓展
出示一些图文资料,介绍物质的三态是如何科学划分的,利用有趣的资料拓宽学生视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课外科学阅读,激发学生科普阅读的兴趣,比如,三态之间是否可以相互转化?如何转化?有时候,三态之间的界限似乎不那么明显,比如沥青、果冻。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到空气具有无色、透明、无味、会流动等特征。而且,空气在地球上无处不在,空气中包含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空气中的氧气帮助火柴燃烧,动植物需要呼吸空气。我们还发现一些空气特征,但不很确定,需寻找更多的证据验证,具体内容我们将在以后慢慢学习。
【板书设计】
感受空气 看不见 摸不着 无色 透明 在地球上无处不在 氧气 1 特性 空气 氮气 作用 空气中的氧气帮助火柴燃烧 组成 动植物需要呼吸空气 二氧化碳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