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版五年级(五升六)文言文阅读衔接试题(三)(有答案解析)

部编版五年级(五升六)文言文阅读衔接试题(三)(有答案解析)

来源:爱go旅游网
部编版五年级(五升六)文言文阅读衔接试题(三)(有答案解析)

班级 姓名 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进,于是为商旅,赁车以适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赁车者,执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于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商歌①。桓公闻之,执其仆之手曰:“异哉!此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②载之。 桓公反至,从者以请。桓公曰:“赐之衣冠,将见之。”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去齐五百里,不远,不若使人问之,固贤人也,任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问之,恐有小恶,以其小恶弃人之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且人固难全,权用其长者。”遂举大用之,而授之以为卿。当此举也,桓公得之矣,所以霸也。 (选自《新序·杂事五》)

【注释】①商歌:商声,五音之一。 ②后车:副车,侍从乘坐的车子。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赁车以适齐 .(2)击牛角,疾商歌 .(3)权用其长者 .(4)遂举大用之 .

2、比较下列两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 执火甚盛 / 执其仆之手曰

② 固贤人也,任之未晚也 / 且人固难全,权用其长者 A、两个“执”字用法相同,两个“固”字含义不同。 B、两个“执”字含义相同,两个“固”字用法不同。 C、两个“执”字用法相同,两个“固”字含义不同。 D、两个“执”字含义相同,两个“固”字用法不同。 3、翻译下列。(5分) 1)穷困无以进。

(2)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

4、“从者以请”这一句有省略。请概括地答复,“从者”所“请”的内容是 。(2分)

5、用自己的话答复,齐桓公“所以霸”的原因是什么?(3分) 【注释】

[1]宁戚,春秋时期卫国人,早年贫困,替人拉牛车运货物。后来得到齐桓公任用,拜为上卿,迁相国。 [2]干:求,指谋求官职。

[3]赁车:载货物之车,古时多用牛拉。 [4]郭门:外城的城门。 [5]辟:推开。

[6]说桓公以治境内:用如何治理齐国的话劝说桓公。 [7]说桓公以为天下: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话劝说桓公。 【参考答案】:

1、(1)到、往 (2)洪亮唱起、激昂唱起(形作动。假如只答“宏亮、激昂”也得分) (3)姑且 (4)提拔(由“举起”引申为“提拔”,这里不宜解释为“推荐”,因为齐桓公是最高领导)(“遣、疾、 举”均出于300个实词)(4分)

2、A (3分。两个“执”的用法都是动词,两个“固”含义:前者是“果真”的意思,后者是“本来”的意思)

3、(1)(宁戚)仕途困顿,没有规定推荐自已(2分。要点:穷困、无以、进、通顺,各0.5分)

(2)宁戚拜见(齐桓公),用聚合国内力量来劝说齐桓公(3分。要点:见、说、介后、合、境内、通顺,各0.5分) 4、如何安置宁戚(2分)

5、齐桓公求贤迫切,能够力排争议,正确地对待人才,不因为“小恶弃人之大美”,大胆的发挥入才的长处。(3分) 【参考译文】

宁戚想要向齐桓公谋求职位,因为(求仕不顺)处境困窘,没有规定推荐自己,于是做了商贩,租借牛车到齐国去,晚上在城门外住宿。齐桓公到郊外迎接客人,夜晚打开城门,

让租车马的商赃避开。(他们)火把燃得很旺,随从(齐桓公)的人很多。宁戚正在车下喂牛,看到桓公而心中悲伤,敲打着牛角,用洪亮激昂的声音唱起商调歌曲。齐桓公听了,拉着他车夫的手说:“奇异嗬,这位唱歌的不是一般人啊!”(就)命令用侍从乘坐的车子把宁戚载上。

桓公返回到了宫廷,随从人员请示(如何安置宁戚)。桓公说:“赐给他衣服帽子,我要接见他。”宁戚拜见(齐桓公),用聚合国内力量来劝说他。第二天再拜见(齐桓公),用治理天下来劝说他。齐桓公非常快乐,想要任用他。群臣劝谏说:“这位客人是卫国人,(卫国)距离齐国五百里,(路途)不远,不如派人去打听一下,果真是贤人的话,再任用他也不为晚。”桓公说:“不是这样的,派人去打听的话,恐怕他会有小的缺点,因为他的小缺点而丢掉他的大优点,这就是国君失去天下贤士的原因啊。况且人本来就很难十全十美,我们姑且用他的长处。”于是提拔重用宁戚,授给官职,让他担任卿大夫。在这件事上,齐桓公做得对,这是他称霸的原因啊。

【点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假如求全责备,宁戚肯定不是所谓“贤德之人”,正如《文子·上义》中所说:“自古及今,未有能全其行者也,故君子不责备于人。”齐桓公即是不责备于人的君子,他不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待人以宽,得宁戚如此,得管仲也是如此。管仲曾经辅佐和齐桓公争位的公子纠,而且曾经射杀桓公,几乎使之丧命,但当鲍叔牙尽数管仲优长,桓公便宽容管仲对他的伤害,拜管仲为相。正因为桓公待人以宽,才能够尽得天下之士,成就称霸六国的伟业。 二、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那个卖盾与矛的人说的自相矛盾的话是哪些?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 ) 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B.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C.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D.他说的盾没有那么坚固,矛也没有那么锐利

3.对于那个人不能回答的表情,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 A.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想好之后再夸大其词。

B.说话、做事都要考虑周到,不要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C.做生意不能同时卖两种东西。 D.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不要发生矛盾。 【参考答案】

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2.C

【解析】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可陷之盾”与“不陷之矛”两者不可同时存在于世上,这句话是正确的。 3.目瞪口呆、哑口无言、张口结舌。 4.B

【解析】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自相矛盾。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虎丘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②,以红粉笙歌③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④。尝秋夜坐钓月矶⑤,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⑥,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节选自《游虎丘小记》)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风亭月榭间:风吹过亭子月光酒落在树间。③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④独往会心:一人前往要合我意。⑤钓月矶:在虎丘山顶。⑥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稀( ) (2)尝( )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予/初十日到郡 B.月色/甚美

C.终不若/山空人静 D.尝秋夜坐/钓月矶

3.作者调动了视觉和听觉来写景,请说说文中从视觉和听觉写了哪些景物。 4.作者喜爱的虎丘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少(2)曾经 2.D

【解析】根据意思,正确的停顿应该是:尝/秋夜/坐/钓月矶 3.视觉:月色、佛灯。听觉:笙歌、风铎。 4.月色美好;幽静。 【译文】

我在初十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月色非常美好,游人也还不多,风吹过亭子月光酒落在树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级,并不扫兴。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要合我意。我曾经在秋夜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往来,不时听到悬于檐下的风铃声,还看到佛灯在林间树梢若隐若现。 四、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

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③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④大姓⑤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⑥而不求偿⑦。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⑧以书,遂⑨成大学。(注释)①匡衡:西汉经学家。②不逮:指烛光照不到。③穿壁:在墙上打洞。④邑人:同县的人。⑤大姓:富户,大户人家。⑥佣作:被雇佣劳作。⑦偿:报酬。⑧资给:资助。⑨遂:终于。⑩大学:有学识的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邻居有烛而不逮 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人怪而问衡 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①第一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二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参考答案】

1. 到,及,这里是照到。 奇怪。 2.希望能得到您家的书,通读一遍。 3. 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借书苦读

4.①学习要主动——匡衡凿壁借光,主动创造条件来学习,其好学的精神值得学习。 ②学习要刻苦——虽然家庭贫穷,可是,匡衡不畏艰苦的环境,并且能以“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方式“得主人书遍读之”,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华佗巧治

有一郡守①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chài)②,乃多受其货③,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④使勿逐,守嗔恚(chēn huì)⑤,吐黑血数升而愈。 一选自[西晋]陈寿《三国志•方技传》

【注释】①郡守:古时候的官名。②差:通“瘥”,病愈。③货:财物。④属:通“嘱”,嘱咐。⑤嗔恚:愤怒。

(1)解释下列下划线的词。 ①留书骂之________ ②属使勿逐________

③吐黑血数升而愈 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

(3)用文中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华佗认为郡守的病怎样才能痊愈?

②为治好郡守的病,华佗采取了什么措施?

(4)你觉得华佗是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书信;通“嘱”,嘱咐;痊愈

(2)郡守果然大怒,命人追赶捕杀华佗。

(3)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 (4)医术精湛,敢于创新。

【译文】有(一个)郡守生病了,邀请华佗医治。华佗(去)看病,认为他大怒后就会痊愈,就多收了他的报酬,却不加以治疗,不久抛弃他离开了,并且留了(封)信骂他。郡守果然非常愤怒,命令人追杀华佗,郡守的儿子明白 华佗的意图,嘱咐(追杀华佗的) 使者不要去追杀华佗,郡守抓不到华佗,愤怒到了极点,吐了几升黑血,病就痊愈了。 六、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① , 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有删改)

(注释)①行义:行为道义。 (1)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少与王安石游________ ②以吝故不及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曾巩认为王安石的优点有文章学问高超、行为道义杰出、________等,而缺点在于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4)选文内容体现曾巩的为人特点是( )

A. 嫉恶如仇 B. 左右逢源 C. 春风化雨 D. 客观理性

【答案】 (1)年轻;比得上 (2)王安石为人怎样?

(3)敢于有所作为;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 (4)D

【解析】【分析】(1)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所以一定不要以今释古。如“少”不是少年的意思,这里解释为年轻。

(2)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何如(怎么样)”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这是考查文言文文意的理解能力,和翻译及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概括能力。王安石的优点有文章学问高超、行为道义杰出,敢于有所作为;而缺点在于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

(4)分析曾巩的为人,他对王安石的评价“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 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可看出曾巩能一分为二地、客观地评价与自己看法不同的人。故选D。 七、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刘氏善举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怨言。母诚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注释】①殆尽:几乎全部烧光。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昼则疾耕作于田间 于: ________ ②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悟: ________ (2)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

(3)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介词,在;明白,醒悟

(2)大家不仅给他衣物,并且为他砍树建造房屋。

(3)刘氏平时帮助别人,她去世后,家里遭遇大火,损失惨重,邻居帮助了她的孩子。告诉我们: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

【解析】【分析】(1)此题是多是古今异义词,如,“给”:给予。“悟”:明白,醒悟。 (2)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且:并且。伐:砍。

(3)《刘氏善举》为一篇歌颂助人为乐精神的文章。刘氏无私帮助别人,儿子开始不理解,最后刘家儿子“方悟”,他明白了对别人做好事,别人也会回报自己的道理。给我们的启示: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多给别人做好事,当自己有困难时,别人也会来帮助你。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其实,助人为乐是一件善事。这样才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词语即可做出选择,答题关键是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 ⑶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启示的表达,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义,结合中心作答,结合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 引发感悟,注意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比喻等修辞;成语。偷梁换柱把作者的在该文章中的观点、体验换成自己的话再重新演绎一遍。 【参考译文】

(有一个)姓刘的人,是某一个乡里的寡妇,养育(有)一个孩子。她白天在田间努力耕作,晚上点着蜡烛在织机上纺织,整年都像这样。邻居中有穷困的人,刘氏就用粮食救济他们,偶尔有没有衣服穿的人,刘氏就把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称赞她善良。然而她的孩子不理解,心里有怨言,母亲告诉他说:“和别人相处要善良,是做人的根本,谁没有紧急的事情呢?”母亲(指刘氏)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房屋衣物几乎全部被烧光。大家不仅给他衣物,并且为他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感念刘氏的恩情!这时刘氏的孩子才明白母亲的友善的行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