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汪小学 李文玲
教研主题:通过多种途径 提高教学效
主题分题:运用鼓励、暗示、小组合作力量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内容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章14—15页内容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4.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具、学具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 考考老师:请同学们利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用学具设计一个规律,然后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摆的,接下来你想让老师猜几号学具,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
2. 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了。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
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二)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 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
(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明确写法:(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教学例题2。
(1)演示例2: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动手操作: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3)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7)学生汇报。
(8)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习: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 探究关系:出示例3,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余数与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15÷5=3(组)
17÷5=3(组)……2(盆)
19÷5=3(组)……4(盆)
21÷5=4(组)……1(盆)
23÷5=4(组)……3(盆)
25÷5=5(组)
16÷5=3(组)……1(盆)
18÷5=3(组)……3(盆
20÷5=4(组)
22÷5=4(组)……2(盆)
24÷5=4(组)……4(盆)
2.归纳总结:(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 巩固题:练一练
2. 开放题: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8,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6,除数有可能是什么数?
3. 游戏题:“猜猜看”。
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猜一猜第10个是什么图形、第18个是什么图形。
4. 拓展题: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很快地猜出第24个、第30个图形是什么吗?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六、教研主题提出的针对性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在娱乐的气氛中学习,换取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在学校的教研会上老师讨论分析为什么教学效率不高,原因多种多样。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低年级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鼓励暗示小组合作力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