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小学生阅读的方法】
读书要做到五到:心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 耳到 —— 耳朵要听见自己的读书声;
手到 —— 手里拿一支笔,旁边准备一本笔记本,要及时摘抄一些好词好句。 心到 —— 阅读时一要心思集中、全神贯注,二要开动脑筋、勤于思考。
口到 —— 阅读时要认真朗读,对好文章精彩的片段、佳句、妙段还要熟读成诵。 眼到 —— 阅读时要看着书,逐字、逐句、逐段地读,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要看。 孩子应该掌握的读书方法 一、问题法:
读书时带着自己渴望解答的问题边读边思考,达到基本上读懂文章的目的。 如在读《女娲补天》这篇文章时,就应该引出这些疑问,如 ① 女娲为什么补天?② 女娲怎样补天?③ 结果怎样?等等,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有助于尽快理解文章。 二、移位法:
课外同步阅读既是教学的补充,也是向纵深阅读的过程。在选择课外读物给孩子阅读时,可以结合孩子所学的课文选择,让孩子在移位中不知不觉获取知识。
如在学习了《蜜蜂》一文后,孩子知道了作者通过试验来确认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这时,可以适时推荐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给孩子选读。学完童话故事后,可以根据孩子自己的喜好读一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学习《桂林山水》后,可以选择一些写景的文章给孩子阅读。
这样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才能有效地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三、勾画、摘录法(“不动笔墨不读书”):
中国有句古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时“边读边想边画”是很好的习惯。通过阅读,在文章上留下自己“钻”过、“爬”过的痕迹。当然,阅读时也要对一些词句作适当的摘录,如丽词佳句、难词难句、文章主旨等,逐步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
如在阅读《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本时,可把文中的优美词句摘录下来:“西
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瑰丽无比,千奇百怪”“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做读书笔记正所谓是:“养兵千日,必有一用”。按照这样的方法,长此以往,孩子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默读法:
“默读”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而且经常用的学习方法。默读不同于朗读,但默读更要做到边看边思考,而且要有比较快的速度。要把每句话、每段话的意思都看懂,读完一段就想一想,这一段大意是什么,最后把大意连起来,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内容。
如阅读《猪八戒吃西瓜》这类课文,篇幅较长,内容又浅显易懂的,应多采用默读法,但只了解内容还不够,还要再深入地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阅读课外中长篇小说,一般也采用“眼看心到”的默读法,长此以往,孩子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大幅提高。 五、三读法:
1、浏览性的泛读
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2、探求性的速读
有时读书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奥秘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掌握快速阅读的孩子每分钟能读200多字,未受训练的每分钟只能读八九十字,效率对比就非常明显了。 3、品味性的精读
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六、不同书籍的不同阅读方法: 1、科学类书籍
读《十万个为什么》、《少儿百科全书》这类百科知识方面的书,可以让孩子采用略读加默读的方法,眼睛看书的速度可以快一点,抓住知识要点,把知识读懂记牢就可以了。读完后想一想自己获得了哪些知识,然后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或者好朋友听,这样就能把知识记牢了。
2、故事类书籍
读故事类的书,可以让孩子每天读一至三则,一二年级的学生还要借助拼音读。比如《安童生童话》,翻开目录有42个故事,如果每天读3则,14天读完。这样有了计划,就要坚持。每天读完后,要把故事的大概内容讲出来,讲给爸爸妈妈听,讲给同学听,这样能起到很好的巩固作用。
读成语故事书,方法与读童话书一样。读完后,我们要知道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是谁,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条件允许时,应该让孩子把它们认真摘抄在笔记本上,不久,你一定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已经读了很多故事、积累了很多成语了。如果要增加孩子读书的兴趣,还可以协助孩子把读书卡片制作成各种有趣的形状,如毛毛虫,在每节身体里写一个故事的名字,毛毛虫越长,就说明孩子读的故事越多。还可以做成苹果树,把故事的题目写在苹果里,树上的苹果越多,说明孩子读的故事越多。
3、优秀的范文、作文、散文或是诗歌
如果读作文或诗歌、散文,可以采用“三诵”读书法,即朗诵、默诵、背诵,就是把好的段落背下来,想一想可以用在平时的哪种作文中。对于一些优秀作文,还可以分类读,比如把作文分成记事、写人、写景、状物、想象等几类来阅读。在阅读同一类作文时,还可以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比如写《秋天的校园》的两篇作文,可以阅读
后比较它们叙述的顺序、角度、内容有什么不同,哪一篇写得更好。 总之,在阅读作文时,要让孩子学会在读的同时总结归纳其写作方法,如开头如何引入,重点部分如何围绕中心来选材,一个自然段如何围绕中心句写,又采用什么方法来结尾,或是来点明中心。 4、中长篇故事、小说
孩子进入小学三四年级以后,除了读一篇篇的故事,还可以尝试着读一些中长篇的小说书了。比如可以读青少年版的世界名著《海底两万里》、《金银岛》等,还可以读现代作家写的,如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金波的《追踪小绿人》,还有获得国际金奖的《一百条裙子》、《绿野仙踪》、《苹果树上的外婆》等等。 对于一本书应该怎么读呢?
① 细读内容提要、前言、书序和目录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孩子了解书的层次、结构及主要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② 一章一章地读
每天读一到三章,读完后想想这三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第二天看之前先回忆一下前三章的主要内容,这样不仅能让你读懂故事的内容,弄清前后章节之间的联系,还能锻炼记忆力。因为一本书的内容较多,故事中的人物也比较多,为了能读得明白,可以协助孩子把故事中出现的人物写在纸上,对照着阅读,还可以边读边画“阅读地图”,这样便于记忆、复述。还可以做人物书签,写写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如果遇到不懂的字词,可以借助《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来理解,还可以把这些生字新词写在笔记本上加深印象,以后还可以随时翻阅,随时复习,如果能坚持这样边读、边记、边学习,孩子的词汇量一定会越来越丰富。 ③ 重点章节重点读
对于故事中的精彩片段可以反复读,或制成读书卡片,加强语言积累。
④ 一定要写读后感
读完整本书后,孩子们一定获得了知识,懂得了一些道理,所以应要求孩子结合自己的实际写读后感,不一定要写得很正规,可以零零散散,但一定要写。
⑤ 适当观看与书籍相关的同名电影
有的儿童文学已拍成电影,如《绿野仙踪》、《哈利波特》,可以带着孩子一起看,然后再让孩子读书,相信孩子在阅读时一定会发现文字有别于电影的独特魅力。
【篇二:培养良好阅读习惯,促进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1]】
培养良好阅读习惯,促进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
时下一提到作文课或写作文,学生就会耷拉着脑袋,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学生多数畏惧写作文,认为作文实在太难了。不知道要写什么,肚子里无话可说,也无情可抒。究其原因,主要缘于学生生活的空间虽然扩大了,但心灵的空间却缩小了,造就生活体验太贫乏;更重要的是学生缺乏阅读的动力,阅读积累偏少,没有形成一定的写作技能,久而久之就对写作文失去了信心,习作能力越来越差。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仅需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丰富生活体验;更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丰富阅读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获得一定的写作技能,从心里消除对作文的恐惧。
阅读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阅读行为,是阅读动力的一种定型。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为阅读能力。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多次论述养成习惯的重要性。如:“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于事的。”“语文方面的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那在教学中如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呢?《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学习指导》中指出:“阅读教学的任务,除了着重培养阅读能力之外,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主要包括:认真读书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边读,一边圈、点、画、记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课外阅读的习惯等。”这些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逐步培养。 一、重视课堂阅读习惯的养成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要求课堂教学要重视培养在阅读中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倡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方法有很多种的,我根据几年的实践探索,认为大致可从如下几方面努力: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做任何事情的最好动力。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促使他们专心注意,仔细阅读,认真思考,有意识记忆;可以使他们产生充沛的精力,顽强的毅力,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经过笔者的实践经验认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以下几种途径;首先,引领学生进入书中奇妙的世界。“很少有孩子会主动喜欢上阅读,通常都必须有某个人引领他们进入书中奇妙的世界。”《给孩子读书的父亲》一书作者奥维尔.普瑞斯特科这样说。关键是要用书中那有趣味的故事吸引住孩子们的注意力。《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奇迹》《小机灵鬼皮科的故事》等童趣十足,图文并茂的故事书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其次,介绍神奇又贴
近学生真实生活的书籍,如《窗边的小豆豆》、《淘气包马小跳的系列故事》等。走进书
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打动他们的心灵。第三,设计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提供交流阅读体会的平台。阅读可以是个人的行为,但"独学无友",阅读就会少了很多的乐趣,阅读若有了伙伴,就能与伙伴分享阅读中丰富的收获,再通过老师的组织和指导,会让学生享受到更多的阅读乐趣.所以阅读的兴趣还在于分享阅读所得,因而当孩子们喜欢上阅读的时候,及时地提供分享的舞台就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它是使阅读兴趣得以延续的关键。于是,笔者设计了相应的阅读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一个交流分享的平台。利用语文活动课谈谈"我最喜欢的人物(或角色)",这个活动给孩子们提供表达阅读感受和评价作品的平台,引发阅读经验的分享,有效地推动了阅读活动的进行。通过多样化的阅读活动,笔者所带的班级里,班上已有很多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的气氛也日渐浓厚。有的孩子已不在满足于童话故事,有的开始看起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文学大作了。所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能让学生走进了书香乐园,逐渐养成喜欢阅读的习惯。
读方法可以是按顺序朗读,也可以分步朗读,告诉学生仅仅会看书,会提问题是不够的,还必须能回答问题,引导学生用笔在字里行间、文章的空白之处圈点重要的词,划出重要的段落,或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以读书笔记的形式记下来。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更大兴趣,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学生掌握好阅读方法,
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关键。阅读方法的获得得益于教学实践的指导,主要是通过课堂阅读教学设计和科学的训练程序来实现。如通过《可贵的沉默》的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就可按下面程序进行训练:第一步,初读课文。①先看题目,从题目中初步了解课文要讲的是这个沉默是可贵的。②通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查阅工具书。③谈谈初步得到的印象——课文讲的是什么。第二步,精读课文。①一句一句地读,把每一句话分清楚,读懂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有的词要放到句子里才能理解得准确,如“沉默”,文中讲同学们一下子不出声。有的句子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例如:孩子们会感受爱了,但这还不够。“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5]这句话单独理解就不易领会它的意思,如果联系上文父母不仅知道我们的生日,还
为我庆祝;联系下文同学们沉默了,知道自己不知道父母的生日,也从来没有庆祝,意思就不难理解:孩子们不仅要接受父母给予的爱,也要懂得回报父母,关爱他人。②读完一个自然段(或一层意思说完的地方)就停下来想一想,这些话概括起来是什么意思。③照上述方法一步一步读下去,一层意思一层意思想下去。④读完后,回过头来再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如:课文讲了一次课堂上,教师问学生父母有没有给他们过生日,学生异常兴奋,争着回答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当教师反问学生知道父母的生日吗,学生沉默了,在沉默中,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懂得应该如何回报父母,关爱他人。第三步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的中心,谈自己的阅读感受。第四步,摘录文章中的好词佳句
和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上述四个程序,教学中若能步步落实,反复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便得以养成。
要提高作文能力,单单依靠课堂的努力是远远不够。课外阅读既能让学生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来充实他们的头脑,开阔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从而提高整体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又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课外阅读质量的保征,没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就无法使学生永久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无法保证“开卷有益”。 二、重视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 1、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1)、通过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课后延伸”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抓教材的内容,或质疑,右推荐,或延伸,都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教学中,我这样引导学生:“除了小兴安岭,你还想到哪些名胜古迹旅游??”激起学生阅读课外描写风景文章的兴趣;通过学习课文《寓言两则》和《惊弓之鸟》之后,就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如《少年闰土》学习,教师可给学生留下一个疑问:“文中的闰土是勇敢的、见多识广的少年,他后来又变成怎样了呢?”即可引导学生阅读鲁迅小说《故乡》;又如《草船借箭》、《景阳冈》读后,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国四大古典小说。 (2)开展语文群体读书活动。
语文群体读书活动是比较广泛自由的一种活动形成。它可以同时
【篇三:小学生课外阅读记录卡】
姓
名:王艺勤 我爱读 书。东升 小学 五班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