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中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学习

初中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学习

来源:爱go旅游网
敦村敦法 基 磊唷硒究2017/14 初中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学习 苏兴波 【摘 要】初中文言文的词语主要分为实词和虚 词,它们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很多学生对于实词和 虚词的掌握不到位,不知道如何去学习。文章对初中 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学习重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17)14—67—02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优秀思想和智慧传承的载体, 是古代能人的智慧结晶。文言文的词语组成主要分为 实词和虚词。由于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多种 多样,学生学起来感觉很复杂,下面对初中文言文实 词和虚词的学习重点进行归纳。 1.何为实词和虚词 在学习文言文的实词和虚词时,首先要让学生清 楚地区分什么是实词,什么是虚词,这两者的判断标 准是什么。随着教育的发展,对于实词和虚词的定义 也有所改变。过去曾以意义为标准,意义实在的叫实 词,意义空虚的叫虚词。现在以功能为主要依据,认 为能够充当句子成分(当然有词汇意义、语法意义) 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就是 虚词。 (1)实词。实词当然就是指有实际意义、能够单 独充当句子成分和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现代汉语中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代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而在文言文中的实词则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 词、量词。名词: 《伤仲永》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中的“文”作名词“文采”;动词: 《马说》 “其真 不知马也”中的“知”作动词“识别”;形容词: 《岳 阳楼记》 “前人之述备矣”中的“备”作形容词“详 尽、完备、周全的”;数词: 《曹刿论战》“齐人三 鼓”中的“三”作数词;量词: 《滕王阁序》“勃, 三尺微命,一介书生”中的“尺”和“介”也是量词。 随着时间的迁移,古代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很多词语在 词义和用法上都发生了变化,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词性的使用不同。只有掌握这些,学生才能更容易理 解文言文的真正含义。 (2)虚词。虚词就是指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它 们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也不能单独回答问题,除 了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 答问题,但是必须配合实词造句。虚词包括副词、介 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 是在文言文中,虚词的数量都相对较少,但是作用却 很大。文言文中的虚词主要有6种:副词、助词、连 词、介词、语气词、拟声词。①副词:在句中表示动 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趋向等 的词,如《陈涉世家》“广故数言欲亡,忿恚蔚”中 的“故”为副词“故意”。②助词:在句中起辅助作用 的词,常见的有“之”“者”等,如《陈涉世家》中 “吴广者,阳夏人也”的“也”。③连词:在句中起连 接作用的词,连词往往标示词、短语、句子、旬群、 语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如《送东阳马生序》中“故余 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故”作连词“因此,所以”。 ④介词:表示动作对象、时间等的引介关系的词,如 《曹刿论战》中“战于长勺”的“于”作介词“在”。 ⑤语气词:突出句子语气意义类型的词,表示感叹 或踌._奇、惊喜、疑虑等语气,如啊、唉、呀等。⑥拟声词: 模拟人或事物声音的词,如哗、唧唧、哐、滴答等。 2.初中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学习重点 要学好初中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必须先对其 重点进行整理,然后再一点一点去突破和掌握。 (1)实词的学习。 ①通假字。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 同或相近、有时字形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就叫做通假。 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音近通假和形似通假三种 形式。如《陈涉世家》的“固以怪之矣” (“以”通 “已”:已经); 《木兰诗》的“出门看火伴” (“火” 通“伙”:伙伴); 《出师表》的“必能裨补阙漏” (“阙”通“缺”:缺陷)。 ②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个词往往有几个意 思,这个现象是很普遍的,学生重点掌握典型的、常 见的多义词。阅读文言文最基础的就是能够掌握词语 2017年7月_l4 I 67 敦村敦法 墓础磊唷褥充2017/14 4类:①起指代作用的:之、其、何;②起组合作用 的:以、于、为;③连接作用:而、则、乃;④起语 助作用的:也、呼、夫、焉。据统计,在中学语文课 本上出现过的虚词有240个,有83个出现过l0次以 上,40个为常用的虚词,而在40个中有24个是最为 所具有的不同的意义,l并且能依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去 辨析出该字、词的实际意义。对于这些字、词的辨析, 首先需要学生掌握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所谓本义, 就是字、词的最初意义;所谓引申义,包含假借义、 比喻义等,就是指字、词在特定的环境里,渐渐地引 申}H新的内涵。学生需要依据不一样的语境去揣摩出 字词不一样的意思。要结合古代人的一些语言习惯来 分析f}I字、词的意义。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根据 重要的,这24个词是:之、以、而、也、其、为、 于、者、所、与、则、白、然、是、焉、且、请、遂、 凶、或、夫、莫、诸、即。有个很好的记忆方法,即 为歌诀记忆法,如: 文言文“之”字多功能, 结构助词和衬音, 具体的语境去推究某个词的具体含义。如“世”字: 《桃花源记》中的“问今是何世” (世:时代,朝 代),而在《马说》里,“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世上)。 宾定倒置作标志, 代词译为“我”“他们”, “这”“此”“往”“到……去”, 主谓间取消独立性。 ⑧古今异义。时代的变化使语言发生了变迁,不 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古今异 义的现象,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 的语言现象。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 这样的记忆方法不但朗朗上口,还能减轻学生的 记忆量,快捷又好记。 对比文言文中的虚词古今异义。中罔古代的文字 通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它在 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 的配偶。 ④词类活 }}J。在学习词类活用时,一定要把它和 “一词多义”区别开,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语有两种以 的意思,但词类活用是指词性的变化,在古代的汉 不同的年代所代表的词义都是不一样的。 此在学习 虚词时要注意对比它的古今异义,如“但”字存古义 语实词里面,哪个词是属于哪一类词,一般是相对同 定的,而在一定的情境里,某个实词已经失去了它原 中表“仅仅、只”,在现代中却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但是”。 总而言之,初中文言文的学习中少不了实词和虚 词,实词和虚词的数量很多,需要对它们进行学习重 本所属于的词类的功能与意义,却临时充当了另一种 类词,这一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了。如《论语十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按时。 (2)虚词的学习. .点的梳理以及记忆方法的总结,这样才能做到高效学 习文言文。 (作者单位:北流市沙垌镇初级中学,广西北流,537416) 常用虚词1}{=j法的记忆 .初中文言文的虚同主要有 (上接第66页) 有力气,会做活,我们还有了一个 可爱的儿子,可他们怎么都离开了我呢?当柳妈诡秘 地讲到冉嫁寡妇死后到l『阴间要被锯成两爿时, “第 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我们 她是一个活物”。这木人呆滞的眼珠,正是她绝望心理 的传神写照。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祥林嫂一生为 了争得做人的权利,为了生存,吃尽了昔,受尽了罪, 最后还是存世人的歧视中沦为了一个乞丐。这不仅是 祥林嫂个人的悲哀,也是那个社会的最大的悲哀。 可以想见,她整夜辗转反侧,备受惊恐、忧伤、痛苦 不安的精神折磨。但祥林嫂用历来积存的工钱在土地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及其性格 发展,真实生动地记录在她不断变化的眼睛里,所谓 “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作者正是用眼睛把人物点 活,产生了极大的悲剧美学效果。鲁迅先生说: “悲 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祥林嫂是 巾 国一个勤劳善良、朴实敦厚、坚韧顽强的农村妇女, 庙捐了门槛,找了替身后, “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 外有神”,这分外有神的眼光表明她精神重压的解除, 一一线希望的复活 、然而, 鲁妈仍认为她是“不干不 净”的“谬种”而不让她沾手祭具时,第二天“眼睛 窈陷下去了”,这义配合对祥林嫂失神、胆怯、健忘的 捕写,使我们想见此刻的祥林嫂精神已经崩溃.只是 一她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和行动,可那个社会却毁灭 了她,这不能不激起读者对那个社会的憎恨。 (作者单位: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江苏镇江,212003) 个木偶人。当祥林嫂在鲁镇祝福前夕濒临死亡之时, 那木刻似的脸上, “只有眼珠问或一轮,还可以表示 6El l JICHU JIAOYU YANJiU 墓 A嘈 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