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从经济增长到社会和谐发展的考量

论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从经济增长到社会和谐发展的考量

来源:爱go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论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从经济增长到社会和谐发展的考量 刘婧 赵民 【摘要】中国地域辽阔、人1:2众多,地区经济社会 发展很不平衡,反映在城市的规模、城市化水平 等方面,也必然表现出很大的区域差异和不均衡 的特征。因此,仅从总量上研究我国的城市化发 展问题,并不能深入揭示我国不同地区城市化发 展的内在规律。城市化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同时 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因 素错综复杂,因而不应局限于经济增长的测度和 分析。从城市化质量入手,对我国各地区的城市 化水平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度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实 证研究,进而揭示在城市化进程中重视社会和谐 发展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城市化水平;经济增长;社会和谐发展 DETERMINANTS OF URBANIZATION:ECO- NOMIC GROWTH AND SOCIAL DEVELOP- MENT LIU Jing;ZHAO Min ABSTRACT:China is vast in te州tory and large in population,with huge regional gaps in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which results in the significant imbalance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 urbanization should take the view- points at both national and regional levels,and take the economic growth as well as social development into consideration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findings of the empirical study on the statistical correlations between urbanization level and social harmonious measurements,so as to argue the very meaning of social development factors to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KEYWORDS:urbanization level;economic growth; harmonious development 1 引言 城市化或称城镇化(Urbanization),是当今世 界上重要的社会 经济现象之一,是 人类生产 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 9 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 l鲨 发展完善的过程 ①。一般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国家 萍ll  l或地区实现人IZl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 装I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生活方式转变 生 J陵 羽 产方式转变、组织方式转变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 团} 『 程。城市化过程还包括诸如城市影响 城市传播 和城市带动的外向式的扩散过程。城市化实质上 就是以内向式集聚为主和外向式推延为辅的综合 作用的过程0。要特别注意的是,城市化不单纯是 农民进城,它意味着国民经济增长模式 国民生 活形态和国识的重大转变。 城市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 的社会结构转换过程。城市化程度一方面取决于 经济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又是衡量经济社会发 展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学界对于影响城市化的 主要因素及中国的健康城市化之路等问题已做过 大量的研究.尤其是已经证明了经济增长与城市 【文章编号】1002—1 329 化水平的相关性。 c 2008)05-0009—1 1 但是,城市化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经济社会现 【中图分类号】F 2 91 1 象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 经济增长的路径 【文献标识码】A 极为多元,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和谐程度明显会 不同一。那么,单纯以经济增长水平、即GDP 【作者简介】 (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来测 刘婧(1 985一),女,同济大学 度城市化发展 显然是不够的。GDP是指一个国 建筑与城市学院规划硕士 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一般指一 研究生。 年)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即新创造的财富总 赵民(1 9 5 2一).男,同济大 和。按人口平均的GDP即人均GDP,是国民经济 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 发展水平的一项最有代表性的衡量指标,通常表 授.博导。 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水平。但是。GDP 【收稿日期】2008—03—0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一I 28∞持艟∞一c 悱精明 姑<o广∞ zo 互≥20百∞ 的增长并不代表地方财政能力及社会福祉等的同 步提高,因而也就不一定转化为城市化发展的相 应推动力。 关于城市化的众多研究已经表明,影响城市 定程度上高于或低于所对应的GDP水平的主要原 因.可能在于国家人口规模的不同以及特大城市 人13所占比重的差异等。 化发展的因素多样而复杂,包括经济因素 社会 因素、政治因素、人文因素等。笔者在学界已经 确立的”经济增长与城市化水平的总体相关性” 的基础上,以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的方法进一步 探讨城市化发展的社会影响因素,考察社会和谐 2.2 社会发展因素对于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城市化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单从经济增 长的角度分析城市化的动力是不够的。国际上对 城市化影响机制的研究已转向多因素分析.逐步 关注社会发展等因素对于城市化的影响。 发展与城市化发展的相关性。 2 关于城市化发展动力和影响因素研究 的文献综述 2.1 经济增长水平与城市化发展的关系 关于经济增长水平对于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国rail、诸多学者进行过大量的定量研究.成绩斐 然。研究证明,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呈现 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城市化 水平也越高。 美国经济学家E・兰帕德在《经济发展和文化 变迁》第三卷中发表了名为“经济发达地区城市 发展历史”的文章,他指出 近百年来,美国城 市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一种非常显著的正相 关.经济发展程度与城市化阶段之间有很大的一 致性 。1 965年美国地理学家贝里选用了95个国 家的43个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以解释城市化水 平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最后导出经济、技术、 人13和教育等因子,也证明了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之间的正相关关系。钱纳里◎等人(1 975)在《发 展的型式:1 950—1 9 70》(The Patte rns of Development:1 950—1 970)一书中.利用世界上 101个国家长期的国民生产总值和结构数据.通 过模型回归,总结了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化率与人 均GNP(Gross NationaI Products.国民生产总值) 的一般对应关系0。 我国城市地理学家周一星、许学强采用1 981 年世界1 51个国家的相关资料,同样证明了人均 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着对数曲线 相关,相关系数为0 81。张颖和赵民(2003)在 《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一文中,对于不 考虑货币累计通胀率和我国实际人13规模而直接 套用钱纳里的一般性公式的做法提出了质疑和修 正.并参考钱纳里、周一星等人的研究成果.基 于世界148个国家1 999年的数据重新进行回归与 曲线拟合.得到了一套修正公式。他们同时指出. 城市化与人均GDP之间并不是绝对的对数曲线的 关系.而是存在一个正常区间:城市化水平在一 推一拉因 模式是解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 国家城市化动力的一种尝试。发达国家在工业化 中,由于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 会,把农村人13拉了进来,”拉因 成为城市发展 的主要因素;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乡村破产使乡 村人13大量涌进城市,造成城市人13膨胀. 推 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 1 970年马l、贡杰(Mabogunje)提出了城乡人 31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认为:城乡人13迁移的 原因不仅在于移民本身,更重要的是在于农村和 城市的控制性次系统及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调节 机能,它们是控制移民数量的机制。农村控制性 次系统主要通过农村各种组织机构、家庭和家族 等来实现。城市控制性次系统主要通过寻找住房 和职业的难易来实现,而的有关规定可 直接影响这两个方面的功能。社会经济文化的调 节机能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离乡背井的农民进 城生活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重新学习求职之 道、社会规范,建立新的社交网络;城市自身需 要调节,多建房屋和创造就业机会,以便扩大人 31容量,应付新来的居民;农村也需要调节,设 法提高劳动生产率或改变产业结构.以适应失去 劳动力的新情况。 之后.很多学者基于以上两个基本理论和模 式,对城市化的社会影响因素以及人13迁移机制 进行了延伸与具体化研究。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 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诸多历史问题.基 于马l、贡杰的城乡人13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的特 点,有学者提出了”城市化质量 的概念。扬扬 (1 996)曾指出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之一在于 轻质量、重数量,城市化质量并没有随着数量的 增加而得到相应的提升。叶裕民(2001)指出提 高城市化质量与推动城市化进程相互促进.密切 相关。牛文元(2006)认为城市化质量主要表现 在3个方面:(1)动力特征.也就是说它的发展度、 竞争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它的可持续性。城市 化质量内涵的动力.就是推动城市财富积累程度 的动力 (2)公平表征.就是城市发展的持续度. 也就是说一个城市的程度.以及对城乡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差距的克服程度;(3)城市化的协调度 也就 分析。然而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13众多,且 是城市的文明程度、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生 区域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度;反映在经济社会发展 态环境以及对理性需求的相对满足程度。他指出 水平和模式、GDP增长对城市化发展的边际效用 只有兼顾城市化发展的数量与质量才能推动城市 等方面,也必然表现出很大的区域差异性及很不 化健康持续发展。 均衡的特征。所以,对我国的城市化的研究不能 停留在 总体”和 总量 阶段,而是必须要深 3 对以往研究的辨析及本研究的基本概念 入到地区的层面去做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和定量 分析。 3.1 对以往研究的辨析 过去的研究结果证明,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发 3.2 我国各地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一 展之间具有明显的统计学上的正相关性;但是 般关系 用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人均GDP 本身 在我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随着城市数量 其实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其一 GDP并不等于 的逐步增多、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化水平 民生福祉.它只是一个经济指标 也只能反映生 有了很大提高。据官方统计,至2005年底我国人 产的发展水平、增长速度等.并不能用来反映贫 均GDP1 703美元,城市化水平达到了42 99%.但 富差距、分配不公、生活质量等社会问题及价值 是依然低于2002年的全球平均水平47.6% 判断问题。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目标是实现福利 根据钱纳里等人的研究成果(表1),通过两 最大化,但数字并不等于福利。也许人均GDP很 个折算过程.将其应用于当今我国城市化水平的 可观,但人均不是人人能公平分享经济和社会发 分析,一是令N=1 300万(我国目前人口约为1 3 展的成果。再者,GDP的核算遵从 国土原则 , 亿);二是货币的转换 将1 964年美元换算为2005 实行辖区核算.其核算结果的一个很大弊端就在 年的美元值0 然后按照钱纳里提出的一般性方 于它并不能真实地反映某一地区的实际富裕程 程作回归计算 结果见表2。 度。由于发展模式、经济原动力等的不同.如果 中国2005年人均GDP⑦按官方汇率折算约为 仅仅依据GDP去评价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就会出 1 733 1 8美元 对应以上表格.我国城市化率的 现 失真” 因而仅仅以人均GDP来考察一个地 相应值应该稍高于44 1%(对应1 600美元)。此 区的城市化发展状况也就难免会有片面性。 外 根据张颖.赵民基于1 999年的数据重新进 由于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因素错综复杂、涵盖 行曲线拟合与回归 得到的一套修正公式ULR= 面十分广泛——社会发展等其他因素也对城市化 -O 31 47+0¨55InG。将我国2005年人均GDP 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 的数值代入其中 可以得到我国城市化率的对 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人们将目光 应值应该为54 7%。参考张颖、赵民提出的正 从城市化数量更多地转向了城市化质量.即不能 常区间值的概念 可以发现.我国城市化水平略 仅仅以经济增长来衡量城市化 而应该更多地关 低于正常区间值 也就是说.总体上略滞后于经 注社会和谐发展对于城市化的意义。 济发展水平。 此外.过去关于经济增长与城市化水平之间 以上是从国家层面探讨城市化与经济增长水 关系的研究.均是以 国家 为单元和进行总量 平之间的一般关系.如果将目光转移到我国各地 表1 钱纳里得出的城市化率与人均GN P的一般对应关系(国家人口N=1 000万) Tab.1 Correspondence rela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level rate(ULR)and GNP per capita from the study of Cbenery 人均GNP <S1OO S1O0 S200 ¥300 8400 ¥500 ¥800 S1000 >S1000 城市化率(%) 1 2 8(中值) 22.0 36 2 43 9 49 0 ● 52 7 60 1 63 4 65 8(中值) 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按1 9 6 4年美元计。 表2 对钱纳里得出的城市化率标准值进行必要换算后的结果 Tab.2 Conversion of standard value of ULR from the study of Chenery 人均GNP(1 964年美元) S1OO S200 ¥300 S400 S500 ¥600 S7OO S800 ¥900 S1O00 人均GNP(2005年美元) ¥530 S1060 S1 600 S21OO ¥2600 ¥3200 ¥3700 842OO ¥4800 S5300 城市化率(%) 22 1 36 4 44 1 49 2 53 O 56 O 5p 4 60 4 62 2 63 7 注:本表的货币折算按历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减缩指数0进行,得 1美元(1 9 6 4年)=5.5 0 5 2美元(2 0 0 5年)。 11 l 玮 装ll  妻I 昌ll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l28∞主F艟∞ 艟 彗、,o广∞ zo 互乏 0cl8 2 一薄 潜琶olT 》z三zo RE、,lE{ P I a n n i n g S t u d i e s 自变量 人均GDP 因变量 城市化率 方程形式 对数 可决系数 0 703 自由度 26 F值 61 55 显著度 0 000 系数bO —1 0592 系数b1 O 2O14 图1 我国各地区城市化率与人均GD P散点分布(200 5年) Fig.1 Scatter plot of ULR and GDP per capita in China(2005) 区,进一步考察我国各地区城市化水平与人均 GDP的相互关系(图1)0,可以发现,我国各地 区的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同样呈明显的正相关 关系。整体上而言,人均GDP越高的省市,其城 市化水平也相应较高。 从图1可以看出,各地区城市化率0与人均 GDP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可以对其进 行曲线拟合,得到城市化率与人均GDP的拟合曲 线图(图2)以及相对应的回归曲线方程。利用 SPSS软件进行拟合的结果表明,三次曲线(CUB) 和对数曲线(LOG)拟合后的确定系数R 最大,分 别为0.709和0 703。为了简化回归结果和分析的 简洁,同时也为了与钱纳里、张颖等人的研究成 果保持一致,选择对数曲线进行回归分析,方差 分析F=61 55,显著度为0 000,回归方程有效 (表3)。 ’ 导入系数后,我国各地区城市化率与人均 GDP之间的回归方程如下: Ul R=一1 0592+0 2014 lnG 3,3 进一步研究的缘起及基本概念 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区城市化水平随 着人均GDP逐步增长而不断提高,但是很多地区 的城市化水平在统计学意义上相对于其人均GDP 而言有一定程度的超前或滞后,并且 在相同或 相近的人均GDP水平上,不同地区城市化率有很 大的不同。例如,广东和江苏的人均GDP十分相 近,但是二者城市化水平却有较大的差距(江苏 为50%,广东为61%);辽宁和福建人均GDP相 差不大,但是两者的城市化水平却相对相差较大 (辽宁为59%,福建为47%) 黑龙江和河北的人 均GDP也十分相近,但是黑龙江的城市化水平却 远远高于河北(黑龙江为53%,河北为38%);湖 北和河南人均GDP较一致,但是城市化水平也有 很大不同(湖北为43%,河南为31%)。 按照各地区的人均GDP从高至低排序,人均 GDP为一条逐步下跌曲线,然而各地区的城市化 率却是一条跌宕起伏的波浪线。也就是说,在相 近人均GDP水平下 我国各地区城市化率存在较 大差异(图3)。 对于此现象的假说为.除了经济发展水平这 一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决定因素外.还存在着其他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若干经济和社会因素。为此.需要设计进一步的 研究方案.以探究其成因。 笔者选取相近人均GDP水平下城市化水平差 异较大的4组(每组3个)共1 2个地区 ,进行实 证分析与研究(图4),以探求人均GDP与城市化 4.1.1 城市化率,人均GDP以及财政支出 占GDP的比重之间的自相关分析 通过表4的相关性分析矩阵.可以得知 在 不控制人均GDP影响时.城市化率与财政支 出比重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 2026,显著性概率为 0 528>0 05 相关性不明显。 水平出现一定程度分异的原因 并考察一定经济 增长水平(人均GDP)下的城市化发展的社会性 影响因素。本研究旨在揭示在城市化进程中重视 4.1.2 控制人均GDP条件下城市化率与财 政支出占GDP比重之间的偏相关分析 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意义。 4 城市化发展的社会性因素考察 城市化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 城市化质量的 提高对于城市化进程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只有 同时考虑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质量.才能推动城市 化健康有序持续发展。考虑到城市化质量对于城 市化发展的影响.同时根据牛文元所提出的城市 化质量三方面的特征 ,本研究基于这样的假说, 即在经济发展水平之外 各地区社会和谐发展因 素——城镇生活质量.社会公平性.城乡二元结 构性差异以及城市发展模式,也将对地区城市化 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用这些因素,可分别反映城 市化质量的3个方面——协调度、公平表征以及 动力特征。当然,对于社会和谐发展的考量并不 局限于这4项因素。 在下文中,对以上假设所提出的相关因素选 取合适的指标,基于前面所选取的1 2个地区进行 实证研究j对于无法用合适的指标在这1 2个地区 层面上进行分析的相关因素,则采用案例比较和 研究的方法 对以上假设进行证明与解释。 4 1 城镇生活质量对于城市化水平的影响 根据城市化进程的内涵 并综合以往的诸 多经验 可以认为城镇生活质量的提高能够极 大地增强其吸引力和吸纳能力,对非农人口向 城镇转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而推动地区 城市化进程。城镇生活质量一般具体表现在市 政设施配套性、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性、居民生活 环境、公共交通与出行等要素上,而这些要素同 时又是与的财政支出密切相关的。因此选 取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作为城市生活质 量的一个代表性量化因子,考察它与城市化水 平之间的相关性.基于实证分析对假设进行证 明与解释。 从图5可以看出 城市化水平与财政支 出占GDP比重具有相同的波动起伏趋势。这初步 说明 在一定人均GDP条件下,的财政支出 力度与城市化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 通过表5的相关性分析矩阵 可以发现在控 制人均GDP以后,城市化率与财政支出比重 表4城市化率,人均GDP,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自相关分析结果 Tab.4 Auto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ULR,GDP per capita and ifnancila expenditure 城市化率 财政支出 人均GDP 占GDP的比重 相关系数 1 0000 0 2026 0 6396・@ 城市化率 观测数 0 10 10 显著性水平 P=0 000 P=0 528 P=0 025 财政支 相关系数 0 2026 1 0000 —0 5205 出与GDP的 观测数 10 0 10 比重 显著性水平 P=0 528 P=0 000 P=0 083 相关系数 0 6396 一0 5205 1 0000 人均GDP 观测数 10 10 0 显著性水平 P=0 025 P=0 083 P=0 000 13 l 薄l l赫 l 融 嚣l邢 团l 洲l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l28∞村 ∞ 罄(o广∞ zo 互芝 量 4 一薄 潜整0lT PL》z三zo卫m< ≤ 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 81 59,显著性概率为0 002 <0.01,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分析证明,在控制人均GDP影响的条件下 城 市化率与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之间正相关性 显著 的财政支出对于城市化具有积极的推 动作用。这可以解释为 在人均GDP相差不大的 情况下.对于城市建设 维护、市民基本生 活保障、医疗卫生、科教文卫、基础设施建设等 投入的力度越大 城镇生活环境越好 城镇居民 表5控制人均GDP。城市化率。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偏相关分析结果 'Tab.5 Par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ULR and financial expenditure 城市化率 财政支出占GDP比重 相关系数 1 0000 O 81 59” 城市化率 观测数 O 9 显著性水平 P=0 000 P=0 002 相关系数 O 8I 59” 1 0000 财政支出 观测数 9 O 占GDPbL重 显著性水平 P=O 002 P=O 000 表6城市化率。人均GD P。福利性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自相关分 析结果 Tab.6 Auto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ULR,GDP per capita and welfare financial expenditure 城市化率 福利性财政 人均GDP 支出占GDP的比重 相关系数 1 0000 0 1 1 51 0 6396+ 城市化率 观测数 O 10 10 显著性水平 P=O 000 D_0 722 P=O 025 福利性财 相关系数 0 1 1 51 1 0000 一O 5998 政支出占GDP 观测数 1O O 10 的比重 显著性水平 P=O 722 P=O∞O P=O 039 相关系数 0 6396+ 一O 5998 1 0000 人均GDP 观测数 1O 1O O 显著性水平 p-0 025 P=O 039 P=O 000 (2005年) Fig.6 Curve plot of ULR and welfare financial expenditure(2005) 生活质量越高,从而城镇容纳度越高 城镇吸弓 力也就越强;可表现为生活质量好、就业机会多 从而导致该地区城市化水平的趋高。 4.2 社会公平对于城市化水平的影响 社会事业的发展需要有经济的基础 但GDP 增长其本身并不等于民生福祉的增加 差 距 分配不公、生活质量低下等社会问题并不因 为经济增长而自然得到解决。试想 如果一个地 区差距持续扩大.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 难以得到保障 那么 该地区的社会稳定性便难 以维持 经济社会发展也将难以持续;相应的,该 地区的城镇吸引力和容纳度也就难以增强,从而 无法有效促进大量非农人口的转移 导致城市化 进程受阻。据此.可以假设社会公平这一因素对 于城市化水平也将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 社会公平性可以通过的二次分配体现 主要表现在对于福利性财政支出的投入力 度。鉴于数据的易获得性和可比性 本研究选取 财政支出中的医疗卫生、抚恤和社会福利救 济、社会保障补助、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 文体 广播事业、教育、科学以及性补贴支出等作 为福利性财政支出,分析其与城市化水平的 相关性。 从图6中可以发现,城市化率与福利性 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具有一致的曲线波动趋势, 因此可以初步推断福利性财政支出占GDP比 重与城市化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4.2.1 城市化率,人均GDP以及福利性财 政支出占GDP比重之间的自相关分析 通过表6的相关性分析矩阵,可以看出,在 不控制人均GDP影响时 福利性财政支出 占GDP的比重与城市化水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0 1^5^,显著性概率为0 722>0 05,相关性不明显。 4.2.2 控制人均GDP条件下城市化率与福 利性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之间的偏相关分析 从表7的相关性分析矩阵,可以发现,在控 制人均GDP影响的条件下,福利性财政支 出占GDP比重与城市化水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0 8108,显著性概率为0 002<0 01,两者之间具 有高度的正相关性。 分析结果说明,在排除人均GDP因素的条件 下.福利性财政支出对于推动城市化进程具 有积极作用。这可以解释为,在地区人均GDP水 平相近的情况下 社会公平程度越高、社会保障 越健全 社会环境便越稳定.城市经济社会 发展也就越具有可持续性。从而 城镇吸引力和 容纳度会不断提高 并进一步促进地g_qk农人口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的逐步转移。因此,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也将相 应趋高。 4.3 城乡两元结构性差异对于城市化水 平的影响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 Perroux)认为,区域经 济增长是一种非均衡增长,它首先体现为区域内 若干个发展极的增长,通过这些 极 的发展可 以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这些 极 就是城 市。“增长极“理论认为,城市聚集体是区域发展 中的增长极,这些增长极的存在.一方面可以对 本地区的资源要素有很强的极化作用,吸引着该 地区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向 极 流动:同时,这 些城市又具有很强的扩散作用,它们能将自身的 商品、技术、资金向周边地区释放。这种极化作 用和扩散作用,被认为是城市所具备的两种基本 功能。由于城市的这两种作用是并行不悖的,极 化和扩散的结果是城市和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城市化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印证了这样一种 区域经济的概念.它是随着一国或一个地区工业 化的发展,生产要素首先在某些空间集聚,而后 又向周围的地区扩散,从而经济社会不断进步,城 乡差距不断缩小,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这是一个过 程。城市化是整个国家或整个区域的城市化,而 不是城市的城市化,因而人们在谈论城市化的时 候,不能仅仅局限在城市市区范围内就城市论城 市 而应当扩大到整个城市地区。并且。城市化的 最终目标并不是城市化自身,而是整个城市地区 的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因此,在 一定经济发展条件与水平下,有必要考虑城乡两 元结构性差异对城市化水平是否存在某种影响。 在具体的分析中选取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 异系数 作为城乡二元结构性差异的量化指标。 从图7可以很明显地发现,城市化率曲线与 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异系数曲线波动趋势存在 定程度的相对性,由此可以初步判断 两者之 间存在某种负相关性。 4.5.1 城市化率,人均GDP以及城乡人均可支 配收入差异系数之间的自相关分析 从表8所反映的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异系 数与城市化率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到,在不排 除人均GDP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城乡人均可支配 收入差异系数与城市化率的相关系数为一O.821 5, 显著性概率为0 000<0 01,相关性显著 但是其 中包含了人均GDP数值的贡献。 4.5.2 控制人均GDP条件下城市化率与城乡人 均可支配收入差异系数之间的偏相关分析 从表9可以看出,在控制人均GDP影响的条 件下,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异系数与城市化率 之间的相关系数为一O 6758,显著性概率为0 022 <O 05 在O O5水平上相关性明显。 以上分析证明,在人均GDP一定的条件下,随 着地区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差异性的减 小,地区城市化水平会有相应的提高。 4.5.5基于28个地区的城市化率与城乡人均可 支配收入差异系数之间相关性的考察 扩展至对全国28个地区的城市化率与城乡 表7控制人均GDP,城市化率,福利性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偏相 城市化率 福利性财政支 出占GDP比重 相关系数 1 0000 O 81O8¨ 城市化率 观测数 O 9 显著性水平 P=O 000 P-O 002 福利性财 相关系数 0 81O8“ 1 0000 政支出占GDP 观测数 9 O 比重 显著性水平 PO 002 P=O∞O 表8 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异系数与城市化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Tab.8 Auto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ULR and available income per capita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城市化率 城乡人均可支配 人均GDP 收入差异系数 相关系数 1 0000 -0 821 5“ 0 6396 城市化率 观测数 O 1O 1O 显著性水平 P=O 000 P=O O00 P=O 025 城乡人均可 相关系数 一O 821 5¨ 1 0OO0 -0 7241” 支配收入差 观测数 1O O 1O 异系数 显著性水平 PO O0O P=O 000 P=O O01 相关系数 0 6396+ 一O 7241“ 1(3OOO 人均GDP 观测数 1O 10 O 显著性水平 P=O 025 P=O 001 P=O O0O 15 I 落l l摘 l 装}陵 l瑚 团l 洲l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l2008椅罅∞ 罅 苎<or 32zo 互 0。西 ^o一菇 潜造0lT PL z三zo EvlE{ 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异系数之间的相关性考察 同样 也可发现两者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图8 表10)。 如图8所示 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异系数 越大 则城市化率越小。也就是说 城市化水平 随着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异系数的增大有逐步 降低的趋势。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异与城市化 水平之间存在某种负相关性。 如表10所示 在控制人均GDP影响的条件 表9 控制人均GD P影响条件下,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异系数与城市 化率偏相关性分析结果 Tab.9 Par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ULR and available income per capita gap between urban and taral areas 城市化率 城乡人均可支配收 入差异系数 相关系数 1 0O00 一O 6758・ 城市化率 观测数 O 28 显著性水平 P=O 000 P=O 022 相关系数 一O 6758‘ 1 0000 城乡人均可支配 收入差异系数 观测数 28 O 显著性水平 P=O 022 P=O 000 表1 0 控制人均GD P影响的条件下,我国28个地区城乡人均可支配收 入差异系数与城市化率的偏相关性分析结果 Tab.1 0 Par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ULR and available income per capita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28 provinces 城市化率 城乡人均可支配收 入差异系数 相关系数 1 00(3(3 一O 3891 城市化率 观测数 O 25 显著性水平 P=O 000 P=O 045 相关系数 一O 3891‘ 1 0000 城乡人均可支配 收入差异系数 观测数 25 O 显著性水平 P=O 045 P=O 000 布(2005年) Fig.8 Scatter plot of ULR and available income per capita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28 provinces(2005) 下 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异系数和城市化率之 间的相关系数为一0 3891 显著性概率为0.045 <0 05 相关性在0 05水平上显著。分析结果进 步证明 即便是在28个地区的数据分析上 城 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异系数与城市化也具有很明 显的负相关性。这可以解释为 城乡收入差距明显 和农民的贫困 一方面会消弱小城镇的发展动力 使地区城镇化进程受挫 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农村 剩余人口缺少迁移和身份转换的资本。农民若无 力承担其家庭向城镇迁居后的生存、发展的高额 成本,便只能如”候乌 般往来于城乡之间。这将 极大地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只有 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推 进,城乡的差距才会逐步缩小 只有城乡居民生活 不断同步改善 才会有城市化的全面健康发展。 4.4 城市发展模式对于城市化水平的影响 弗里德曼(John edman)曾在《规划全球 城市:内生式发展模式》 ~文中将城市分为 城 市营销 (CitY ma rketi ng)和 内生式发展 (endogenous development mode1)两种模式(表1 1)。 营销型城市主要通过吸引全球的资金以提高・ 城市的竞争力 并创造就业岗位及收入。该模式 下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不由城市本身所控制, 而是外源的。弗里德曼认为城市营销模式只会带 来少量短期的物质收益和大量长期的成本 该模 式实现可持续和长期性发展的前景渺茫。而内生 发展型城市 主要通过积极保护或提升区域内创 造财富的资源复合体的质量 鼓励创新和实践 从而在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中 能够具有自身力量 的优势。在这种模式下组织起来的城市~区域对 自己的前途不需忧虑 其发展将会是长期和可持 续的。 由此可以进一步假设 在不同的发展模式 下 经济增长指标与城市化水平的关联程度会有 所不同——依赖于外来资金发展的”营销型”城 市 其GDP也许会很可观,但是其新增财富主要 由外来资本所赚取而非地方所有 所以 其实际 富裕程度一般会远低于其GDP所反映的水平;相 反 一个 内生发展型 城市,由于其发展具有 区域协调性和长远性 并且与GDP所对应的财富 主要留在地方 甚至还有大量从外部汲取的财富 流入 因此,该类城市的实际富裕度一般会符合、 甚至高于其GDP所反映的水平。 譬如 以外向性经济高度发达的苏南地区 为例 其人均GDP远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 按官 方汇率,2005年时的人均GDP 苏州市为8242 美元 无锡市为7694美元 常州市为4593美元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而同年浙南地区的温州市,人均GDP仅为2634 美元。但是 2005年温州的城市化水平却达到了 79 7% 远远高于苏州的63 5% 无锡的63,9%, 常州的5g.2%(图g)。 这其中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两类城市绝然不同 的发展模式——苏锡常地区的发展正是典型的基 表1 1 城市发展的两种模式 Tab.1 1 Two urban development models 模式I:城市营销 模式II:内生式发展 (基于外部的发展) (基于内部的发展) 行动空间 时间框架 核心城市 长期负债 城市一区域 短期负债 于外源动力的城市营销模式,其惊人的GDP绩效 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外部资本 由此导致的最终 结果便是 华丽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全球化的地方 影响范围 发展的基本推动力 经济增长最大化 外生 众多发展目标的优化 内生 财富 GDP并非表示相应的地方社区的福祉;而 温州的发展基本为内生动力型 其辖区的GDP也 许并不算高 但是由于其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是通 过提升区域内创造财富的资源复合体的质量 从 而依赖于自身力量的优势 不仅创造了GDP 而 且GDP所对应的财富基本可留在当地 同时还通 过在其他地区的投资及劳务 导致了财富的净流 入。由此可见 不同的发展模式下 GDP指标对 于地区实际富裕程度的反映往往会有很大的失 真;反映在对地区城市化水平的衡量上便是—— 城市化水平偏离其与人均GDP的一般性关系曲 线 亦即 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向上或向后”飘移“。 此外 由于GDP统计遵循属地化原则,以温 州为例 其居民在外投资及劳务的收入都不计在 温州地方的GDP指标,其实际的人均收入程度高 于其人均GDP;因此 温'it、l的城市化水平 超前” 于其地方人均GDP水平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也从 另一个侧面反映了GDP指标的局限性。 4.5 城市层面的验证 由于我国各个地区内部的地域本身亦是极其 广阔 地区内部同样也存在某些差异性和不均衡 性。由于基于地区层面的数据较难获得,样本量 相对较少 对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会有一定影响。为 此,以下进~步缩小研究个体的范围 扩大研究 样本量;通过选取我国258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 象 对基于地区层面研究得出的城镇生活质量. 社会公平这两个影响城市化水平的相关因子 进 行城市层面的相关性再分析 以验证本文研究结 果的可靠性。 4.5.1 城镇生活质量与城市化水平在城市层面 的相关性再证明 从图10的散点分布趋势可以初步判断, 财政支出与城市化水平在258个城市层面上 也 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 表1 2的相关分析结果证明,财政支与城 市化水平在城市层面上也具有很高的相关性。由 此可证明地区层面研究中得出的城镇生活质量对 城市化水平具有较大影响的结论具有可信性。 模式 竞争的(零和) 合作的(网络组织) 可持续性 差 强 资料来源:Joh n F riedma n,《规划全球城市:内生式发展模式》)。 (2005年) Fig.9 Comparison between ULR and GDP per capita in Suzhou— Wuxi—Changzhou area and Wenzhou area(2005) (2000年) Fig.10 Scatter plot of ULR and financial expenditure in 258 cities (2000) 17  I蔫l 寻}J赫 l 爨l 团l l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l200∞*艟 艟 罄<0广32z0 王AY 0品 8一落 浴壁0lT 》z Nlz0 m<lE{ 表1 2 控制人均GDP,我国2 58个地级市城市化率.财政支出偏 相关分析结果 Tab.1 2 Par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ULR and financial expenditure in 258 Cltles 关性。 从表1 3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福利性财 政支出占GDP比重与城市化水平在城市层面上同 样高度相关,说明地区层面研究中得出的社会公 平对城市化水平具有较大影响的结论是成立的。 城市化率 相关系数 1∞00 财政支出 0 4314” 城市化率 观测数 显著度(sig) 相关系数 0 255 0 000 5 结论 在证实及接受 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增长具有 0 43’4” 1 0000 财 政支出 观测数 255 0 显著度(sig) 0 000 表1 3 控制人均GD P,我国2 58个地级市城市化率.福利性财政 支出占G D P比重偏相关分析结果 aTb.1 3 Par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ULR and welfare financial expendi— ture in 258 cities 城市化率 福利性财政支出 占GDP比重 相关系数 1∞00 0 5529” 城市化率 观测数 0 252 显著度《sig) 0 000 福利性财 相关系数 0 5529¨ 1 0000 政支出占GDP 观测数 252 0 比重 显著度(sfg) 0 000 散点分布(2000年) Fig.1 1 Scatter plot of ULR and welfare financial expenditure in 258 cities (2000) 4.5.2 社会公平与城市化水平在城市层面的相 关性再证明 从图1 1所示258个城市数据的散点分布趋 势,同样可以得出这样的初步判断,即福利 性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与城市化水平存在着正相 相关性”这一论断的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讨论 和证明在这一总体关系内部的深层次关系。笔者 的实证研究表明,在给定的经济增长水平下.城 市化发展程度还受制于若干社会性影响因素。在 经济发展水平之外.各地区社会和谐发展的因素 ——城镇生活质量 社会公平性 城乡二元结构 性差异以及城市发展模式等,对地区城市化发展 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本研究揭示,要推动我国城市化健康有序及 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关注地区经济的增长,或 是盲目崇拜GDP指标 在相关的学术研究中,不 要掉入GDP“陷阱 。注重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的 实践及其研究,才是真正值得提倡的取向。 城市化率作为城市化过程中的统计性数据, 仅仅是一个观察性指标,不应成为的 ” 指标或目标。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健康发展的坚实 基础,在于经济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 和谐发展。所以真正需要的不是城市化水平 本身,而是经济发展及社会发展的和谐度或健康 度。 经济发展不等同于经济增长或GDP做大 经 济发展涉及到对增长模式 产业结构、资源消耗、 财富分配等的综合性考量。而社会发展的和谐与 健康,则有赖于地方福利的增进及各项社会事业 的发展;并要致力于消除城乡制度壁垒,推进城 乡协调发展,使城乡公民能够公平地分享改革与 发展的成果。 注释《Notes)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 ② 《2 0 0 5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⑤ 霍利斯・B・钱纳里(1 9 1 8)生于美国,当代 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1 9 7 8年开始发表颇有 影响的年度《世界发展报告》。《发展的型式: 1 7 5 0—1 9 7 0》一书集中地体现了钱纳里的观 点,是其对经济发展过程、类型和模式长期 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 ④ 该项研究成果成为国际上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水平关系研究的最基本依据,被国内外相关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研究广泛引用。 ⑤ 张颖、赵民《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 详见城市规划学刊,2 0 0 5(4),1 0—1 8。 ⑥GD P缩减指数是中常用的一种衡量通货膨 胀的方法。它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价格变 化,它考虑了消费、基本形成(包括存 货升值)、国际贸易以及私人消费。通常它被 隐含地引申为G D P现价与不变价格的比值。 ⑦ 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我国G N P与 GDP数据差异系数非常小(20 05年为0.00 5), 人均G N P和人均G D P的差异更加可以忽略不 计,为了研究的方便和普遍性,后面的研究 均采用GDP。 ⑧ 本文数据来源:2 0 0 6年中国统计年鉴,全国 各地区2 0 0 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报,2 0 0 6年中国经济统计年鉴,全国各地区 2 0 0 6年统计年鉴,2 0 0 6年温州统计年鉴, 2 0 0 6年苏州统计年鉴。 ⑨ 根据国内外城市化研究的普遍认识,在这里城 市化率指一个地区的城镇人口与该地区社会 总人口的比值。 ⑩ 这1 2个地区是:浙江、江苏、广东;山东、辽 宁、福建;河北、黑龙江、吉林;山西、湖北、 河南。 ⑥ 牛文元,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与科技创新”战略论坛报告。 ⑥ 事实上,不同地区的财政支出与GD P之间 的关系也不一定对称。因为,地方财政 支出存在“转移支付”的可能性,有些地区 的财政支出甚至远远高于其财政收入,外来 “转移支付”自然会导致该地区财政支 出占G D P的比重偏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失 去同其他地区的可比性。但限于数据条件,且 基于本次研究的学术探计性质,因此忽略“转 移支付”的影响,而直接引入财政支出 占G D P比重作为比较中的量化指标。同样,被 忽略的还有财政效率等因素。 ⑩ }表示在0.0 5显著水平上相关关系显著,相 关度较高;}}表示在0.0 1显著水平上相关关 系显著,相关度很高下文下表同。 ⑩ 偏相关分析就是固定其他变量不变而研究某两 个变量间相关性的统计分析方法。 ⑤ o代表城 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异系数,S,代表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S。代表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用,厶\式表达城 人均可支 配收入差异系数即为:o=1一S,/S。。 ⑩详见城市规划汇刊,2 0 0 4年第4期,5—7。 ⑥ 城市层面拥有城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只有全国人 口普查的数据,因此,只能选取“五普”相 对应的2 0 0 0年我国各地级市城镇人口、总人 口、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有关数据进行再 研究。在研究中发现深圳市具有明显的特殊 性,为了研究的可比性而将其剔除在外,仅 考察2 0 0 0年我国2 5 8个地级市城市化水平与 各因子的相关性。数据来源:“五普”资料, 2 0 01年中国城市年鉴,2 0 01年我国2 5 8个地 级市的相关城市统计年鉴。 ⑩ 由于城市统计年鉴大多没有城市城 两元结构 性差异的相关数据,并且城 两元结构性差 异与城市化水平的负相关性已在2 8个地区 样本中得到了证明,因此这里不再探讨。 参考文献(Refe rences) 1 霍利斯 钱纳里,莫伊斯・塞尔昆 发展的型式: 1 9 5 0—1 9 7 0[t4,].李新华,徐公理,迟建平,译.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 9 8 8. 2 赵民,陶小马 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经济学 原理[t,4]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1. 5 仇保兴.中国城镇化——机遇与挑战[t,4].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0 0 4. 4 王小鲁,樊纲.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t4,].北 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 0 0 0. 5 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t4,].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9 9. 6 陈萍,李文,等.概率与统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7 吴孟达,李兵,汪文浩.高等工程数学[M].北京: 科学出版社,2 0 0 4. 8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 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6. 9 国家统计局.2 0 0 6年中国统计年鉴[t,4].北京:中 国统计出版社,2 0 0 6. 1 0张颖,赵民.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J].城 市规划汇刊,2 0 0 3,(4). 1 1 Ftiedman John.规划全球城市:内生式发展模式 [J].城市规划F"/'j,2 o o 4,(4). 1 2牛文元.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J].中国城市经 济,2007,(4) 1 5夏永祥,鞠春燕.以城 协调发展推动城市化健 康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 0 0 7,(4). 1 4陈迅,童华建.城市化与城 收入差距变动的实 证研究[J].生产力研究,2 0 0 7,(1 0). 1 5牛风瑞.健康的城市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基础[J].学习与实践,20 0 6,(1 2)、 l 6石智刚,周莉莉.从和谐社会角度解读中国城市 化[J].武汉商业学院学报,2 0 0 7,(2). 19 l兰[ 薄{ j赫 Il 汝 委l 团l  l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