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2年7月第 卷第7 旋覆代赭汤的临床应用 连 毅 (大同市第一中医院.山西大同037006) 旋覆代赭汤出自《伤寒论》: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 心下痞烦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全方由旋覆花、人 方较为有效。本病主症为剧烈眩晕,视物旋转,伴有恶心呕 吐、耳鸣。病机为脾虚生痰,痰湿夹肝气上逆,清阳不新,浊阴 不降,发为眩晕。使用本方最好合用“泽泻汤”效果更显。 参、生姜、代赭石、半夏、大枣、甘草组成。近年来,应用此方治 疗多种疾息效果满意。 1呕 吐 由精神刺激引起的呕吐,偏于热者,用本方加黄连、竹 茹;偏于寒者,加重生姜,再加吴萸。由幽门不全梗阻导致胃 内容物滞留,引起恶心、呕吐,可在此方基础上加苏梗。女子 妊娠恶阻,通过辩证,选用本方再行加减,治之有效,代赭石 宜煅用,以免伤胎。 2噎 膈 食道癌及贲门痉挛均有吞咽困难之症,应用本方治之皆 为有效。贲门痉挛多因情志不畅,胃气不降所致,女性多见, 治之较易。对食道癌,就不易了,若能辩证施治,正确应用本 方加减,可以改善症状,缓减吞咽困难。曾治1例患者,男,55 岁。自觉吞咽困难,食道梗阻不畅,时时作噎,左脉迟弱,右脉 弦滑,舌中有裂纹,苔白腻,病为膈症。行钡餐造影,示食道下 段不规则狭窄,粘膜中断,僵硬,狭窄上部轻度扩张,诊为食 道癌。用本方加薤白、全瓜娄、贝母、蜣螂虫,连服半月。复诊 时,脉缓,舌润,原方加吴萸,再服9剂,吞咽通顺,胃纳如常。 因未作家访,不知后情如何。 3嗳气、呃逆 此二症状易被混淆,其实并相同。暖气声音沉长,是气从 胃中上逆;呃逆声音急而短促,发自喉间。 例1,女,38岁。易生气,暖气频发,咽有异物感,头痛,颈 困,右胁下疼,腹部游走性疼,腰酸痛,舌质淡红,边瘀斑,脉 左关弦滑。处方:旋覆花、代赭石、半夏、厚朴、苏子、茯苓、香 附、枳壳、柴胡、生白芍、川芎、葛根、续断、丹参。 例2,女,62岁。呃逆频发,昼夜不停4 d。曾用多种西药、 丁香柿蒂之类中药治疗均无效。患者有慢性气管炎史,常有 胸闷、气急、多痰、咳吐不利。观其呃逆频而弱,气不接续,形 瘦面苍,懒言困倦,善饥食少,鼻衄口干,舌红苔薄,脉浮数。 乃用本方去人参、大枣、生姜,加北沙参、海浮石、竹茹、枇杷 叶、陈皮、天花粉、麦冬口服后,当夜呃止。次日,用上方去海 浮石、麦冬,加谷麦芽、山药3剂善后。 4眩 晕 ’ 临床上引起眩晕症的病因很多。患梅尼埃病者,应用本 例1,女,56岁。近日突感头晕、眼花、呕吐、视物旋转,脉 弦,苔白滑腻,诊为耳源性眩晕。本方去人参、生姜、大枣,加 霍香、茯苓、泽泻、白术、龙齿、珍珠母,5剂后视物已不旋转, 惟寐差,再予上方加枣仁,3剂后愈。 例2,女,48岁。1O多天来,自觉天旋地转、头晕、左侧耳 鸣、恶心呕吐、胃中痞满,诊为梅尼埃病,曾服乘晕宁、山莨菪 碱及输液治疗均无效。视诊,面色萎黄,身体消瘦,舌淡苔灰, 脉弦。予本方加吴茱萸、枳壳、泽泻、白术服2剂,头晕减轻,纳 食改善,仅巅顶紧痛,苔薄白,中心腻,脉弦,上方加大吴茱萸 剂量,再服4剂,诸证消除。 5梅核气 多见于妇女,为痰气交结于咽部的自我感觉。常用本方 去人参、合半夏,厚朴汤,每获良效。有1例,女,45岁。2 a前 因故常觉郁郁 欢,少言寡语,咽喉不舒似有异物梗喉,诊为 神经官能症,予镇静剂治疗无效。脉来弦滑,舌胖苔白腻,予 本方去人参、大枣、加厚朴、苏梗、海浮石,6剂诸证缓解。 6痰 喘 临床上有些气管炎患者,痰多粘稠,咳出不爽,夹肝气上 逆,不时呕恶,用本方加减治之确有疗效。 例1,男,45岁。素有慢性气管炎史,常年尸发。10 d前, 因雨淋后头痛、咳嗽剧烈,平卧或稍活动后,气喘加重,痰多 粘稠,不易咳出,胸闷呕恶,便溏,面色倦怠,舌淡苔薄白腻, 脉寸浮尺数,予本方加杏仁、麻黄、桔红、茯苓、苏子,3剂痰咳 大减,精神转佳。 例2,男,36岁。平索性急,郁怒胸闷,两胁引痛,咳逆上 气,痰中带血,嗳气纳减,面赤烦热,舌红苔腻,脉弦,曾服滋 阴降火、凉血止血药无效。X线透视,心肺膈未见异常。予本 方去人参、生姜、大枣,加白芍、丝瓜络、白蒺藜、麦芽、生地、 郁金、枇杷叶、茜草,2剂后血止,继服数剂,诸证消失。 本方历代为主治胃气虚弱而致心下痞硬、嗳气呕吐、噎 膈呃逆等证方剂,目前临床已广泛应用于胃炎、胃及十二指 肠溃疡、幽门或贲门痉挛等病证,并对梅核气、眩晕、痰喘、妊 娠恶阻亦有效果。应用本方要注意加减,若舌红、口干者,去 人参、生姜,加麦冬、天花粉;湿重加茯苓、陈皮;食滞、腹泻加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Proceedinu of Clinical Medicine J.Ju1.2002.Vol 1 1 No.7 槟榔、白叩仁;苔黄热甚,加黄芩、黄连。 收稿日期:2002—06—24 作者简介:连 毅(1 965--),男,山西省大同市人.学士学位,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综合疗法治疗三又神经痛3O例疗效观察 姚慧芳 (大同同煤集团三医院,山西大同037017) 自1998年以来,用自拟养血祛风汤配合针灸治疗三又神 3典型病例 经痛3O例,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聂某,女,42岁,工人,1998年12月3日初诊。自诉阵发 1资料与方法 性右下颌处剧痛1 a余。初始发作疼痛持续约1 rain左右,数 1.1一般资料3O例患者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36岁 日后每日发作2O余次,持续数分钟。疼痛呈刀割样,难以忍 ~62岁。病程2O d~22 a。其中疼痛限于一侧下颌支者12例, 受。曾经某医院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建议其做三又 一侧上颌支者1O例,一侧三支者6例,两侧眼支者2例。 神经切断术,因患者恐惧留下后遗症而未施术。体格检查:痛 1.2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疼痛仅限于面部三又神经支配 苦面容、面色晦涩,精神萎靡,舌红少苔,脉细数。心肺腹 区,呈周期性,骤然发作,持续数少至数分钟,呈闪电样经过, (一),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诊断:三又神经痛。证属肝虚风 间歇期完全正常;疼痛性质呈刀割、撕裂或烧灼样剧痛,难以 动。治疗:滋肝潜阳、活血通络、搜风定痛。处方:养血祛风汤 忍受,发作时伴有痛性面肌抽搐或伴流泪流涎。体格检查:面 加味。川芎15 g、白附子10 g、当归10 g、白芍10 g、生地12 g、 部可发现“触发点”,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辅助检查:查脑脊 丹参10 g、红花10 g、蝉衣10 g、土元1O g、地龙10 g、全蝎3 g、 液、摄副鼻窦片和颅底片以除外继发性三又神经痛。 玄参15 g,水煎服,每日1剂。针灸:左:颊车、下关、承浆。右: 1.3治疗方法中药:3O例患者均服养血祛风汤。药物组 合谷。毫针泻法,留针30 rain。4 d后患者诉疼痛有所减轻,经 成:川芎15 g、白附子10 g、当N10 g、白芍10 g、生地12 g、丹 治1疗程后,疼痛发作频率由原来每日2O余次减至每日3次 参10 g、红花10 g、蝉衣10 g、土元10 g、地龙10 g、全蝎3 g。面 ~4次,且每次疼痛一闪即失。经治疗2疗程后,疼痛逐渐消 红目赤、心烦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者,加青黛、郁金。面色晦 失。停针灸,服1疗程中药巩固疗效。1 a后随访,病情未反复。 滞,少气懒言、舌淡脉沉细者,加黄芪、茯苓,水煎服,每日1 4讨 论 剂,10 d为1疗程。针灸:取穴以分部近取与循经远取相结 祖国医学认为:头面部为一身阳经所会,足三阳经筋结 合。下颌支:承浆、颊车、下关、合谷;上颌支:四白、巨 、颧 合于颐(面颧部),手三阳经筋则会于角(侧角部)。五脏六腑 、合谷;眼支:攒竹、阳白、鱼腰、合谷。其中单侧发病近取同 清阳之气皆注于此,故头面部对邪气侵袭最为敏感。若素体 侧穴位远取对侧合谷,两侧发病取两侧合谷。毫针刺用泻法, 禀弱、清窍空虚,风邪乘虚而入,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忽聚 持续捻针,留针30 rain。 忽散,故而疼痛乍作乍间。邪留清窍,逆乱气血,甚则阻于脉 2结 果 络,不通则痛,遂发本病。内经日:“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 2.1 疗效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标 灭”。故治宜养血祛风。方中川芎辛温走窜,走而不守,既能驱 准。治愈:服药后疼痛及各种症状消失,随访1 a以上未复发 散风邪,又能活血化瘀,且可引药上行,使药力直达病所;白 者;好转:服药后疼痛消失,停药后又复发,再服该药疼痛又 附子辛温走上焦,镇痉止痛。《别录》记载:“白附子主心痛血 消失者;有效:服药2疗程以上,疼痛减轻,但未完全消失,或 痹,面上百病,行药势。当归、白芍、生地补血养阴,滋肝潜阳; 发作次数减少者;无效:服药2疗程,疼痛未减轻,发作次数未 丹参、红花活血祛瘀,通行血脉;蝉衣、七元、地龙、全蝎搜风 减少或病情加重者。 通络,熄风止痉。诸药合用,共奏养血祛风、活血定痛之效。配 2.2治疗结果3O例患者中治愈15例(5o ),好转8例 合针灸以泻三阳实火,则肝虚得补,实热得泻,瘀去风止,疼 (26.7 ),有效6例(20 ),无效1例(3.3 ),总有效率为 痛自然蠲除。 96.7 。 收稿日期:2002—03—25 作者简介:士t慧芳(1968一)。女,山西省大同市人,学士学位,医师,主要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治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