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1750~1800) (一)概述:
定位——;
社会文化历史背景——;
两大时段——“前古典”和“维也纳古典时期”
(二)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有如下这样一些新的特征:
一、 器乐继续发展和走向成熟,并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具体表现在:1、大小调体系成熟;
2、对比、对称、平衡和简洁的音乐语言结构,主调 音乐处于主导;
3、交响曲、古典奏鸣曲、弦乐四重奏的形成;
4、维也纳古典乐派产生;
二、受启蒙运动影响,歌剧领域出现革新潮流:
1、喜歌剧的产生。
2、歌剧改革。
早期古典主义音乐
(前古典主义音乐)
第一节 前古典主义的概念:大约1730~1780属于这一时期;
歌剧和器乐是这一时期音乐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歌剧的变化
▪ 一、喜歌剧(opera buffa)的兴起:
▪ 1、意大利的喜歌剧。
喜~产生于意大利,从正歌剧的幕间剧(intermezzo)中脱胎而出。
第一部喜歌剧《女仆作夫人》—作者:乔瓦尼.巴蒂斯图塔.佩格莱茜
(G.B.Pergolesi,1710~1736)
▪ 喜歌剧的特点:(1)、大众化,生活化。
(2)、表现形式比较简单
(3)、音乐比较通俗。
(4)、娱乐性,常常具有讽刺性。
▪ 2、 法国的喜歌剧 (opera comique)。
“喜歌剧 之争”是法国音乐中的重要事件。
卢梭的《乡村卜者》
▪ 3、 英国的《乞丐的歌剧 》盖伊曲、佩普什脚本。
▪ 4、 德国的歌唱剧(singspiel)。
二、歌剧改革
▪ 1、歌剧改革的背景;
▪ 2、格鲁克的改革;
(G.G.Gluck,1714~1787)德国作曲家 代表作:《奥菲欧与优丽狄茜》
▪ 3、改革的要点:《阿尔采斯特》
(1)、歌剧中的一切服从于戏剧表现的需要;
(2)、清晰和质朴,避免不必要的装饰和炫技;
(3)、加强乐队和合唱的表现作用。
第三节 奏鸣曲和交响曲的发展
一、交响奏鸣套曲的概念;
奏鸣曲和奏鸣曲式的区别;
二、古典钢琴奏鸣曲的先驱:
1、D.斯大林拉蒂(scarlatti,1685~1757)
古钢琴(羽管键琴)作曲家;
贡献:(1)对奏鸣曲式的贡献。
(2)在演奏方面的创新。
2、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C.P.E.Bach,1714~1788)
特点:(1)对钢琴奏鸣曲有突出贡献,被认为是奏鸣曲式的奠基之一;
(2)音乐受德国文学“狂飙运动”影响,表现出一种“情感风格”,强
调强烈对比,突出的变化具有浪漫性格。
三、交响曲(symphony)的先驱:
▪ 1、意大利歌剧序曲(sinfornia)
▪ 2、萨马蒂尼(G.B.Sammartini,1698~1775)
▪ 3、曼海姆乐派(Mannheim school)
核心人物:约翰.斯塔米茨(J.stamitz,1717~1757)
▪ 在交响曲方面的主要贡献:
▪ (1)、写作最早的四乐章的交响曲。
▪ (2)、对比主题,促进奏鸣曲式的形成。
▪ (3)、完善现代管弦乐队的编制,和新的乐队演奏技术。
名词与思考:
▪ 思考题:格鲁克歌剧改革简述?
▪ 名 词:喜歌剧、《女仆作夫人》、佩格莱西、《乞丐歌剧》、歌唱剧 村卜者》、D.斯卡拉蒂、C.P.E.巴赫、“情感风格”、
曼海姆乐派、斯塔米茨 、前古典乐派的器乐。
第十三讲 维也纳古典乐派 ( viennese classical school)(海顿与莫扎特) 乡 《
弗朗兹.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
简单生平
▪ 出生于奥地利;
▪ 26岁供职于波西米亚贵族莫尔贝伯爵王府,任音乐总监;
▪ 29岁供职于匈牙利贵族,著名音乐赞助人艾斯特哈齐王府,在此工作30年;
创作方面
▪ 最重要的历史贡献:
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写作交响曲108首,四重奏86首,其次主要还创作 钢琴奏鸣曲47首、歌剧 26部、清唱剧4部、以及协奏曲、歌曲等。
(交响曲创作:确立了四乐章古典交响曲的典范。)
交响曲创作发展过程:
▪ 60年代:受巴洛克风格影响,初期不成熟的交响曲;
▪ 60年代末-70年代:受文学中的“狂飙运动”影响,显示出一种“情感风格”的特
征。70年代达到初步成熟,作品有第44交响曲 “悼念”和第45交响曲“告别”;
▪ 80年代:古典主义风格成熟,《巴黎交响曲》、《牛津交响曲》为代表;
▪ 90年代:交响曲创作的颠峰,12首《伦敦交响曲》(其中包括著名的“军队”、“时钟”、“惊愕”等)。
弦乐四重奏创作:
▪ 发展路线、结构形式与交响曲近似,成熟的标志是四件乐器的平等;
▪ 70年代开始成熟,著名作品有“云雀”、“太阳”四重奏等。
清唱剧创作:
▪ 《创世纪》:根据《圣经》后段和英国诗人弥尔顿《失乐园》的诗篇创▪ 《四 季》:根据汤姆森同名诗歌创作。
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简单生平:
▪ 生于奥地利萨尔兹堡,父亲利奥波德.莫扎特是有成就的音乐家;
作;
▪ 第一时期:巡回演出(1762~1773);
▪ 第二时期:萨尔兹堡时期(1773~1781);
▪ 第三时期:维也纳时期(生命最后十年);
创作:
▪ 写有600多部作品,由克舍尔(kochel)方式编号;
▪ 歌剧创作: 《后宫诱逃》(1782)、《魔笛》(1791);
(喜歌剧):《费加罗婚礼》(1785年,博马舍的《费加罗三部曲之二》,达.蓬特改编); 《堂璜》(1787)、 《女人心》(1790);
(正歌剧):《狄多的仁慈》(仅此一部);
▪ 《安魂弥撤曲》。
交响曲:
▪ 70年代是交响曲的多产期,风格同样受“狂飙运动”影响;
▪ 最重要的交响曲是写于维也纳时期的六首(第36-41交响曲),尤其著名的是最后三首,达到古典主义交响曲的最高成就。
协奏曲:a、体现了古典协奏曲的最高成就,尤其是钢琴奏鸣曲。
b、 确立了双呈示部的协奏曲结构。
室内乐:
总结:(海顿与莫扎特的区别)
▪ 海顿和莫扎特都体现了完美的古典主义音乐理想,但侧重点不同:
▪ 海顿主要在器乐,而莫扎特在器乐和声乐同时取得成功;海顿的创新体现在交响曲,四重奏上。而莫扎特主要体现在歌剧、协奏曲上。
▪ 海顿体现了德国的器乐音乐理想,而莫扎特则更多加入了意大利戏剧和歌唱化音乐特点,而海顿音乐更质朴和具有民间气息。
名词与思考:
名词:费加罗婚礼、女人心、魔笛、创世纪、双呈示部、伦敦交响曲。
▪ 思考 题:1、海顿的交响曲创作情况?
2、莫扎特维也纳时期的歌剧创作?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
一、生平和创作:
1、波恩时期(1770~1792);
2、维也纳时期(1792~1802);(创作的第一时期)
▪ 以钢琴家身份出入贵族宫廷;
▪ 早期的创作:最早的2部交响曲、6首四重奏和20首钢琴奏鸣曲等;
▪ 重大精神危机—“海利根斯塔特遗嘱”;
3、创作成熟期(1803~1815);(创作的第二时期)
▪ 作品:第三~第八交响曲、歌剧 《费德里奥》、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埃格蒙特
序曲》、《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热情》、《黎明》等钢琴奏鸣曲。
4、晚期(1815~1827)
▪ 政治局势:拿破仑战败和欧洲封建复辟。
▪ 个人处境:孤单、多病、经济拮据;
作 品:《第九(合唱)交响曲》《庄严弥撤》;最后的一批弦乐四重奏和钢琴奏鸣曲;
二、贝多芬的历史贡献:
1、将奏鸣—交响套曲发展到顶峰;
▪ 对奏鸣曲式的革新。
▪ 对奏鸣—交响套曲的革新。
2、赋予器乐表达以崭新的内涵;
▪ 将西方器乐传统的轻松娱乐性格带入严肃、深刻和充满思想观念的领域。
▪ 3、深刻地影响了19世纪西方音乐的走向;开浪漫主义之河。
[《第三英雄》]
名词与思考:
▪ 名词:《费德里奥》、《埃格蒙特序曲》、《拉祖莫夫斯大基四奏》、《庄严弥撤》、《合唱
交响曲》、“海利根斯塔特遗嘱”
▪ 思考:1、贝多芬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创作阶段,各个阶段的特征是什么,有什么代表
作品?
2、贝多芬对奏鸣—交响套曲的发展和创新是什么?
第十四讲 早 期 浪 漫 主 义 (韦伯与舒伯特)
第一节浪漫主义简述
(一)概念:
▪ 浪漫主义(romanticism):一词来自中世纪romance,即“传奇”“冒险故事”;
▪ 浪漫romantic一词最早使用于17世纪;
▪ 作为一种思潮,浪漫主义在19世纪的欧洲遍布于文学、哲学、戏剧、绘画和音乐领域;
(二)浪漫主义音乐的基本特征:
1、主现性(包括):注重情感表达;
▪ 个性化;
▪ 幻想;
▪ 移情于自然;
▪ 民族性;
2、综合艺术,音乐与外部事物联系(包括):音乐的文学性;标题音乐;音乐联系于思想观念和社会政治;
3、音乐语言的特征(相对古典主义而言):绵长和起落跌宕的旋律;
▪ 和声的色彩性;
▪ 结构自由;
▪ 丰富的管弦乐队配器;
(三)浪漫主义的分期—早期、中期、晚期。
第二节 卡尔.马利亚.韦伯
(Carl Maria Weber,1786~1826 )
一、生平简介:
生于德国奥尔登堡的一个小城;
同时是有影响的指挥家,音乐评论家,主要影响在歌剧领域。
二、创作:
▪ 歌剧《魔弹射手》(又名“自由射手”)
▪ 特点:1、民族性-德国民间故事和歌唱剧特点。
2、奇幻的神秘场面;
3、浪漫主义音乐的表现手法—旋律、和声、配器方面。
▪ 另外两部歌剧《优利安特》《奥伯农》;
▪ 以及器乐作品:交响曲、协奏曲和钢琴曲《邀舞》;
第三节 弗郎兹.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
一、生平简介:
奥地利人,生于维也纳近效;
13岁开始创作,短短18年创作一千多首作品,涉及除协奏曲以外的全部音乐体裁。
二、艺术歌曲(lied)创作:
▪ 共创作有600多首不同样式的歌曲;
▪ 青少年时期写下著名的《纺车旁的玛格丽特》《魔王》。
▪ 后期主要集中在三部声乐套曲:
▪ 《美丽的磨房姑娘》(20首歌曲,缪勒诗);
▪ 《冬之旅》 (24首歌曲,缪勒诗);
▪ 歌曲集《天鹅之歌》(13首歌曲,海涅诗);
▪ 艺术歌曲的特点:
1、歌词选自德国当代诗人的诗歌,非常适合19世纪知识分子的审美情趣;
2、歌曲结合形式多种多样,有分节歌、通谱体和变化分节歌样式;
3、钢琴伴奏在歌曲中发挥重要作用;
4、注重色彩性并置的和声语言,如同主音大小调对置,以及三度关系的和声。
三、器乐创作:
1、交响曲(9部)—共创作9部交响曲,著名的是第八(未完成交响曲)、 第九交响曲。
2、钢琴奏鸣曲和各种室内乐:著名作品有“鳟鱼五重奏”、“死神与少女四重奏”。
3、钢琴小品:“即兴曲”(两册8首)与“音乐瞬间”(6首)。
名词与思考 :
▪ 名词:《自由射手》、声乐套曲、《魔王》、《美丽的磨房 姑娘》、《冬之旅》、《未完成交响曲》、《音乐 瞬间》。
▪ 思考题:1、浪漫主义音乐有一些什么重要特征?
2、舒伯特音乐的创作简况?
第十五讲 门德尔松、舒曼、柏辽兹 第一节:费丽克斯.门德尔松(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
一、生平简介:出生于汉堡犹太血统家庭。
二、创作:
1、交响曲—共出版五部,著名的有 “苏格兰交响曲” (第三) 、”意大利交
响曲”(第四) ;
2、音乐会序曲(overture):独立的体裁(脱离戏剧),放在音乐会上演奏。
▪ “仲夏夜之梦序曲”
▪ “芬格尔山洞”(又名《赫布里群岛》或《孤岛》)。
3、协奏曲:《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4、钢琴作品:《无词歌》(8集48首)。
三、创作特点:
▪ 继承古典主义稳重,高雅的特征;(有浪漫主义莫扎特之称)
▪ 注入抒情的,有节制的浪漫主义;
▪ 音乐优美,并不追求深刻内涵;
四、其它贡献:
1、创立莱比锡音乐学院。(德国第一所)
2、为复兴巴赫做出贡献。(“马太受难曲“整理)
第二节 罗伯特.舒曼(Schumann,1810~1856)
一、生平:出生于德国的萨克斯堡。
二、音乐评论:
▪ 1、创办《新音乐杂志》。
▪ 2、虚构“大卫同盟”及成员:“弗洛列斯坦”、“约瑟比乌斯”。
三、创作:
▪ 1、钢琴 :钢琴套曲《动物狂欢节》、《蝴蝶》、《儿童情景》、《克莱斯勒偶记》、《大
卫同盟盟友舞曲》等。
大型钢琴曲:《a小调协奏曲》、《C大调幻想曲》(几个乐章的套曲)
▪ 2、艺术歌曲: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夏米特诗,8 首)、《诗人之恋》(海
涅诗,16首)
▪ 3、交响曲:共四部—“春天”(第一交响曲)、“莱茵”(第三交响曲)、
第三节 艾克托.柏辽兹(Berlioz,1803~1869)
一、生平与个性:
出生在法国南部一个医生家庭。(法国人注重感情,德国人注重抽象。)
二、交响曲创作:
▪ 开创了标题交响曲的新领域,所创作交响曲具有体裁融合的特征。
▪ 《幻想交响曲》、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拜伦诗歌)、
▪ 交响康塔塔《浮士德的责罚》(歌德诗歌)、
三、《幻想交响曲》的特点和意义:
▪ 1、文学戏剧构思;
▪ 2、五个乐章;(突破传统四乐章,按故事顺序讲)
▪ 3、固定乐思的运用;
▪ 4、创新的管弦乐配器;
四、其它作品:
▪ 宗教合唱作品《安魂曲》、《感恩颂》、
▪ 歌剧 《特洛伊人》
名词与思考:
▪ 名词 :《哈罗尔德在意大利》、《特洛伊人》、《动物狂欢节》、《新音乐杂
志》、弗罗列斯坦、约瑟比乌斯、大卫同盟、《“意大利”交响曲》、 《“苏格兰”
交响曲》、《仲夏夜之梦序曲》、《芬格尔山洞序曲》。
▪ 思考题:1、门德尔松与舒曼的音乐活动和创作?
2、19世纪标题交响曲是谁发起的,代表作品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第十六讲 弗雷德里克.肖邦(Frydeyk Chopin,1810~1849) 一、生平:
▪ 波兰作曲家,出生于华沙郊区。
▪ 1、华沙时期(1810~1830)
▪ 2、巴黎时期(1831~1849)
二、创作特点:[历史口碑很好]
▪ 1、关于“肖邦风格”。
▪ 2、时代性、民族性、思想性。
▪ 3、波兰、德国、法国、意大利因素混合。
三、肖邦在钢琴音乐体裁上的创新:
▪ 1、玛祖卡(mazurka,58首):三拍子的波兰乡村舞曲。
▪ 特点是:三拍子重音变化多样,常在非重音拍上强调重音。
▪ 类型主要有两种:1、质朴和清晰的乡村舞曲性格。
▪ 2、城市知识分子浪漫性格,有伤感或哀怨格调,比较细腻。
▪ 2、波罗奈兹(polonaise):来自贵族沙龙舞曲、三拍子、具有勇武性格,后被用来
象征波兰民族精神,也被称为“波兰舞曲”。
*肖邦将这种体裁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具有辉煌宏伟的气质,一般为三段体的中型乐曲。
▪ 3、练习曲(etude):27首,把~变成独立的艺术练习曲。
▪ 4、夜曲(nocturne):21首,区别于“小夜曲”(serenade)。
▪ 5、前奏曲(prelude):24首,肖邦的24首~出于1839,这是较早期创 作,这些一般 都很短小,一些有即兴曲特征。
▪ 6、叙事曲(ballades):[最早是声乐,肖邦首创器乐]
▪ ~作为一种器乐体裁出现在19世纪,肖邦的no.23g小调叙~曲中第一 次使用了这一名称。肖共有四首~,波兰著名诗人密兹凯维支诗歌。
▪ 7、谐谑曲():
▪ 采用相当复杂和自由的曲式结构,篇幅宏大,主题材料之间有强烈的对比和冲突,常有一种内在的张力推动音乐的发展。*肖邦的~已完全超越了这种体裁原有的诙谐、轻盈的气质,而成为内涵深刻、严肃、极具戏剧性的音乐诗篇。
▪ 8、其它体裁:钢琴奏鸣曲三首、幻想曲、钢琴协奏曲两部、摇篮曲、 圆舞曲等。
四、肖邦对浪漫主义音乐语言的贡献:
▪ 1、和声和调式;
▪ 2、旋律和复调;
▪ 3、节奏(rubato);
弗朗兹.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
▪ 一、生平:
▪ 生于匈牙利的雷丁,父亲是艾斯特哈奇家族管家,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 第一时期:1823~1848,主要作为演奏家的李斯特;
▪ 第二时期:1848~1861,魏玛时期,创作的丰收时期。
▪ 第三时期:1861~1886,后期。
▪ 二、创作:800多首作品,三大类别:钢琴作品;
▪ 管弦乐作品;
▪ 声乐作品;
▪ 1、钢琴作品 ( 《厄运》,谱例83)
▪ 钢琴改编曲、高级技巧练习曲、匈牙利狂想曲20首(实际出版19首)、
▪ b小调钢琴奏鸣曲、钢琴协奏曲两部、小品集(《旅游岁月》三集)。
▪ 2、管弦乐:
▪ 交响诗13首、[他的钢琴曲与管弦乐作品是相通的]
▪ 特 点:(1)单乐章 (2)标题性
▪ 代表作:《塔索》(拜伦)、《玛捷帕》(雨果)、《前奏曲》(拉马丁)、《匈奴之战》等。
▪ 交响曲:《浮士德交响曲》、《但丁交响曲》、
▪ 3、声乐作品:
清唱剧—《伊丽莎白传奇》、《基督》;
名词与思考:
▪ 名词:玛祖卡、波罗奈兹、浮士德交响曲、夜曲、谐谑曲、叙事曲、塔索、玛捷帕、
▪ 思考:1、肖邦的音乐创作?
2、什么叫交响诗,它的特点?谁创立了这种体裁,试举两首代表作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