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通行版与笔记版比较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通行版与笔记版比较

来源:爱go旅游网
理论与应用■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通行版与 笔记版比较 聂志平 摘要: 本文对巴利和薛施蔼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和小松英埔和罗 伊・哈里斯编的 第三度讲授普通语言学教程》进行比较,分 析它们在内容和章节次序处理上的差异和优劣,认为除了“语 言地理变异”的次序安排以外,《普通语言学教程》还是能够反 映索绪尔语言学思想的,而且内容比第三度讲授普通语言学的 教程更加全面、丰富,在语言学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关键词: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语言符号学,语言学史,语言学 理论 Comparing the Popular Version with the Annotated Version of Saussure’S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Nie Zhiping Abstract:This paper endeavours tO compare Com ̄e in General Linguistics(edited by Charles Bally and Albert Sechehaye)with Saussure’S Third Course of Lectures on General Linguistics(edited by Eisuke Komatsu and Roy Harris)in terms of the arrangement of their content and chapters.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is found to reflect Saussure’S linguistic thoughts to a larger extent,except for the sequencing of the chapter “Linguistic Geography Changes”.In addition,the content of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is more comprehensive and abundant than that of the other,and hence irreplaceable in the history of linguistics. Keywords:F.de.Saussure,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linguistic semiotics, 189 口 符号与传媒(11) 现代语言学建立在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下文简称《教程》)所阐 述的以语言符号学为中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之上。在国内,这部奠定现 代语言学、结构主义和符号学基础,1916年被后学依据学生课堂笔记和索绪 尔个人札记整理出版的《教程》,由普通语言学大家高名凯于1964年翻译, 后由著名语言学家岑麒祥、叶蜚声校注,198o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而后又 被列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这个版本可称为“通行版《教程》”。2002 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又出版了裴文译本。 《教程》出版不久,索绪尔在法国的高足梅耶曾怀疑它对索绪尔思想的忠 实性。2O世纪5O年代末,随着结构主义思潮的出现,人们开始重新认识索 绪尔。也就有了对《教程》所使用的材料的怀疑,一些学者开始从学生笔记 人手,进行《教程》材料的考证研究。在瑞士,1957年日内瓦大学的戈德尔 教授出版了自己的博士论文《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稿本溯源》,1967 年伯尔尼大学的恩格勒教授出版了《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评注本》;同 年意大利巴勒莫大学教授莫罗也出版了同名著作。这些研究多是将《教程》 与学生笔记的原始材料进行对比,让人明了《教程》哪些地方是忠实于索绪 尔的讲授,那些地方与其不同。这三本著作没有中文译本,国内只有两i篇 介绍文章。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希望看到索绪尔讲课的完整记录。 1993年,记录索绪尔最后一度普通语言学课程的学生笔记终于出版了。 这就是小松英埔和罗伊・哈里斯根据埃米尔・孔斯坦丹听课笔记整理出版的 法英对照本《索绪尔第三度普通语言学教程》。1958年,孔斯坦丹把自己的 听课笔记赠给日内瓦大学图书馆。这是索绪尔第三度课程最详细的笔记,巴 利和薛施蔼在编通行版《教程》时没有见到过。戈德尔马上认识到这些笔记 的重要性,把它登载在1958--1959年第16期《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杂志》 上。20O1年,湖南教育出版社将其作为“语言学名家译丛”之一出版了张绍 杰的译本《普通语言学教程:1910—19l1索绪尔第三度讲授》;2002年上海 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屠友祥译本《索绪尔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相隔仅一年 就连续出版同一稿本的两个中文译本,说明国内语言学界对索绪尔语言理论 文本的关注已远远超过了上个世纪。这两个版本,本文不加分别,统称为 “第三度讲授普通语言学教程”,简称“笔记版《教程》”;本文所引为张绍杰 190 理论与应用■ 译本。 《第三度讲授普通语言学教程》除了前边译者的《中译序》以外,原书前 边还有《序言》、《孔斯坦丹的听课笔记》和《英译者前言》,介绍了通行版与 学生笔记的差异、几本学生笔记的差异、孔斯坦丹笔记的情况以及《教程》 英译中的术语翻译,主要是“语言”这个术语的翻译问题。通过编译者的说 明,可以认为,这本笔记版《教程》是忠实和比较详细地记录索绪尔第三次 讲授的普通语言学课程的。而从索绪尔自己的正课讲述以及后来上课的补充 中,我们可以看到索绪尔作为一位不断探索的语言学大师的深邃。 笔记版《教程》正文被分作两部分。在第一部分中,1910年lo月28 El 第1次课是《序章》,索绪尔回顾了语言学史,并说明了语言学的题材和任 务。第2次课标题是“(1)个别语言;(2)语言;(3)个人的言语机能及其 运用”,这是整个课程的总论,索绪尔说明他的课程包括以上三方面的内容, 对语言和符号作了概述。在保存下来的索绪尔手稿中,也有同样的划分。从 第3次课开始,第一部分内容“个别语言”,用8次课讲语言的地理差异,用 5次课讲“文字表现语言”,其中有两课左右的时间是讲音位学和语音分析的 内容。第一部分笔记最后的时问记录是191o年12月20 Et,从第1本笔记到 第3本笔记的开始;从日期上看,是每周两次课,周二、周五各一次课。第 一部分共有15次课。 第二部分笔记开始时间是1911年4月25日,最后一次课是7月4日, 共18次课,从第7本笔记到第1O本笔记。第1、2次课标题是《语言》,没 有写章,论述语言和言语,应该是这部分的第一章。第3次课讲第二章《语 言的符号性》,语言符号的两个原则“任意性”和“线条性”。第4、5、6次 课3次课共讲三章内容,即语言的具体实体、抽象实体、语言的绝对任意性 和相对任意性。第7次课(1911年5月19日)是前边内容的补充课,有三 个很重要的内容:(1)语言的存在地和语言、言语的模型;(2)明确提出用 能指和所指来代替听觉印象和概念;(3)论述了符号的不变性和可变性。第 8次课(5月30日)论述了语言、社会(说话的大众)和时间的关系,作了 图示说明。第9至第14共6次课讲第四章《静态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语言 学的二重性》,阐述语言的两种状态和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的区分;从前 边的排序来看,应该是第六章。第15至第17次课的一部分,没有标章节, 标题是《静态语言学》,包括静态语言学概述和语言系统中的两种关系:组合 口符号与传媒(11) 关系和联想关系。按排序这应该是第七章。第17课一部分和第18次课,是 “第五章[原文如此]:要素的价值和词的意义,两者如何巧合与区分”,主要 是论述系统与价值问题。如果按排序计算,这应该是第八章而不是第五章。 按通行版《教程》编者的说明:“由于教学大纲的需要,他不能不把每度 讲课的一半时间用来阐述印欧语系语言,它们的历史和关于它们的描写,他 的讲题的主要部分因而大大地减少了。”(索绪尔,1996,p.11)而笔记版 《教程》则直接说明“略去了属于普通语言学范围之外的,索绪尔对不同语系 所作的冗长而粗略的概述”(索绪尔,2OOl,p.9)。这部分内容,按笔记版上 边标记的时间来看,应该是从191o年12月23日(周二)到1911年4月21 日(周五)。按前边的每周两次的推断,没有收录在书中的近4本笔记所记录 的应该是持续17周半即35次课的内容(其间假期情况不详),相对于收入笔 记版《教程》的33次课的内容来说,占超过整个课程一半的时间。的确像通 行版《教程》编者所说的那样:如果按索绪尔的设想,第三度普通语言学教 程有个别语言、语言和个人的言语机能及其运用三部分内容,那么对印欧语 系语言的阐述包括在第一部分即“个别语言”中,而第三部分内容,也就是 所谓“言语的语言学”的内容,或是由于学期结束,或是由于身体原因,没 有讲授。 索绪尔第三度普通语言学教程讲授时间近9个月;第一度课程自1907年 1月16日至7月3日,大约半年的时间;第二度课程从1908年11月到1909 年6月24日,大约8个月的时间: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索绪尔没有完成许诺 的内容,很大的原因是学期结束了,而这一轮课程也结束了。 通行版《教程》和笔记版《教程》的差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地理语言学”或“语言的地理差异”在两个版本中的位置是不 同的; (2)对语言、言语区分的论述在两个版本中的位置、编次不同; (3)其他主要观点或内容表述方面有差异; (4)笔记版《教程》没有通行版《教程》中的第三编《历时语言学》和 第五编《回顾语言学问题:结论》; (5)通行版《教程》第一编之后有附录《音位学原理》,编者明确地说是 “利用了德・索绪尔1897年所做的三次演讲的速记记录”(索绪尔,1996, p.67),而笔记版《教程》中没有这个附录。 192 理论与应用一-●-● 一。一一●-- 一 本文主要论述前四个方面问题。第五个问题,亦即《教程》是否应该收 i 录《音位学原理》的问题,以及《教程》是否受胡塞尔现象学或格式塔心理 : 学影响的问题,笔者另文讨论。(聂志平,2015) (一)关于语言地理差异和语言、言语区分在索绪尔语言理论 体系中的位置问题 从章节的次序来看,笔记版《教程》与通行版《教程》的最大差异,是 第一、第二两部分内容在课程系统中的位置不同。这种差异,有重大意义。 “语言地理差异”这部分内容,在通行版《教程》中是放在本体论之后, 作为第四编《地理语言学》进行独立论述的;在笔记版《教程》中,被放到 关于课程的总体说明之后,也就是作为主体内容的第一部分。这种差别不是 简单的时间顺序的差别,而是逻辑的差别,因此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通行版 《教程》中,按照索绪尔内部语言学、外部语言学的划分,这部分内容无疑应 该属于外部语言学;在笔记版《教程》中,关于语言地理差异的说明,是对 语言进行论述的起点,从纷繁的语言地理差异人手,层层剥笋,以达到作为 人类社会交际符号系统的语言这种高度抽象的内核。毫无疑问,这是一种认 识的逻辑顺序。这个逻辑顺序在索绪尔第三次课程体系中有着深刻的含义。 有人认为把标题名称改成“地理语言学”是对索绪尔的一种歪曲,“索绪尔从 未有过‘地理语言学’的提法”(信德麟,1993)。笔者认为,标题的改动影 响不大,因为索绪尔在1902年一19O3年的课程中有一门就叫“欧洲地理语 言学(古代与近代)”(许国璋,1983)。 在通行版《教程》中,关于语言和言语的区分,是放到第一部分《绪论》 中,在第三章《语言学的对象》和第四章《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 两章中来论述的;在笔记版《教程》中,除了相当于课程的总说明的第二次 课“(1)个别语言;(2)语言;(3)个人的言语”(1910年11月4日)①的 “(1)个别语言”有所涉及外,主要是放到作为内部语言学的第二部分第一章 “语言”的两次课(1911年4月25日和28 E1),以及两周后的5月19日的 “补充”课中,系统地论述了语言和言语问题并补充了语言和言语的两个不同 的模型。 在笔记版《教程》中,在对课程进行总体说明的第二次课上,索绪尔首 ①在张绍杰译本中,这次课日期标作“1910年9月4日”,这可能是错误的。因为索绪尔第三 次普通语言学教程每周周二和周五共有两次课,从笔记日期来看,第一次课是1O月28日,按课程安 排推算,这次课应该是11月1 El或11月4日。 193 口符号与传媒(儿) 先明确了要区分语言和言语:“倘若不直接区分语言和言语两个术语,我们到 哪里去寻找具体的、完整的、整体的语言现象呢?”(2001,P.7),并指出语 言的存在地、社会性,在指出语言作为符号是社会的之后,进一步说明: 人类的语言总体上表现为无限种个别语言:语言是某一社会的产品, 但不同的社会不具有相同的语言。……语言学家剐无选择,首先应研究 各种不同的语言;他必须首先研究尽可能多的个别语言,尽可能地开阔 视野……语言学家会依据对这些个别的语言的观察和研究抽象出普遍特 征,保留一切看来是本质的和普遍的东西,抛弃特殊的和偶然的东西, 他因此终将发现一套抽象的概念,那将是语言。(2001,PP.11—12) 这说明,索绪尔第三次课程是从具体语言,亦即有着地理差异的语言人 手,开始自己的论述的。而根据许国璋的介绍,索绪尔第二次课程首先是对 “语言”、“言语”和“言语活动”三个事物加以区分: 第二次讲授的引论第一、二段(1908年Riedlinger笔记,Godel, P.66): “语言学不是单纯的东西:因为语言(1angue)充满令人困惑的自我 矛盾(词是任意的,然而是不能更易的;语言既是固定的又是变化的), 而五十年来,语言学家没有澄清主要问题。困难在于:不管你抱什么观 点,语言总是具有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声音形象和发声动作、语音和 语义;言语活动(1angage)是个人能力,语言(1angue)是社会体制。 “语言是惯例(conventions)的总汇,这种惯例为社会群体所接受, 使所有个人的言语活动(1angage)的机能得以畅通无阻。言语(parole) 是个人运用自己的机能时的行为,他运用的手段是通过社会惯例,即语 言。”(许国璋,1983) 那么可以认为,通行版《教程》的语言、言语区分的论述在前的次序, 根据的应该是索绪尔的第二次课程。只是在第三次课程中,索绪尔把语言的 地理差异提到前边。这从另一角度证实了通行版《教程》编者所说的“索绪 尔是一个不断革新的人”,他们不是随意安排,而是希望“所有各部分都按照 符合作者意图的顺序表达出来”(索绪尔,1996,P.13)。我们认为,索绪尔 正是把语言、言语的区分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础,才使语言学真正“一开始就 站在语言的阵地上”(1996,P.30)。因此,通行版《教程》编者对语言、言 语区分位置的安排是合理的,是符合索绪尔原意的。 既然确定语言学的界限和定义是语言学的三个任务之一,那么,其核心 194 理论与应用●----一一一-_-●_ 一 自然而然就是要明确语言是什么。因此,对语言的认识是索绪尔课程中最主 要的内容。在笔记版《教程》中,索绪尔是从空间和“社会一个人”的对立 两个角度,来展开对语言的认识的。而通行版《教程》则是从语言和言语的 i 对立,亦即主要是从“社会一个人”、符号系统及其运用这种对立来剥离语言 这一语言学的核心对象的。而作为独立一编的《地理语言学》,是作为语言这 种抽象的符号系统在空间的延展来论述的。相比较而言,毫无疑问,通行版 《教程》的做法,更有助于一般读者理解;笔记版《教程》中的表述,更能体 现索绪尔作为语言学大师的深邃。语言不仅有个人使用上的差异,也有地域 上的差异,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完整地认识语言。语言具有社会和地 域两种变体,现在这一点已经成为语言学的常识了,而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 属于索绪尔。索绪尔把历史比较语言学占统治地位时期的另类——地理语言 学——整合到自己的语言理论体系之内,使之成为普通语言学对语言认识的 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本身就是一个突出贡献。值得一提的是,以历史比较 语言学成名的索绪尔,对语言地理变异的理解,不仅来自前学的论著,更有 自己调查研究的心得。索绪尔开设过方言学和欧洲语言地理学的课程,日内 瓦公共大学图书馆保留着索绪尔调查四十多处方言的材料。第三次普通语言 学教程讲授的语言地理差异,很多都是他通过方言调查得到的珍贵资料,雅 克布逊在1958年形容这些方言材料为“索绪尔第二次革命” (刘耀武, 1996)。 (二)其他条块分割及编次上的差异问题 笔记版《教程》第二部分是专门论述内部语言学的,内容完整而集中。 相同的内容在通行版《教程》中被分开:关于语言、言语区分的,被放到 《绪论》中,用以廓清语言学的对象;对于语言符号性以及静态语言学和演化 语言学的论述被列为第二编《一般原则》,其余的被列入第三编《共时语言 学》,按内容分块并都给出章节标题。这样处理条块分割比较醒目,论述比较 集中,但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内部语言学的完整性。 比较明显的位移,还有笔记版《教程》最后一次课的第五章《要素的价 值和词的意义》,或译为“语项的价值和词的意义”(信德麟,1993)或“语 项的价值和词的意思”(戚雨村,1995)。这部分内容在通行版《教程》中划 归第二编第四章《语言的价值》,成了它的第二节,标题被改为《从概念方面 考虑语言的价值》。 不同的安排意义有所不同。在第三次课程中作为单独的一章,索绪尔的 19g i j ; : : i i ; i j ; 口 符号与传媒(11) 用意是独立地对比价值和词义,从另一个角度来论述价值问题。通行版《教 程》的标题,意味着从某一角度来论述语言符号价值,意义与价值对比的意 味没有了。但通行版《教程》把这部分内容并入“语言的价值”,把“语言的 价值”单列为一章,从“语言是组织在有声物质中的思想”、“从概念方面考 虑语言的价值”、“从物质方面考虑语言的价值”和“从整体来考虑语言的价 值”四个方面来论述语言的价值,更加集中、系统、深入,无疑是合理的。 第二部分课程的第7次课(1911年5月19日)是前边内容的补充课, 这一课很重要,它补充了三个内容:(1)语言的存在地和语言、言语的模型; (2)用能指和所指来代替听觉和概念;(3)符号的不变性和可变性。认识到 以前说得不够清楚或有失误,在后来有所纠正或补充,这是口头语言表达的 方便之处,但如果作为文章或论著,前后间隔就显得有些支离破碎了。通行 版《教程》将这些内容分别归人不同的主题,而且还特别按索绪尔自己的说 明作了处理:“在第二章后,须插入我本来打算在后边讨论的东西,第三章应 插入的标题是:符号的不变性和可变性”(2001,P.103);“本章是前一章的 直接继续,将表明我们在后面进行讨论所依据的一般基础。人们可能对何时 介绍时间的概念,以及它所带来的结果犹豫不决(现在我们早些介绍),因此 插入了这两章”(2001,P.112)。 在笔记版《教程》中第二部分的次序为: 第一章语言 第二章第三章语言符号的性质 构成语言的具体实体是什么 第四章语言的抽象实体 第五章 语言的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 (5月19补充课) 第四章第五章静态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语言学的二重性(插入前一章 要素的价值和词的意义,两者如何巧合与区分 后);静态语言学(黑体标题,概述句段和联想两种关系) 除了将“语言”提到前边《绪论》中外,通行版《教程》相关部分的次 序是: 第一编一般原则 第一章语言符号的性质 第二章符号的不变性和可变性 296 理沦与应用_-_-●_--_一一_- 一 第三章静态语言学和演化语言学 第二编共时语言学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语言的具体实体 第三章 同一性、现实性和价值 第四章语言的价值 第五章 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 第六章 语言的机构(含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 第七章语法及其区分 第八章抽象实体在语法中的作用 通过对比,我们认为,通行版《教程》编者说“以第三度课为基础”(索 绪尔,1996,P.13)之言不虚,除了将“语言的地理变异”部分后移不合理 以外,其余章节次序基本是符合索绪尔对课程的设想的,也是合理的,基本 上反映了索绪尔语言学理论自身的逻辑顺序,即使插人附录《音位学原理》 被认为是不合理的。 (三)几种主要观点或内容表述方面的差异 1.关于语言、言语区分表述的差异 除了在体系中位置不同以外,在笔记版《教程》中,还有对语言、言语 和言语活动三者关系的图示说明: 言语 (被动的,存在于集体中)社会代码, 活动 用于组织言语并构成使用言语机能所 必需的工具。 (主动的和个人的) (1)一般以言语的产生(发音等)为目的的机能的使用; (2)也包括为表达个人思想的个人对语言代码的使用。 图1语言、言语和言语活动三者关系的图(索绪尔,2001,P.77)① 这个表明三者关系的示意图,在索绪尔第二次普通语言学课上就已讲到, 只是没有包含很仔细的说明(信德麟,1993),这样补充表述使人更容易理解 ①这个图示有两点变化:第一,langage张绍杰译本译作“言语行为”,笔者还是倾向把它理解 为“言语活动”;第二,连接图示与说明的,张译本画作直线,笔者标作箭头。 197  ; ; ii ; ; j  :; 口符号与传媒(11) 些(聂志平,2004)。 2.对语言学的题材和任务理解上的差异  i在通行版《教程》中,第一编是《语言学史一瞥》。第二章《语言学的材 料和任务;它和毗邻科学的关系》讲述了四个问题,除了标题所示外,还有 对语言学作用的说明。两页的篇幅却浓缩这么多的内容,当然有的内容不可 能详细展开,如关于语言学的任务,纲目式地列了三条,而关于语言学与毗 邻学科的关系以及语言学的作用,倒有所展开。而在笔记版《教程》中,在 第一次课《序章(语言学史一瞥)》中,除了简要地回顾了语言学史外,还谈 了两个问题一一语言学“(1)它的题材;(2)它的对象或任务”。可以说,通 行版层次更清晰些。 关于语言学的材料,通行版《教程》第26页是这样说的:  ;一语言学的材料首先是由人类言语活动的一切表现构成的……要注意 切表达形式。不仅如此:言语活动往往不是人们所观察到的,因此, 语言学家就应该注意书面文献,因为只有书面文献才能使他认识过去的 语言或远方的语言。 而在笔记版《教程》第4~5页,索绪尔的说法是:  i科学研究将把每一种人类语言看做它的题材:……语言学研究每一 个时期的语言及其全部表现形式。 有必要指出,为了尽可能地获得所有时期的文献,语言学必须不断  ;地研究书面语言……然而,语言学要始终把书面文献同书面文献的内涵 区别开来;把前者仅仅看做它的真正对象即唯一的口头语言的外壳,或 外部表现形式。 在这个问题上两个版本的最大区别就是通行版《教程》认为语言学材料 是言语活动,而笔记版《教程》认为是语言。作为语言学术语,两者迥然有 别,当然“言语活动”涵盖的范围更广泛,而语言只是它的社会性的那部分。 此外,除了谈书面语的研究的重要外,笔记版《教程》还明确地说语言学的 真正对象是口语,而书面语只是它的外壳。在这一点上,笔记版《教程》的 说法更深刻些。 通行版《教程》第26页列出的语言学的任务是: a.对一切能得到的语言进行描写并整理出它们的历史,那就是,整 理各语系的历史,尽可能重建每个语系的母语; 198 理论与应用-_一一●-●●-一●-● 一 b.寻求在一切语言中永恒地普遍地起作用的力量,整理出能够概括 i 一切历史特殊现象的一般规律; C.确定自己的界限和定义。 i  :对该问题,在笔记版《教程》第5页,索绪尔是这样论述的: 语言科学研究的工作、任务或对象,如果有可能的话将包括:(I) 探究所有已知语言的历史。……其次(2),这一点是非常不同的,必须 i  ;从所有语言自身的历史中推衍出具有最大普遍性的法则。语言学必须确 认在语言中起着普遍作用的法则,并以一种严格的理性方式从那些局限 于一种或另一种语支的现象中分离出普遍现象。此外,还有更特别的任 务,涉及语言学和各门学科的关系。……语言学的目的之一,是界定自 身,确认什么是属于它的领域的。 从表述角度看,通行版《教程》排序分列,层次清晰,比较醒目,而笔 记版《教程》显得有些杂乱。从内容角度看,除了确定语言学的界限外,两 者有较大的区别:通行版《教程》中提到了“对语言的描写”,“重建母语” 和“寻求在一切语言中永恒地普遍地起作用的力量”,笔记版没有;而笔记版 《教程》提到研究语言学和各门学科的关系也是语言学的任务,通行版《教 程》没有将其列入。关于语言学的任务,可以这样认为,通行版《教程》是 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并重的,而就“重建母语”这点来看似有历史比较 语言学的痕迹。 3.两条标志性的名言的有无及是否会带来误解 通行版《教程》中比较醒目、影响比较大的两个概括性的论点是“语言 是形式而不是实体”(索绪尔,P.166)@和“语言学的唯一的、真正的对象 是就语言和为语言而研究的语言”(索绪尔,P.323),这在笔记版《教程》上 是没有的。根据许国璋(1983)、信德麟(1993)和戚雨村(1995)等先生的 介绍,戈德尔、恩格勒考证,其在学生的笔记中并未出现,这应该是通行版 《教程》编者根据对索绪尔思想的理解推衍出来的。许多学者认为这是歪曲或 ①《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本第]69页的翻译是“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质”。在此笔者是依 据的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索绪尔研究专家索振羽教授的说法。因为“本质”是与“现象”或“表象”相 对的,而“实体”是与“关系”相对的,依据索绪尔语言理论,这句话中的“形式”可理解为“关 系”,所以采用索振羽先生的说法。高名凯先生最初也是译作“实体”,见高名凯1963年翻译《普通 语言学教程》后所作的长篇序言《德・索绪尔和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 论丛”编辑部:《语言学论丛》[第6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 199 j i  ; ii i i 口符号与传媒(11) 误解了索绪尔的理论。笔者认为,如果把索绪尔的语言理论整体考虑,这两 句名言应该说是符合索绪尔思想的。巴利、薛施蔼作为通行版《教程》的编 者,在综合处理所收集的材料时,必然做了大量的阅读、筛选和加工工作, 涵泳其问,最后得出这种概括提升,应该是有充分的依据的。同样,作为阅 读者,笔者认为,这两句话不仅丝毫不会影响对索绪尔语言理论的理解,而 且会使我们认识得更加深刻。从这个角度来说,巴利、薛施蔼不仅是索绪尔 语言理论的整理者,同时也是索绪尔语言理论的阐述者。 (四)历时语言学是否应该编入《普通语言学教程》 笔记版《教程》与通行版《教程》都有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区分部 分,但前者没有通行版《教程》中的第三编《历时语言学》和第五编《回顾 语言学问题:结论》。通行版《教程》第二三编及其附录共72页,第五编28 页,两部分共计lO0页。这样带来一个显而易见的结果,就是两种教程分量 不同:笔记版《教程》正文有157页,而通行版《教程》有307页,比笔记 版《教程》足足多了15o页,几乎是笔记版《教程》的两倍。这是否意味着, 笔记版《教程》的编者只认为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的区分属于索绪尔语 言理论,而关于历时语言学的论述不属于索绪尔语言理论呢?如果是这样的 话,我们认为,笔记版《教程》编者的理解是错误的。 索绪尔对普通语言学的思考不是凭空产生的。索绪尔生前是以历史比较 语言学大家的身份获得语言学界认可的,即便是生前最后的第三次普通语言 学课程中,索绪尔也是用35次课,超过一半的时间“阐述印欧系语言,它们 的历史和关于它们的描写”,而笔记版《教程》也只收了此外的33次课的内 容。没有人会相信索绪尔对语言的真知灼见中没有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思考 的积累,因为在《教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系统思想,早在其21岁时发表的成 名作《论印欧系语言元音的原始系统》中就有所体现。因此,我们认为,通 行版《教程》把历时语言学部分编人教程是合理的,缺少历时语言学部分的 索绪尔语言理论是不完整的。即便是在现代,这10o页笔记版《教程》中所 没有的内容加上共时、历时区分中关于历时语言学的论述,作为《普通语言 学教程》的“半壁江山”,对于我们理解语言问题仍具有启迪作用。 从表述形式角度来看,通行版《教程》章节清晰,井然有序,而笔记版 《教程》则有些凌乱,这是课堂讲述和笔记记录带来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后果。 因此,通行版《教程》虽然不是索绪尔自己亲手写定的著作,但还是基本能 够代表索绪尔思想,与去掉历时语言学部分,单纯作为课程记录整理出版的 20D 理论与应用一 笔记版《教程》相比,内容更丰富、更广泛,章节眉目清楚,内容相对集中, 是了解索绪尔语言理论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基本读本,在语言学史上有着不可 替代的作用。 引用文献: : i 刘耀武(1996).索绪尔研究二题.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1,44—45. 聂志平(2004).再论语言、言语的区分.语言与翻译,4,26—29. 聂志平(2015).关于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研究的两个问题.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 86—91. 戚雨村(1995).索绪尔研究的新发现.外国语,6,l一7. 索绪尔(1996).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索绪尔(2001).普通语言学教程:1910~19l1索绪尔第三度讲授(张绍杰,译).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信德麟(199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札记》(俄文本)评介.国外语言学,4,8—17. 许国璋(1983).关于索绪尔的两本书.国外语言学,1,1—18. 作者简介: 聂志平,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理论、符号学、现代汉语 语法和东北方言。 Author: Nie Zhiping,professor of College of Humanities,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His research interests mainly cover linguistics,semiotics,modern Chinese grammar and Chinese northeast dialect. Email:niezhiping@163.eom 2D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