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葛洪与葛家洞

葛洪与葛家洞

来源:爱go旅游网
葛洪与葛家洞 孙志勇 庄浪多名胜。坐落于莽莽大关山之中的 云崖寺、红崖寺、西寺、大寺、乔阳寺、罗汉 洞、朝那湫、陈家洞等等,如星罗棋布,成为 茫茫林海和奇峰峻岭间的人文点缀。其中葛 家洞本是古老的一个名胜,但过去因路不当 衢,淹没于深谷密林中,游人很难涉足。因而 长久地淡出人们的视野和关注。史料有仅见 于《庄浪县志》中的一段记载:葛家洞“原称 云台山,位于永宁乡韩家峡口村东北自然森 林边缘,与陈家洞石窟隔山南北相望,距县 城29公里。峰高谷深,云白岚清。存石窟4 座,摩崖石刻数处,有明天启四年(1624)、 清顺治十一年(1654)重修题记。存有民国 在葛家峡、葛家洞的行踪和作为的文字和物 证。 要穷究葛洪与葛家峡、葛家洞的关系, 需先对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葛洪有一个粗略 的了解。 葛洪处在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 时代,由于儒教独尊的地位被打破,中国文 化逐渐转变为儒释道融合的状况。据史籍记 载,葛洪出身于一个钟鸣鼎食的士族之家, 祖父、父亲都当过大官。但后来家道衰落, 13岁的时候父亲死了,他从此过上“蓬牖茅 21年(1932)立《佛祖师道号抱朴子讳洪葛 翁遗址之道碑》”。这段寥寥数句的记载,却 似一个命题需要诠释一样,那么,作为古代 一位杰出人物的葛洪究竟与葛家洞有怎样 仅凭一通神道碑上仅有的“抱朴子讳洪 的关系呢? 葛翁遗址”的字样,仅凭当地葛氏人尊葛洪 为远祖的认定,说到底只是形而上的武断, 其结论难免让人心存疑窦。那么,在横跨千 载的历史长河中,又怎样穿越时空的隧道, 探寻这个不解之谜呢?我想,在漫长的历史 岁月里,不乏有孜孜不倦的考证者想揭开其 椽,绳床瓦灶”的困苦生活。他曾躬耕田间而 衣食不保,但在劳作之余,常孜孜不倦地读书 至深夜。他落拓不羁、不修边幅,日常生活邋 里邋遢,院子里的杂树、荒草长得老高也不去 铲除,出门时只用手分开蒿草、推开破烂的柴 门而去。窘迫的生活常使他身上不名一文,他 只得进山砍柴,以换回纸笔供学习所需。来之 不易,用之则愈加仔细,他所用的每一张纸都 写得密密麻麻,反复使用多次。因他性格内 向,不善交游,只闭门读书,乡人因而称其为 抱朴之士,他遂以“抱朴子”为号。他几十年如 日,自经史百家到短杂文章,共读了近万卷 书。颇有传奇色彩的是,他还曾经有过一段行 一本来面目。然而,地处荒蛮之地的环境和莫 测烟云的历史变迁,犹如层层厚壁,常将探 索者的步履阻断,以至于没能留下确证葛洪 瞳函散文随笔 瓢天 伍经历,并且立有战功。 马迹。 按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及 在盛夏 一个日朗气清的日子里,笔者随 永宁乡副乡长刘政林引领,迤逦进入葛家峡 峡谷。道路随山形而曲折,一弯一景,即或山 峦叠嶂,即或柳暗花明,览不尽巨石的怪奇 “学会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普遍价值取 向,葛洪本来不动什么心眼,就可沿着先辈 的足迹在官场扶摇直上,“取青紫如俯拾地 芥”。然而,葛洪这人不爱当官,在他一生中, 至少有五次当官的机会,他都一一放弃:他 曾因作战有功,被封为“伏波将军”;曾因战 功,被任为将兵都尉;建兴四年,东晋朝廷念 其开国旧功,赐爵关内侯,食句容二百邑;东 晋元勋、司徒王导召补他为州主簿等职;东 伟丽,幽涧的清澈、古木的虬枝苍劲、田田野 荷的妩媚、眩目飞挂的瀑布,无不让人赏心悦 意。徐徐清风吹起松树的花粉,化为淡黄色的 薄雾,与芬芳的野花香混合在一起,让馥郁的 清香沁人肺腑。或因人迹罕至,或因天然保护 的充分,此处森林尤为密集,树木尤为挺拔高 大,松枥隐蔽,葱绿苍翠。造物主也许是以岩 崖密林的幽深与蓝天白云的清朗作最为和谐 的比照,来宣泄关山无边的大美。 晋文学家、史学家、《搜神记》的作者干宝又 力荐他任散骑常侍领国史;广州刺史邓岳拟 任葛洪为东莞太守…… 面对这些纷至沓来的高官厚禄,葛洪却 不为所动,要么挂甲而去,要么婉言谢绝,要 来到神秘的所在——葛家洞的山下。迎 么固辞不就。他不愿争功邀赏而名利双收, 在葛洪看来,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他认为: “荣位势利,譬如寄客,既非常物,又其去不 可得留也。隆隆者绝,赫赫者灭,有若春华, 须臾凋落。得之不喜,失之安悲?”他为之心 仪的是高蹈世外的“玄学”和悬壶济世的医 面是一块几如房屋大的巨石,上刻涂着红色 “云台山”三个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闪 光。云台山高耸而险要,葛家洞就建于山巅, 仰头绰约可见参差的庙宇亭台,几面迎风招 摇的牙旗,给建筑物平添几分乡间寺观山场 的气氛。探问云台山的来历,乡民陈志斌自 有一番说辞。他说云台山之名古来就有,只 是在康熙爷访贤路过葛家峡时,看到巨石凌 空高悬、焕若奔云的景象,随即脱口说道: “巨石浮挂如云,命名云台甚为恰切 ”兴之 药学,或搜寻炼丹制药之书,或隐居深山养 性修行。他不惮险远,徒步请问,踏尽青山, 遍尝百草,穷究村夫野老,发微探秘,深得医 药与养生的壶奥。又将真知灼见述诸笔端, 所至,康熙欣然挥毫,写下了“云台山”三个 大字。有皇帝的金口玉言和御笔题字,云台 山从此就遐迩闻名了。 以《抱朴子》为代表作,述为计凡530卷的煌 煌巨著。 这个情趣盎然的故事着实让人心动。早 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收集民间故事时就 知道“康熙访贤”的故事在关山地区流传甚 多。但康熙是否来过这个区域无从考究,当 历史的疑团无论存在多久,总会有、而 且需要不懈的探秘者去解开。如果解开葛家 时主观地认为,这不过是民间传说罢了。今 洞之谜,犹如剥去包裹的层层石壳,将一块 晶莹透亮的美玉呈现于世,让大美关山中又 处名胜重现辉煌。要紧的是迈出探索的第 步,唯一的去向是走进关山,去造访乡贤 野老,从民间的传说和遗迹中找寻些许蛛丝 一一在葛家洞再次听闻此说,反增些许可信。也 增加了笔者不管怎么说,需一步一步走上 山,去叩问沉默于山上的寺观古道、去触摸 山的脉搏、去感知山的神韵之兴致。 顺着古道石磴攀援而上,石磴窄狭局 促,且因年久失修而错落不平,行者须小心 磊天iB!散文随笔 翼翼地踏稳脚跟,一跬一步地前行,不时有 藤萝荆条勾挂衣袂,随拨去遮罩物,随顾看 脚下的磴道和岩壁内侧的摩崖石刻。 几人一路攀爬,不经意已是气喘吁吁、 背汗涔涔。权且于林问衽席之地小憩啜饮。 望天光云影,沐薰风扑怀,听松涛飒飒作响、 山溪铮琮和鸣。于林间闻听鸟叫又是一种别 样的享受,鸟雀的歌喉嘤啭足以让你每个细 胞兴奋,或婉转、或激越,叽叽喳喳,如村姑 仍回到一个最纠结的话题:是什么因素 吸引葛洪来到陇右这个神秘之地?葛家洞与 葛洪究竟有怎样的联系呢? 也许由于东晋动乱的社会环境;也许由 纷然笑答,实乃天籁之声。倏忽间,林棵丛棘 间即飞窜出色泽俊极的鸟雀来,为我平生之 仅见。说起葛家峡的物产,乡民陈志斌如数 家珍:“我们葛家峡真是个风水宝地,光是中 于葛洪一生探寻道家学说及医药学、养生学 的理想追求;也许如后世的李白一样,出于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个人 爱好,一生多颠簸游走于各地深山幽谷,锐 意于松乔之道。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的关陇 之地,应是葛洪神往之地。“自古名山僧道 多”,对于这个积淀了层层累累的人文底蕴 的神秘之地,葛洪不想缺位,以致让他不惮 鄙远、踽踽独行而来,在这幽深的大关山中 药材就有160多种;至于飞禽野兽,种类多 得谁也算不清,常见的有金钱豹、麋鹿、麝 獐、野猪、豺狗子等等……” 山道愈上愈陡,险要处惕然不敢旁骛鸟 瞰,古寺观的遗迹也愈益密集,见数处苔藓 斑斑的岩壁上,有石刻被风雨岁月剥蚀,文 字已漫漶难辨;或见有遗留的颓垣废址,有 人将断碣残砖垒作神龛,想来一定是某神庙 追寻自己超凡的梦想,把生命的部分留在大 关山的青山绿水间,从而留下了葛家洞千古 不绝的传说。 请来几位乡间老夫子煮茶促膝而谈,他 们对葛洪的掌故与传说烂熟于心。笔者从当 地零零星星的传说中,梳理出葛洪与葛家 峡、葛家洞的大致轮廓: 垂暮之年,葛洪想完成他赴陇上溯源问 道的心愿。他别过夫人鲍姑,带着他的一位 陈姓的弟子,背着他的书箱,一路逶迤而行, 上华山、过龙门,后至黄帝问道的崆峒山,与 山间道众传经论道,迁延时日。此后又穿越 的旧址。将诸物仔细巡览而过,终于在一处 见“开山祖师道号抱朴子讳洪葛仙翁遗迹之 道碑”赫然在目,这是目前唯一表明葛家洞 为葛洪遗迹的文字。 由此处旋折而上,即达葛家洞的原址。 其格局与普通的道家山场略同,有子孙宫、 观音洞、财神殿、三教洞、龙王坛及庙宇门楼 等,诸庙宇阁楼亭台参差错落。据乡民介绍: 现有的建筑物绝大多数是上世纪八十年代 后修建,都是凭老一辈人的记忆,依原址原 貌、以民间捐献的形式陆续建起的。但还远 不如原貌壮大宏阔。乡民讲:葛家洞最后一 次大范围的拆毁始于l951年。将拆下的木 料都运到通化乡的张虎家村,修建了一个小 陇坂,辗转来到了关山一带,开始徜徉于他 久已神往的古雷泽、秦汉时国家祭祀之地的 朝那湫、掩映于奇峰峻岭之间的云崖寺、瞻 仰龙眼山的岩佛……最后,他听闻不远处的 条山谷中到处都长满了药材,这正与他钻 研医药的心愿契合,于是“策杖步长溪,蜿蜒 行数里”,足趾终于在巨峰高岩、深峡幽谷的 云台山——即后来称作葛家峡的地方停留 一学;二号大钟后来被打碎,一村人拾碎片打 制成诸多的农具……世界也许就是这样在 白云苍狗的沧桑变迁中发生着更替,以至于 无法达到历史的穿越。 下来,他气定神闲地将手中的藤杖在地下重 重地杵了两下,心有灵犀的弟子便领悟到师 散文随笔 Im 傅要到这里落脚了。 穷”的葛翁,开始游走于乡间,给贫病交加的 长久的心灵交集使弟子习惯于心领神 会,他无须请问师傅,即刻从腰间抽出一把平 时为师傅披棘开道的山刀,麻利地钻进山林, 不消一个时辰,便砍下一堆椽棒檩子,于山岩 下选一块遮风挡雨又向阳的平地,三下五除 二搭建起一座茅庵,将遍地平铺的蒿草随手 抱来几捆,于庵中铺成绵软的相褥,师徒二人 就此安顿下来。剩下的日子优游而绵长,山间 采撷不尽的山蔬野果都是师徒的食粮,甜美 的山泉水胜过玉液琼浆,更让葛翁醉心的是 这远离尘嚣、气爽风柔的所在。他或于庵中参 禅打坐,或携药锄于山间采集各种草药。 山坳间星星点点住着一些山民,日子过 得劳苦而艰辛,常常被病痛折磨得死去活 来,即使一丁点小病都会因无法救治而早早 死亡。葛洪初来乍到,不时隐约听到山坳间 黎民百姓诊病治疗,每每手到病除。而且常 常不厌其烦地引领一群山民到山间指认各 种药材,山民往日视而不见的根草野花经葛 洪点拨,都成了济世活人的宝贝。葛家峡由 此成了山水宝地。葛翁的善举也很快远近闻 名,方圆几十里、甚至上百里地的人都纷纷 赶来求医治病,葛洪都一一施治,让求医者 都欢喜而归。又有许多人慕名而来,企望投 师葛翁门下,精研医药学和黄道之术,因而 从者目众。 救死扶伤不过是葛洪来到此地的方便 之举,他心中的指归仍是传播自己的学说和 炼丹之术。他需要重新开拓一处基地,以作 为他传经授道和炼丹之所。在古时,卓越的 人物的作为都带有不同凡响的神奇色彩。至 今于葛家峡一带,仍在述说着一段葛洪开凿 葛家洞的传说:据传在葛洪开辟葛家洞当 初,先选定了一处地方,不料当一切准备就 绪的前夜,却凌空飞来一只硕大的白鹞,俯 扑而下,将工匠的石錾以尖喙衔起,直飞向 山腰间的一处凹进的地方,遗落下石錾便倚 然飞去了。这个瞬间的变故让大家惊骇不 嘤嘤哭丧的声音,常将他入定的神思打断。 他开始思虑为这些山民该做些什么。 治疗山间乡民的这些常见病症,对于深 谙岐黄之术的葛洪来说,仅只是小菜一碟。 况且他那个纳于肘后衣袖中的《肘后备 急方》,更是适宜山间这些缺医少药、旅途不 便的贫困黎民所用。《肘后方》是他从近千卷 医书和百家杂方中精选、又在行医游历的过 程中了拾掇了大量救急的方子,遂成为一本 便捷而实用的医书。如治寒热疟疾,即以“鼠 已。葛翁则心有所悟,认定是神灵指点迷津, 便以此地为定点,遂亲率众徒与工匠于山腰 凿洞筑屋,颇费一番周章,一处流传千古的 “葛家洞”终于营造告竣。葛翁特意将其中一 个殿阁命名为“鹞灵观”。但后世几经荣衰, 于几次重建、修葺的过程中,一些道观的名 称或因口传而舛误,“鹞灵观”的原名即演变 为后来的“要林观”。 妇、豆豉二七枚,合捣,令相和,未发时服二 丸,欲发时服一丸”;或“青蒿一握,以水二升 渍,绞取汁,尽服之”。如治疟疾兼诸痢疾者, 则以“黄连、犀角各三两,牡蛎、香豉各二两, 并熬,龙骨四两,捣筛,蜜丸,服四十丸,日再 服,饮下”。凡此种种,都是些药味少、便于操 作的捷方、验方。 炼丹究竟是怎样的工艺流程、是怎样一 派神秘而壮观的情景,今人已无法想象。只 是流于后世的一首小诗可略见端倪,诗曰: 葛翁还从夫人鲍姑那里学得割灸的绝 “斜日下西山,波光红澈底,须彼炼丹人,朱 砂或取此。”从此诗可以略约想象:夕阳西下 招:即以打碎的瓷瓦片,在某个穴位割破放 出些许血滴,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葛洪 把这些都运用于往后对乡民的救治上。 惯常于“愍人之苦,朋人之急,救人之 时分,葛洪的炼丹炉火烧得正旺,丹炉红彤 彤的光焰与晚霞相辉映,照亮了葛翁微微飘 动的白须,他兴奋地期待着即将出炉的丹 尺咽散文随笔 砂,欲再一次验证取此山的材料炼出的丹药 的奇效。 葛翁为建造山场,他有时游走四方去化缘。一 至今仍残留于悬崖之上的“炼丹台”,据 说正是葛洪当年炼丹的遗迹。笔者随葛家峡 的葛氏人引领观瞻其地,看到的只是一个有 次来到华亭的一个叫作“高路坡”的瓷窑化缘,窑主 说:“我这里除了烧大缸、小缸,再一无所有。我只能 给你些缸,就怕你担不起!”葛洪听了微微笑道:“只 要你肯施舍,至于怎么担走,不劳操心。”窑主一嘹 老翁的样子,心想你一个四处化缘的道人,手无缚 鸡之力,漫说是把缸担至近百里的高峰之上,即使 錾凿痕迹的石窝,和半弯垒砌的残壁,观后 不禁为之怅然。然而,在当地葛氏人看来,这 些残迹几乎是葛洪于此炼丹的铁证。葛氏后 人甚至讲说了一桩与炼丹相关的、饶有意趣 的典故:葛洪不仅炼出了治病救命的丹药, 而且无意中发明了人们食用的美食——豆 就地挪动尺寸都非易事,倒不如随兴落个空头人 情,便说:“只要你有本事担运,我这一场子的大缸, 你全担走都行!”葛翁捻须笑问:“此话当真?”窑主 应道:“实言不妄!”“不反悔?”“君子一言既出,驷马 腐。他说葛洪在炼丹时,偶尔将石膏点入丹 母液即豆浆之中,竟奇迹般地变化成色泽白 嫩、绵软可口的豆腐。这一发明使漫山遍野 的野豆派上了用场,人们纷纷于山间采集来 豆荚,并于葛翁那里讨教豆腐的制作技术。 很快,这个给民众带来口福的技术逐渐向外 扩散开来,并代代相传下去。 说起当地葛氏人与葛洪的渊源,葛家峡 人言之凿凿。当地通晓葛洪与葛家洞掌故的 乡民陈志斌娓娓道来—— 葛洪来到此地时并没有带家眷,只带了三个徒 弟,一个姓陈,另外是叫做万永成、万永湟的兄弟俩。 难追。绝不反悔!”葛翁听后哈哈大笑,转身飘然而 去。窑主却在一旁哂笑,心说我料定你只不过是口 中逞强。不料第二天清晨窑主起来朝场地一看,窑 场上连个瓦碴儿都没剩下。惊诧之余,窑主死活不 信一个形体支离的老头子,一夜之间怎么会悄无声 息地把一场子大缸都运走呢?为验证确否,便派了 一个伙计一路赶到百里之外的葛家峡,沿着羊肠小 道攀上葛家洞,只见几排大缸齐崭崭码在洞门场地 上。伙计一瞧惊得目瞪口呆,二话没说就跌跌撞撞 下了山,跑回去向窑主复命。窑主听了惊叹不已,一 是感慨世事难料;二是失悔自己口出狂言,平白搭 上了一场子大缸。临了撂下一句话:“不悔!不悔!怪 把神仙碰上了嘛!” 他在葛家峡采药、炼丹、给乡间人治病、收徒讲学经 年。最后与一徒弟回到江南,不久就仙逝了。他的另 一讲述者眉飞色舞地述说着这个离奇故 名姓陈的高徒又于此地隔山之处另辟一洞,即后 当地人称为“陈野仙”。当地至今还流传着“先有葛、 陈洞,后有庄(浪)、隆(德)、静(宁)”的民谣。 来的陈家洞,造洞的陈道因来去无踪、行止诡秘而被 事,脸上洋溢着得意之色:“你说奇不奇?你 说那些大缸叫人抬怎么能抬上来呢?何况这 不是传说,我小时候记得很清楚,洞前确确 实实还摆着几口大缸呢!” “葛仙翁的道行可真是了不得,有一次 与徒弟走到悬崖边上,他有意要给他的徒弟 演道,于是脚下故意打了个趔趄,跌下悬崖。 徒弟惊吓得连声哭叫:师父性命休矣!正要转 身下崖去看个究竟,谁知师父却正站在身 据当地葛氏人陈述:葛洪去世后,他的 后代尊先人遗言,又辗转寻访到这里,继承 先祖未竟的事业,又于当地娶妻生子,葛氏 脉从此绵延赓续。葛家峡,这个深藏物华 天宝的峡谷,便与彪炳史册的葛洪相连而驰 一名陇上。 葛氏人一提起葛洪当年凿洞窟、筑山场 的艰巨时,眼睛不禁放射出自豪而兴奋的光 芒。随意引出一段神奇的故事来—— 后,口中嘟哝着‘人老了脚下不稳,刚打了个 盹儿,就跌了一跤。’徒弟听了哭笑不得,心 知是师父变戏法与自己逗趣,心里愈加敬畏 起来。”山民陈志斌如是说。 也许迷惑不解才让人产生神秘。诸多的 喙天Ⅱ翻散文随笔 奇特物象,让葛家峡人世代积淀了对先人的 一种敬畏和景仰,乡民谈起曾经留存于葛家 洞的物品,又是一番疑问和慨叹:“……你说 怪不怪,咱葛家洞原来的物件都是铁的:铁 像、铁磬、铁钟、铁塔、铁牌、铁香炉等等。铸于 宋徽宗年间的一口大钟几人才能合抱,敲一 台被毁之一炬;第二次毁于清代同治三年的 战乱之中;最后一次是在“文革”中被悉数捣 毁。在千百年的风雨沧桑中,葛家峡人与四 方信士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守护着属于 自己的荣耀与尊严的葛家洞古迹。但在某些 历史的转折点上,乡民的微薄之力,远不能 下声闻十里外;二号钟直到1958年才被毁 了,最可惜的是一块一米见方的大铁牌,据说 正是当年康熙访贤时所题的御笔匾额,到后 来谁也不知道哪里去了?”又一人补充道:“葛 家洞与陈家洞隔山相望,据说两洞之间有一 洞穴相通,曾有一条大蟒蛇来去游走于两洞 抵御如洪水猛兽一样袭来的劫难,每一次毁 坏都让葛家峡人锥心的疼痛。 然而,葛家峡人什么时候都没有放弃对 这一名胜的保护和维修。葛家洞几乎成了他 们生命的一部分,每当劫难过去,总有几个 忠义之士挺身而出,筚路蓝缕,竭诚以赴,多 方奔走,饶舌鼓呼,终唤醒人们对濒于遗忘 的名胜的关注和热情,或慷慨襄助,或略输 涓埃,庀材鸠工,终将被毁坏的庙宇重建,使 之蕃然一派森森气象,让八方朝谒闻望者欣 然向慕。 之间;这蟒修炼了八百年成了精,常出来伤害 人畜。葛翁来到此地后,以道术降服了它,从 此不再伤人,反成了护山之灵。后来于战乱年 间,大蟒蛇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一人又拾起前面的话题说:“不知道是 什么原因,葛家洞与陈家洞虽近在咫尺,但 两洞的器物用的材料又截然不同。葛洞什么 都是铁的;陈家洞什么都是石的:石像、石 塔、石碑、石马槽……” 神秘来自于古代人对某些杰出人物行 为的不解和崇敬。因为神秘,常使真实的人 葛家洞有珍禽异兽、有名贵药材、有茂 密森林、有沁人肺腑的香风、有甘甜如饴的 物蒙上玄妙的面纱。至今仍存留于庄浪民间 的有关伏羲、女娲等的传说,葛洪与葛家峡、 葛家洞的故事等等,都无不透露着这些在历 史的天空中闪耀光芒的人物与这块土地扑 朔迷离的踪迹。常将历史神话化,常以神奇 而浪漫的色彩述说着某一段历史的真实。当 把一些神奇古怪的传说剥茧抽丝,或以某些 遗迹相印证,或从一块残砖碎瓦中辨析出某 段历史的特征,让实物“自将磨洗认前朝”, 多少能洞观时隔千载的某些历史真相。我们 也有理由相信:这些传说绝非空穴来风,也 好水,鳞次栉比的青堂瓦舍、小桥流水人家 的详和与幸福当为世人艳羡。我甚至认为, 陶渊明笔下的桃源佳境莫若如此。“家祭毋 忘告乃翁”,葛家峡葛氏人当可告慰葛翁:先 人留下的不只是“跨鹤归云表,口碑传万古” 的历史记忆,先祖昔日的辉煌,将于后人的 手中弘扬光大,葛家洞的复兴有日、关山大 景区的辉煌在望。同时毋望告慰葛翁:屠呦 呦因受《肘后方》启发,提炼青蒿素而获得诺 贝尔医学奖以举世成名,葛家峡至今苏苏生 长着的株株青蒿上,亦或仍流溢着古圣贤智 慧的光点。 推而广之,我由此而联想到葛家洞所在 乡——永宁。在这个青山绿水掩映的美丽乡 野中,不只存在葛家洞这一处名胜,还有蕴 含英雄传奇的章麻林、有高耸特立的引龙 山;有传奇色彩的“射虎弯”,有秉承古风的 淳朴乡民,有山水登临之美、人物邑居之繁。 永宁,永宁,不就是一种最美好的祝福、一种 最纯朴的向往吗? 不仅仅是世居于此的葛氏人的刻意附会。 从葛家峡的老人自己幼时的记忆和先 人口传中得知:葛家洞曾有过三次兴衰,一 次是北宋靖康年间,徽、钦二帝被掳北上,北 地处于动荡之际,葛家洞亦遭厄运,殿阁楼 蕊天I/散文随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