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与演唱分析
作者:刘苒漪
来源:《当代音乐》2019年第06期
[摘 要]由青主创作的《我住长江头》,是我国早期艺术歌曲中的精品,作品形式完整、内涵深刻,开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一代新风。鉴于此,本文对作品进行了简要的音乐分析,总结了其创作特点,并就如何声情并茂地演唱这首佳作进行了总结,以期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分析;演唱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6-0129-02 一、青主和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
青主(13—1959),原名廖尚果,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青年时期曾业余学习音乐,后赴德国留学。归国后投奔国立上海音专校长萧友梅,并化名青主,开始撰写音乐理论文章和作曲,曾创作出《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两首艺术歌曲佳作,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艺术歌曲先驱。《我住长江头》创作于1930年,从德国回国后,青主曾参加了北伐,在亲历了广州失败后,悲愤难当,提笔写下了该作。作品歌词取自于宋代词人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原词模仿了民歌的风格,表现出了一位女子对爱人的思念。全词一共有八句,其中前四句是叙事部分,勾勒出了一位专情女子在江边期盼爱人归来的画面。后四句是抒情部分,希望两人的感情像这长江水一样永不枯竭。全词短小精练,朴实无华,借长江这个意象来表达思念之情,自然而巧妙,并有着鲜明的意境美感。青主之所以选择这首词,一方面是因为该词自身多方面的特点适于谱成艺术歌曲,一方面则是借该曲来表达对爱人、友人的思念之情,堪称中国艺术歌曲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二、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音乐分析 (一)整体分析
《我住长江头》采用了二部曲式结构,G大调,分为A和B两大部分。前四个小节是引子,随后的A部分中,16个小节被规整地划分为四句。B部分的48小节则被划分为三部分,均采用了方整形结构。引子部分中,作者采用了分解和弦的形式,描摹出了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生动画卷。随后的A部分从a音开始,音程保持在三度之内,意在表现出一定的宣叙色彩,并为随后的对比做好准备。第二乐句“日日思君不见君”中,逐渐从平稳进行变为了二度极进,19小节处到达高八度的a音,为进入B部分做好了充分准备。B部分可以细分为B1、B2、B3三个小部分,其中21~35小节的“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是全曲的第一个高潮,而37~52小节则是紧随其后的第二次高潮,53小节到结尾是全曲的第三次高潮。三个高潮环环相扣、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层推进,使情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最后以完全终止的和声结束全曲,充分表达了对“定不负相思意”的肯定。 (二)创作特点
通过对作品的整体分析可以看出,该曲虽然篇幅不长,却呈现出了鲜明的创作特点,表现在曲式、旋律、伴奏等多个方面。首先是曲式方面。虽然作者沿用了原词上下两部分的结构形式,但是并没有将两部分进行简单反复,而是将两部分处理为层层递进的关系,通过三次高潮的设置,讓情感一次比一次激动,最终达到了整体的高潮。在调性方面,前二十个小节,也就是作品的A部分,虽然标记为G大调,实际上是D宫调式,旋律具有明显的五声调式色彩。18小节处出现了临时变化音升C,使D宫调式的色彩更加明显,凸显了作者的民族化追求。 其次是旋律方面。旋律是歌曲的灵魂,对此青主也是极为看重的,从整体上来说,该曲的旋律是隽美而动听的,而且每一个乐句的结尾处都采用了拖腔处理,形成了特有的吟诵美感。而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将西方作曲技法和中国民族音乐元素有机融为一体,通过对民族调式的运用和对和弦的巧妙处理,达到了中西合璧的效果。
再次是伴奏方面。钢琴伴奏是艺术歌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青主则对其特有的价值和作用进行了充分发挥。歌曲主要采用了分解和弦的形式和六连音的音型,以此来表现滔滔不绝的长江水。而且不同的情感表现力度,配以伴奏也是不同的。如B部分的三次高潮,伴奏的速度、力度都辅以渐强处理,配合着情感一步步发展至最高潮。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作品篇幅短小,却是简约而不简单,作者以开放的音乐观念和精湛的创作技法,打造出了一部形式巧妙、情感真挚的精品。
三、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演唱要点 (一)深入分析作品
声乐演唱作为一项二度创作活动,是以对作品深入理解为前提的。现实中一种常见的情况是,演唱者在面对一首新作品时,仅对作品进行简单的谱面分析后便开始演唱,对作品内容知之甚少,这种状态下的演唱注定是缺少艺术感染力的。所以首先要对作品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具体到《我住长江头》,从歌词方面来说,作者李之仪用通俗简练的语言描绘出了女子真挚的思念之情。以长江水为词眼,突出了长江水“长而不断”的特点,先从相思写到离恨,再由离恨写到期盼,情感步步升华,堪称一首千古绝唱。从作曲角度来说,青主之所以选用该词,除了该词句式规整、意境深远之外,还有一层用意在于表现自己对者的思念和缅怀。特别是曲中的B部分先后三次反复,在流动的和弦伴奏下,将思念、感伤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经过对词曲两方面的分析后,演唱者就要将自己想象为作品的主人公,回想自己是否有过在大江大河边眺望和遐想的经历,并借助于影视作品对这种体验进行丰富,做好这些充分准备后再开始演唱。这种状态下的演唱即便在技术方面不够完美,但是情感表现一定是感人至深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选择科学方法
“在歌曲的二度创作 (演唱) 中,艺术歌曲有别于歌剧、民歌等其他音乐体裁,有着其体裁自身的规定性和特殊要求。”[1]艺术歌曲源自于西方,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所以采用美声唱法演唱艺术歌曲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中国艺术歌曲,特别是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中,一方面是创作者秉承民族化创作理念,对作品进行了民族化改造;一方面是汉语在语音语调、咬字吐字等方面,都与意大利语有着较大差异。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宜再过分拘泥于美声唱法,而是善于对多种演唱方法进行借鉴。以中国的民族唱法为例,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歌唱方法,其不仅在呼吸、发声、咬字吐字等方面独具特色,在民族风格的表现方面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在该曲的咬字吐字方面,如果一味按照美声唱法的规律和特点演唱,就会出现“音包字”的情况,让观众不知所云。而如果对民族唱法中的归韵技巧予以借鉴和运用,则可以将每一个字都清晰地送到观众的耳中。所以演唱者要树立起多元化的演唱观,善于吸收和借鉴多种唱法的优秀质素,以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作为最终的演唱追求,方能使演唱呈现出丰富的音乐表现力。
(三)提升个人修养
一方面,每一首艺术歌曲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一个集历史、文化、政治等于一身的综合体;另一方面,“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宝,除了有着丰厚而深刻的内容,在形式上也有着音韵性的特点”。[2]以《我住长江头》为代表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其歌词是古典诗词,与现代白话文有着较大区别,由此也对演唱者的个人修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演唱者要提升个人的文学修养。在面对古诗词艺术歌曲时,如果没有一定的文言文功底,是很难彻底读懂作品的,需要对作品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明白其含义,才能为整个演唱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演唱者要提升个人的综合修养。个人修养越丰富,对作品理解的角度越宏大、越独特。以钢琴演奏家傅聪先生为例,其之所以在西方乐坛获得成功,就是因为其具有丰厚的古典文化功底,善于将西方钢琴作品放置到东方文化语境下考量和体验,也自然呈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演奏效果。结合《我住长江头》来说,演唱者如果有过游览大江大河的经历,就可以对当时的情境进行复现,便于个人更好地体验作品。所以演唱者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是一个潜移默化、水滴石穿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丰硕的回报。 (四)重视钢琴伴奏
钢琴伴奏是艺术歌曲最为亲密的伙伴,艺术歌曲传入我国之后,钢琴伴奏也随之得到了保留与继承。因此,在演唱之中,歌唱者需要同钢琴伴奏之间保持良性互动,这样才能够形成琴歌互融的艺术效果。《我住长江头》中,第一部分将六连音的琶音作为伴奏织体,以此模仿出竖琴的音响效果,表现出滚滚的江水和稳中求变的情境,从而体现出歌曲所要表达出的内涵。左手的六连音与每一开头的音符连在一起形成了一条旋律,保持流水的动感,此时的伴奏同歌唱旋律之间可谓是互相应和、逐步推进,与伴奏织体有序地行进和展开,推动歌词情绪快速发展,当推进到“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的时候,右手采用了丰满的柱式主和弦便表现出了主人公在爱情方面的忠贞不渝,附点音符的运用更加突出了作曲家的意圖,流水动感和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板给予的强音使乐曲情绪高亢。由此也给演唱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演唱者不仅要有扎实的演唱技术,还应该具有一定的钢琴演奏功底,并且主动为他人的演唱进行伴奏,由此体验演唱者和伴奏者之间的关系,为两者间更加密切地配合打好基础。
结;语综上所述,20世纪初,当艺术歌曲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后,为使其在中国生根发芽,中国音乐工作者随即展开了艺术歌曲民族化的探索,特别是将经典的古诗词谱成艺术歌曲,更是一项成功的创造。《我住长江头》正是其中优秀的代表,作品至今仍唱响于世界各地的舞台,展示出了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因此在今天的声乐欣赏、演唱和教学中,也应该对该曲给予充分的重视,体验和表现作品特有的审美特征,使这首佳作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这既是作品本身的价值和魅力使然,也是当代声乐学习者和演唱者的必修课。 注释:
[1]张吕秋.论时期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与演唱特色[J].当代音乐,2016(19):21. [2]牛春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与演唱分析[J].当代音乐,2017(11):63. (责任编辑:张洪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