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和发展基础知识练习
(20世纪初至1919年)
一、选择题
1.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 )
A.革命团体纷纷建立 B.反清口号的提出 C.全国性统一政党的建立 D.全国武装起义高潮迭起 2.说辛亥革命具有反帝性质,主要是因为( ) A.同盟会纲领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B.三民主义提出了民族主义
C.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性质
3.美国史学家Harold Z.Schiffrin说:“他是海峡两岸人民都尊敬的唯一近代英雄人物。一旦两岸重新和平统一,将证明他们对他的共同怀念是有益的跨越障碍的心理沟通。”这个“他”是( ) A.毛泽东
B.蒋介石
C.孙中山
D.黄帝
4.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主要的历史意义在于 ( )
A.否定封建专制制度 B.限制袁世凯独裁专制 C.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D.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5.1912年1月11日,《民立报》提出:“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一字之差,表明( ) ①中华民国提倡女权 ②提倡男女平等 ③提出女子积极参加国家建设 ④性别歧视消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孙中山在宋教仁被刺后发动的二次革命,这里所指的“二次革命”的含义是( ) A.孙中山发动的第二次武装革命 B.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任务 C.主要是前面发动了武昌起义 D.是以辛亥革命为序
7.“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宣读婚约,互换约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文中现象最有可能发生于何时何地( )
A.清朝末年的北京 B.清朝末年的上海 C.民国初年的北京 D.民国初年的上海 8.《申报》记载20世纪初中国文明婚礼的新现象: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③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9.武昌起义后,孙中山电告国内:“文(孙文)已遁途东归,自美徂(到)欧,皆密晤要人,中立之约甚固„„。”这段话表明孙中山( )
A.幻想帝国主义不要破坏中国革命 B.他本人对国内发生的事件持中立态度 C.要兼程回国,亲自领导革命 D.要革命党人争取袁世凯保持中立
10.“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这种变化的产生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 )
A.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传播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 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
11. “一人称帝,天下骚然,志士仁人汗喘相告,而吾同志愈益奋大励,冒死以进。滇黔独立,文意豁然。”材料中的“滇黔独立”反映的是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
A. 辛亥革命 B. 二次革命 C. 护国运动 D. 北伐战争
12.“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引自《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13.陈独秀因有人指责《新青年》而发表了《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为“Democracy and Science”辩护。这里的“Democracy and Science指( )
A.科学与技术 B.民主与共和 C.自由与平等 D.民主与科学
14.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钱玄同(著名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之父),认为“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剿灭”中国文化,“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等等,这说明新文化运动存在下列哪种现象( )
A.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家思想不再居正统之位 B.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C.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 D.有利于文化普及繁荣,使语言和文字紧密统一,为民众接受
15.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 )
A.纯粹是一场学术文化运动 B.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C.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 D.以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
16.陈独秀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写道:“此时正是我们中国用德先生的意思废了君主第八年的开始,所以我要写出本志得罪社会的原由,布告天下。”材料中“废了君主”是指( )
A.戊戌变法改革吏制 B.新文化运动批判旧道德旧文化 C.慈禧太后垂帘听政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
17.《新青年》杂志的封面上印着“La Jeunesse”,就是法语“青年”的意思。选择这个副题最合理的解释是:( )
A.陈独秀曾留学法国喜欢法语 B.这本杂志是和法国人合编的
C.杂志出版时在上海法租界,必须附上法语 D.当时中国思想界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18.在近代中国,系统阐释了民生思想并把它作为纲领的政治派别是( )
A.地主阶级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资产阶级立宪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19.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如此普遍的阅读到白话文,新文化运动中的两篇文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们是( )
A.《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 B. 《海国图志》和《狂人日记》 C.《庶民的胜利》和《文学革命论》 D. 《孔子改制考》和《文学改良刍议》 20.民国时期有人撰文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上文中“洒水清道”的人应该是( )
A.李鸿章 B.冯桂芬 C.康有为 D.陈独秀
2
21.1915年,陈独秀在某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激情喷涌的文章,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刊发该文的杂志是( )
A.《新青年》 B.《少年中国》 C.《青年杂志》 D.《每周评论》
22.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⑤《每周评论》
23.近代在上海创办的报刊杂志有( )
①《申报》 ②《时务报》 ③《民报》 ④《青年杂志》 A.③④⑤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4.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25.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26.有一副对联:“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这样的对联最可能出自谁的手笔( )
A.洋务运动京师大学堂学生 B.清末就读于同文馆的学生 C.民国初年北京大学的学生 D.文革时期参与串联的学生
27.梁启超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中说:“在现行国体下,而思以言论鼓吹他种国体,则无论何时皆反对之”。其中“现行国体”和“他种国体”分别是指( ) A.君主立宪制和君主专制 B.共和国制和君主专制 C.共和国制和君主立宪制 D.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国制
28. 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B.帝国主义的干涉使南京政府内外交困 C.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
D.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但未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且未改变中国的性质
29. 曾纪鑫在《千古大变局》一书中,以洪秀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严复、慈禧、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袁世凯、宋教仁等十一个历史人物为载体,记述了一段中国的艰难历程。据此你认为“千古大变局”应是( )
A.中西交汇 B.制度改弦 C.朝代更易 D.战乱频繁 30.校徽不仅是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志,有的还铭刻着诞生的记忆。右图是中国某著名大学
的校徽,它所留存的诞生时的记忆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五四运动 二、主观题
3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3
材料一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剥茧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问题:
(1)概括两位作者所提到的“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
(1)原因: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使他们认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必须通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育新的国民,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
(2)时代精神:“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务实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
(3)关系: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植新国民,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主要关联。陈独秀继承发展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将目标具体锁定在“新青年”上,更符合实际。
32.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什么?围绕这一焦点展开了哪些斗争?(15分)焦点: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的斗争
斗争:①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最后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政权,建立了北洋军阀统治。②革命派颁布了《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宋教仁组建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但被袁世凯刺杀。③革命派掀起了二次革命,结果被袁世凯镇压。之后袁世凯又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废除了《临时约法。和内阁制,在思想文化上大搞尊孔复古,在政治上封建复辟。④孙中山倡导护国运动,袁世凯的复辟在全国的斗争思潮中失败。⑤张勋乘府院之争重新复辟,革命派发动反复辟斗争,复辟丑剧再次失败。⑥段祺瑞重掌政权后拒绝恢复国会和约法,实行封建专制独裁统治,革命派掀起护法运动,结果失败。
答案:1—5 CCCAA 6—10 BDCAB 11—15 CDDCB 16—20 DDDAD
21—25 CCDAA 26—30 CBDAB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