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冀中的地道战》教案

《冀中的地道战》教案

来源:爱go旅游网
授课 课题 冀中的地道战 课型 讲读课文 时间 2课时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清条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在艰难的抗日战争表现出来的顽目标 强斗志、无穷智慧。 3.感悟我国人民的无穷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 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体会地道战的巨大威力;理清课文的重点 条理。 教学 难点 理解地道战的特殊地位。 第一课时 教学 1.了解冀中的地理位置和战争背景;2.掌握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目标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具 课件 准备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观看视频,解题导入 1. 点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冀中的地道战》。(出示课件1) 板书课题:冀中的地道战 (出示课件2)同学们,你们看过电影《地雷战》《地 【设计意图:通过多道战》吧,还记得那里的人民是怎样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媒体课件播放与介的吗?现在,我们再重温当年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鬼子的精彩瞬间。 2.播放视频 绍时代背景,再现教材情境,直观形象地(出示课件3)今天,我就带大家穿过时光隧道,走进刺激学生感官,吸引地道战,感受冀中人民的无穷智慧。(播放《地道战》片导入 ( )分钟 段) (出示课件4)谁说一说“冀中”是什么意思?在预习中你是怎么理解的? (通过查字典我知道“冀”是河北省的简称。“中”中间,中部。“冀中”指的是河北中部平原。) 3.简介时代背景 (出示课件5)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于1942年到1944年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他们在铁路和大道的两旁挖了很深的封锁沟,挖出的泥土就用来筑成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残酷的封锁政策,抗日战争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地道战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初读课文,把握脉络 (出示课件6)自读提示: 1.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兴趣,激发学生情趣,在学生欣赏与情绪感染中顺势转入课文学习。】 【设计意图:识字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要求学生既能读准字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说说识记生字音,记住字形,又能的方法。

指名读生字词。

说出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这是促使学策略。】

(出示课件7)(1)会认字:强调“侵”不要读成“j生强化记忆的高效ìn”。

(2)会写字:注意“妨”的部首是“女”;“陷”的左下部是“臼”不是“白”。

三、精读课文,品味理解

1.默读课文:课文讲了几层意思?分别是什么?(出示课件8)

学生汇报: 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第一层(1~3自然段)讲地道战的产生及其作用。 第二层(4~7自然段)介绍了地道的式样、特点;叙述了冀中人民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

第三层(8自然段)讲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地位。

指名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 2. 讨论交流。

(1)什么是“大扫荡”?

(2)敌人为什么修封锁沟、封锁墙?

(3)“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你是怎样理解“创造”一词的?(课件出示9) “创造”说明了冀中人民的智慧。“创造”说明地道是当年冀中人民设计发明的。“创造”说明地道是冀中人民最早挖掘的。

(4)(出示课件10)“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这是

【设计意图:对重点词语的提问,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意图。】 个总起句,课文从几个方面分述“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

你怎样理解“奇迹”什么? “奇迹”指的是意想不到的,不平凡的。 板书:地道战 奇迹 (5)(出示课件11)地道战是怎样产生的?地道有什么作用? “为了粉碎敌人的‘大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 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地道是用来防守的坚强堡垒。是保护自己,打击敌人的可靠屏障。 板书:产生及作用 为了粉碎“扫荡”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 总结有清课文条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设计意图:点。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五、布置作业 (一)课堂作业新设计 利于帮助学生强化所学知识。作业的设计有利于帮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将你家庭院的结构和特点写下来。 学以致用。】 (二)课外作业 (出示课件12) 1.抄写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 2.试着回答课后练习第1、2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汉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侵略(lüè liè) 搁下(liào gē) 出岔(chà pén) 吆喝(mò yāo) ....垒墙(lěi kūn) 丘陵(qiū qīu) 塌陷(xiàn xuàn) 拐弯(guǎi lìng) ...二、下列加点字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入侵 B.碉堡 C.党员 D.妨碍 E.隐敞 .....三、对下面两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分析正确的是( ) ①黑旋风李逵的塑像高高地站在山崖之上,黑风口外,把守着通住山塞的要道。好气魄,好威武。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慨。 ②只要一个人拿一根木棒,就可以把“孑口”守住,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A.都强调地形险要。 B.前者强调人物本领强,后者强调地形险要。 C.都强调人物本领高强。 D.前者强调地形险要,后者强调人物本领强。 【答案】 一、lüè gē chà yāo lěi qiū xiàn guǎi 二、E 三、B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出示课件13)课题 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冀中平原上的地道战有了初步的 设计意图 1.理解重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体会地道战的巨大威力。 3..感悟我国人民的无穷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 )分钟 了解,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去细细品味,冀中人民的聪明才智吧。 一、精读课文,品词析句

(出示课件14)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4—8自然段 (1)读一读

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边读边做批注。 (2)想一想

(出示课件15)第四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每层说了什么?

这段话共有四个意思。第一讲地道的式样多,有100多种;第二讲地道的位置和高度;第三讲地道里有许多洞,功用各别,生活设备齐全。第四讲地道中有通气孔,既透气又透光。

新课 教学 ( )分

板书:结构特点

地道(数量 地点 高度) 地洞(大洞 小洞 气孔)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总结和归纳,有助于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出示课件16)第五自然段中,介绍的地道出口 是怎样的?有几种形式?

地道的出口有四种形式:开在隐蔽的地方,用荆

棘掩护;有的出口旁是陷坑;有的出口旁是警戒洞, 迷惑洞;地道里每一段都有“孑口”。

板书:出口(荆棘和陷坑)

(出示课件17)“迷惑”“孑口”是什么意思?它有 什么特点?

“迷惑”是辨不清,摸不着头脑的意思。“迷惑洞”

是让敌人分不清什么是死道,什么是活道。“孑口”指 地道里小得只能容一个人过去的关口。孑口又险又窄,易守难攻,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

(出示课件18)从第六自然段,我们能知道敌人 破坏地道的方法有哪些??

板书:火攻、水攻、毒气攻 冀中人民怎样对付敌人的进攻? 用土和沙来灭火;用吊板来挡毒气;地道和枯井 暗沟连起来,使水流走;还可以转移到别的村子里去。 板书:防御 (出示课件19)人们在地道里是怎样进行联络的?“无线电”和“有线电”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一个个口传称“无线电”;用铁丝拴小铜铃称“有线电”。 板书:通信联络 有线电 无线电 因为不是真正的有线电和无线电,所以加引号。 (出示课件20)“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设计意图:此处考查标点符号的含义,有助于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 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在课文 里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赞扬了冀中人民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的智慧和才能。 (3)画一画 讨论交流:根据课文提示的内容,画出地道的结构示意图。 (4)说一说 让学生做导游解说“地道”。 小结: (出示课件21)课文4—8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作者对地道的式样、特点作了详细介绍,讴歌了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巧妙打击敌人的无穷智慧。 2.朗读课文第8自然段。 追问: 【设计意图:根据课文画出地道战的结构,既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有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出示课件22)你是怎样理解“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这句话的? 板书:地位 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四、升华情感,陶冶情操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播放《地道战》主题曲:《地道战》。 五、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伴着《地道战》的乐曲,让学生产生“曲已尽,意未终”的感觉,升华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学了《冀中的地道战》一文,你有什么感受,请为了学以致用,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写一篇读后感。 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冀中的地道战 产生及作用 为了粉碎“扫荡” 地道 数量 地点 高度 地 地洞 大洞 小洞 气孔 道 出口 荆棘和陷阱 板书 内容 战 火攻 ↓ 结构特点 防御 水攻 奇 毒气攻 迹 有线电 通信联络 无线电 地位 ↓ 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课堂作业新设计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扫荡 ( )的地方 ( )奇迹 ( )的平原 ( )的地道 ( )的智慧 二、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下面的两句话合并为一句话。 1.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生产。 冀中平原上的人民有力地打击了敌人。 2.各个村子的地道是相通的。 敌人想出什么毒辣的法子也不怕。 三、根据课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地道战是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而创造产生的。( ) 2.冀中地道战的特点有数量大、样式多、功能全、村村通。( ) 3.地道只能用来躲藏,无法进攻敌人。( ) 4.地道设计巧妙,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 【答案】 一、1.(毒辣透顶或残酷)的扫荡 2.(隐蔽)的地方 3.(惊人)的奇迹 4. (广阔)的平原 5. (无穷无尽)的智慧 6. (不计其数)的地道 二、1.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 2.因为各个村子的地道是相通的,所以敌人想出什么毒辣的法子也不怕。 三、1. √ 2. √ 3. × 4. √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带有主观性,一旦课堂情境发生了变化,教学设计也要随之调整,修改、补充,强化对预设教案的调控能力。 这堂课的精彩之处是:小组讨论,在黑板上画一画地道的平面图。这是同学们加深了对地道作用的认识,更深切地感受到了冀中人民的智慧。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本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在地道中加入自己的“设计”,但由于时间关系并未实现。 备课素材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课文从冀中地道战出现的原因、作用、地道的样式结构及特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 并对冀中的地道战作了高度评价,热情颂扬了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顽强斗志。这篇文章先介绍冀中地道战出现的原因和作用;接着介绍地道的样式及特点。最后给予地道战高度的评价;重点介绍冀中地道的总体结构、各种具体的设计样式及其保护自己、打击敌人、防止破坏和传递信息的功用,体现了地道设计周密、易守能攻、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的特点。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时代背景: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于1942年到1944年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他们在铁路和大道的两旁挖了很深的封锁沟,挖出的泥土就用来筑成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残酷的封锁政策,抗日战争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地道战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是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冉庄村。1959年设纪念馆;196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加固保存着千米地道主干线及部分战斗工事和地道口。1964~1966年,增设冉庄地道战展厅。

2017年1月,冉庄地道战遗址入选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按课文原文填空。 1.( )敌人来了,我们( )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 2.人藏在洞里,( )不气闷,( )不嫌暗。 3.( )进了活道,敌人( )过不了关口。 4.在地道里( )有“警戒洞”,( )有“迷惑洞”。 二、词语搭配。 粉碎( ) 创造( ) 发现( ) 坚持( ) 打击( ) 封锁( )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把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划掉。 1.冀中人民(创建 创造 建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2.在(宽大 宽阔 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 四、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1.作者介绍任丘冉庄的地道是按( )、( )、( )的顺序来具体介绍的。地道中的“洞”有五个特点:( )、( )、( )、( )、( )。 2.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想出了许多妙法,粉碎了敌人的破坏。如:( )可以防备敌人的“火攻”;( )可以粉碎敌人的“毒气攻”;( )可以对付敌人的“水攻”。 3.地道的作用一是( );二是( )。 4.冀中的地道战是我国( )的一个奇迹。 思维创新大拓展 五、查阅资料,试着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冉庄地道战遗址。 参考答案:

一、1.如果……就…… 2.既……又…… 3.即使……也…… 4.不但……而且……

二、粉碎(阴谋);创造(奇迹);发现(问题);坚持(斗争);打击(敌人);封锁(消息)

三、1.创建 建造;2.宽大 宽阔

四、1.地道、洞、气孔。洞顶牢固、数量多、用途广、大、生活设备全。2.洞口准备土和沙;“孑口”上装吊板;把地道和枯井暗沟连接起来。3.保护自己,打击敌人。4.抗日战争史

五、提示:可以从成因、布局、作用、历史地位等角度进行介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