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三大造园体系之一,在世界造园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起源于商周,发展于魏晋,成熟于唐宋,在明清两代更是达到了历史的顶峰。本文通过考证,谈论了中国古代园林在设计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蕴和文化理念。
关键词:古典园林;植物;文化内涵
1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与传统文化 1.1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它体现了人文思想与生态自然的结合和统一,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公元前11世纪的商、周时期已出现“囿”,且出现有关于观赏植物的文字记载。在经历了千年的历史沧桑后,中国古典园林终于形成一个成熟的、独立的体系,其独树一帜的风格,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崇尚自然美、讲求意境、追求创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使其名噪中外。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的情趣是其他西方古典园林不能比拟的,尤其是在当代的审美情趣逐渐在园林的景观美中进行渗透,使得植物景观的美的境界变得主观性和随意性很强。虽然不同的时代对植物的情感和意境有所不同,但是无论是哪个时代的人,都希望从古典园林植物景观中获得审美和愉悦,这是相同的追求。经过长期的沉淀,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始源,能够在审美情趣和直觉体验中对人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无论是郁郁葱葱,还是繁花似锦、生机盎然,都不足以完全表达园林景观的观赏主题。这是由于植物景观本身的风景资源已经成为园林体系的一部分,艺术地再现了自然的美[1]。 1.2 传统文化
儒、道、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虽三家学说在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中不断的相互影响、借鉴、融合,但他们各自的文化特征又非常明确。中国古典园林继承了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其在各方面,如植物配置、布局和审美上一定程度的反映了儒、道、释三家的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园林基本分为三大类型: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不同的园林建筑类型,其建筑特征和配置的植物也不同。 1.2.1 皇家园林
儒家思想学说中的“三纲”说讲长幼尊卑、讲群臣纲领,它所表现出的等级秩序论深深的影响着封建社会制度的建立,它也影响着当时手握大权的帝王家。皇家园林所表现的乃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尊贵与神圣不可侵犯。其布局注重仪典,建筑雄伟、磅礴,无不显示庄重气质,而其植物景观配置就多用常绿的高大树种,对称种植。如松柏,体态高大挺拔且四季常青,足匹配皇家气势。 1.2.2 私家园林
《道德经》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崇尚自然,,强调天地之美,也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虚静之心,俗说“儒在钟鼎,道在山林”正是如此。文人雅士们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更是将私家园打造为自我修习与升华的仙境,所以私家园林往往充满闲情逸致、淡素脱俗。在植物配置上以自然式栽植为主,形成一种刚柔并济的风格,多以绿竹配其白墙灰瓦,以兰衬其木质亭台,体现江南园林的清高风雅。 1.2.3 寺观园林
寺观园林指的是寺庙、道观等的配套园林。寺观园林区别与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它是宗教发展的产物,服务于宗教。宗教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它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神秘虚空产生的敬畏和崇拜。
寺观园林与信仰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道、儒、佛三家文化都注重自然和人为的统一,只是方式不同。道家文化追求逍遥神游,儒家文化追求道德感应,佛家文化追求净根顿悟。因此,四周院墙、中轴对称、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建筑组群及其审美观赏,
更多地与儒家文化联系在一起,在园林风格上,主要体现为皇家园林与文人园林。而风景名胜追求自然天成及其审美欣赏,更多的与道教文化联系在一起,在园林风格上体现于道教园林与自然园林。建筑组群显然与儒家文化相联系,园林部分恰好与道教文化相联系。
从寺观园林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寺观园林同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相比较,有一些特点:①寺观园林是面向广大的香客、游人,除了传播宗教以外,带有公共游览性质。②一些著名寺观的大型园林往往历经若干世纪的持续开发,扩充规模,美化景观,积累着宗教古迹,题刻下历代的吟颂、品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交织,使寺观园林包含着历史和文化的价值。③在选址上,则可以散布在广阔的区域,往往位于郊野或名山之中,给寺观园林提供了不同特征的构景素材和环境意蕴。寺庙总体组群一般包括宗教活动部分、生活供应部分、前导部分和园林游览部分。位处城镇的寺观祠庙,如苏州的寒山寺、西园,成都的武侯祠等,多是圈围在院墙内部、模仿自然的山水园。位处山林环境的寺观,如杭州的灵隐寺,乐山的凌云寺,灌县青城山的天师洞,峨眉山的清音阁等,则突破模仿自然的山水园的格局,通过少量景观建筑、宗教景物的穿插、点缀和游览路线的剪辑、连接,构成环绕寺院周围、贯连寺院内外的风景园式的格局。由于寺庙多位处山林,因此这类的格局是寺观园林布局的主流。寺观质朴于奢华、细致处讲究,配以落叶类植物,更契合其禅意的体现。 2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与诗情文化
中国古典园林源于殷商时代的圃、囿、台。时间追随着园林的发展,到最后的成熟。三千多年历史的积淀,精致,美观,和谐,同时给予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要的仅是叹为观止的震撼。同时,中国古典园林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构配,一个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虽由人作,却有宛若天成的韵味。更以自然界的山水为蓝本,曲折之水、错落之山、迂回之径、参差之石、幽奇之洞。它的确能使人足不出户还可以领略多种风情,潜移默化之中受到大自然的陶冶和艺术的熏染。
“诗情画意”可谓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讲究“情”与“景”交融。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曾写“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此句“情”表现作息间的悠闲自得,“景”描述了东篱之菊,南山之景。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远离世俗尘嚣、淡泊超脱、热爱自然的情趣。 3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与吉祥寓意
根据植物的习性、气味、名字的谐音等,从古至今它们都被赋予特定的文化寓意。“松、竹、梅”被成为岁寒三友,因各自的习性而被赋予更深的寓意;“桂、柳”等也因其名字谐音而被世人所喜爱。
(1)松柏:《荀子》有言:“松柏经隆冬而不凋,蒙霜雪而不变,可谓其‘贞’矣”。所以松柏象征着坚贞不渝。
(2)竹:古人常说“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竹挺拔秀丽,岁寒不凋所以常以竹来象征气节。又因竹节节向上延伸,用来比喻步步高升。
(3)梅花:梅花凌寒而开,留香清新,被赋予高洁、坚强的象征意义;又因梅花包含五瓣花瓣,被称为“梅开五福”,寓意吉祥。
(4)桂花:谐音“贵”,寓意为富贵或有贵人相助。 (5)柳树:谐音“留”,有挽留和惜别之意。
由于花木植物被赋予了各种丰富的寓意内涵,在园林景观的建造中, 下转第370页
园主便可选择富有寓意的植物品种,形成不同的植物景观,表达。或取一花木,将其名作为景观景点的名名字,如拙政园中的“远香堂”,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不仅能体现出园主的思想情操,更衬托出景点的极致之美。 4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与风水
风水文化是中国传统的易学分支,是祖先留下的遗产瑰宝。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只有通过合理、恰当、巧妙的配植植物,园中的山、水、建筑才有灵韵。植物作为唯一具有生命的造园要素,其自身以及所营造的植物景观与风水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颐和园(清漪园)亦是通过改良各个园林要素来使得该园风水独好。 4.1 园林植物景观用阴阳论的风水
“阴阳”萌发于古代先民观察天文地理的经验理知,只作为太阳日光向背的意义而出现,向日的为阳,背日的为阴。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景观并非是随意安排的,而是处处体现着一种阴阳平衡的和谐之美。
(1)植物方位。清·高见南《相宅经篡》:“东种桃柳,西种栀榆,南种梅枣,北种奈杏”。还有“青松郁郁竹漪漪,色光容容好住基”,“白兰屋前种,美花香气送”,“向阳石榴红似火,背阴李子酸透心”等说法,虽然这些要求貌似只符合风水理论,事实上却具有科学道理,完全符合所栽植物的生态习性。
(2)均衡景观。风水理论是易学与环境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而《易经》中“生生不息”的变化思想直接影响到了古典园林设计中的植物景观。传统园林设计中一般春季可赏玉兰、海棠、桃花,夏季可赏荷花、芭蕉,秋季可赏菊花、石榴、桂花,冬季可赏松柏、梅花等。在植物配置上要求春夏景物疏朗明快,从而表现出冬夏有别的季节变化。另外,古典园林也注重点景,点景是从风水理论中变化而来的,造园者用较少的笔墨,略施小筑,可使园林注入灵气,顿时移情生辉,俨然构成一幅优美的天然画卷,而其中的题诗作词更是成为景中的点睛之笔。 4.2 园林植物景观五行说的风水
“五行”即为金、木、水、火、土,以组成世间万物,是一套相生相克的哲学观,相生的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植物间、植物与人以及植物与环境的相生相克是普遍存在的,如宅后有榆,百鬼不进;曼陀罗花开,蛇蝎虫遭灭;葡萄栽在松树旁不结果,栽在榆树旁结酸果;葡萄架下不宜睡卧,其气场对人体不利;松树、柏树能够分泌出强烈芳香的挥发性物质,具有较强的杀菌消毒能力。另外,根据植物的五行来布场,不仅力求景观美,而且更注意发挥植物的功能,以创造出良好的可居环境。
4.3 园林景观植物的风水象征意义
象征,形著于此,而义表于彼,以具体的事物或符号表达特定的含义,具有约定俗成的民族性特点。中国古典园林在造园之初,即被深谙传统文化思想的园主或造园家们在作为意识形态外在体现的园林植物景观中,不仅仅停留在植物色彩、姿态、香味等引起的感观愉悦上,而是更注重植物文化的象征内涵。同样,在流传下来的习俗文化当中,风水学也充分应用了植物特定的象征寓意。
(1)吉祥寓意。植物与吉祥语的谐音寓意,如桔(吉)、芙蓉(富荣)、桂(贵)、枣(早)、桐(同)、榉(举)、槐(怀)、竹(祝)、荷(合、和)、莲(连)、柏(百)等。另外,还有槐树来代表“禄”,后人常于庭院植槐;自古视“灵芝”为祥兆,吉祥图可见鹿口或鹤嘴衔灵芝,常用作祝寿礼品;梅花因有五瓣被认为是有五个吉祥神,常有“梅开五福”图;无患子受到尊崇,果实俗名鬼见愁,佛教称为菩提子,可串联作念珠,有它“无患”;月季因四季常开而视为祥瑞,有“四季平安”意蕴,与天竹组合为“四季常春”;松柏因四季长青、树龄较长而寓意长寿;牡丹被视为“富贵花”,常与玉兰、海棠、桂花搭配在一起,寓意“金玉满堂”。如网师园万卷堂前植玉兰、女厅前植桂花,春观兰、秋赏桂,饱含祥瑞富贵之意。民俗中“家有梧桐树,何愁凤不至”。《庄子·秋水》:“夫宛鸟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都有梧桐树招引凤凰栖息之意。如耦园东园西墙边种植梧桐,园主沈氏把夫人比喻为凤凰,将其招引来东花园栖息,与自己共度时光。
(2)品格寓意。根据植物的象征性赋予不同的品格。如松、竹、梅、菊因傲霜、高风亮节被誉为“四君子”;其中松、竹、梅又因其耐寒习性而被誉为“岁寒三友”,怡园拜石轩厅南院,遍植松柏、冬青、梅、山茶、翠竹等,经冬不凋,四季常青,且以松、竹、梅为特色,故又名“岁寒草庐”;兰因有王者香而被赋予高士的品格;此外,丁香、桂、含笑、茉莉等往往因其特殊的芬芳而被比做丽珠佳人。 5 结束语
中国古典庭院追求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和天人合一的境地,解决了人性的平衡需求和亲自然性,尤其是植物文化蕴含的生机与活力,构成了园林景观中的灵魂和核心。植物景观千变万化,在有限的空间内,按照传统的文化审美区对植物进行塑造,艺术地再现自然的美,使植物成为自然山水、风景资源中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