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聚丙烯的市场分析
我国聚丙烯的市场分析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9-10-13 14:31:49
我国聚丙烯的市场分析 中石化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研究院 崔小明
聚丙烯(PP)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热塑性合成树脂,具有比重小、无毒、易加工、抗冲击强度、抗挠曲性以电绝缘性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注塑、挤管、吹膜、涂覆、喷丝、改性工程塑料等各种工业和民用塑料制品领域。近年来,由于PP 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开拓,进一步推动了PP 工业的快速发展。
生产现状
截止到2008 年底,我国聚丙烯(PP)的生产厂家有90 多家,生产装置有近120套,总生产能力达到765.0 万吨/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PP 生产国,已经基本上形成了溶剂法、液相本体-气相法、间歇式液相本体法、气相法等多种生产工艺并举,大中小型生产规模共存的生产格局。其中连续法装置生产能力为583.6 万吨/年,占总生产能力的76.3%;间歇法装置生产能力为181.4 万吨,占总生产能力的23.7%。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生产能力为370.4 万吨/年,占总生产能力的48.4%%;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的生产能力为209.4 万吨/年,占总生产能力的27.4%;其他企业的生产能力为185.2 万吨/年,占总生产能力的24.2%。中石化茂名石油化工公司是目前我国最大的PP 生产厂家,生产能力达到47.0 万吨/年,占国内总生产能力的6.1%。2009年,我国将新增聚丙烯生产能力约140.0 万吨/年,其中包括中国石油独山子石油化工公司的一套55.0 万吨/年聚丙烯装置,中国石化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的一套40.0万吨/年聚丙烯生产装置以及中国石化天津石油化工公司的一套45.0 万吨/年聚丙烯生产装置建成投产,届时我国聚丙烯的生产能力将增加到约905.0 万吨。
近年来,我国聚丙烯工业的生产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前,我国聚丙烯生产装置主要集中在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大集团公司手中,近几年,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使我国成为世界PP 生产巨头争夺的焦点。为了填补这一高达30%左右的供需缺口,位居世界PP 行业“三强”的Basell、BP及Exxon Mobil 公司纷纷抢滩登陆我国,分别在广东、上海、福建等地与国内企业合资建设了3 套大型炼化一体化工程,配套建设的PP 装置总产能达到89.0 万吨/年,目前除福建炼化一体化工程外,其余已投产。另外,港商、台商也加入到聚丙烯的建设行列中。外资的加盟、 港商和台商的涉足,打破了我国聚丙烯产业国有资本一统天下的格局,投资主体正在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2)生产规模逐渐扩大。与以前小规模的一窝蜂投资方式明显不同,在新建PP 装置中,无论是国有资本、民营资本还是外来资本,各投资主体都选择了规模化、技术化的投资策略,年产规模大多在30.0 万吨以上,这将大大增强我国聚丙烯在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的能力。(3)原料路线发生变化。目前,我国聚丙烯装置原料丙烯主要来自乙烯装置副产和炼油厂,传统的丙烯生产路线已不能满足PP等下游产品需求增长的要求。作为丙烯资源的补充,其他丙烯生产技术,如烯烃转化工艺、烯烃易位工艺、甲醇制烯烃工艺、丙烷脱氢工艺已经或正在走向工业化,原料路线也正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近年来,国内多家企业正在进行可行性论证,研究开发或引进丙烯新生产技术,建设丙烯新工艺装置,进而配套建设聚丙烯生产装置。其中甲醇制烯烃(MTP)的新技术是目前的热点项目。这些丙烯新工艺路线的崛起,为我国聚丙烯原料路线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形成多种原料路线并举,相互竞争的格局。
随着生产能力的不断增加,产量也不断增加。2005年我国PP 的产量为522.95万吨,2008 年产量达到733.2 万吨,同比增长约3.47%。其中华东和华中地区的产量最大,分别占总产量的39.0%和24.60%。2009年1-4 月份的产量为256.80 万吨,同比增长5.2%。
消费量继续增加,消费结构将发生变化
近年来,我国PP市场的需求量增长很快。2000年我国PP的表观消费量只有486.8万吨,2005 年增加到823.0
的1.10万元/吨下降到下旬的0.87万元/吨,11月上旬价格下降到全年最低,仅为0.65万元/吨,到12月,市场价格仍处于低位震荡。2009年,随着我国出台一系列振兴经济措施的实施,房地产、汽车及家用电器等制品行业有所复
苏,市场价格有所上涨,2月份价格为0.78万元/吨,3月份上涨到0.80万元/吨,5月价格进一步上涨到约0。95万元/吨,同比下降约32。0%。预计今后PP市场价格仍会有小幅度的上升,但幅度不会太大,2009年整体市场不容乐观,还是以弱势震荡为主。
2009 中国(东莞)聚丙烯/丙纶/非织造布产业链技术与市场论坛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目前,我国PP 工业的技术水平及生产能力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是生产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差,通用牌号树脂供应多,而高中档产品空缺严重。在高端市场和部分中端市场占据垄断地位的国外生产商凭借地域和低成本优势,将继续扩大对华出口。我国聚丙烯装置通常与乙烯厂和炼油厂配套建设,中小装置居多,装置布局过于分散。北方装置生产的聚丙烯除部分商品就地加工编织制品外,其余产品南运,运输成本过高。珠三角市场基本饱和,长三角市场潜力有限。为抢占先机,部分聚丙烯下游加工企业战略北移,但东北和西北市场距离\"做强、做大\"尚有距离。另外,由于新增产能过于集中,市场将重点消化扩
能高峰期形成的产能,今后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聚丙烯行业重新洗牌不可避免,中小型装置逐步退出生产领域将成为必然结局。为此,今后我国聚丙烯行业应该:
(1)加快新型催化剂的研究开发。通过改进现有工业化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加强新型内外给电子体的研究开发,进一步提高催化剂的性能。同时还应该加快茂金属催化剂和非茂金属催化剂的研究开发力度,并尽快实现产业化。 (2)调整产品结构,增加高档次品种牌号的生产比例。加快注塑级和纤维级聚丙烯产品的开发,特别是高结晶、高流动性、刚韧性能平衡好的新型抗冲共聚物和高乙烯含量无规共聚聚丙烯牌号等,满足国内汽车、包装以及建筑等行业快速增长的需求。努力开发BOPP热封膜及高速生产线专用树脂,加速三元共聚CPP树脂的开发。加强高透明PP产品的研究、生产和应用,开发PP洗衣机内桶和底座专用树脂、薄壁注塑制品专用树脂以及PP吹塑容器等市场急需的专用树脂。 (3)加紧在建和扩建聚丙烯项目的实施,以扩大产量,满足国内市场消费。另外,要加紧行业重组和企业间并购,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4)扩大国际出口贸易。目前世界聚丙烯市场的重心正在东移,中国近邻印度与中国一起将成为全球聚丙烯消费增长的原动力。近年来印度经济出现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这极大地刺激了消费的增长。印度还是亚洲巨大的汽车、各类器具和包装食品市场之一,加之印度正在大力改善基础设施,这一切都刺激了聚丙烯消费的强劲增长,届时还将有大量聚丙烯衍生物进口。我国可以利用地域优势辐射邻邦,以扩大国际出口贸易,化解国内的供需矛盾,使我国聚丙烯行业健康、稳步、快速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