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师的推荐下阅读了资深三井物业研究者白益民的《三井帝国在行动》,该书用“三井”、“综合商社”、“财团”这三个概念作为一条主线,将众多热点事件、中日企业竞争与合作、重点产业分析等以案例的形式联系起来。它不仅揭开了这些三井财团企业的身世之谜,更重要的是暴露出他们之间互相配合在中国众多产业上的隐秘布局和扩张战略,以及他们拓展市场和控制商权的手段,从而展现三井财团在钢铁、汽车、信息产业、石油、核电、高速铁路等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上开辟出的商业帝国。
只读完了此书的一部分,最大的感触莫过于两点:深谋远虑的产业链控制和财团模式。
一、深谋远虑的产业链控制?
我国钢铁业的老大宝钢是在引进日本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其始建初期,三井物产没有直接参与到项目中来。但是,三井物产通过石川岛播磨和东芝,与新日铁一道向宝钢提供设备。
1985年,三井物产(三井财团旗下综合商社,财团的日常协调和决策机构)与宝钢就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三井物产为宝钢提供技术、物流服务和人才培训。
1994年,三井物产、宝钢集团合资兴建了“上海意达彩涂钢材制品有限公司”,该公司总投资952万美元,1995年初建成投产,是当时国内最大的专业生产彩涂钢板制品的中外合资企业
1995年,三井物产、新日铁、宝钢集团、南通市投资管理中心合资13.85亿元人民币,建立了“南通宝钢新日制钢有限公司”
1998年,三井物产与日本日新制钢、宝钢在宁波共同控股了中国最大的不锈钢厂,该合资公司更名为“宁波宝新不锈钢有限公司”(简称:宁波宝新)。
2002年12月初,三井物产与宝钢合资3000万美元成立钢铁流通企业——上海宝井。三井物产在中国拥有10个钢材加工配送中心。
宝钢不缺钱,为什么还要跟三井合作?其实研究一下钢铁行业的产业链布局,就不难回答这个问题。
1日本在钢铁行业方面的先进技术是一个方面。
2然后是所必须的生产原料,大多由三井物产等日本企业参股控制。二战后日本开始研究经济复兴计划,三井物产从20世纪60到70年代起,就积极投资美洲、澳洲的矿业资源,后来又参与淡水河谷的私有化和收购扩张活动,通过控股公司持有淡水河谷高达15%的股份,并在董事会中派驻两名董事,从而掌握了铁矿石的全球定价权。
3不仅如此,三井物产还调动三井商船运送铁矿石。这些铁矿石还是由三井物产的成员企业三井商船运输到上海的;而运输的大型矿砂船是由三井物产的另一家成员企业三井造船制造的;
4三井物产与宝钢合作生产卷板,根据汽车、家电等企业特别是日本在华企业的需求,进行剪裁打孔等加工
5三井物产通过这种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在控制上游铁矿石资源的同时,又渗透了中端的钢铁生产,同时依靠着关系密切的丰田、本田、马自达等汽车厂商影响着需求端,控制销售
可以说,宝钢在资金、原材料、生产制造、运输、销售的每个环节都能看见三井物产的影子。宝钢在得到帮助的同时,也不知不觉中被纳入了三井的势力范围。与宝钢的合作为三井撬动中国市场奠定了战略支点,借宝钢的影响,三井的势力在中国钢铁业蔓延开来。
如果说和中国钢铁生产企业的合资看作是三井财团在中国种下的一颗树,众多钢铁下游合资企业就是这棵树赖以生存的根须。其布局之精巧令人瞠目结舌,其深谋远虑的精细度令人叹为观止。
二、财团模式
“财团”实际上是由综合商社、主办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企业、以及众多不同领域分工的制造业企业聚拢而形成的“商帮”。是日韩企业的一种独特模式。
日本培养新产业的方式与美国不同,它是在财团统筹安排下有计划的发展,综合商社一定程度上充当了风险投资的角色。美国的风险投资是以推出套利为目的,而综合商社以培养企业为目的。综合商社长期与所投资的企业保持密切的关系,使财团的企业群能在市场竞争和规模经济之间求得有效、合理的均衡,财团整体经济利益实现最大化。这也便于实现刚才所提到的财团企业的产业链化生产销售。 财团的主要特点可归纳如下: (1)成员间相互持股,关系呈环状 (2)成员经理组成经理会,起大股东会作用
(3)根据经理的决定,由集团成员出资,设立联合投资公司
(4)以大城市银行为中心,银行会同本系统金融机构(信托银行、保险公司等)对集团成员企业进行系列贷款
(5)综合商社作为集团内交易媒介,既担任企业集团成员的购销,开展集团内交易,又具有开展新事业的组织机能
(6)组成配套行业,以重工业、化学工业领域为中心,成员企业分布于各产业领域。
1日本经济体主要由六大财团构成,可以看到除了丰田汽车外,东芝、索尼、松下、
三洋、NEC等也都是三井财团的成员企业或重要关联企业,三井住友银行、商船三井、三井造船、石川岛播磨、新日铁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也都归于三井财团这个大家庭。
他们“通过成员间共同持股共同投资等手段形成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这一切就避免了财团内部企业间的恶性竞争,避免内耗,使日本企业有统一的战略经济指导,容易形成技术积累和人才积累,能够一致对付国外企业的竞争,防止外国企业并购。
2财团培养大量制造业企业,建立强大的工业体系。日本特有的“儒家资本主义”崇
尚创造价值,而非“金融资本主义”掠夺式的赚钱。对一个发展中国国家来说,建立强大的制造业无疑是在创造价值,更重要的是强大的制造业是任何国家崛起的根本,对国家来说没有自己的一流的工业产品和强大并且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不可能成为世界性经济大国的。
主要股东都是金融机构的财团,用巨大的筹融资能力介入资源收购,作为制造业的“牵引车”,三井物产等综合商社将庞大的信息网络的触角,伸向世界的各个角落,扮演着中间人和牵线人的角色,大规模引进技术。
3推进\"贸易立国\"国策,不断占领市场,在全球范围大肆扩张。 有了一流的工业产品,
还需要换取财富的手段,即扩大海外贸易。在财团体制的支撑下,有很多日本大型制造业企业在九十年代日本国内经济低迷阶段(GDP低),却实现了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肆扩张(GNP高)。特别是在 2000 年以后,日本企业逐渐消化了 IT 技术和数字技术,应用于其具备优势的制造业中,为这些企业创造了巨额利润,进一步确立了它们在全球的竞争优势。
日本二战后紧缺的资金和资源是日本巨大综合商社得以建立和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不断占领市场,推销商品,财富得以累计,累计的财富再次投入到制造业,推动制造业从低技术到高技术,从粗糙到精密。事实上,日本制造业能够不断持续发展的原因正是归功于以综合商社为核心的财团体制。
要跟日本打交道,我们需要了解它的特点,知己知彼,明白财团的运作模式,这本书详尽的介绍了大财团三井是如何在中国实施战略部署的。表面看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资本,实际上是加强了对中国经济活动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控制力。日本制造业通过跨国经营的产业分工,将核心技术牢牢控制在手的同时,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土地优势,把在中国和东亚各国投资建立的合资或独资企业所生产的耐用消费品,直接出口到欧美各国,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家电产品领域和汽车产业中的领导地位。
财团深谋远虑的布局观是值得学习的,不能简单因为日本同美国经济竞争的失败而否定日本财团运作的长处,并且需要警惕日企对中国经济活动的渗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