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地处鄂西北部、汉江中游,版土面积2115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91.26万亩,属南北过渡地带,气候条件复杂多变,自然灾害发生频繁。今年夏收作物总面积89.64万亩,其中小麦60万亩,油菜20.78万亩,其它作物8.86万亩;夏播作物总面积83.86万亩,其中水稻46.95万亩、玉米21.16万亩、花生10.01万亩、其它作物5.74万亩。XX年以来,我市农业自然灾害情况表现为受灾农作物种类多,受灾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13.1万亩次,成灾7.4万亩次,绝收0.5万亩次,直接经济损失11626万元。现将XX年度以来农业受灾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灾害
一是冬春夏持续干旱灾害。自去年10月份以来,我市发生冬、春、夏3季连旱。特别是今年元至4月,累计降水量仅84.5毫米,比历年同期的173.5毫米低89毫米低51.3%;比上年同期的81.4毫米多3.1毫米。在日平均气温上,也比历年偏低:元月的日平均气温1.97℃,比历年平均值2.85℃低0.88℃;2月的日平均气温3.77℃,比历年平均值5.12℃低1.35℃;3月的日平均气温8.9℃,比历年平均值9.83℃低0.93℃。由于持续干旱少雨,气温天气,田间墒情不足,积温不够,不能满足作物正常生长需要,不利于小麦
返青、油菜抽薹开花。由于低温干旱持续时间长,造成我市大部分农作物受到低温干旱灾害影响,生长发育进度和生长质量受到影响,小麦拔节推迟5~8天、抽穗推迟10天左右,油菜抽薹开花期推迟5-10天。根据受灾乡镇报告及调查统计,全市夏收作物受旱灾面积共34.8万亩,占秋冬播作物面积的38.76%,其中小麦受灾23.6万亩,占小麦面积的77.87%;油菜受灾8.5万亩,占油菜面积的40.9%;其它作物受灾2.7万亩。据估算,全市夏收作物受灾减产1成左右,直接经济损失3260万元,无成灾、绝收现象。 二是夏收连阴雨灾害。今年5月19日,我市部分早熟小麦提前成熟、开始收割;大部分小麦20日开始从腊熟期进入完熟期,全市组织机械根据小麦发育进程,开始大面积机械收割。但22-25日的连阴雨天气影响了收割进度,雨前收割面积只占20%左右。连阴雨导致未收割的小麦出现穗发芽或籽粒萌动现象,虽然未造成减产,但造成大部分小麦品质下降,特别是不完善率超标,平均不完善率在19%左右,高的达到30%,达不到国家最低保护价收购质量标准——10%以内,不能享受国家最低保护价,只能做贸易粮销售,平均售价1.88元/公斤,比国家最低保护价——2.04元/公斤低0.16元/公斤。全市夏收小麦60万亩、小麦总产2.63亿公斤,按80%受损折算,直接经济损失3366万元。 三是伏旱灾害。全市6、7两个月累计降雨量189.8毫
米,比历年同期平均值257.6毫米少67.8毫米,少26.32%。但降雨时段、降雨地点分布不均匀,其中从5月26日开始,一直到6月25日,全市持续30天无有效降雨,26日才出现几次暴雨天气。干旱天气影响了早熟玉米授粉和西瓜膨大,影响棉花、水稻、花生正常生长发育。根据受灾乡镇报告及调查统计,全市夏秋作物受旱灾面积共17.8万亩,占夏播作物的21.22%;成灾面积3.8万亩,占4.5%;绝收面积0.5万亩,占0.6%。据估算,全市夏播作物伏旱影响直接经济损失3750万元。
四是高温热害。水稻抽穗扬花授粉的适宜温度为24—29℃,日平均气温30℃以上或日最高气温35℃以上时,影响水稻花粉母细胞的正常发育,降低花粉活力,导致花粉无法正常开裂,甚至死亡,不能正常授精结实,空壳增多,结实率下降,形成大量的空秕粒。7月25-31日,连续7天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从26日开始,连续6天日平均气温在30℃以上,对水稻花粉母细胞发育和授精已经形成影响。据估算,水稻受高温热害面积达12.5万亩,成灾面积3.6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250多万元。 二、灾害特征
一是灾害多发频发。去冬今春以来,共发生冬春夏连旱、夏收连阴雨、伏旱、高温热害等多种灾害,而且干旱多次出现,甚至并发。
二是灾害强度大。XX年的灾害损失主要集中在少数几次高强度灾害,特别是去冬今春的持续干旱天气,仅次于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去年60年一遇的严重旱灾。
三是持续时间长。干旱从去年10月份一直持续到今年的5月24日,持续190多天,仅将于去年6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夏收时出现连阴雨灾害1次、时间达5天。 三、防灾救灾措施
灾害发生后,各级农业部门迅速响应,由于行动迅速,措施得力,生产恢复情况良好,我市在全年遭受了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依然稳步发展,确保粮食产量实现持续9年增长。
一是及时应急响应。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我市各级各部门按照《XX市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积极响应,规范操作,全力以赴抗灾救灾,努力降低灾害损失。XX市委、市政府及早安排,于5月9日组织市农业局、水务局组成两个联合工作专班,分赴各镇、办事处逐个摸查受旱及蓄水情况,并提出水改旱、旱育秧、节约水源、打机井、修整渠道、维修泵站与机井等抗旱措施。 二是强化技术指导。灾情发生后,市农业局迅速组派工作组,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特别是重灾区指导抗灾救灾。全市农业系统全年共计派出农业专家和科技人员500多人次,深入灾区进行技术指导和生产帮扶。市农业局组织
专家制定了分作物、分品种、分产业的抗灾救灾技术方案,并深入各地进行抗灾救灾技术宣讲。各级农业部门全年共发放技术资料10多万份。
三是争取救灾资金。在抗灾救灾的同时,市农业局积极争取省农业厅和市委、市政府支持,下拨农业生产救灾资金,解决抗灾救灾和恢复生产中遇到的各项问题。在农业厅和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下,全年先后争取农业救灾资金300多万元,为灾后恢复生产、挽回农业经济损失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是加强病虫防控。农业植保部门高度重视灾后病虫防控,结合灯测、系统监测和大田普查,准确掌握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及时发布病虫情报,制定防控技术对策,指导农民开展病虫害防控工作,确保不发生灾后病虫大爆发。针对水稻“两迁”害虫、螟虫和稻曲病、纹枯病以及棉花枯黄萎病等病虫害,及时组织植保机防队,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减轻病虫害流行程度,防止“灾后灾”。全市累计开展灾后病虫防控120万亩次。
XX市农业局 二○一二年十一月十四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