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班级管理案例分析报告

班级管理案例分析报告

来源:爱go旅游网


班级管理案例分析

魏书生教育案例引发的反思

来源:天津教育(2008-2 ) 发表日期:2008年11月11日

我曾参加过一场魏书生教育思想报告会。 听完报告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反思我们现实中

的教育:有多少教育方法值得商榷?我们的做法与教育规律相距多远?现从魏书生老师的报告中 抽取两个教育案例,加以分析反思,愿与同行交流探讨。 让学生收费

【案例】

魏老师在组织学生缴纳基本学习费用时,

把收费任务交给了一个学生。 接到任务的学生拿着纸和

“用手表收。”学生不解地问:

笔,准备按座位顺序依次开始收费。这时,魏老师叫住了他,说:

“老师,用手表怎么收啊? ”魏老师笑着说: “别急,先站在一边,思考思考。 ”过了一会儿,学 生说:“老师,您真高明,我知道了,您是想让我组织一个’收费比赛’ 程不出差错的小组获得比赛的胜利(具体比赛细则在这里就不详述了)

。”在魏老师的点拨下,

。这样一来,

负责收费的学生组织了一次小组收费比赛,以卫生小组为单位,委托每个小组的组长下去收费, 收费快、过

最快的小组只用了 10分钟就把钱收齐了。小组长用写有姓名和钱数的白纸把钱包好,交给了负 责收费的学生。当负责收费的学生正要把纸包交给魏老师时,魏老师又启发他说:

费过程结束了吗? ”在魏老师再一次点拨下,负责收费的学生监督、陪同各个小组的组长, 把钱送到了会计室。经会计清点,证实各小组交上来的钱数准确无误,

“再想想,收

一起

收费完毕,比赛也分岀了

“胜负”。一项看似简单甚至容易引发学生反感的收费工作, 就这样在愉快的气氛中顺利完成了。 【反思】

这个教育案例,充分体现了魏老师提出的“学生能做的事就让学生做” 费比赛,调动了学生参与班集体工作的积极性,

的教育理念。通过组织收

培养了学生关注细节、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不正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新课程 改革的培养目标吗?

看了这个案例,每一位教师都应反思:我们还“敢”让学生做事吗?其实,有很多事情不是学生 做不好,也不是学生不愿意做,而是教师不敢让他们做。当前,伴随着各种教育法规、行政命令 和学校责任追究细则等的不断出台,

加之人们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

学校和教师出于怕承担责任

的心理,让学生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的机会越来越少。 组织学生参加,这是部分学校和教师的无奈选择。 所缺乏的。向学生收必要

有些正常的学生活动,学校和教师也不敢 魏老师大胆、创新的做法正是我们目前的教育

的费用,这件事“费力不讨好”,我们传统的做法是教师亲自收。在收费 的过程

中,教师自己都怕算错钱、丢钱或收到假币,

怕承担由此产生的后果, 更何况是学生呢?

学习参考

魏老师却把这件事放手让学生去做, 同时在收费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点拨和指导。 反

思我们的教育,怕“出事”而不让学生去做事的现象有多少?限制学生做事不是好办法,明智的 做法是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事,

做能锻炼自身能力的事,

教师做好协调和指导工作就可以了。

以说,现在恰恰是呼唤和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让学生亲自观察,让学生亲自表达,让学生亲 自总结”的时候了。

让学生做事,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撒手不管”

,学生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让学生做事,教师应

在学生做事之前,教师必

可以在

承担起一种责任, 一种为学生的道德发展和心灵成长提供帮助的责任。 须对学生要做的事进行预设, 对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预判。

教师应想出几套可行性方案,

心中事先“演练”学生做事的全过程和预想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胸有成竹之后,再对学生进行 点拨,让学生先想后做,尝试新的思维方法和做事方法。教师应认真倾听学生做事的计划和步骤, 然后帮助他们优化做事的过程。

在让学生做事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做事

上,通过适时、恰当的指导,增强他们把事做好的信心,让他们敢于面对做事过程中的挫折。反 思我们的教育,在指导学生做事的过程中,

很多教师对学生的批评多,

指导少;让学生灰心的时

候多,增强信心的机会少。这种现状必须得到改变。 找期中考试只考了八分的学生谈话

【案例】

魏老师的班里,有个学生在语文期中考试中只考了八分。魏老师找他谈话。谈话中, 见山地说:“我听语文老师说,你上课根本就不听讲,是吗? ”学生答: 在家也不写作业,是吗? ”学生回答:

魏老师开门

“是。”“听你父母说,你

“是,我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想做。 ”魏老师说:“你根

”魏老

本不学习,还能考八分,说明你挺聪明的,要是你稍微努力一下,肯定会比这次考得好。 师继续问:“成绩下来了,你有不服气的地方吗?”

“有啊,第一道题我会做,但没答对,我不服

“我没有优点。”在魏老师的提醒和启 二十个……在以后的日子里,魏老师

魏老师帮他检查学习的效果, 帮

气。”而后,魏老师让这个学生说说自己的优点,学生说: 发下,学生慢慢地找到了自己的优点,从一个找到了十个、

允许这个学生上课不听讲, 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学习; 他确定学习内容,不断地督促、检查他的学

习落实情况。这个学生最终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反思】

我们应该反思,我们教师是怎样对待“后进生”的?在“后进生”的教育上,我们缺失了什么? 我不完全赞同“没有教不会的学生”的观点,但我完全赞同魏老师的“没有不进步的学生”的说 法。教师要用充满智慧和艺术的语言,诚心诚意地与学生对话。大多数教师对待“后进生”的通 常做法是:根本不与之对话,即使对话也多是讽刺挖苦,或干脆对“后进生”采取放弃的态度。 在上述案例中,魏老师没有用“你怎么就考八分,废物!猜也能猜八分!

”等侮辱性的语言与学

生对话,而是通过“我听语文老师说,你上课根本就不听讲”和“听你父母说,你在家也不写作 业”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通过“你根本不学习,还能考八分,说明你挺聪明的, 要是你稍微努力一下,肯定会比这次考得好”

这样的话来激励学生。通过让学生找优点,帮学生

找回了自信,激起了学生追求进步、努力进取的愿望。魏老师的谈话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心理, 顾了学生的自尊,体现了教师的智慧和语言的艺术,彰显了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

魏老师对“后进生”从“可进步之处”抓起,帮助“后进生”确定学习进步计划,并且坚持长期 督促、检查。在学生进步的过程中,还不断帮助学生制定更高一级的、切实可行的进步目标。这 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学习参考

班级管理中“两难”问题的解决

来源:《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08-2) 发表日期:2008年11月12日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因自控能力差, 道德判断能力低而出现故意违

反纪律、不讲礼貌、撒谎、小偷小摸等行为,在处理这些学生的问题时,往往可能殃及其他学生 而岀现“两难”问题。针对这种现象,如何在教育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如何采取学生适 应接受和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的问题。 两难问题

班级管理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教师对学生进行管理是引导学生,

排挤掉

学生思想中错误的杂草, 扶正学生的行为; 是让学生感知自己生命的跃进, 动力。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常会涉及到一些伦理问题,涉及到一些教师应该做,

从而产生更大的前进

但做了对某些学

生有伤害的两难问题。遇到伦理两难问题时,有些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直觉和经验,感情用事, 损害了另外一些学生的利益,

降低了教师自己的形象,也使班级管理的开展增加了难度。 下面是

日常教育中很可能发生的几个案例。 案

例一:某班的教室门被学生踢坏,尽管该班主任确信班里有学生知道这

是谁干的,但仍末找出踢门者,于是教师决定把全班学生留在教室里, 破了门为止。

案例二:某教师为了规范全班学生的行为习惯,

根据学生因违纪而扣分的多少将学生分成A、

E、

直到有学生告诉他是谁踢

C三个等级,让C等级的学生每天放学后打扫教室,直到C等级的学生变成A等级为止。 案例三:某班一学生放在铅笔盒中的5 0元钱被人偷走了, 去搜他觉得可疑的学生的口袋。

以上的几个案例是教师在教育学生时面对的伦理两难中较典型的。

在第一个案例中,教师要找到

如果有学

班主任在确定真的有人偷了钱后, 就

破坏公物的学生,然后教育他,而不是惩罚他,更不能惩罚那些与此事无关的无辜者。 生问:“为我没做过的事而受到惩罚,这在道德上允许吗?”那么我们教师将无言以对。案例二 中,教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无可非议, 来说是不公平的。如果有学生说:

但让个别学生因此而每天打扫教室,

这对学生

“教室是全班同学学习的场所,就让我们几个人来扫,对此我

表示不服。”我们教师也将无话可说。案例三中,教师为找遗失的钱而搜学生的身,侵犯了学生 的人格尊严。如果有学生问:

“老师,你有权搜身吗?”那么我们将无地自容。又假设三个案例

扣分多的C级

中的结果都如教师所预料的, 找岀了踢破门的学生, 被偷的钱回到了失主的手中,

学生变成了不再扣分的A级学生, 那么我们的工作是否做到家了呢?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曾说:“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 沃的土地。”我们的有些行为也许在残踏着这块土地。 怎样才能既教育了学生又不陷入两难境地呢?

我们确实应该仔细地考虑我们的选择,应该仔细地考虑其中的道德因素。 处理原则

利益最大化原则。 该原则主张我们要寻求使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方式,

去做尽可能使每个人都受益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处理这些事件呢?

的事,为大多数人带来最多的好处。作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班级管理时,一定要考虑到全体学 生,不要因为个别人而侵犯了大部分人的利益。

学习参考

平等尊重原则。该原则要求我们的行为要尊重道德主体(他人) 的平等价值,必须把他人视为有

其内在价值的主体去尊重, 不要按我们个人的价值观去贬低他们, 或改造他们。班主任在进行班 级管理时,应把学生的理性和自由人格放在首位, 教师要相信每位学生都是有理性的, 会思考的, 而且有着自己的人格尊严,教师和学

生是平等的,我们应该像我们希望学生尊重我们一样去尊重每一个学生。 教师能

做的只是给学生提几条建议、

给几个忠告、树几个榜样,而不是强迫学生这样做或那样做。

处理方法 不自觉渗透。班级管理固然离不开灌输,离不开政治思想的教育,离不开请学生到办公室面谈, 但这绝非德育的全部。 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我们的说教一定要考虑到伦理问题, “你是最难教的” “从来没有见过像你这样的学生” 应该有的。学生喜欢的是春风化雨般的德育渗透。

不能顾此失彼。 像

“你不是人”等话及歧视的眼神,都是教师不

我们应该在广泛的师生相处空间里去寻找时机

和话题。比如,在上下学的途中,文体娱乐之际,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随机渗透一些德育 内容,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曾遇到过一个逃学打乒乓球的学生,

多次说教无效。有一次

碰巧看见他在打乒乓球,于是我就过去跟他切磋起球艺。我发的上旋、下旋、左旋、右旋球,使 他摸不着头脑。于是我就跟他谈起乒乓球上的摩擦力、 那次以后,该学生再也没有逃课打乒乓球,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跟他谈知识就是力量。

对学习也产生了兴趣。这种不自觉的渗透施教,会让

如果说

师生都感到轻松愉快, 施教的内容就像微风拂过水面一样在学生的心中荡漾出阵阵涟漪。 学生是石头,那么老师就要做让石头臻于完美的水, 丽的鹅卵石。

有目的辩论。班级管理绝非一个平坦的、一帆风顺的过程。 的思想观点出现,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压制, 地。我们不仅应该允许学生说岀自己的观点,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粗糙的石头打磨成美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必定有各种各样

也不能不闻不问, 听之任之,否则都会陷入两难境 而且应该欣赏他们的观点,

主动地组织学生进行辩

论。话不说不清,理不辩不明,通过辩论明是非,引导认识的深化,使学生接受正确的观点。我 教过一个班,出现考试作弊现象,且愈演愈烈。我通过了解,发现考试作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同时也发现有不少学生竟然认为考试作弊有不少好处。

我就此组织学生辩论,我作为正方提岀“考

“考试作弊利

试作弊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观点,以那些曾经考试作弊者和准备作弊者为反方提出 多弊少”的观点,经过激烈的唇枪舌战,大家统一了认识:

学校组织的考试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情

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的,不能作弊;独立作业时,如果对某知识点模糊,可以翻看课文,但不得 抄袭他人答案。从此以后,考试抄袭答案的问题没有了,真可谓是吹尽黄沙始见金。 无判断介入。所谓“无判断介入”就是在处理学生问题时,

不急于对事实做出主观判断,而是以心理咨询的态度,设身处地地站在 学生的立

场,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 运用目光注视、 面部表情等身体语言把自己对学生的理解传 达给学生,引导学生对自身行为做进一步的思考,从而使错误的观点得到修正。我教过一个班, 有次自修课,学生自发去打篮球,被政教处没收了篮球,当时很多学生都认为学校不近情理,

怨说:“就要举行篮球赛了,还不让练球。 ”事后我假装不知,故意找时间让学生练球,学生紧张 地告诉我球被没收了。我惊讶地望着他们说:

“没了球怎么拿冠军?”我又以疑惑的眼光看着班

“我们班的冠军梦可就破灭 “以后可要注意啦,老师试

长,班长说岀了自修课打篮球的经过。我以同情的目光望着他们说: 了。”几个学生叽叽喳喳地相互指责。看着他们后悔的表情,我才说:

试看能不能把篮球要回来。”那次以后,学生再也没有上课打篮球的事发生,几天后的篮球赛还 得了冠军。

学习参考

采用“无判断介入”进行班级管理,教师要表现岀对学生的积极关注,相信他们具有 进步、向上的良好愿望,感受他们的情绪,接纳学生与自己不同的观点, 解他们的。老师把学生看做是需要帮助的对象,

并让学生知道老师是理

就能无

学生就会把老师看做是可以依赖的长者,

抵抗地接受老师对问题的分析、 解释,对老师的教育能以正确的态度接纳, 的效果。

水无常形,兵无常势,学生的思想也在不断地变化, 身心特点,有选择地运用各种教育方法,相继点化, 个个品德高尚,操守美好的现代化建设者。 (作者单位:浙江省龙游县横山中学)

达到无心插柳柳成荫

每位教师都要做个有心人, 善于根据学生的

那么一定能开启学生的心扉,从而塑造岀一

班级管理中的16条准则

来源:《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08-3) 发表日期:2008年11月7日

班级控制的关键不是简单地管住几个学生, 而是管理好整个班级。即使是最守纪律的和最爱学习

的班级也会出现乱哄哄的现象,这就需要班主任深入了解问题出现的背后规律。 有过班主任经历的教师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

班级控制的关键不是简单地管住几个学生,

这就

而是管理好整个班级。但是,即使是最守纪律的和最爱学习的班级也会岀现乱哄哄的现象, 需要班主任深入了解问题出现的背后规律。

这样就会发现其实有些问题往往是出在教师的教学态

度和个性风格上,所以如果要较好地实行对班级的控制,我们一定要履行班级管理中的 则。

16条准

1. 提高班级的兴趣和凝聚力。整个班集体如果能被一些众所关注的事情吸

引在一起,那么分散力就会大大减小,因为那些试图分散这种合力的行 为都会遭

到大家的反对。

2. 避免个人独特风格。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如说话的风格、穿着、姿势等。因为稍不注 意都会给学生带来不好的影响,甚至可能会导致学生的消极行为。

3. 公正。公正意味着与学生们平等相处,班主任不应该追求特殊或特权,应恰如其分地维护教师 的尊严,但它绝不可以建立在学生尊严丧失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意味着对学生的承诺要信守。 任何一个年龄段的学生对公正的理解都是一致的。

4. 幽默。学生对班主任幽默的要求标准并不高,并不要求班主任像一个喜剧演员一样,但也确实 要求班主任和他们有共同的、共鸣的笑声

(这绝不是对某些学生的嘲笑 );也要求班主任应该在公

这种与常态下的教师形象

开和私下的场合里“嘲笑”自己。教师也会有一些不适当的做事方式,

形成了极强的反差,让学生感到好笑,这时不妨自己也加入到“嘲笑”自己的环境中,使班集体 更有融洽气氛,使学生更有安全和睦感。

学习参考

有些班主任往往处理不好这样的问题, 一旦遭到学生们的嘲笑后马上暴跳如雷, 他把这种笑视为

学生的笑是善意的, 是

“破绽”来,

带有敌对情绪,或是对自己自尊和权威的一种威胁,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一种无界限的友善的表示。但有一点值得注意:有一些学生确实伺机找岀我们的一些 但这些学生的动机也仅仅是为了挑战那些对自己非常

“威严”的老师,因为他们认为“所有的权

威都是软弱的表现”。这时我们就应该回忆一下,自己小的时候是怎样看待和对待老师的,这时 再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学生就什么都清楚了。

5. 避免不必要的威胁。我们必须记住这样一个常识:仅仅依赖威胁来控制学生只会是徒劳无功。 对学生的威胁往往被作为对学生管理的手段, 不停地告诫学生“这是最后一次机会” “这是咱们班主任的最后一招了! ”

但一定是在处理不良行为时使用,

而不能不切合实

际地乱用威胁,那样只会令学生反感, 无法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有的班主任很容易犯这洋的错 误,总是

。搞得学生对班任极为瞧不起,私下里议论说:

6. 准时。无论做什么事班主任都应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要求学生准时,自己就不应该迟到。在 学生面前,这不仅是一个习惯的问题, 果关系:班主任你如果迟到了

而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 在学生头脑里总有这样一个因

(说话没有算话),我就可以不遵守其他纪律。

7. 避免生气。生气会使人失去理智。尤其是在气头上,我们常常会说一些或做出一些令我们自己 事后都感到后悔的话或事。

这时处于对立面的学生,会极感兴趣地注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然后将

我们失去控制的言行,添油加醋地广在学校传播。 们情绪失控的一幕。这是我们自己都不愿看到的, 这种失控情绪总是有害而无益的。

更有甚者,总是想办法惹我们生气,

以再现我

因为无论是对老师教学还是对老师的人格展现,

8.

坦诚和友好与过于随便之间的界线有时很难划分,

的初期表现得正式一些,当对学生有了更多的了解后再亲密一些, 样的。

避免与学生过于随便。最好是在与学生相处

同社会上结交朋友的程序是一

教学实践证明:许多影响力差的班主任与学生交往的方式正是与上面相反。 相处的开始,就给人一种松散的印象, 后来根据管理的需要又要严肃起来, 在骗我们,他只是想代表学校来管我们”

这些班主任在与学生 这一过程使他自己都

非常糊涂:“看来对学生宽松不行,非严不可。”这使学生更加困惑,“班任说他是我们中的一员, 实际是

,大有一种对权威的蔑视和被欺骗的感觉。

9. 提供承担责任的机会。如果班级的责任都由班主任来承担,那么学生会表现出老师不在时不负 责任的行为,这是学生成长中最可怕的现象。要让学生懂得责任,

要有主人翁的意识, 这不是简

单感受到“得到了班主任的信任” 。而是让他们懂得,班集体是大家的,我们都应该关心它。 10.

集中注意力。保持班级安静和正常的教学秩序,仅靠一般性的要求是无法做到的。必须点出 那几个有

关系的学生名字,才能保证课堂的纪律,集中同学们注意力。

11. 避免羞辱学生。班主任对学生的羞辱,不仅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创伤,还会降低该学生在班级

学习参考

同学眼中的地位。因此,一些学生为了“重塑”自己的形象,便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对抗其班主任 的权威;一个常羞辱学生的班主任,他只能受到学生的轻视。

12. 警觉。一个很会控制班级的班主任,应该能掌握班级发生的所有事情,这就要求我们具有良 好的观察力和注意力,并且经常在教室周围巡视。 困难需要帮助时,我们必须告诉学生,

班主任必须注意到任何细节:

当学生提出学习

那样

“在你的座位上等着”,而不是让学生围在你的周围,

的话,会导致整个教室里的注意力不全在教学活动上。

13. 使用积极和启发式的语言。我们必须懂得,对学生使用的语言最好不是命令性的,而是建议

性的,即“我希望你去做什么” ,而不是“你不要去做什么”,对在走廊里跑闹的学生说: “应该 安静地进出教室”,而不是“不要乱哄哄地上下楼” ;对溜号的学生说:“看书应该聚精会神”,而 不是“不要回头回脑”。更多的实践表明

:消极的语言往往会引起很糟糕的后果,它会暗示学生去注意他原本没

有注意到的行为,更糟的是,它会将那些守纪律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不正确的目标上。

14. 自信。教师必须在学生面前表现岀自信。那些一走进教室就显得紧张犹豫的教师,总会暗示

“淘气学生”:一会儿将有麻烦事出现。这是一种心理的互动,学生表现得很好,老师也会情绪 饱满;老师如果表现岀愿意和学生相处,那么学生马上会做岀友善和合作的行为。所以,尽管老 师感到自己的经验不足和有些顾虑,但他们绝不可以在学生面前表现岀来。

15. 良好的组织。教学一开始就处于一种紧张而有序的状态下,这个环境很难受到不良行为的干 扰。如果是组织得不好,如录音机插头坏了、教案没带、点名册没拿等,都会给学生带来极度的 神经紧张。

良好的教学组织对学生的个性和好习惯的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理应急情况等。

如怎样准备上课用具、 怎样处

对教师来说,良好的教学组织包括认真地计划教学活动, 尽量使这一活动在老师的控制和学生力

并保证实践活动的正

所能及的范围内。无论方法怎样,最终的教学组织是教学内容的很好贯彻, 常进行。

16. 表现出对学生的喜爱。调查表明:学生评价教师好坏的标准,排在第一位的是情感。如“老

师对我们好,如同父母一样” “能在任何时候帮助我们”。当问及“在中学时最难忘的一件事” 时, 85%的学生回忆的都是老师对学生那无私的帮助或是无微不至的关怀。

这些“往事”之所以能使

学生“刻骨铭心”,是因为这样的事不经常发生。但这些事确实让学生们感激终生。

在一般情况下,那些能与学生友好相处的, 时常表现出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对学生的喜爱, 这些

教师无时无刻地不在暗示着学生: 学生的成功绝不是老师的才能, 成功是学生自己创造的,

成功

对于学生才是更为重要的。学生们意识到了这一切,他们就会以合作、友好和尊重来回报老师。 上述16条准则是我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的一些总结,它可给一些经验不足的教师一些启示,但 并不涵盖所有的教育教学方法,更多的管理学生的窍门,是班主任在实践中逐步发现的。

学习参考

(作者单位:山东省章丘市明水绣江中学山东省章丘市双山白泉小学)

学习参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