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法门寺文化景区规划建设之我见

法门寺文化景区规划建设之我见

来源:爱go旅游网
福建农林大学

研究生课程论文

授课时间 2009— 2010 学年度 第 二 学期

学 号: 1092218

姓 名: 孙源

课程名称: 风景游憩园规划

授课教师: 董建文

目录

Ⅰ摘要………………………………………………………………2

1 景区平面规划偏离主体…………………………………………2

2 建筑形式不统一体量与周围环境不协调………………………2

3 植物配置被严重忽视……………………………………………3

4 佛文化体现徒有形式……………………………………………3

5 传统寺庙园林风格………………………………………………4

6 寺庙园林的组群布局……………………………………………4

7 总结………………………………………………………………5

8 参考文献…………………………………………………………6

法门寺文化景区规划建设的思考

摘要: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从文化角度去看,法门寺都是当之无愧的文明传承者。可惜今人总是热衷于逐名追利完全忽略了这座古寺所蕴含的精神主旨和佛法要义。重建法门寺虽然还不能称之为对佛文化的灭顶之灾,但也几乎成为一种纵容人们丑恶物质欲的卑劣行为。本人觉得,有关单位夸大言辞,大张旗鼓打着文化的名义却自以为瞒天过海放下心来专注于谋求经济上的私利。以佛之名玷污佛门清净地实在是今日信徒之大不幸!他们臭名昭彰的恶迹,只从景区规划始末就能全部洞悉。本文旨在通过对景区的不合理规划进行批判,一方面为今后风景区规划提供一点建议,另一方面也为法门寺正名,为佛伸冤。

关键词:景区 规划 文化 法门寺 佛

1 景区平面规划偏离主体

法门寺因佛教和佛骨舍利而闻名于世。历经1700多年和数次重建,见证我国封建王朝兴替和文明的发展,无论如何它都是整个景区的主体。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可是现在重建以后的方案竟然以一尊不伦不类的后现在建筑作为全区重点,致使到法门寺参观的游人摸不着“法门”。其实多数人最想看的是寺庙的原始风貌,而不是气度恢弘毫无历史积淀

1

的现代建筑。

如果非要建立舍利塔,那么最好把它置于法门寺所在的中轴线似乎更为合理。一来可以使游人很方便地参观古寺风貌,二来也不影响博物馆的功能。就总体布局来说,也很符合寺庙园林中轴式布局的习惯。

2 建筑形式不统一、体量与周围环境不协调

中国古代寺庙的布局大多是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大雄宝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庞大的建筑,“大雄”即为佛祖释加牟尼。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唐以后,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庙内大都另辟塔院。 中国佛寺不论规模地点,其建筑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这条南北纵深轴线来组织空间,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沿着这条中轴线,前后建筑起承转合,宛若一曲前呼后应、气韵生动的乐章。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就响应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与亭廊的相互呼应之间,含蓄温蕴,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

中国古人在建筑格局上有很深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因此中国佛寺融合了中国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建筑群体。此外,园林式建筑格局的佛寺在中国也较普遍。这两种艺术格局使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极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远。

合十舍利塔虽然富丽堂皇,精美绝伦,但是不论在体量上还是形式上都和古寺风貌十分不符。从外形上看,它更像个山寨版的“布达拉宫”,基座和塔身都有相类的影子。如果

2

把合十舍利塔单拿出来进行评判,那么它无疑是个优秀的建筑设计。可是我们不可能因为它自身的美学价值便要将它生硬地和一千多年前的的文化价值相结合。与其说它是座塔不如说是一座宫殿。

历史上,中原佛文化里没有盛大的朝拜。中国的佛文化并不同于藏传佛教、印度佛教还有伊斯兰教、基督教。我们传播佛学有自己的形式。朝拜在我国封建王朝不能得以施行,也与封建统治者有很大关系。古代君王们也不可能容忍百姓拜佛而不拜君。佛教在统治者手里就是一种愚民的手段之一。所以如果以“朝拜”为名建了这么个庞然大物实在是自欺欺人。

既然是舍利塔就得有塔的样式。现在所谓的合十舍利塔哪里是塔。从古代任何时期的建筑形式我们都不能找到类似的塔。创新是可以的,但是让多数人误解了就该思考思考。合十舍利塔究竟是指建筑顶部中央用手围合的小塔呢还是包含整座建筑?如果是前者,那么最好也要给下面的超大体量的宝座起个雅名。如果是后者,那么这个名字未免也太以偏概全了。

在古寺庙建筑的点缀下,突然冒出个现代建筑是在大煞风景。给人一种瞬间跨越数千年的突兀感。塔的形制依然要遵循古建形式。至少要运用协调的色彩和结构。比如苏州博物馆,保留了白墙装饰建筑立面的江南园林要素。体量广而不高,完全融入周围环境而不像合十舍利塔那样远远看上去就心生别扭、排斥。

3 植物配置被严重忽视

刚才已经否定了朝拜的功能性,也就是说我们不需要如此大体量的“宫殿”,自然也就没必要在它外围弄一个宽阔而寸草不生的广场。根据实际人流量,还有博物馆的功能性,

3

过于空旷的场地除了凸显建筑体的宏伟之外没有丝毫必不可少的好处。哪怕多配置一些乔灌木,也可以起到防风防沙,遮阴纳凉的好处。什么都不种,空出来是做什么的呢?假设为了容纳更多人,可是设计者也没有考虑到座椅的安置。

从这个设计方案,我们不难找出西方审美观的烂俗。把植物本应生存的空间空出来或是极大简化,只为烘托建筑本身。事实上植物的功能毫不逊色于建筑。我国古典园林向来都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理念之上。创作者在此似乎对那种传统思维以自己的方式作出全盘否定。这种理念是相当愚蠢和遗憾的。看看创作者除了营造恢弘气度之外还给人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吧。没有绿色植物的掩映,合十舍利塔就像个毫无生机的废弃城堡,里面或许还供着耶和华的画像还有满是灰尘的血色十字架。

植物配置是应在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的同时,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整个设计之中,从而体现风景区的文化底蕴。如果以西化的美学视角来指导,如欧美式草坪的推广,模纹花坛的流行等,使人很难与古寺建筑相协调。古寺与我国古典园林自然式植物配置手法相得益彰,不能率性地加以忽视。[1]

4 佛文化体现徒有形式

除了合十舍利塔塔尖的象征寓意,该景区似乎没有更多可以想佛教相关牵强附会的元素。资料上说的那些园林小品的象征义还有建筑布局的佛教寓意在普通信众和有人看来似乎远远体会不到设计师的高超技艺和良苦用心。最重要的是,别管你怎么将创作主旨说得天花乱坠,游客都不是很能体会到建筑与佛与佛法有什么紧密的联系。我想,那些文藻华丽的溢美之词无非是挂羊头卖狗肉。所有关注点都指向合十舍利塔,而把真正具有历史意义的老寺景区甚至都懒得一提。真正的法门寺就在那里,可是宣传者总是把所以光环都戴在合十舍利塔之上。有些游客到了之后一看,找不到之前那些悠久而古朴的画面。最后不

4

得不多方打听才找到真寺所在,岂不可笑?

5传统寺庙园林风格

纵观寺庙园林的进展,其园林化过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寺内逐渐增加了园林性质的因素,或者在寺旁建立紧密的附属园;二是整个寺院外在环境的变化,即寺院向自然山水景区转移,完全将自身融于自然风景中的组成部分。后者最终成为寺院园林发展的主流。

首先就寺内的空间变化看,池水、花木、山石、亭榭等园林因素逐渐发展起来。池水在四中往往兼具宗教功能和园林功能。既有观赏情趣,又可以当做放生池进行宗教活动。加上水中配置红、白莲花,观赏之余又增加了宗教的圣洁气息。花木园圃在寺中起到庭院点缀、绿化作用,烘托一种清雅幽静的园居氛围。山石亭榭是纯园林性质要素,在院中主要起观赏作用。另外空间艺术处理中,加强内外空间(建筑空间与外部自然空间)的渗透交流,以打破宗教建筑的沉闷、肃静感,从而能产生明快灵活的园林环境。如漏窗、敞廊、敞厅是常用的手段,可以把单纯的宗教空间与园林化的建筑空间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其次,就寺外环境的园林化来看,建寺于自然山水景区中,由封闭式庭院空间转向与自然山水空间环境相结合,是寺庙园林化的主导方向。并且寺庙建筑周围自然环境也进行了园林化的处理。这方面主要包括寺庙香道的处理和对周围自然景点的组织和利用运用园林手段,变朝山拜佛的香道为景观长廊,把沿途散乱的自然景致组织成曲折幽深、节奏明晰的园林序列空间。这样通过对周围自然景物的组织,使其成为寺庙的园林环境的一部分。

由于寺庙园林主要依赖自然景貌构景,在造园上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设计手法。传统的寺庙园林特别擅长于把握建筑的“人工”与自然的“天趣”的

5

融合。为了满足香客和游客的游览需要,在寺庙周围的自然环境中,以园林构景手段,改变自然环境空间的散乱无章状态,加工剪辑自然景观,使环境空间上升为园林空间。例如善于顺应地形立基架屋;善于因山就势重叠构筑;善于控制建筑尺度,掌握合宜体量;善于运用质朴的材料、素净的色彩,造就素雅的建筑格调;善于运用园林建筑小品,对景象进行组织剪辑,深化景观意蕴,等等。[2]

6 寺庙园林的组群布局

寺庙总体组群一般包括宗教活动部分、生活供应部分、前导部分和园林游览部分。

宗教活动部分

宗教活动部分由供奉偶像、举行宗教仪礼的殿堂、塔、阁组成。通常多占据寺庙的显要部位,采用四合院或廊院格局,以对称规整、封闭静态的空间,表现宗教的神圣气氛。布局上大多与寺庙的园林部分隔离,有时也采用空廊、漏花墙,让园林景色渗透进来。在地段紧迫、地形陡变处,往往突破庭院式格局,随山势散点布置,融入自然环境。这样,宗教建筑自身也成了景观建筑,与园林游览部分融成一体。

生活供应部分

生活供应部分,除方丈、僧房、斋堂、厨房等外,还设有供香客、游人住宿的客房。大型寺观的生活用房有的达到千间以上。这些方丈、客房,大多隐于僻静的部位,带有尺度宜人的小院,院内开凿小池,放置山石、盆景,构成与寺外园林异趣的庭园小天地。

前导、游览部分

6

前导香道既是寺庙的主要交通路线,也是寺庙园林游览的序幕景观。长长的香道,在宗教意义上成了从“尘世”通向“净土”“仙界”的情绪酝酿阶梯,常常结合丛林、溪流、山道的自然特色,精心选定路线,点缀山门、山亭、牌坊、小桥、放生池、摩崖造象、摩崖题刻等,起着铺垫、渲染宗教气氛,激发、增强游人兴致,逐步引入宗教天地和景观佳境的过渡作用,四川乐山大佛寺的香道就是一个典型。

园林游览部分随寺庙所处地段呈现不同的布局。位处城镇的寺观祠庙,如苏州的寒山寺、戒幢寺(西园),成都的武侯祠等,多是圈围在院墙内部、模仿自然的山水园,布局的方式和手法类同私家园林。位处山林环境的寺观,如杭州的灵隐寺,乐山的凌云寺,福州鼓山的涌泉寺,灌县青城山的天师洞,峨眉山的清音阁等,则突破模仿自然的山水园的格局,而着力于寺院内外天然景观的开发,通过少量景观建筑、宗教景物的穿插、点缀和游览路线的剪辑、连接,构成环绕寺院周围、贯连寺院内外的风景园式的格局。由于寺庙多位处山林,因此这类格局是寺庙园林布局的主流。

7 总结

法门寺的风景区扩建很遗憾地没能延续传统历史风貌,应当给今人启发更深刻的反思:是文化保护重要还是打着文化旗号宣传旅游以期达到某种经济效益更有价值?从小的层面来讲,投资旅游资源有利于更好的改善当地经济,增加人民收入。但是从大环境来讲,无异于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瑰宝的蓄意践踏和破坏,致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其应有的历史意义和传承价值。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新的事物必然要取代旧事物。那么我们应该站在什么角度上去看到文物古迹呢?仔细去调查不难发现。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一直在使用两种截然相反的标准。当古迹的开发促进物质文明发展的时候,我们往往不惜重金加以重建和宣传,还美其名曰保护。当他们阻碍城市建设,或者把它们推倒后又能腾出地块建造出更有发展潜力的构筑物时,破坏行为从来都不曾遭到有效地阻止。

7

回首历史发展进程,总能回忆起各种无力改变结局的遗憾。至于如今的法门寺景区究竟是好是坏,是对是错,自有后人去评说。那就让时间在未来对它做出最公正的判断!

8 参考文献

[1]植物造景与配置 中国林业出版社 苏雪痕

[2]中国古典园林(第三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周维权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