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论
一、填空题
1、在统计学产生与发展过程中,最著名的三大学派是 学派,代表人物为 和 ; 学派,代表人物为 、 、 ; 学派,代表人物为 、 。
2、统计学研究对象是关于 、 、 、
的理论和方法技术,是一门通用的 科学。
3、“统计”一词从外延是上看,通常是 、 、
的泛指。
8、统计指标根据说明总体现象的内容不同,可分为 和 7、总体根据单位数不同,可分为 和 。 6、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是 的具体化。
5、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 和 的关系。 4、统计学与统计工作是 与 的关系。
。
9、统计指标根据在管理上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分为 和
,二者统称为 。
10、统计指标根据采用的计量单位不同,可分为 和
。
二、单项选择题
1、统计研究的( )阶段能体现大量观察法? A、统计设计 B、统计调查
C、统计整理 D、统计分析
2、( )是统计整理过程中最关键的方法? A、大量观察法 B、统计分析法
C、统计分组法 D、归纳推断法
3、几位居民的月收入分别为800、1000、1300、2000、5000,这5个数字是
( )。
A、指标 B、变量 C、变量值 D、标志
4、在下列各项中,属于统计指标的是( )。
A、老赵今年60岁 B、某企业上交的营业税为100万元 C、a国前往b国的旅游观光费用4000元 D、小李的职称为高级工程师
5、总体与总体单位之间的关系表现为( )。
A、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B、总体是总体单位标志的总和
2
C、总体只是由存在数量标志的总体单位构成 D、二者是固定不变的
6、欲了解50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 A、50个学生 B、50个学生的学习成绩 C、每一个学生 D、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
7、把统计指标的含义理解为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这是
( )。
A、不正确的理解 B、狭义的理解 C、广义的理解 D、唯一的理解
8、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的根本区别在于( )。 A、说明总体现象的内容不同 B、数量大小不同 C、统计单位不同 D、使用领域不同
9、实物指标与价值指标相比,其主要特点是( )。
A、反映问题具体明确但综合能力有限 B、能反映总体现象的规模 C、可表明事物的自然属性 D、反映问题具体而又概括
10、为调查某市零售商店的情况,下列标志中的不变标志是( )。 A、营业性质 B、月零售额 C、所有制形式 D、从业人员数
三、多项选择题
1、统计学的基本方法有( )。
3
A、总体观察法 B、分组法 C、综合指标法 D、对比分析法 E、模型分析法
2、一个完整的统计工作过程包括( )。 A、统计设计 B、统计调查 C、统计整理 D、统计试验 E、统计分析
3、标志的具体表现是在标志名称之后所表明的( A、属性 B、数值 C、变量 D、标志值 E、变量值
4、标志与指标的联系是( )。
A、汇总关系 B、转化关系 C、说明同一现象 D、说明总体 E、种类各异
5、根据统计指标的表现形式不同,统计指标可分为(A、总量指标 B、数量指标 C、相对指标 D、质量指标 E、平均指标
6、狭义统计指标的构成要素为( )。
4
。 )。 ) A、指标名称 B、计量单位 C、计算方法 D、时间
7、试判断下列指标中( )属于数量指标。
A、工资总额 B、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 C、流动资金周转速度 D、商品库存额
8、试判断下列指标中( )属于质量指标。 A、股票价格 B、单位产品成本 C、利润总额 D、出生率
9、( )属于连续型变量。
A、住房面积 B、商品销售额 C、就业人数 D、银行利率
10、( )属于离散型变量。
A、出口的粮食产量 B、家用计算机台数 C、每千人医院床位 D、人均钢产量
E、城市集市贸易个数
四、判断题
E、空间
E、人口总数
E、人均居住面积
E、经济增长率
5
1、 总体是由性质上完全相同的许多个体组成的整体。( )
2、 总体和总体单位是一对相对概念。( )
3、 标志是说明总体特征的名称,而指标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概念。( )
4、 “大统计”的提法表明了数理统计学派和社会经济统计学派融合发展变化的趋势。( )
5、总体和总体单位随着研究目的和标志与指标的转化而转化。( )
6、广义的指标与狭义的指标均可称之为统计上的指标,只不过应用的场合不同。( )
7、质量指标和品质标志的共同特点是二者都不能用数值表示。( )
8、可变标志与变异只是说法不同,但其内含却完全一致。( )
9、通常变量就是指可变的数量标志的名称。( )
10、统计学是一门实质性学科。( )
五、名词解释或简答题 1、统计
2、总体和总体单位 3、标志和指标
6
4、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 5、变异、变量、变量值。
6、四种计量尺度的定义、特点、对比。 7、国内生产总值的涵义和计算方法 8、经济领土、常住单位、最终产品
第二章 统计设计与调查
一、填空题
2、全面调查包括 和 ;非全面调查包括 、 和 。
3、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区别是前者是 , 1、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是 、 、 、 。
后者是 。
4、调查单位的特征在统计上称为标志,有 和
两类。
7、统计调查误差包括 和 ,这两种误差6、统计报表按主管系统可分为 和 。 5、统计调查按照组织方式不同,可分为 和 。
均包括 和 。
7
8统计调查的检查方法有 和 。
9、统计调查的表格形式有 和 。
10、统计调查搜集的资料有两种,一种是 ,另一种是
。
二、单项选择题
1、通过调查鞍钢、武钢等几个大型钢铁基地,了解我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
况,这种调查方式是( )。
A、典型调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普查
2、统计调查所搜集的原始资料和次级资料的关系是( )、 A、原始资料来源于基层单位,次级资料来源于上级单位 B、二者无联系 C、次级资料是由原始资料加工整理而成的 D、二者无区别
3、对若干农民家庭的收支情况通过提问 算账方式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作( )。
A、直接观察法 B、采访法 C、报告法 D、通讯法
4、重点调查的重点单位是指( )。
A、具有代表性的单位 B、企业规模较大的单位
C、欲调查的标志值在总体标志总量中占绝大比重的单位D、经营好的单位
8
5、 在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 )。 A、企业设备调查 B、人口普查 C、工业企业普查 D、农村牲畜普查
6、对某省饮食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单位是( )。 A、某省饮食业的全部网点 B、某省饮食业的每个网点 C、某省饮食业所有从业人员 D、某省饮食业每个从业人员
7、为了了解高等院校专业课教师的基本情况,总体是( )。 A、该高等院校的所有学生 B、该高等院校的所有教职工 C、该高等院校的所有干部 D、该高等院校的所有专业课教师
8、可用以搜集许多调查单位资料的调查表称作( )。 A、简单表 B、单一表 C、一览表 D、复合表
9、通常采用( )对普查的结果补充和修正。 A、统计报表 B、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 D、抽样调查
10、在人口普查中,( )。
A、只有代表性误差 B、只有登记性误差 C、两种误差均存在 D、两种误差均不存在
三、多项选择题
9
1、从设计所包括的时期来讲,统计设计可分为( )。 A、长期设计 B、整体设计 C、专项设计 D、中期设计 E、短期设计
2、从设计所包括的工作阶段来讲,统计设计可分为( )。A、长期设计 B、全阶段设计 C、中期设计 D、短期设计 E、单阶段设计
3、从设计所包括的认识对象的范围来讲,统计设计可分为( A、长期设计 B、整体设计 C、全阶段设计 D、专项设计 E、单阶段设计
4、搜集资料的具体方法主要有( )。 A、直接观察法 B、开调查会 C、报告法 D、采访法 E、问卷法
5、统计报表按填报内容可分为( )。 A、基层报表 B、基本报表 C、全面报表 D、专业报表 E、综合报表
10
。 )
6、统计调查按登记时间是否连续可分为( )。 A、连续调查 B、经常调查 C、不连续调查 D、一次性调查 E、周期调查
7、统计调查按报送方式不同可分为( )。 A、电讯 B、电话 C、磁盘 D、报表 E、传真
8、统计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 )。 A、调查目的 B、调查对象 C、调查内容 D、调查方式、方法 E、调查实施
9、统计调查按周期不同划分为( )。 A、定期调查 B、经常性调查 C、一次性调查 D、连续调查 E、不连续调查
10、对某公司职员的状况进行调查,则( )。
A、调查对象是该公司全部职员 B、调查对象是该公司每一位职员 C、调查对象是该公司 D、调查单位是该公司全部职员 E、调查单位是该公司每一位职员
11
四、判断题
1、统计工作的整体设计是对统计工作环节的纵向设计。( )
2、统计工作的全阶段设计是对统计工作各方面的横向设计。( )
3、统计资料的准确性是统计工作的生命。( )
4、统计资料的全面性是指调查单位的全面和调查项目的全面。( )
5、 统计报表即全面统计报表。( )
6、 偶然性登记性误差在数量上不具有倾向性,而系统性登记性误差在数量上具有较明显的倾向性。( )
7、 登记性误差在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中都会产生,而代表性误差只会在非全面调查中产生。( )
8、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总是不一致的。( )
9、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的结果不能用于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而抽样调查的结果就具有这一特性。( )
10、全面调查的数据肯定比抽样调查的数据准确。( )
五、名词解释或简答题 1、统计设计 2、统计调查
12
3、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 4、统计调查方案
5、我国统计调查体系的发展方向
第三章 统计整理
一、填空题
1、某组距为50的等距数列,末组为开口组,其下限为100,则末组的组中
值为 。
5、汇总前的审核是指 、 、 的审核。
7、统计表的构成从形式上看有 、 、 6、汇总后的审核主要包括 、 、 和 。 4、统计汇总的组织形式主要有 、 和 。 3、影响次数分布的要素包括 、 、 和 。 2、统计分组体系的两种形式是 和 。
和 。
10、频数密度= 可消除组距不等对频数分布的影响。 9、统计资料按其性质不同可分为 、 、 。 8、统计表的构成从内容上看包括 和 。
13
二、单项选择题
1、统计分组能够将( )。
A、总体中性质相同的单位划分开来 B、性质不同的总体划分开来 C、总体中性质相异的单位划分开来 D、性质相同的总体归并在一起
2、如果对某厂职工先按年龄分组,在此基础上再按工资水平分组,这是
( )。
A、简单分组 B、复合分组 C、再分组 D、分类
3、某村农民月收入最高为426元,最低为270元,据此分为6组,形成等
距数列,其组距应为( )。
A、71 B、26 C、45 D、116
4、再分组是( )。
A、按隶属标志分组 B、按连续标准分组
C、按数量标志分组 D、在已有的分组上建立新的组
5、设资料:(甲)人口按受教育水平的分配(乙)城市按居民人数的分配, ( )属于品质分配数列。
A、甲 B、乙 C、甲、乙 D、非甲非乙
14
6、对一个总体选择三个标志做复合分组,按各个标志所分的组数分别为2、
4、5,则所分的全部组数为( )。
A、4 B、16 C、40 D、11
7、组数与组距的关系是( )。
A、组数越多,组距越大 B、组数越多,组距越小 C、组数越少,组距越小 D、组数与组距无关
8、变量数列就是( )。
A、按数量标志分组的数列 B、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数列 C、动态数列 D、平行数列
9、次数分布中,“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是( )。 A、钟形分布 B、U形分布 C、J形分布 D、倒J形分布
10、统计分组的关键之处在于( )。
A、按品质标志分组 B、善于运用复合分组 C、分组标志的选择 D、运用分组体系
三、多项选择题
1、统计分组的作用在于( )。
A、划分现象的类型 B、揭示现象的内部结构 C、保证统计整理的准确性 D、分析现象的依存关系
15
E、保证统计分析结果的真实性
2、下面属于变量数列的有( )。
A、按大学生所学专业分配 B、按大学生年龄分配 C、按企业利润的分配 D、按劳动生产率的分配 E、按劳动者职业分配
3、下列适宜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的有( )。
A、企业实现利税总额 B、企业产值计划完成程度 C、学校的学生人数 D、职工的文化程度 E、职工的家庭人数
4、采用不等距分组时( )。 A、各组频数的分布受组距大小的影响 B、各组频数的分布不受组距大小的影响 C、各组频数的多少不能反映频数分布的情况 D、需要用频数密度反映频数分布状况 E、各组频数的分布与频率的分布完全一致
5、采用组距分组时,( )。 A、第一组下限应小于最小变量值 B、第一组下限应大于最小变量值 C、最后一组上限应大于最大变量值 D、最后一组上限应小于最大变量值
16
E、此数列应按照从小到大顺序排列
6、分组标志按其表现有( )。 A、品质标志 B、数量标志 C、属性标志 D、不变标志 E、可变标志
7、手工汇总的方法常用的有( )。 A、划记法 B、过录法 C、折叠法 D、经验法 E、卡片法
8、次数分配的主要类型有( )。 A、钟形分布 B、U形分布 C、正态分布 D、水平分布 E、J形分布
9、统计表按分组情况不同可分为( )。 A、简单表 B、汇总表 C、分组表 D、分析表 E、复合表
10、单项式分组适用于( )。
A、连续型变量 B、离散型变量
C、变量值变动幅度较大 D、变量值变动幅度较小
17
E、标志值的项数很多
四、判断题
1、组距式分组不仅适用于连续型变量,而且适用于离散型变量。( )
2、组距与组数成正比例关系。( )
3、单项式分组适用于离散型变量,又适用于连续型变量。( )
4、划记法既适合总体单位数,又适合汇总各组标志值。( )
5、简单表是指主词按照某一标志分组的表格。( )
6、对于不等距分组,需要用频数密度反映频数分布的状况。( )
7、某连续型变量组距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600,其邻组的组中值为550,则末组的组中值为700。( )
8、频数密度是指单位组距内分布的频数,用以消除组距的影响。( )
9、重叠分组只适合于连续型变量。( )
10、不重叠分组只适合于离散型变量。( )
五、名词解释或简答题 1、统计整理 2、统计分组 3、统计分组体系
18
4、影响次数分布诸要素的合理确定
六、计算题
1、某厂职工工资分组如下表所示。若按新标准分组,要求工资最高小组的人数占全体人数的5%,则在分组后,该组的工资总额应为多少?
某厂职工工资资料
按工资分组 200及以上 100-200 · 合计
2、某百货公司连续30天的商品销售额如下:(单位:万元) 36,38,40,35,43,28,25,44,42,37,49,50,33,35,47, 29,43,44,39,32,30,40,45,41,32,27,31,46,52,. 根据上面的数据整理成组距为5的频数表,计算出频数、频率、累计频数(包括向上累计和向下累计)、累计频率(包括向上累计和向下累计),并绘制成直方图和折线图。
工人数(人) 40 240 · 2000 工资总额(元) 11600 43200 ·
第四章 统计指标法
一、填空题
1、总储蓄额与总消费额的比例为1:3,即(1)总储蓄额占可支配总收入的25%,(2)总储蓄额是总消费额的1/3,这一资料中(1)为 相对数,(2)为 相对数。
19
2、某班有30名同学,20名男生的统计平均成绩是85分,10名女生的统计平均成绩是70分,则全班学生的平均分数是 分。
3、某商店有三个营业组,某月份的销售额分别为5.5万元、4万元、2.5万元,若各组计划下月份普遍提高10%,则三组的平均销售额达 万元。
4、某层楼有7户居民,家庭人口数分别为4、3、3、2、2、2、1,人均居住面积分别为6、10、10、12、12、12、18平方米,据此可以计算家庭人口数的平均数为 ,众数为 ,中位数为 。人均居住面积的平均数为 ,众数为 ,中位数为 。
5、均值是数据 的测度值。
6、均值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数学性质,一个是 ,另一个是 。
7、统计数据的计量水平由低级到高级分别为 、 、 、 。
8、有8个变量值,它们对数值6的离差分别为:-3、-2、0、0、4、3、4、2,由此可知,这8个数的均值为 。
9、经济越发展,居民收入水平越高, 系数就越小,反之则反。
10、已知一数列的均值为150,离散系数为0.3,则该组数据的方差为 。
20
二、单项选择题
1、若劳动生产率计划提高2%,实际提高6%,则超额完成计划( )。 A、103.9% B、3% C、4% D、3.9%
2、按照计划,今年产量比去年应增加30%,实际比计划少完成了10%,同
上年相比今年产量的实际增长程度为( )。
A、40% B、60% C、17% D、120%
3、下列指标的强度相对数是( )。
A、某年工业增加值增长5.7% B、全国人均粮食产量为450公斤 C、人均职工收入0元 D、美国的钢产量为我国的2.1倍
4、一数列直接利用未分组资料计算算术平均数与先分组再计算算术平均数,
两者的结果( )。
A、一致 B、不一致 C、往往有差异但差异不大 D、有很大差异
5、权数对算术平均数的影响作用取决于( )。 A、权数本身绝对数的大小 B、标志值本身的大小
C、权数是否相同 D、各组单位数在总体单位数中比重的大小
6、某工厂有两个车间,某年甲车间的平均工资为120元,乙车间的平均工
21
资为130元。次年甲车间工人在全厂工人中的比重提高,乙车间的比重下降,但两个车间的平均工资没有变化,试问全厂工人平均工资次年比某年( )。
A、提高 B、降低 C、持平 D、不一定
7、几何平均数主要适合于( )。
A、具有等差关系的数列 B、变量值的连乘积等于总比率的数列 C、变量值的连乘积等于变量值之和的数列 D、变量值为偶数项的数列
8、标志变异指标中易受极端值影响的有( )。 A、平均差 B、标准差 C、标准差系数 D、全距
9、不同总体间标准差不能进行简单对比,这是因为( )不一致。 A、平均数 B、离散程度 C、总体单位数 D、离差平方和
10、如果两个数列是以不同的计量单位来表示的,则比较其离差的计量方法
是( )。
A、全距 B、平均差 C、标准差 D、标准差系数
三、多项选择题
1、比较常用的平均指标有( )。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22
C、几何平均数 D、中位数 E、众数
2、属于变异指标的有( )。 A、全距 B、平均差 C、均方差 D、四分位差 E、异众比率
3、属于静态相对指标的有( )。
A、结构相对数 B、比较相对数 C、动态相对数 D、计划完成相对数 E、指数
4、在统计数据的计量水平中,可以比较大小的有( )。 A、列名水平 B、有序水平 C、间隔水平 D、比较水平 E、以上均可
5、在统计数据的计量水平中,既可以比较大小,又可以算出大小差异的指
标包括( )。
A、列名水平 B、有序水平 C、间隔水平 D、比较水平 E、以上均可
6、具有绝对零点的计量水平是( )。
23
A、列名水平 B、有序水平 C、间隔水平 D、比较水平 E、定比尺度
7、下列数据中属于时点数的有( )。
A、净产值40万元 B、职工人数2000人 C、固定资产拥有量50万元 D、实现利税额30万元 E、商品库存额20万元
8、在数据集中趋势的测度中,受极端数值影响的平均指标有( A、均值 B、几何平均数 C、众数 D、中位数 E、四分位数
9、某国要在21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0万亿美元,这一指标是(A、数量指标 B、总量指标 C、质量指标 D、时期指标 E、时点指标
10、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变量值差异程度的指标是( )。 A、平均差 B、全距 C、平均数 D、中位数 E、方差 四、判断题
24
。 )。 ) 1、利用程度相对数在任何情况下均小于1。( )
2、时期数与时期长短成反比;时点数与时间隔成正比。( )
3、相对数的特点是将两个具体数值抽象化。( )
4、几何平均数的应用前提是变量值的连乘积等于总比率或总速度。
( )
5、全距是说明众数代表性高低的测度值。( )
6、方差越大,均值的代表性就越大。( )
7、简单算术平均数是加权算术平均数在权数相等时的特例。( )
8、如果数据的均值、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相等,则一定是对称分布。( )
9、全距、平均数、标准差是用以测定位置平均数代表性高低的尺度。
( )
10、如果两组数据的标准差不同,则说明它们的代表性不同。( )
五、名词解释或简答题 1、总量指标的概念和种类 2、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对比
3、反映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产出指标的涵义和测算方法 4、相对指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5
5、静态平均数的概念、特点及计算方法 6、变异指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六、计算题
1、某公司两个工厂按技术级别分配如下。试比较哪个工厂的技术水平高,并分析原因。
技术级别分配数列
技术级别 1 2 3 4 5 6 7 8 合计 工人数(人) 甲厂 220 0 420 450 200 100 50 20 2000 乙厂 200 500 430 450 220 110 60 30 2000 2、甲、乙两农贸市场蔬菜价格及销售资料如下。试问哪一个市场的蔬菜价格高?为什么?
农贸市场蔬菜价格及销售资料
品种 A B C
3、根据下面工人完成生产定额分配数列计算中位数和众数。 工人完成生产定额分配数列
工人按完成生产定额 百分比分组(%) 80-90 价格(元/斤) 销售额(元) 1.1 1.2 1.3 甲市场 11000 24000 13000 乙市场 22000 12000 13000 各组工人占工人 总数的% 5 26
90-100 100-110 110-120 120-130 130-140 140-150
11 14 27 20 14 9 4、根据下列表格中甲商店售货员工资资料计算售货员的平均工资和标准差。假设乙商店售货员的平均工资位450元,其标准差为59.45元,试问能否直接利用标准差的数字比较两个商店售货员平均工资的代表性?若不能比较,应如何解决?
甲商店售货员工资资料
工资额(元) 340 380 420 460 500 合计 售货员人数(人) 4 3 7 6 5 25 5、两种不同的水稻品种分别在4块地上做实验,其结果如下表。假定每块地上两个品种的生产条件相同,试确定哪一品种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推广价值。
不同品种产量资料 地块 编号 1 2 3 4
6、已知某次数分配组为400—500,众数恰好落入该组,又知众数为450,试证明众数所在组的前一组与后一组的次数分配具有什么特点?
7、以下统计分析报告中所计算的平均数有何错误?请予以改正。
甲品种 乙品种 亩产(斤) 地块面积(亩) 亩产(斤) 地块面积(亩) 1000 1.2 1067 1.5 950 1.1 1000 1.3 1100 1.0 950 1.2 1050 0.8 1208 1.0 27
(1) 某厂有三个车间:一车间实际产量760件,完成计划的95%;二车间实际产量650件,完成计划的100%;三车间实际产量1260件,完成计划的105%;因此三个车间产品产量的平均计划完成程度为:
95%100%105%100%
3(2) 一车间人均产量9.5件,二车间人均产量13件,三车间人均产量10.5件,三个车间平均每人生产产品的数量为:
8、某班共有学生50人,分甲乙两组。甲组学生20人,统计学平均成绩为78分,标准差为8分;乙组学生30人,统计学平均成绩为72分,标准差为10分。求全班50名学生统计学的平均成绩和标准差。
9.51310.5 11(件)3第五章 时间数列法
一、填空题
1、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的关系一个是 ; 另一个是 。
2、累计增长量与逐期增长量的关系一个是 ;另一个是 。
3、在时间数列中, 是最基本的数列, 和 是在它基础上派生而成的数列。
4、时间数列分解的加法模型为 。
28
5、时间数列分解的乘法模型为 。
6、影响时间数列的因素可归结为 、 、 和不规则变化。
7、采用趋势剔除法测定季节变动时消除了 对时间数列的影响。
8、直线趋势的测定主要有 法、 法。
9、索洛方程即 是测定 的一种简便方法。
10、通常索洛方程中的表示 ,表示 ,且要求 。
二、单项选择题
1、平均增长量与累计增长量的关系是( )。 A、平均增长量乘时期数等于累计增长量
B、平均增长量等于累计增长量除以(时间数列项数-1) C、平均增长量连乘积等于累计增长量
D、平均增长量乘时间数列项数-1等于累计增长量
2、我国1962-1993年财政总收入通过7年移动修匀所形成的新时间数列还剩
( )项。
A、25 B、26
29
C、27 D、28
3、用方程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其各期计算水平的总和与各期实际水平总
和的关系是( )。
A、各期计算水平的总和大于各期实际水平总和 B、各期计算水平的总和小于各期实际水平总和 C、各期计算水平的总和等于各期实际水平总和
D、各期计算水平的总和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或等于各期实际水平总和
4、用水平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实际上只与数列( )相关连。 A、最初水平 B、最末水平 C、最初水平与最末水平 D、中间各期水平
5、已知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比为A,时期个数为N,则计算
平均发展速度用( )。
A、水平法 B、方程法 C、算术平均法 D、调和平均法
6、现象变动长期趋势移动平均法的特点在于( )。 A、把现象受偶然因素的影响抽象化了 B、考虑了动态发展的连续性
C、既把现象受偶然因素的影响抽象化了又考虑了动态发展的连续性 D、没有考虑动态发展的连续性
7、若已知一数列的环比增长速度分别为5%、6%、8%,则该数列定基增长
30
速度为( )。
A、0.024% B、120.2% C、20.2% D、220.2%
8、某省对外贸易总额1993年较1990年增长7.9%,1994年较1993年增长4.5%,1995年又较 1994年增长20%,则1990-1995年均增长率为( )。
A、106.2% B、6.2% C、135% D、35%
9、根据各年度的季度资料计算的各季季节指数分别为:一季度80%,二季
度100%,三季度60%,四季度130%,则( )季度受季节因素影响最大?
A、一 B、二 C、三 D、四
10、某地区农民家庭年均纯收入额1996年为2400元,1997年比1996年增
长了7%,那么,1997年与1996年相比每增长1%增加的年均纯收入额为( )。
A、7 B、 8 C、24 D、40
三、多项选择题
1、指出下列( )属于时点数列。
A、某种股票周一至周五各天的收盘价 B、某企业各月的利润额 C、某地区各年平均人口数 D、某商店各月末商品库存额 E、某建筑业年末固定资产净值
31
2、反映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有( )。
A、发展水平 B、平均发展水平 C、增长量 D、平均增长量 E、增长1%的绝对值
3、反映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有( )。
A、发展速度 B、平均发展速度 C、增长速度 D、平均增长速度 E、增长1%的绝对值
4、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方法包括( )。 A、水平法 B、累计法 C、几何平均法 D、算术平均法 E、方程式法
5、如果已知一个数列的环比发展速度、逐期增长量和变量值的个数,则可
求出数列的( )。
A、静态水平数 B、平均发展速度 C、定基增长速度 D、平均增长量 E、累计增长量
6、根据各年的季度数据计算是季节指数( )。
A、其平均数为100% B、其平均数为1200% C、其总和为400% D、其总和为100%
32
E、其总和为1200%
7、直线趋势方程ycabt中的b表示( )。 A、趋势线在y轴上的截距 B、趋势线的斜率 C、t=0时的趋势值
D、t每变动一个单位时y的平均变动量 E、y每变动一个单位时t的平均变动量
8、发展水平就是时间数列中各种统计指数数值,它是由( )表现的。 A、总量指标 B、相对指标 C、平均指标 D、变异指标 E、离散指标
9、由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所掌握的时点资料不连续,这时可用( )。 A、首末折半法 B、简单平均法 C、加权序时法 D、几何平均法 E、调和平均法
10、按月平均法测定季节变动的特点是( )。 A、不考虑长期趋势的影响 B、考虑长期趋势的影响 C、季节比率受长期趋势的影响 D、季节比率不受长期趋势的影响
33
E、对长期趋势作了剔除
四、判断题
1、某种股票价格昨日比前日上涨了5%,今日比昨日上涨了8%,则两天累积涨幅达13%。( )
2、通常时间数列各指标数值不能直接相加。( )
3、定基增长速度等于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 )
4、增长1%的绝对值为前期水平乘以100。( )
5、按月(季)平均法测定的季节指数受长期趋势的影响。( )
6、报告期的累积增长量等于相应各期逐期增长量之和。( )
7、按照水平法计算的平均发展速度推算的最后一期数值与最后一期的实际观察值是一致的。( )
8、由于循环变动没有固定变化规律,因而无法测定其对时间数列的影响。( )
9、报告期的逐期增长量等于该期的累积增长量与它前一期的累积增长量之和。( )
10、报告期的环比发展速度等于该期的定基发展速度与它前一期的定基发展速度之商。( )
34
五、名词解释或简答题 1、时间数列
2、时期数列与时点数列的涵义及特点 3、九种时间数列分析指标的涵义及计算方法 4、动态平均数与静态平均数的异同点 5、索洛方程
六、计算题
1、某地区某年各月月初人口资料如下,试计算该地区全年月平均人口数。 月初人口资料 月份 指标 月初人口数 (万人) 2、某零售商店某年第一季度零售额、库存额、流通费用(单位:万元)资料如下,试计算第一季度月平均商品流转次数、月平均流通费用率、季商品流转次数。
某零售商店动态资料
月份 指标 零售额 月初库存额 流通费用额 11.07 6.80 1.08 11.60 6.75 1.02 11.50 6.70 0.98 —— 6.5 —— 一 二 三 四 20 22 24 26 26 27 28 1月 2月 3月 4月 6月 8月 12月 次年 1月 30 3、已知某地区1990-1995年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18.5%,资金投入增长率为
35
14.5%,劳动投入增长率为4.8%,劳动边际产出率为0.37,要求利用索洛方程分析资金、劳动、技术进步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
4、根据下表已有的数字资料,运用动态指标的相互关系将表格中所缺数据填满,并分别计算平均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速度。 某种产品产量动态资料
年份 产量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万吨) 4.1 累计增长量 (万吨) —— 0.5 定基发展速度 定基增长速度 (%) 100 131.7 136.6 (%) —— 21.9 31.7 5、某地区工业增加值(单位:亿元)资料如下。要求采用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测定季节指数,进行简要分析并绘制季节指数变动图。
工业增加值季度资料
季度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6、某地区钢产量资料如下。要求(1)将下表的空格数字填满(2)计算1996年至2000年的平均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速度(3)验证2000年累计增长量与逐期增长量、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间的四个关系表达式。
钢产量统计指标 年份 钢产量 (万吨) 1 138 155 191 199 2 158 176 218 229 3 153 175 206 223 4 163 190 211 245 逐期增长量环比发展速定基增长速(万吨) 度(%) 度(%) 增长1%的绝对值 36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120 124.2 — -30 — 90 — -4 — 第六章 指数法
一、填空题
1、统计指数是计算 的一种形式,它是由两个 对比而
形成的指数。
4、在指数体系中,凡是用某因素的报告期指标为同度量因素所计算的指数3、同度量因素具有 和 两方面的作用。 2、统计指数按性质不同可分为 和 。
都包含了 。
5、可变构成指数反映的是 的变动,固定构成指数反映的是 的变动。
6、利用指数体系对复杂现象内部各因素进行分析的结果可以用 和
表现。
9、加权指数根据权数的形式可分为 、 。 8、总指数按是否加权可分为 和 。 7、统计指数按其研究的范围可分为 和 。
37
和 。
10、综合指数的三个特点是 、 。
和 。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某年的工业总产值为前年的109.5%,这是( )。 A、广义指数 B、狭义指数 C、总指数 D、综合指数
2、说明多种事物综合变动程度的指数是( )。 A、总指数 B、广义指数 C、个体指数 D、类指数
3、同度量因素的使用1时期必须是( )。 A、报告期 B、基期 C、同一时期 D、计划期
4、采用不同时期的同度量因素所计算的指数,其结果是( )。 A、相同的 B、不同的 C、可能相同 D、可能不同
5、根据综合指数变形的要求,编制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的权数必须是
( )。
A、p1q1 B、p1q0
38
C、p0q1 D、p0q0
6、根据综合指数变形的要求,编制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的权数必须是( )。
A、p1q1 B、p1q0 C、p0q1 D、p0q0
7、当平均工资指数下降1.72%,各组工资指数提高9.62%,工人结构指数为
( )。
A、增长11.% B、增长18.1% C、下降11.34% D、下降10.34%
8、销售物量指数的指数化指标是:(甲)单位产品价格(乙)商品销售量。在成本指数中,指数化指标是:(丙)产品产量(丁)单位产品成本。( )
A、甲、丙 B、甲、丁 C、乙、丙 D、乙、丁
9、价格指数的权数是:(甲)商品销售量(乙)单位产品价格。在收获量指数中权数是:(丙)每公顷收获量(丁)播种面积。( )
A、甲、丙 B、甲、丁 C、乙、丙 D、乙、丁
10、在价格总指数中被固定的是:(甲)质量指标(乙)数量指标,这种指标的权数通常固定在:(丙)基期水平(丁)报告期水平上。( )
A、甲、丙 B、甲、丁
39
C、乙、丙 D、乙、丁
三、多项选择题
1、在由两个因素构成的加权综合指数体系中,为使总量指数等于各因素的
乘积,两个因素指数( )。
A、必须都是数量指数 B、必须都是质量指数 C、数量指数与质量指数各为一个 D、的权数必须是同一时期 E、的权数必须是不同时期
2、在指数体系中,总指数与各因素指数之间的关系是( )。 A、总指数等于各因素指数之和 B、总指数等于各因素指数之商 C、总指数等于各因素指数之积
D、总量的变差额等于各因素变动差额之差 E、总量的变差额等于各因素变动差额之和
3、某企业今年与去年相比,各种产品的单位成本总指数为115.%,这是(指数。
A、个体 B、加权综合 C、数量 D、质量 E、价值
4、某商业企业A年与B年相比,各种商品价格总指数为108%,这说明(A、商品零售价格平均上涨了8%
40
)。 )B、商品零售额平均上涨了8% C、商品零售量平均上涨了8%
D、由于价格提高使商品零售额上涨了8% E、由于价格提高使商品零售额下降了8%
5、使用报告期商品销售量作权数计算的商品价格综合指数( )。 A、消除了销售量变动对指数的影响 B、包含了销售量变动对指数的影响 C、单纯反映了商品价格的综合变动 D、包含了商品价格的和销售量的共变因素 E、反映了商品价格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
6、指出( )公式属于拉氏指数。
pqA、
pq0010pq B、
pq1000
C、
pqpq01111 D、
pqpq1110
(p/p)pqE、
pq00000
7、根据广义指数的定义,下面( )属于指数。 A、发展速度 B、计划完成相对数 C、强度相对数 D、比较相对数 E、平均数
8、进行总量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由下面( )组成的指数体系来进行。
41
A、可变构成指数 B、结构影响指数 C、固定构成指数 D、数量指标指数 E、质量指标指数
9、进行总平均指标指数变动的因素分析应编制( )指数。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可变构成 D、固定构成 E、结构影响
10、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是一种( )。 A、平均指数 B、平均指标指数 C、综合指数 D、个体指数的平均数 E、总指数
四、判断题
2、某种商品价格上涨5%,销售量下降5%,则商品销售额保持不变。( )
3、以报告期变量值为权数计算的综合指数包含了权数变动对指数的影响。1、可变构成指数是加权综合指数的一种变形。( )
( )。
4、加权指数中的权数仅仅起到一种加权作用。( )。
5、拉氏指数的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派氏指数的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 )
42
6、加权综合指数形式上是两个总量的对比,实质上是反映总量指标的某一构成要素的综合平均变动程度。( )
7、全部产品成本指数是一种总指数,而单位产品成本指数则是一种质量指
数。( )
8、数量指标指数要以物量指标为权数,而质量指标指数要以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 )
9、可变构成指数就是反映总体内部结构变动程度的指数。( )
10、加权平均数指数是综合指数的变形。( )
五、名词解释或简答题 1、综合指数
2、同度量因素与指数化指标 3、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4、拉氏指数与派氏指数的对比与选择 5、指数体系
6、加权平均数指数体系的对比 7、可变构成指数体系的对比
六、计算题
1、已知某商店三种商品的价格和销售量资料如下。要求利用综合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
43
某商店销售数据
商品 名称 圆珠笔 钢笔 笔记本
2、根据下表资料利用加权平均数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 某商店销售资料
商品 名称 甲 乙 丙
3、下表使某市家计调查得到的数据,试利用可变构成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
某市家计调查数据 指标 平均价格(元/公斤) 1995 2000 分类 细菜 大路菜 4、某公司商品流转次数资料如下表所示。试建立相对指标指数体系并进行因素分析。
某公司商品流转次数变化情况
指标 商品纯销售额 商品平均库存额 计量 单位 支 支 本 价格(元) 1999 2000 1.00 3.00 1.50 1.10 2.80 1.50 销售量 1999 2000 300 100 500 350 150 700 计量 商品销售额(万元) 1999年比19981998 1999 年价格增减(%)单位 1500 1600 20 件 盒 个 250 400 400 700 15 -5 人均消费量(公斤) 1995 2000 20 104 42 92 1.20 0.24 2.10 0.40 计量单位 万元 万元 2001年 2850 1360 2002年 3720 1180 44
商品流转次数
次 2.10 3.15 第七章 抽样法
一、填空题
1、在抽样调查中,样本是按照 抽选出来的,其目的是要用
指标来推断 指标。
4、总体根据性质不同可分为 和 。
6、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的方法有 和 。
9、 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抽样组织形式。
10、MSE即 称为均方误差,用以反映 的大小,它可以8、抽样极限误差与概率保证程度呈 方向变动关系。 7、抽样估计精度与抽样极限误差是 方向变动关系。 5、抽样框的两种表现形式是 抽样框和 抽样框。 3、抽样估计的方法有 和 。
2、一般来说,样本单位数达到或超过 时为大样本,否则为小样本。
进一步分解为 和 两部分,前者反映的是 ,后者反映的是 。
45
二、单项选择题
1、抽样调查中,样本是按照( )原则取得的。 A、可靠 B、准确 C、及时 D、随机
2、统计认识的结果与客观实际之间总存在着误差,抽样调查中( )。 A、既有登记误差,也有代表性误差 B、只有代表性误差 C、只有登记误差 D、只有偏差
3、抽样平均误差反映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 )。 A、实际误差 B、实际误差的绝对值 C、平均误差程度 D、可能误差范围
4、反映样本指标和总体指标之间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的指标是( )。 A、抽样极限误差 B、抽样平均误差 C、抽样误差误差 D、把握程度
5、对某厂职工文化程度进行抽样调查,得知80%的人是高中毕业,抽样平
均误差1.5%,试问概率度为1.96时,全厂职工中具有高中程度的比重是( )。
A、在76%-84%之间 B、在77.06%-82.94%之间 C、大于84% D、小于77.06%
6、根据某城市电话网200次通话调查得知,每次通话持续时间为5分钟,
标准差为2分钟,试以99.73%的把握程度估计该城市每次通话的平均持续时间( )。
46
A、4.5-5.5分钟 B、4-6分钟 C、4.6-5.4分钟 D、0-11分钟
7、除抽样平均误差外,影响容许误差大小的还有( )。 A、 总体标准差 B、样本标准差 C、 抽样方式 D、把握程度
8、在用样本指标推断总体指标时,把握程度越高,则( A、 误差范围越小 B、误差范围越大 C、抽样平均误差越小 D、抽样平均误差越大
9、置信概率表达了区间估计的( )。 A、可靠性 B、精确性 C、准确性 D、显著性
10、显著性水平表达了区间估计的( )。
A、精确性 B、不可靠的概率 C、可靠性 D、有效性
三、多项选择题
1、常用的抽样法包括( )。
A、纯随机抽样 B、分层抽样 C、等距抽样 D、整群抽样 E、多阶段抽样
47
。 ) 2、置信概率(1-)表明( )。 A、保证置信区间包含总体参数的概率 B、为显著性水平
C、保证总体参数落入置信区间的可能性 D、为置信水平
E、置信区间估计正确的概率
3、影响偏差的主要因素有( )。
A、是否选择了有偏估计 B、目的总体与抽样框是否一致 C、是否遵循随机原则 D、样本单位数是否相同 E、估计方式是否一致
ˆ为的无偏估计,而且为的最小均方误差,则称ˆ为的一个4、如果( )。
A、一致估计量 B、有效估计量
C、最有效估计量 D、一致最小方差无偏估计量 E、充分估计量
5、通常评价估计量优劣的准则有( )。 A、规范性 B、有效性 C、一致性 D、可加性 E、无偏性
ˆ)使估计量ˆ的方差,影响其主要因素有( )6、D(。
48
A、总体的差异程度 B、样本单位数的多寡 C、抽样方式和方法 D、估计方式 E、估计量的选择
s27、若置信区间yt,则下列( )说法是正确的。
nA、若其他条件不变,越大,则置信区间包含总体均值的可能性就越大 B、若其他条件不变,1-越大,则置信区间包含总体均值的可能性就越大 C、若其他条件不变,n越大,则置信区间越精确 D、若其他条件不变,越大,t就越大
E、若其他条件不变,越大,则置信区间越不精确
8、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扩大样本容量n,可以( )。 A、降低总体方差 B、降低抽样平均误差 C、提高区间估计的精确度 D、缩小置信区间 E、提高区间估计的概率保证程度
9、抽样法与全面调查相比,其优点是( )。 A、经济性 B、时效性 C、差异性 D、灵活性 E、准确性
10、抽样法的特征体现为( )。 A、总体中每个可能样本抽中的概率是已知的 B、总体中每个可能样本抽中的概率是相等的
49
C、根据随机原则抽选样本
D、总体中每个可能样本抽中的概率是不相等的 E、以样本推断总体
四、判断题
1、样本均值的数学期望恰好等于总体均值。( )
2、样本方差的数学期望恰好等于总体方差。( )
3、置信概率表达了区间估计的可靠性。( )
4、置信区间的要求表明了区间估计的精确度。( )
5、显著性水平表达了区间估计可靠的概率。( )
6、区间估计时,置信概率越大,则估计的准确性就越大。( ) 7、由于样本是随机变量,所以统计量也是随机变量。( )
8、无法计算与控制统计推断误差。( )
9、若一个估计量为一致最小方差估计量,则这一估计量肯定是一个有效估计量。( )
10、样本容量就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样本的可能数目。( )
五、名词解释或简答题
1、 抽样法的定义、特征及其优点
50
2、 总体和样本 3、 抽样框
4、 均方误差、实际抽样误差、抽样平均误差、抽样极限误差、抽样误差的概率度(包括极限误差概率度和概率保证程度)的对比
5、 五种常用的抽样方式的定义和特点 6、 均方误差的来源及其影响因素 六、计算题
1、某土畜产进出口公司出口一种名茶,抽样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又知道这种茶叶每包规格重量不低于150克,试以0.9973的概率估计这批茶叶每包重量的范围,确定是否达到规格重量的要求。
名茶抽样检验结果
每包重量(克) 148-149 149-150 150-151 151-152 合计
2、在500个抽样产品中,有95%的一级品,试测定抽样平均误差,并用0.95的概率估计全部产品一级品率的范围。
3、某家调研公司欲估计某地区拥有电子计算机的家庭所占比例,该公司希望该比例的估计误差不超过0.05,要求的可靠程度为95%,试问应取多大容量的样本?
4、某家广告公司欲估计某类商品今年所花费的广告费用。经验表明,总体
包数(包) 10 20 50 20 100 51
方差为,如果取置信度为95%,并要使估计值在总体平均数附近280元的范围内,则这家广告公司应抽取多大样本?
5、2002年终某储蓄所对定期储蓄存款储户进行纯随机抽样调查,得到资料如下表所示。要求以95.45%的置信度(1)估计该储蓄所所有储户平均定期储蓄存款余额的区间(2)估计定期储蓄存款余额在20万元以上储户的比例区间。 某储蓄所定期储蓄存款储户资料
定期储蓄存款余额 10万元以下 10-20万元 20-30万元 30-40万元 40万元以上 合计
抽查储户数 58 150 200 62 14 484 第八章 相关与回归法
一、填空题
1、在相关分析中,要求两个变量都是随机的,而在回归分析中要求自变量
是 ,因变量是 。
2、当变量x和变量y之间存在正相关时,那么随着变量x的值 ,变
量y的值会相应增加,随着变量x的值 ,变量y的值会相应减少。
3、对劳动生产率x(千元/人)和工资y(元)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回归方
ˆ10110x,这个方程意味着当劳动生产率为1000元/人时,工资为 程y元;当劳动生产率增加1000元/人时,工资增加为 元。
52
4、商品销售额和零售价格的相关系数为-0.93,商品销售额和居民人均收入相关系数为0.85,据此可以认为销售额对价格具有 相关关系,销售额与人均收入具有 相关关系,而且前者的相关程度 的相关程度。
7、在直线回归方程中,若已知:n=30,y13000,x350,b14,则 a= 。
8、相关系数r的值域范围是 ;判定系数r2的值域范围6、相关关系按相关因素的多少可分为 和 。 5、相关分析的方法包括 、 和 。
是 。
ˆ与均值y9、观察值y与其均值y的离差平方和由两部分组成,其中回归值yˆ的离差平方和为 的离差平方和称为 ;观察值y与回归值y 。
10、在回归分析中,只涉及到一个自变量的回归模型称为 , 涉及到多个自变量的回归模型称为 。
二、单项选择题
1、若变量x的值增加时,变量y的值随之下降,那么,变量x和变量y 之间存在着( )。
A、正相关关系 B、负相关关系 C、复相关关系 D、曲线相关关系
53
2、如果变量x和变量y 之间的相关系数为-1,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 ( )。
A、无相关关系 B、低度相关关系 C、高度相关关系 D、完全负相关
3、在相关分析中,两个变量的关系是对等的,从而变量x对变量y的相关同变量y对变量x的相关( )。
A、完全不同 B、是同一问题 C、有联系但不一样 D、有时相同有时不同
4、在回归分析中,两变量间的关系性质决定了就变量y对变量x的回归与变量x对变量y的的回归( )。
A、是同一问题 B、是不同问题 C、有时相同有时不同 D、不同问题但方程相同
5、已知某企业某产品产量与生产成本有直线关系,在这条直线上,当产量为1000件时,其生产成本为30000元,其中不变成本为6000元,则成本总额对产量的回归方程是( )。
ˆ60.24x ˆ600024x B、y A、yˆ240006x D、yˆ246000x C、y
6、已知变量x与变量y之间存在着负相关,指出下列回归方程中( )肯定是错误的。
ˆ80.7x B、yˆ1501.8x A、yˆ1300.34x D、yˆ250.053x C、y
7、若已知(xx)(yy)是(yy)的1.5倍,(xx)2是(yy)的223倍,则相关系数r=( )。
A、
1.53 B、
31.5 C、1.53 D、1.53
8、在直线回归方程xˆcdy中,若回归系数d=0,则表示( A、y对x影响显著 B、y对x影响不显著 C、x对y 影响显著 D、x对y 影响不显著
9、说明回归直线拟合程度的统计量主要是( )。 A、相关系数 B、判定系数 C、回归系数 D、估计标准误差
10、配合回归直线最合理的方法是( )。
A、移动平均法 B、最小二乘法 C、绘图法 D、半数平均法
三、多项选择题
1、相关关系按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方向可分为( )。 A、正相关 B、单相关 C、复相关 D、负相关
55
) E、完全相关
2、相关关系按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可分为( )。 A、正相关 B、完全相关 C、复相关 D、负相关 E、零相关
3、在下列回归方程中,( )肯定是错误的。
A、yˆ184.2x,r0.8 B、yˆ73.6x,r0.7C、yˆ65x,r0.95 D、yˆ512x,r0.96 E、yˆ148x,r0.82
4、如果两个变量高度相关,则( )肯定是正确的。 A、相关系数趋于零 B、判定系数趋于1 C、估计标准误差趋于1 D、回归系数趋于1 E、估计标准误差趋于0
5、如果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则下列回归方程中( 是错误的。
A、yˆ8012x B、yˆ6625x C、yˆ138x D、yˆ180.68x E、yˆ0.60.5x
6、如果两个变量之间完全相关,则( )结论是正确的。 A、相关系数r1 B、判定系数r21
56
)肯定C、估计标准误差Sy1 D、估计标准误差Sy0 E、回归系数b0
7、回归系数的取值范围可表示为( )。
A、b B、(,)b C、0b1 D、1b1 E、b
8、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可表示为( )。 A、0r1 B、1r1 C、 r1 D、[-1,+1] E、r
ˆabx上,则x与y之间的相关系数( )9、当所有观察值y都落在y。
A、0r1 B、r1 C、r0 D、1r0 E、r1
10、回归分析模型按变量间相互关系的形态分为( )。 A、直线回归模型 B、一元回归模型 C、多元回归模型 D、线性回归模型 E、非直线回归模型
四、判断题
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估计标准误差Sy的值越小,判定系数r2的值
57
越大,回归直线的拟合程度就越高。( )
ˆ200.8x,由此可以判定两个变量2、设两个变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
3、在直线回归中,回归平方和反映的是由于x与y之间的线性关系而引起的y的变差。( )
4、判定系数r2的数值越小,说明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就越好。( )
5、相关分析侧重于研究变量之间的数量变化规律,回归分析则侧重于考察变量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 )
6、如果变量x与变量y之间的线性相系数r=0,则说明两个变量之间不存在任何相关关系。( )
7、如果变量x的数值减少,变量y的数值也随之减少,则称两个变量为负相关。( )
8、一般而言,在相关分析中,总变差一定大于可解释变差。( )
9、相关系数r和回归系数b不仅取值范围相同,而且正负号也相互一致。( )
10、当相关系数r=0时,则直线回归方程回归系数b也一定等于零。( )
五、名词解释或简答题
58
1、函数关系与相关关系的区别 2、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区别与联系 3、相关系数与判定系数的联系和区别 4、判定系数与相对估计标准误差的异同
六、计算题
1、某部门所属的10个企业两项重要的经济指标如下表所示。试利用三种方法之一计算销售利润和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的相关关系,分析二者之间的紧密程度。
企业重要经济指标 企业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2、假定某企业某产品产量与单位成本的资料如下表所示。要求:(1)确定直线回归方程,计算参数,指出产量每增加1000件时,单位成本平均下降多少元?(2)假设产量为6000件时,单位成本为多少元?单位成本为70元时,产量应为多少元?(3)计算相对估计标准误差和判定系数,分析拟合程度。
产量与单位成本资料
月份 1 2 3 销售利润(万元) 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 %) 4.1 2.1 7.5 2.0 8.1 3.0 10.6 3.1 18.1 4.3 21.8 4.2 25.0 4.5 26.0 4.3 40.0 5.3 51.0 5.3 产量(千件) 2 3 4 单位成本(元/件) 73 72 71 59
4 5 6
3 4 5 73 69 68 3、某地区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居民个人消费支出资料如表所示。要求:(1)计算并说明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居民个人消费支出之间的线性相关系数。(2)确定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居民个人消费支出直线回归方程。(3)说明回归系数的实际意义。(4)计算判定系数和相对估计标准误差,解释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
某地区居民收支资料 单位:百万元
年份 1986 1987 1988 1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合计
居民可支配收入 20 21 23 23 25 24 26 30 34 37 39 43 47 56 68 516 居民个人消费支出 13 14 15 16 16 17 17 19 22 25 28 31 34 39 48 3 6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