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4期(下) 中学数学研究 17 初中数学活动课的设计与研究 广东省茂名市第十三中学(525000)陈良 初中数学活动课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是教师根据学 1、正确理解数学活动课的含义,设计时要把握数学活动 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通过讲述、游戏、操作、推理、计算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掌握 课的特点.由于数学活动课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 结构,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活 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一种课型.下面就初中数学活 动课谈点我的看法. 一、初中数学活动课的重要意义 1、初中数学活动课是新课程特点和理念的体现.初中数 学课程基本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 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 规律,强调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将实际 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 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等多方面获得进步和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 展,真正体现了数学教育的文化功能、创造功能和育人功能. 数学活动课可以很好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在活动中 思考用了哪些数学知识,哪些是自己知道的,哪些还不知道, 这些未知的内容该如何去建立与数学知识相适应模型,在老 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走向深入,走向成功同时在这个过程中 体验成功的喜悦以及失败的考验,获得不同的感受.活动让学 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通过积极思考,认真实践,也提高 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同时,经过互相探讨,还会认识到集 体的智慧比单个人的奋斗更容易成功这一事实. 2、初中数学活动课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活动课是 一种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创新课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 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学生在活动中,不同的学生一定会有不同的体验、不同的成 功,不同的收获,也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体现新课程的基本 理念——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的宗旨.在活动中,学生还会 有不同的发现,而这正是创新的基础.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 学生也一定会尝试不同的方法, 这是创新的过程,最后就可能获得不同的创新结果.所以 活动课既是一门创新课型,也是一项获得创新成果的活动.上 好了活动课,就是为培养有具有创新精神和意识的人才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已有一些数学知识的初中学生,进行相应的活动课 教学,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上有着非常意义.如 何利用好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都应当认 真思考的问题,经过新教材的学习研究,在进行了多次初中 数学活动课实践之后,让我在这方面有了一些思考,借此,我 想抛砖引玉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怎样上好初中数学活动课. 二、怎样上好初中数学活动课 动,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因此上好了数 学活动课,不但可以使学生从繁重的课堂任务中解脱出来, 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兴趣,进而轻松、有效地学习,而且还能使 全体学生都参与活动,实现学生参与的全面化,使学生的动 手、动口、动脑能力得到提高,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 创造性.所以上好这样的课,必须把握它的特点,做出合理的 设计.其特点如下:(1)兴趣性瑷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 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学生当作一种礼物来 接受.”活动课无论是内容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都尽可能满 足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它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刺激他 们的兴奋点.(2)自主性擞学活动课中,学生是主体,更是活动 的主人.它摒弃了过去那种教师为主角,优秀学生为配角,大 多数学生为听众的传统教学模式.它要求全体学生自主参与 整个活动过程.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才能得到展现.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给学生机会,学生往往会做出让我们 大吃一惊结果.所以设计的数学活动课应该是学生都愿意上 的,这样的数学活动课,才能让他们自主参与,才能让他们有 “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感觉.(3)实践性.数学活动课能有机地把 学与用、动脑与动手、理论和实践和谐地结合起来,学生在解 决数学问题的实践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4)综合性.数 学活动课会在活动中涉及各科知识的综合应用,是综合性的 活动形式.它常常把游戏、竞赛、展示、表演、讨论、交流、操作 等串联起来,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5)gO造 性.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人类思维活动最有活力的形式,数学活 动课可以为学生提供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机会.为培养新时 期的创造型的人才,数学活动课要体现创造性.例如:在利用 相似三角形测量篮球架的高度时,我将学生分成若若干小 组,每小组5—7个学生.让每小组的成员分工合作,发挥他们 的聪明才智,利用相 似三角形的知识测得高度.因为活动的场地是操场,成员 们根据课本的知识和要求,利用不同的方法测得结果,有的 小组利用阳光下的影子、有的小组利用标杆、有的利用镜子 的反射,有的还利用了相机.让学生们动手操作后,然后回教 室进行总结分析.在学生遇到疑惑时,及时地给予指导,让学 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升华. 2、要明确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目标.教师不但要在把握教 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和心理生理 特点,结合数学活动课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课型,设计出适当 l8 中学数学研究 2015年第4期(下)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宪梓中学(514700)吴文峰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 结果常不尽人意.那么结合本人的做法,谈几点关于创设问题 情境的体会. 1、问题情境应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新课标的课题内 容中,我们会容易发现很多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贴近我们 的生活.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把课题内容与相关课题的实 际生活联系起来,最好是学生周边的生活现象.在这样的基础 上去引入新的数学课堂知识,分析问题情境,就会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门学科,它是一门严密性、逻辑性要求都比较高的学科.因此 提起数学时,大多数学生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枯燥的数学公 式、运算法则等.其实不然,倘若教师改变单调说教的教学方 式,例如在课堂上学会创设问题情境,就能够很好的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所谓的“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课堂上以问题为载体, 创设与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水平紧密相关的问题.它是 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颖、可行、开放的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 在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提高学习的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 好习惯,以达到师生之间的互动.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 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2、问题情境要有数学价值。体现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师只有围绕教学目标来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的 知识水平,情境的设计才会有针对性和启发性.例如在上“代 数式”一课时,就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小常识引入一个有数学 价值的问题情境.比如引入以下这一个情境:“通常表示鞋子 、创设问题情境的要求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创造一个好的问 题情境是成功完成一节课的前提,倘若没有一个思维递进的 层次性情境或者过于简单的情境创设,课堂活动依然是平淡 大小的单位是厘米,但民间也有用“码”来表示的习惯;“码” 与厘米之间有如下关系:厘米数的两倍与l0的差即为“码” 数;如果用 表示厘米数,那么这鞋的码数是多少?你知道 无奇.而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越来越值得考究,但实际上 的教案,而且还要明确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爱 是什么,也就是必须明确学生通过活动,应达到教学目标的 好和教学实际出发,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学生提供 灵活而丰富多彩的学习空间,达到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促 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因此,活动课必须满足如下具体目标: 哪一项以及哪一级水平.设计教学时必须紧紧围绕该目标,使 活动的针对性强,内容集中,以便于组织教学,使更多的学生 达到学习要求. 3、教师在活动进行中要适时地加以组织和指导.虽然教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2)扩大学生的数学视 野,拓宽知识领域.(3)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合理的思维习 惯.(4)发展学生的个人特长,激发潜在学习智能.(5)陶冶学生 情操,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了解了活动课的意义、明确 了活动课的特点,根据学生自身实际、根据教材内容、制定好 教学目标、设计好适当的活动方式,才能让数学活动课达到 预期的结果. 师在一开始就做好了活动定向的引导,但是学生在活动的过 程中,仍有可能会偏离教学的目标或出现活动进行不那么有 效,甚至进行不下去的情况.因此,教师必须及时地了解学生 学习的情况,通过观察和适时地提问,收集反馈信息,并找到 相应的对策加以组织和指导. 4、教师在活动结束后要及时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升华.既 然教师在设计这节课的目的是有意识地定向于具体的教学 目标,因此在活动结束之后,也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达到让你 所期望的目标.通过教师适当的启发,让学生在他们活动的基 础上总结出规律或结论,促进学生 知识的升华,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某个具体的操作上. 总之,一堂好的数学活动课,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 过实践操作活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 生的创造能力也得到展示,这是学生探索和创新的动力. 三、数学活动课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给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 的乐趣.数学学习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要想让学 生都能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必须在教学中有创新、有 新意.如果在课上能给学生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那么会让学 生眼前一亮,他们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过来. 2、教师在课前和活动开始时应做好活动定向的引导.在 设计一节数学活动课之前,教师必须明确这一活动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