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研活动总结反思
小学科学是一门关系到国民综合素质培养的重大学科, 随着新课改的一步步施行,科学这门课程在小学应运而生,逐步 得到重视和提升。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学习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以观察为主。这不仅标志着该课程从单一的学科教育转移到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上来,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要飞跃和教 学 不断深化。
一、科学探究活动是不可替代的
不要用教师的多次讲解和重复的演示替代学生的动手。科学课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认识科学事物和应用所获取的知识,教师要尽可能启发学生自行探究和应用知识。要缩短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和多次演示,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要引导学生亲自感知,放手引导学生自己去做,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经历“问题——猜测——实验——结论——猜测——实验”的探究过程 , 充分体现做科学、体验科学、感受科学、领悟科学的思想。如:在一杯满了的水中能再放入多少个回形针水会溢出来这一实验?教师先请学生把杯中的水倒满,(觉得不能再倒进为止),然后猜一猜能放入几个回形针水会溢出来?学生有的就说五个,有的说十个有的说二十个等等,接着就请两位同学为一组开始做这实验,教师再作指导,放的时候要轻、快、要平。一个两个、、、一直到二十个水还是没有溢出来,这时大家交流一下观点,再继续猜猜还能再放几个, 然后继续做实验。探究对于科学教师而言,是一个较高层次的要求,需要教师突破传统“知识传授”的做法,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观察现象、设计实验、形成理论、交流观点的能力,并能在探究中培养科学总之,在科学课的探究过程中, 真正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发现者、研
究者和探索者,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积累一定的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精神、情感和价值观。
总之,在科学课的探究过程中, 真正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积累一定的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
二、认真深入地研究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是精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材料。把握教材是教材优化处理的重要前 提 ,把握教材首先要从全局着眼,从整体上去认识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在全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目的要求,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还要研究每一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其次,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确定出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第三,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师教学的认知结构,到了这一步才算把握住了教材,教学中才能驾轻就熟,寓繁于简。教学的前提是必须“用教材教”,教师在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对教材所做的适当的调整。是否善于运用教例如: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第十三课《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 :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
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到5分钟时\\\\到8分钟时)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同学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温度一样热水比冷水高一点.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同学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常好奇,认真的看和记录.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科学教师的知识面要广,要具备一定的扎实的科学素养。在教学中,注意拓展教材, 对教材的改进和补充,使教学内容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更符合科学探究的方向 .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因此,老师到底如何掌握教材的变化程度,与教师自身钻研教材的深度有着很大的关系。总之,课程标准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出发,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就能做到对教材的最有效的使用。
三 课堂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 无论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还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不论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还是在教学结果的处理上,不在拘泥于教材的条条框框,而是本着新课标的精神,摸准人本探究的脉搏,大胆进行尝试创新,探究活动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使课内课外和谐衔接。
四 教材设计由“教材中心”转向“学生中心” 具体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上,更加客观冷静务实,在选择教法、学法上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更多的将课前设想、课中实践与课后反思融为一体来考虑学生学到了什么。
在科学教学中我也遇到了许多困惑
一 材料准备有难度,课前准备紧张,课后整理费时。从当前的学校情况来看,不能满足科学教材中所涉及的全部材料,难度很大。对有效开展探究活动来说,是杯水车薪。当前科学教师工作量大,心有余而力不足。科学探究活动常因材料不足而大打折扣。
二 实验目的不清楚,存在实验的盲目性
科学课的实验活动大部分学生都是很感兴趣的,学生对科学的热情也均来源于此。当学生听到有实验活动,总会发出异口同声的欢呼,实验教学的可操作性、实验现象的丰富多彩深深吸引了学生,学生的兴趣为教师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提供了条件。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却只是因好玩而引发,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时兴趣就减弱了。表现在开展实验时目的、计划不明确,对为什么做、怎样做的问题不感兴趣。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人人在动手,但是最后竟还不清楚开展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玩得高兴但真正的收获甚少。
对策:动手之前先动脑
课程标准中提倡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亲身经历、亲自动手研究。探究不仅仅是动手,“动手之前先动脑”,在实验之前,应该先动动脑筋思考一番,并能确定研究的目标与实施的方案,这样的探究才会产生更大的价值。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让学生作出合理地假设,这是极具有教育意义的教学活动。在动手做之前先“想一想”,要调动起他们的知识经验,借助于判断和推理,这时孩子们的脑子里会产生许多不同的解释,给他们机会表达,去解释,只要他们动脑筋去想了,有机会去说了就是有意义的,对他们的思维的发展就会有促进。
三 教学中学生探究时间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虽然尽量给足学生的探究时间,但是由于分组过多,学生汇报时间必须给足,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就必须缩短。这样学生的探究时间就不能得到充分的保证。
四 教学中教师的指导问题。虽然我们提出,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角色,以促进者的身份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指导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身份,参
与到小组学习中,但是由于小组太多,多达25个以上,所以,对小组的指导略显不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