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高校德育模式问题研究①
韩冬
(大连交通大学思政部 辽宁大连 116028)
摘 要: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是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判断一个人才的标准最先看的就是“德”,它关系到我国的未来和发展,因此,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国家的首要问题。该文从新时期我国社会变革对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影响出发,分析高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国内外德育模式基础上研究我国德育模式发展的新趋势以及我国高校德育新体系的构建。关键词:高校 德育教育发展 德育模式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a)-0166-02
进入21世纪后,社会进入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大变革时期,“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网络、手机新媒体”等关键词在更深的层次上演绎着中国的社会变革,义利关系重新诠释、个体价值的张扬构成了高校德育教育发展的新背景,使得高校德育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需要进行思维的改进、变革、创新。高校德育工作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就目前来说,高校德育课程往往远离了大学生的生活实践,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目标模式的运用忽视了教育过程中的体验和学生个体的差异,高校德育目标过于笼统、过于空泛,方法缺乏科学性,过程中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了“德育低效”。
1.2个体价值的张扬的影响
我国传统历来是一个重群体、轻个体;重集体利益、轻个体利益的价值取向。然而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进一步冲击了这一传统的价值取向,自我奋斗的“个人”观念,重视“个体发展”的观念在人们中逐步确立。普通老百姓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更多地具有了正当性和合理性。但是,主流社会价值观仍然强调集体利益,在大学生群体中,由于大部分学生是“90”后,他们对于自我的肯定意识更高,对于个性的张扬更为主张,因此,注重大学生每个个体发展的特性,注重他们在各具特色的道德生活中的道德体验就变得更为重要,我们要不断的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反思,具有开放的德育课程观,用适合本地发展的模式加以指导、应用。1.3精神信仰的缺位的影响
新时期,随着时代的变革发展,人们过分地重视对于物质利益的追寻,相应地带来了人们精神境界信仰的缺失,人们精神境界的空虚荒芜,社会缺乏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和价值观念以及价值理性的确立,从而促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国民人格的完善。
社会在不断发展和前进,任何科学理论只有在不断地探索和前进中发展和完善自己,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德育科学理论也不例外,只有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中,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身上肩负历史使命,承载我国今后发展,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借鉴研究国内外德育模式,促进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促进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创新。
化,接近教育实践,能够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因此,近10年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兴起了德育模式研究的热潮,很多教师与学校都试图建构有自己特色的德育模式,德育模式已成为我国当前道德教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研究对象。
在我国,对德育模式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强调它与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的学者把德育模式归入方法范畴;还有的认为,德育模式是德育理论以简化的形式表达出来等等。在理查德·哈什等著、傅维利等译《道德教育模式》一书中讲到德育模式包括关于人们如何发展道德的理论观点以及促进道德发展的一些原则和方
[1]
法。我们对德育模式概念作如下理解:德
育模式不是一种方法,不是德育计划,同时也不仅仅是德育理论。德育模式是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之间的桥梁和中介,是对复杂抽象的德育理论的简约化和具体化,同时它又不等同于具体的德育经验,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1 社会变革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与市场经济体制密切联系的政治、经济、道德观念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都不同程度地对高校德育工作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社会上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价值观念多元化,信息渠道多样化以及多元化背景下、网络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缺失及片面追求目标模式,都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1.1义利关系重新诠释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传统的义利观,是“重义轻利”。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利益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人们对利益的重视往往就变成了人性的阴暗面的集中表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以及飞速发展,社会层面的利益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我们判断一个人才的标准最先看的就是“德”,它关系到我国的未来和发展,因此,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国家的首要问题,在多元化的背景下探讨高校德育发展显得更为重要。
3 我国目前的学校德育模式
在研究国外德育模式的基础上,如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社会化模式、拉斯思的价值澄清模式、班杜拉的社会学习模式、纽曼的社会行动模式进行分析研究。我们对于我国的学校德育模式进行探讨,我国目前的高校德育模式大多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操作支持体系,更多的只能称为理论模式。但它们代表了我们德育模式建构的一种努力。
近些年来,我国学校德育理论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道德教育如何回归于人本身;二是道德教育如何回归于道德生活本身的问题。在众多的理论探讨中,影响较大主要有主体性德育模式、情感性德育模式、活动德育模式、生活德育模式等。也有学者提出了“学会关心”德育模式、欣赏型德育模式、对话性德育模式等。笔者认为各种德育模式都有
2 德育模式概念的界定
道由于道德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德教育对象及教育者的个别差异等原因,学校实施道德教育很难形成固定的方法和模式。但是,由于德育模式的可操作性、策略
①基金项目:该文系2013—2014年度大连社科联项目“新时期德育发展与创新模式研究”(编号:2013dlskybgx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韩冬(1980,1—),女,辽宁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66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科 技 教 育
其优点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局限性,应根据各自学校的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有针对性的开展本学校的德育模式研究,进行有效的高校德育策略,从传统的发号施令说教者转变为道德生活真正的参与者。
判断能力的培养,而社会行动模式则是主张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影响环境的能力,可见,尽管对品德能力的理解和重视的方面不同,但强调能力的培养却无疑是各模式的共同趋势。
4.4强调道德行为的训练
传统德育模式往往更重视道德知识的传递,只是让学生知道应该如何去行动,但并不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和训练,极易造成学生的言行不一,知行脱节。因此,发展过程中新的德育模式开始关注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道德行为的构建并带有明显的行为培养的价值取向,致力于强调道德行为的修炼。探索活动德育模式、生活德育模式的新趋势,在德育课程设置中强调道德行为的训练,真正做到知行合一。4.5注重道德情感体验
道德情感在大学生品德的形成以及人格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它是由知到信的过程,由了解到感悟的过程,同时它也是构成道德行为的动力。在德育课程中将高校德育教育大纲规定的理论课程与大学生实践课程以及生活课程相结合,形成课程共同体,形成多方位多渠道的道德情感体验课程,如“如果我在泰坦尼克号上——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扫一屋与扫天下——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等等,从大学生的身边事说起,在课堂教学中集思广益,鼓励头脑风暴,鼓励身体力行。
2014 NO.31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科技资讯同时,又因为其忽视了差异和具体性;忽视不同人群的修养、精神境界的不平衡;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自主性;忽视了学生在同伴教育中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等原因,使得德育失去了原有的活力。高校德育目标的确立应该有三个层次:第一层面是与生活紧密相联的日常规范。这是每个大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是每个人的道德底线。第二层面是模范公民的道德规范。第三层面是追求高尚。高校德育目标的设立应该分层次,既能够培养社会公民,又应培养时代精英。积极鼓励大学生坚守道德底线,践行社会主义公民美德,同时也鼓励他们追寻道德理想。这应成为高校制定德育目标遵循的原则。
4 德育模式的发展趋势
4.1反对道德灌输
传统的传递——人们的批评接受模式正是由于它属于强制性的道德灌输,而道德灌输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从我国目前高校德育发展来看,我们也主张反对道德灌输,反对高校德育活动中,德育教师课堂上进行知识灌输,学生对于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考过之后完全忘记。急功近利的灌输教学方式,往往会导致达不到德育教学效果,甚至导致学生人格发生畸变。4.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师重教”这是我国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是根植于每个人心中的传统道德观念。自古以来,教师就从事着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道德上的说教工作,这种师道尊严的高校德育研究语境,对于一段时间内的学校德育工作起到过一定作用。在良性的互动中使得大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建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培养大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明辨是非的能力。4.3突出品德能力的培养
当代新的德育模式普遍对传统德育模式只重视德育内容的传递进行了批评,强调学生品德能力的培养。科尔伯格主张道德教育应促进个体道德认知能力主要是道德(上接165页)
年新同学在适应方面或多或少出现了适应障碍,导致中专学校新生退学现象比较严重。然而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务必抓好的重要环节。为培养更多具有综合能力、高素质技能人才和劳动者。但是目前在我们内地又有很多学生不乐意在中专学校读书,在没办法的情况下来了也出现辍学率偏高。造成辍学率高的原因何在?笔者认为有一部分学生退学是无法克服适应性障碍造成的。倘若这个时候他们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能够对出现适应障碍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对出现适应障碍的学生多加关心和照顾,并且用父母的情感态度对待他们所面对的问题,用父母的情感去帮助他们,用父母的情感去教育他们,用父母的情感去温暖他们的内心。这样能够
6 结语
从德育模式发展的新趋势我们审视高校德育,我们会发现,高校德育在很多年被异化。因此,我们借鉴国内外先进模式与理念,剔除我国高校德育发展过程中的不合理的成分,坚持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树立与引导,鼓励更高层次的道德理想,从而构建一个开放、高效的高校德育新体系。
参考文献
[1]赵志毅,赵艳平,肖鸿雁.高校德育研究
的后现代语境[J].高等教育研究,2005(12):89-92.
[2]张勇.多元化背景下高校德育模式的困
境与构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3]杨晓津,胡丽明.高校德育模式教育改
革探讨[J].科技信息,2010(28):I0060.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构,自我发展,真正获得自我成长。只有通
5 高校德育新体系的构建
高校德育教育目前来说就是把一整套社会主流价值观、行为规范灌输给大学生,这种方式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精尖人才的帮助出现适应障碍的学生有勇气、有决心、有能力去克服适应障碍,适应新学校、新同学等新环境。
面对一年级新生因各种原因不能适应新的环境,我们中专学校的班级管理过程中应如何去帮助他们克服适应障碍,减少新生退学率,为建立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笔者从连续三年担任新生班主任的经验得出:班主任有必要用感情去爱护、关心、教育他们,辅导他们共同克服适应障碍。使这些孩子能够安心、用心在中专学校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建设者。
践[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3]张淑燕.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的现实思考
[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4]毛信元,石婷.浅析我国中小学教育中
的情感教育[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8):3-5.
[5]吴志红.论班主任工作中的情感[J].教
育文教资料,2007(33):113-115.[6]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解读[M].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赵德成.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评价[J].福建教育,2004(5):60-61.
[8]蔡敏.论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情感评价
[J].中国教育学刊,2004(3):54-58.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
出版社,1993:6.
[2]张庆远.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理论与实
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16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