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经济活动中的比重明显增大。而且,根据环境资源价值理论, 污染物排放标准将会越来越严格,排污收费标准将会越来越高, 这是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形势下,化工企 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消减污染物排放量, 适应时代的变革。 一、开展持续清洁生产审核 清洁生产,解决生产经营与环境保护“两张皮”矛盾的有效 手段。清洁生产的核心理念是: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与追求利 益最大化的企业生产经营不仅不存在冲突,而且是联系紧密的 因果关系;节能、降耗可以增效,而减少排污不仅能降低排污费 支出,增加效益,同时也意味着资源消耗的降低。 节能、降耗、提高工艺指标合格率是化工生产一个永恒的话 题,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减少污染物发生这项工作,有效分解、 纳入到工艺指标考核之中,这是能否持续开展清洁生产、使之成 为一种长效管理机制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化工企业实现这一 转变有利因素有三点:其一,化工企业环保部门与主管工艺指标 考核的生产技术部门联系较为密切,有些甚至属一个部门,工作 较为便利;其二,计量装置较完备,许多企业都获得国家一、二级 计量认证,为实现这一转变打下了基础;其三,化工企业环境监 测机构基础好,分析仪器齐备,监测人员素质较高,为实现这一 转变提供了保证。 二、发展循环经济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 一体的经济。它强调实现工业体系中物质的闭合循环,其中一个 产;第二是企业之间的循环层面,化工企业应充分利用当前各地 正在进行的招商引资这一有利时机,一方面企业通过自身的努 力,把废弃物转变成一种初级资源;另一方面积极、主动地与地 方政府有关部门联系,将这种初级资源作为引资的一种独特优 势,这样不仅能密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将企业的发展有效融入 地方经济之中,同时也可避免因排污问题而可能引发的污染纠 纷,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可谓多方“共 赢”;第三是全社会的大循环,主要是政府部门宏观管理,全社会 积极参与。据了解,国家首部关于循环经济方面的法律——循环 经济促进法正在制订中。 三、总量控制及许可证管理 总量控制可分为容量总量控制和目标总量控制。前者是指 以某一区域最大限度接纳污染物的能力(即环境容量)为依据的 一种控制手段;后者是指以某一区域实际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依 据,通过技术和经济可行性分析,提出在污染源之间优化分配污 染物排放量和(或)削减量的一种控制手段。可以认为,目标总量 控制是在实施容量总量控制条件不成熟时的过渡阶段。 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受经济、技术等条件的限制,目前 实施的是目标总量控制,即以实际污染物排放总量为基准,根据 各企业的生产规模及污染物排放现状,将排污指标以许可证的 形式分配到企业,赋予企业向自然界排放一定量的污染物的权 利,作为企业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回馈。据报道,关于我国各区域 的环境容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已经启动。 目前,从总体上看,企业分得的总量指标基本上能够满足生 029/大陆桥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