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教育 《西厢记》主题在流变过程中变化的原因 国张妍 内容摘要:从唐元稹《莺莺传》作者称赞张生抛弃莺莺的行为到宋代词人们对莺莺的同情,张生的不满。再 到金《董西厢》对青年男女执着追求爱情的赞美,向封建制度的宣战。最后到元《王西厢》描绘了“愿普天下有情 人终成眷属”的主题。《西厢记》题材的作品在流变中主题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除了客观因素外还受主观因素 的影响,本文旨在对此原因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西厢记主题流变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 考证,认为她“很可能即或不是列籍 范作品,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对 的妓女0”因此张生最后仍是遗弃了 中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产生了深远影 她。正说明在唐代仕婚观念影响下, 响。 高门婚姻才是士人们的选择。 《西厢记》的情节来源于元稹的 从描写上来看。小说对莺莺的美 《莺莺传》(又名《会真传》),叙写了张 丽温柔、富于才华是持赞赏态度的, 生爱恋莺莺最后又负心抛弃她的故 可小说的结尾作者却借张生之口称 事。作者非但不谴责张生反而称赞他 她为“妖孽”,为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 的“始乱之,终弃之”为“善补过”,并 辩解。汪辟疆在论及<莺莺传》流演甚 宣扬美貌的女人都是“尤物”,这种论 广之原因时说:“唐人小说。影响于元 调受到后人的非议。直至《董西厢》, 明大曲杂剧者颇多,而此传最传最 故事的主题发生了根本变化:从维护 广。究其原因:一则以传出微之,文虽 封建的夫权一变而为赞美青年男女 不高,而辞旨顽艳,颇切人情;一则社 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对封建制度进行 会心理,趋尚在此。”说明张生的选择 了宣战。到最后的《王西厢》,崔张二 是符合当时士人的心理趋向的。 人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封建礼 2.宋元之后社会思想变迁对“西 教的禁锢私下结合,更是表达了对封 厢”主题的影响 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 五代以后,门第与仕婚观念逐渐 好爱情的向往追求,描绘了“愿普天 淡薄。宋代,文人的地位提升,科举制 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题。从最初 度为普通士人跻身仕途提供了机会。 的《莺莺传》到最后的《王西厢》,作品 因此他们的思想更贴近普通市民,能 的主题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本文旨 创作出体现普通民众心声的作品。北 在对其在流变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原 宋灭亡之后,受少数民族的影响,汉 因进行探究。 人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思想解放,表现 一方面,一部作品的产生受它所 在婚恋上就是在选择配偶时有了一 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 tl,理的影响;另 定自主权。因此《董西厢》中的莺莺更 一方面,从作家自身出发,他的体验 为自主、大胆。而作品的主题上升到 和感受也会在作品中有所表现。所以 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时代 《西厢记》的主题发生变化的原因可 高度。 以从主客观两方面来看。 元代,三十多年从未举行过科 一.客观因素 举,文人士子的地位极低,只能将热 1.唐代社会背景对《莺莺传》的影 情贯注于民间文学艺术创作的领域。 响 很多文人为求生存不得不出入勾栏 唐代门阀思想占统治地位,出身 瓦肆,以士人为主的爱情戏剧也都是 寒门的士子除非考中功名,否则难有 团圆的结局。因此,《王西厢》进一步 与高门结亲的机会。因此科举成为出 明确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 身“寒门”的士子们改变人生命运的 强调“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 重要途径。同样,在婚恋领域门第观 主题。 念也根深蒂固。 二.主观因素:作家的经历、社会 而《莺莺传》正是唐代等级森严 地位 的阶级制度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 《莺莺传》的作者元稹年少得意, 《莺莺传》中的张生是中小地主阶级 十五岁中进士后入朝为监察御史,继 出身的士人原型,要建立功名,必然 而升到宰相、节度使,就其一生来看 要选择一个高门女子来提高自己的 还是属于上层统治阶级。《莺莺传》是 社会地位。而莺莺出身低微,据前人 他为封建势力的代言,张生的行为和 思想实为他的写照,也代表了大多数 唐代上层封建官宦的观念。因此。元 稹笔下的张生只能把仕途放在第一 位。 董解元的生平虽不详,但据考 证,金代所谓“解元”大约只相当于明 清时代的秀才,社会地位不高,所以 他的思想意识与市民阶层非常接近。 这样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决定了 董解元比较进步的思想,因此,《董西 厢》是面对下层民众的说唱文学作 品,经过斗争获得大团圆的结局反映 了人民群众的愿望。 元代科举多年停止,普通文人们 失去入仕的唯一途径,很多人隐逸山 林,不问政事,以唐代小说中熟悉的 人物、情节来抒发心中的怨苦,王实 甫创作的《西厢记》说明了这种情况。 他借崔张的故事创造了一个经过斗 争实现的没有缺失和遗憾的美梦,而 这个没有缺憾的结局也是无数下层 民众所期盼的。 从《莺莺传》到后世的几部《西厢 记》,结局都由悲剧改为喜剧,除了时 代背景和作家的个性心理等方面的 原因,还有读者(包括作家本人)欣赏 指向的变化。后世作家、读者追求完 美团圆的心理态势,也在一定程度上 决定了《莺莺传》结局的变化,在传承 与演进中形成了西厢故事深厚的艺 术传统。号翟, 参考文献 【1】衰行缔.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郭玉衡.中国文学史[M].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8. 【3】王实甫.西厢记[H].北京:人民文 学出版社。201 3. 【4】董解元.董解元西厢记[H].凌景埏 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作者介绍:张妍。山西师范大学文学 B ̄.,2015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 代文学) 一